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奋斗才有机会
6757300000009

第9章 喜欢自己,克服弱点

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欢你自己”是必要条件之一。

成熟的人会适度地忍耐自己,正如适度地忍耐别人一样。他不会因为自己的一些弱点而感到活得很痛苦。

不喜欢自己的人,表现出来的症状之一便是过度自我挑剔。

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自身的优秀品质上,发扬优点,克服弱点,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并实现自我。

我们要练习自我放松,取笑自己的某些缺点和错误,要学会喜欢自己。

几年前,有位女学员曾遇到一件令她非常忧虑的事。她的先生是位成功的律师,有野心,做事积极,当然也相当自负与独裁。这对夫妇的社交圈子当然是以先生的朋友为主,也都是相同类型的人——都以名望和外在成就来衡量人生的价值。这位太太个性安静、谦逊,这样的生活环境,常常使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她不敢同他们正常交往,因而不能把自己的长处表现出来,她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连同她自己被人忽略、藐视,因此她越来越没有自信心,为自己不能达到别人的期望而痛苦不堪——她开始不喜欢自己,进而影响到她的正常生活。

这位太太的问题不是不能适应环境,而是不能适应自己。她不能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期望能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一个有名望和外在成就的人。

她需要明白的是: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这种作用必须通过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而不是模仿他人。明白了这点,她才会对自己产生信心。

让她自我认同的第一步,是不再用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而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以此作为她的生活依据。她还必须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不要常常批判自己。

我当时间她:“你先生爱你吗?”

她非常自豪的说:“非常爱!”

我又转向班上的其他学生:“请诸位说出这位小姐的优点?”

于是她的同学们便七嘴八舌的说起来,这个说“她很漂亮!”那个说“她很有气质!”“她很有学问!”还有一位调皮的男孩竟然说“可惜她已结婚了,但愿我能娶到这么好的女孩。”

那位太太“羞”的满脸通红,但可以看得出来,她非常快乐。

后来,她告诉我,在她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后,她“不卑不亢”与丈夫的朋友相处,他们也尊重她,现在,她很快乐。

史迈德·布兰敦教授在一本书中写道:“适当程度的‘自爱’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是健康的表现。为了从事工作或达到某个目标,适度关心自己是绝对必要的。”

布兰敦教授讲得对。

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欢你自己”是必要条件之一。这表示“充满私欲”的自我满足吗?不是。这应该是意味着“自我接受”——一种清醒的、实际的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伴以自重和人性的尊严行为。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著作《动机与个性》中也曾提到“自我接受”。他这样写道:“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人需要主动的、无拘无束的、自然的自我接受和满足。”

成熟的人不会在晚上躺在床上比较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地方——不会担忧自己不像罗斯福总统那样自信,或是像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那样积极进龋他有时可能会批评自己的表现,或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和低效率,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动机是正确的,他愿意继续克服自己的弱点,而不是自怨自艾。

喜欢自己,是否会像喜欢别人一样重要呢?我们可以这么说:憎恨每件事或每个人的人,只是显示出他们的沮丧和自我厌恶。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亚瑟·贾西教授,坚信教育应该帮助儿童及成人了解自己,并培养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态度。他在其著作《面对自我的教师》中指出: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辛劳、满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同等重要。

今天,美国医院里的病床半数以上是被情绪或精神出了问题的人所占据。据报道,这些病人都不喜欢自己,都不能与“自己”和睦相处。

在此,我并不想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各种原因。我只是认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我们往往以物质上的成就来衡量人的价值。再加上对名望的追求、工作的枯燥乏味,处处都使我们的灵魂容易“得脖。我还坚信,普遍缺乏一种有效的、持续的宗教信仰,更是人们精神迷乱的重要因素。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怀特,在其发人深省的著作《进步中的生命》中指出,现今有一种观念极为流行,那就是:“人们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各种压力。”

怀特博士继续指出,这个观念是基于一种理想,也就是认为,“人能毫无问题地适应各种狭窄的生活方式、单调的例行公事、强制性规定和完成本职工作的种种压力等等。但人们采取的行动是否成功,还须看其是否具有拒绝、帮助人或是改进自己角色的能力;并且能创造出积极的力量——换句话说就是,人在其成长过程当中,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方法和态度。”我十分同意怀特博士的说法。我们很少人有勇气独树一帜,或很清楚自己究竟拥护什么主张。我们的行为通常受社会或经济群体的影响,如衣、食、行或思考的方式,大概都与邻居差不多。假如周围环境与我们的个性格格不入,我们会变得神经质或不快乐,会感到失落和迷惑——会不喜欢我们自己。

适度的自我批评是健康的、有益的,对自我追求进步极有必要。但若超过一定限度,则会影响我们的积极行为。

很多年前,有位女学员在下课之后跑来找我,抱怨自己的演讲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

“当站起来演讲的时候,我立刻意识到自己笨拙、胆怯的表现。”她说:“班里的其他学员似乎都显得泰然自若,很有信心。但我一想到自己的种种缺点,便失去勇气,无法再讲下去了。”

她还给我讲自己的弱点,而且分析得十分详细。

等她讲完之后,我便告诉她:“不要总是想着自己的缺点,我觉得你演讲得不错。我认为,并不是你演讲得不好,而是你的自我感觉不好,如果你能自我感觉良好,真正感觉到你的演讲的特殊优点后,你演讲就‘成功’了。”

经过一般时间的课堂锻炼,她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成功的完成了我的课程,变成了一个能当众“滔滔不绝”讲话的人。

的确,是缺点使我们的演讲、艺术作品或个人性格显得失败。莎士比亚的戏剧里有许多历史和地理上的错误;狄更斯的小说也有不少过度矫情的地方。但谁会去注意这些缺点呢?

这些作品闪耀着不朽的光辉——由于它们的优点那么显著,以至缺点都变得不重要了。

我们爱我们的朋友,是因为他们的种种优点,而不是缺点。

当然,我们应该随时改正错误,却不必一直放在心上。

当耶稣遇到身体或精神受折磨的人,他不会给予过多的同情,不会说:“可怜的人哪,你的运气真不好,环境处处与你作对。告诉我,你是如何落难的?”

不,耶稣直接进入问题的重点。他说:“你的罪被赦免了,回家去吧,不要再犯罪了。”

我们经常因罪恶感和所犯的种种过错而自惭形秽,我们不能尊重或喜爱这样的自己。为了让自己跳出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把过去所有的错误忘掉,然后重新出发。

为了学会喜欢自己,我们必须培养面对自己缺点的耐心。这并不意味我们必须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变得懒惰、糊涂或不再尽心尽力。这表示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事实:没有人——包括我们自己、所有伟人——能永远达到100%的完美。期待别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则是愚蠢和荒唐的。

千万别这么苛待自己。

独处也是学习喜欢自己的好方法。马里兰州巴尔的摩“赛顿心里学院”的医疗主任李奥·巴德莫医师曾写过:“人们习惯在晚上休息时冥想当日的种种活动。这种独思冥想的习惯,显然是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的好方法。”

除非我们能与自己好好相处,否则很难期待别人会喜欢与我们在一起。著名哲学家哈里·佛斯迪克曾经观察那些不能独处的人,形容他们“好像被风吹皱的池水一样,无法展示出美丽的风景来。”独处能使我们发现内在的休息港口,能有学习的对象,是我们与外界接触的基矗安妮·马萝’林柏在其著作《来自海洋的礼物》中曾说过:“我们只有在与自己内心沟通的时候,才能与他人沟通。对我来说,我们内心就像幽静的泉水,只有在独处时才能发现其美。”

独处能使我们更客观地透视自己的生命。《圣经》的诗篇里有一句忠言:“要安静,便可知道我就是神。”这话至今仍是忠言。独处的确对我们的心灵活动十分有益,就像新鲜空气对我们的身体极有帮助一样。

假如我们依赖别人才能得到快乐与满足,则无疑会为他人增添负担,并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关系。要喜欢、尊重、欣赏我们自己,这不但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也能增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