书城励志让所有漂泊迷茫的心靠岸:懂得一点糊涂
6767000000024

第24章 犯糊涂者必须自(6)

不能隐忍,胸襟不够宽广,则只能做一条任人踩踏的小虫,而不可能成为能屈能伸的真龙。三国时期刘备历尽艰辛终于拥有了东西两川和荆州之地,然而由于关羽的失误,荆州被东吴夺了过去,关羽也被杀害。刘备听说之后,悲愤交加,发誓要为关羽报仇,他要起兵伐吴。刘备的这一决定是建立在冷静的心态之上吗?想必不是。此时,他完全被自己悲伤和愤怒的心态所控制。赵云劝刘备说:“现在的****是曹操,并不是孙权。曹操虽然死了,但曹丕却篡汉自立为帝,神人共怒。陛下你应该讨伐曹丕,而不应该讨伐东吴,倘若与东吴开战,战争就不可能立刻停止,别的计划就不能实施。望陛下明察。”赵云的这番话颇有道理,确实是审时度势之言,然而,此时的刘备已彻底向心态屈服了,他已不可能明察时势了。于是他对赵云说:“孙权杀害了我的义弟,还有其他忠良之士,这是切齿之恨,只有食其肉而灭其族,才能够消除我心中的仇恨。”诸葛亮也劝刘备要以天下为重。刘备答道:“我不为义弟报仇,纵然有万里江山,又有什么意思?”可见此时的刘备已完全失去了理智,完全失去了审时度势的能力。最后他感情用事的结果就是被陆逊火烧联营七百里,大败而归。

一个人有七情六欲是完全正常的,也是完全应该的,这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特征。然而,世事是复杂多变的,感情常常会左右人们的理智,使人们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做出错误的分析和判断。因此,我们又说:“一个容易被感情左右的人一定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此时的刘备,就是个被感情左右了的人。在心态这一点上,他就无法与曹操相比了。殊不知,早年时曹操一家都被人杀害,因此,他有切齿之恨。曹操平定了州青黄巾军后,声势大振,有一块稳定的根据地,于是他派人去接自己的父亲曹嵩。曹嵩带着一家老小四十余人途经徐州时,徐州太守陶谦出于一片好心,同时也想借此交好曹操,便亲自出境欢迎曹嵩一家,并连续两日大设宴席热情招待,他还派兵五百护送曹嵩。谁知这样一来,好心却办成了坏事。原来护送曹嵩的这批人原本是黄巾军余党,他们只是勉强归顺陶谦,而陶谦并未给他们任何好处。如今他们看见曹家装载财物的车辆无数,便起了歹心,于是在半夜杀了曹嵩一家,抢光了所有财产跑掉了。曹操听说之后,咬牙切齿道:“陶谦放纵士兵杀死了我父亲,此仇不共戴天!我要尽起大军,洗劫徐州。”

将曹操的遭遇与刘备的情况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刘备仅仅死了一个义弟关羽,而曹操却死了一家老小四十余人,曹操的恨应该更大更强烈。然而,当曹操率军攻打徐州报仇雪恨之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吕布率兵攻打兖州,占领了濮阳。怎么办?这边大仇未报,那边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如果曹操被复仇的心态所左右,那么,他一定看不出事情的发展趋势,也感觉不出情况的危急,就如同刘备伐吴一样。但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是一个十分冷静的人,也是一个非常会控制自己心态的人。正因为如此,他立刻便分析出了情况的严重性,他说:“兖州失去,这就等于让我们没有了归路,不可不早作打算。”于是,曹操便放弃了复仇的计划,拔营退兵,去收复兖州了。

曹操的这个决定是否正确?当然正确,因为这个决定没有受他复仇心态的任何影响,完全建立在自己冷静的心态之上。因此,曹操能够摆脱这次危机,保住了自己的地盘和势力。

而刘备则与曹操截然相反,刘备伐吴的计划完全建立在复仇心态之上。这一心态使他不可能对局势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他没有认识到东吴已经在江东经营了很长时间,孙权又善用贤人,上下团结一心,绝对不像刘璋之辈那样柔弱。与此同时,北边曹丕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向刘备的蜀汉政权发动攻击,而自己的政权才建立不久,还需要进一步稳定人心。从大局来看,三国鼎立,魏国强大,蜀吴弱小,只有联吴抗魏,才能长治久安。然而,刘备根本就顾不得这一切,只凭自己复仇的心态而制定实施了伐吴的计划。因此,其失败是注定的。

从某种角度我们可以这样说,判断一个人他是云中龙还是草中,是大龙还是小龙,不仅仅看你有无志气,还要看你胸怀是否宽广、头脑是否清醒。胸襟宽广、头脑清醒之人能看清形势,形势不利于己时可以做条隐忍的小虫,形势大好时再显露本事做条伸展自如的龙。

23.没有主见:跟着别人跑,不能可获得大成功

要想成功,必须走出自己的路来,老跟在别人屁股后边学,充其量也不过是个“模仿者”而已。事实上,绝大多数成功者也都是充满自信和个性的,没有自信与个性,成功就几乎与你无缘。总跟着别人跑,总跟着别人学,也可能会获得一点成功,但必定不可能取得太大的成就。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个性,充满自信地去设计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路线,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者。

不可否认,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我们的一些行动、言语正确与否,一定都会得到其他人或褒或贬的评论。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既定的计划是否能够不被干扰,仍然坚持向自己既定的方向走下去,应该成为每一个人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其实老天是公正的,他公平地给了每个人相同的成功机会,只是很多人将这些机会断送在了自己的不自信或者意志不坚定上。生活中经常有各种所谓的定论,阻碍了我们去发现、去创造的欲望,如若这样,成功自然就无从谈起。

要知道,别人的评论不总是客观公正的。欲成大事者,一定不能失去自信,迷失了自己的主见,应该分清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哪些不是,不要轻易被众言所左右。

美国著名女演员索尼亚·斯米茨的童年是在加拿大渥太华郊外的一个奶牛场里度过的。

当时她在农场附近的一所小学里读书。有一天她回家后很委屈地哭了,父亲就问原因。她断断续续地说:“班里一个女生说我长得很丑,还说我跑步的姿势难看。”父亲听后,只是微笑。忽然他说:“我能摸得着咱家天花板。”正在哭泣的索尼亚听后觉得很惊奇,不知父亲想说什么,就反问:“你说什么?”

父亲又重复了一遍:“我能摸得着咱家的天花板。”

索尼亚忘记了哭泣,仰头看看天花板。将近4米高的天花板,父亲能摸得到?她怎么也不相信。父亲笑笑,得意地说:“不信吧?那你也别信那女孩的话,因为有些人说的并不是事实!”

索尼亚就这样明白了,不能太在意别人说什么,要自己拿主意!

当她到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已是个颇有名气的演员了。有一次,她要去参加一个集会,会场的气氛有些冷淡。经纪人的意思是,索尼亚刚出名,应该把时间花在一些大型的活动上,以增加自身的名气。索尼亚坚持要参加这个集会,因为她在报刊上承诺过要去参加,“我一定要兑现诺言。”结果,那次在雨中的集会,因为有了索尼亚的参加,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多,她的名气和人气因此骤升。

后来,她又自己做主,离开加拿大到美国演戏,从而闻名全球。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应该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禀赋发挥出来,而不应该盲目地屈从于他人的言论。环境和遗传造就了我们自己,无论是好是坏,我们都得耕耘自己的园地;无论是好是坏,我们都得弹起自己生命的琴弦。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即便暂时遭遇挫折与打击,也要坚信虽然我们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其他方面一定会有胜过别人的长处,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不要盲目地效仿他人,那样未必会有好结果,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何况人呢?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需要我们自己来拿主意的。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要一意孤行,而是指要忠于自己,相信自己。盲目的从众心理,会蒙蔽我们本来善于发现的双眼。就像辨别一幅画的真伪,我们必须通过自己扎实的工作来验证它,而人云亦云地疑惑或盲从,只会使成功成为奢望。因此,不要因为别人的非议而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不要做“奴隶”般的盲从者。像墙头草一样,哪边风大就顺哪边倒,是不会有大的成就的。

24.刚愎自用:成功者的大忌

刚愎自用这个词,不太好听,也是个绝对的贬义词,它的含义很清楚:顽固、偏执、自以为是、一意孤行,自以为穷尽了世界上的真理,一点儿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主观武断,喜欢感情用事,更是容不得人,尤其是容不得反对他的人。

正因为如此,谁都不希望自己有这个毛病,或者说谁都不希望他人指责自己有这个毛病。然而这个词也有它“特殊”的一面,那就是一般人想用还够不太着,多数都是用在“有头有脸有身份”的权力者身上,或是用在那些对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比较精通的权威人士身上。而且,越是职位高、越是有权势的人犯了这个毛病,引起的麻烦也就越大。譬如,三国中有一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为什么?就是因为魏国起用司马懿为帅,诸葛亮闻此消息后,考虑街亭乃是汉中咽喉要地,即要派将驻守。马谡自请军令,愿担此任。诸葛亮曾叮嘱再三,一定要靠山近水扎营;并派王平辅助。马谡则自以为通识兵法,再加上刚愎自用,一点都不考虑诸葛亮的意见,又不纳副将王平之谏言,竟违令在山顶扎营,犯了兵家之大忌,结果被魏将张郃打败,造成了街亭失守。

上述的马谡,就是因为这个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把本来可以建功立业的机会搞得一团糟,结果自己丢了脑袋不说,还白白搭上了一万多将士的性命,实在罪不容诛。不过换个角度来想,马谡仅是蜀军一将,因为一时犯糊涂就害死了这么多人,如果职位更高的诸葛亮也是这种人的话,那不知道要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了。由此可见,刚愎自用真的是害人不浅。

那么,刚愎自用的人有哪些特点呢?

大致来讲,凡是刚愎自用的人都非常自负,傲气十足,目中无人,他们喜欢一厢情愿,唯我独尊,都认为自己是穷尽了真理的人。不过实事求是地说,要是没有一点“资格”、“本领”的话,也是不能拥有刚愎自用这个“称号”的。这类人,通常也有一定的能耐,至少是在自己的领域还做出过一定的成绩,因而才会信心膨胀,自大自傲,甚至达到自我陶醉,不可一世的境地。有的刚愎自用的人还是典型的自恋狂,看别人是“一览众山小”,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别人统统都是错的,这类人个性孤傲,对人冷若冰霜。尽管他没有跑到大街上宣布:“上帝已经死了,我就是上帝”,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是无声地宣布自己就是上帝。

凡刚愎自用的人都是极其爱好面子的人。这类人自尊心强极了,一点都冒犯不得,谁若是当面顶撞了他,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中顶撞了他,他就会火冒三丈,认为这是故意和他过不去,故意让他下不了台,是故意在寻衅,他即便在当时不立刻予以回击,也会就此记在心上,寻机报复。

凡刚愎自用的人都是从来不认错的人。这类人对自己的眼光和能力从来都不怀疑,有时明明是自己错了,却就是不承认;明明是将事物搞得很糟,但就是不认账;明明是自己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却偏偏说是他人将他的思想理解错了……总之,只要能为自己开脱,黑的可以说成是白的,错误可以变成了真理,成绩永远是自己的,错误永远是他人的。不仅如此,为了彻底杜绝批评者的反对声音,他们往往还会利用权势大整特整那些批评者。

凡刚愎自用的人都是好大喜功的人。这类人尤好自我肯定、自我表彰,做了一点点有益的事,就沾沾自喜,到处表功,惟恐他人不知道。这类人也只喜欢听好话、吹捧的话,不喜欢听不同的意见,更不喜欢听反对的话,因而在他的周围常聚集着一帮献媚于他的小人,这些小人会投其所好,在他的面前拨弄事非。结果呢,这类有权势的刚愎自用者离“忠良”就会越来越远。

总而言之,刚愎自用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坏毛病。它可以使人越来越不知道天高地厚,离真理越来越远,离自己身败名裂越来越近。楚汉相争之中项羽为何败于刘邦?原因之一,就在于项羽刚愎自用,自大无谋、沽名轻敌,骄傲自大,不可一世,他身边有一个号称亚父的谋士范增,主张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然而在这“关键时刻”,却对他的意见不予理睬,对刘邦的假意殷勤,毫无察觉,反把曹无伤的告密直接告诉刘邦,反映了他只是一个有勇无谋、不懂策略、麻痹轻敌的草包将军。如此犯糊涂的人怎能成就帝王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