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奋斗才有机会
6757300000067

第67章 旧习惯的文化根基

在我们的性格中有许多惰性的东西。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消极的思想就不少,从老子的清净无为到佛教的四大皆空,从道教的返璞归真到民间中的梦幻风俗。

中国人从感情上到思想上,从想象中到行动上有着太多的雷区。习惯成为了一种时髦的东西,一种处世原则,一种思想哲学。

“难得糊涂”是一种习惯,“明哲保身”也是一种习惯。“各人自扫门前雪”是一种习惯,“无为而治”是一种习惯。

因为害怕失败,我们没有对成功投入更多的情感;因为害怕破灭,我们没有对幻想寄托更大热情。

总之,正是这种从众的习惯心理,使得安于现状,安于习惯的心理传承,同时习惯心理一旦有了“群众基幢,往往就把消极的思想和习惯同道德与文化及所谓的经验积淀熔铸在一起,成为社会的超稳定力量。

《孟子》这部书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晋国的大臣赵简子有一次让他手下一位很有名气的驾驭能手王良给他自己最宠信的家童驾车去打猎。

王良完全按照过去的规矩去赶车,结果整整一天这位家童连一只禽兽也没打到。于是这位家童回来就向赵简子报告说:“谁说王良是最优秀的驭手呢?照今天的情况看,他实在是一个顶蹩脚的车夫。”

后来有人把这话偷偷地告诉了王良,王良便去找这位家童,说是希望再为他驾一次车。这位家童开始不肯,经王良再三请求,最后才勉强答应。

谁想结果这一次与上次大不相同,仅仅一个早晨就打到了好多猎物,家童很高兴,赶紧跑去又向赵简子汇报,说是:“这回我明白了,王良确实是天下最好的车把式。”

后来赵筒子又让王良替这个家童赶车,王良却拒绝了,他对赵简子说:“我替他按规矩驾驶车辆,这个人却射不到猎物,我不按规矩办。他却能打到禽兽,这说明他是个破坏规矩的小人,我不习惯给这样的人赶车,请允许我辞去这个差事。”

其实王良是一个好驭手。他既能按规矩赶车,也能不按规矩赶车,可他已经长时间习惯了老的赶车方式,心里只想墨守成规,一辈子按老框框办事,所以对破坏习惯的人心里充满了反感,自己不创新却到头反说别人破坏规矩。

我们知道驭手的主要职责就是给猎手创造条件,让他打到猎物。如果只能按规矩办,而不管猎手收获如何,那还叫什么本事呢?况且地形与道路千变万化,车子必须随机应变,根据当时的具体条件去驾驶,又怎么能光凭习惯赶车呢?

一个赶车的都这么守护自己的习惯,这个世界怎么可能向前发展呢?

然而,这个故事所说明的情况又确实带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普遍意义。

现在许多下岗工人不愿去民营单位工作,说是不习惯,不愿意,宁愿回家吃救济,这些人不都是和王良一样,不但自己不懂变通,也不想变通,到头来还埋怨别人标新立异,不守规矩。

因袭旧习惯的中国人可能不知道习惯势力对中国社会会产生怎样的消极影响。

一项理论,一个道理,一种看法,一旦长期宣传,就会使人们从小耳濡目染,深入心底,结果就会形成习惯。

而且,一旦形成习惯之后,就很难更改、很难变通,以后就会时时刻刻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对问题的分析,以及对是非的明辨。

而这样人就会变得更麻木,而作为管理者就会变得更容易,但另一方面习惯的观念可能会使社会停止前进,甚至倒退。

例如: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流行了两千多年,显然早已深入人心,形成习惯,所以,即使到了解放五十多年,时间行进到21世纪初的今天,惧内也就是“气(妻)管炎(严)”仍被一般男子汉看成是不太体面的缺点,唯有如此,“妻管严”这句话才成了流传甚广的笑谈。

其实,表面看来是笑谈,实际上却反映了人们至少还是认为男人怕女人终归不够体面,否则为什么没人拿“夫管严”来互相取笑呢?既然男女平等就不应该把哪一方“怕”哪一方作为弱点来嘲笑,况且这个“怕”还非寻常意义上的怕呢?

因此,“妻管严”这一句玩笑话,表面看来是抬举了妇女,贬抑了男子,而骨子里却是表现了一种从根本上看不起妇女,未能把男女放在平等地位来对待的不良习惯。

人类的习惯固然有文明的、科学的、健康的一面,例如对尊长的敬重,对晚辈的慈爱,对朋友的恪守信用,对工作的尽职尽责。

但是,如果滥用和曲解了这种良好的习惯,也会适得其反。

不仅如此,习惯有时候能够达到黑白颠倒的程度。例如:明朝有位文学家刘元卿写过一本书叫《贤奕编》,其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说是:南岐这个地方,处在陕西、四川两省交界的大山中,那里的水质很差,所以居民都有大脖子病,久而久之,他们倒以为这是正常现象了。

偶尔有个外地人到了那里,脖子上没有大包,当地人反倒觉得奇怪,都围拢来嘲笑说:“你瞧这个人多难看哟。脖子那么细,完全不像咱们!”

如果外地人告诉他们说:“你们的脖子是生了病,长了瘿,要赶快治疗。”他们就会生气地说:“我们这里的人都是这样,你别胡说八道!”这可真是有些认死理到黑白颠倒了。

又例如:尊敬长辈,服从上级这也是好习惯,古代儒家经典兴起一种好习惯,君主赐给熟食,一定要摆正坐席先尝一尝。君主要是赐给生肉,那就得煮熟了供奉祖先。君主赐给活物,一定要尽心尽力地养起来。侍奉或陪着君主吃饭,在君主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要先尝一尝饭菜。试想,总照这样办,谁又受得了呢?

但作为习惯的一部分,如果一直流传下来,那么今天的文明世界就会出现咄咄怪事了。习惯对一个人来说可能谈不上好坏,但如果习惯成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阻碍时代前进的借口和砝码,那么,这样的习惯是应该扔出去喂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