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爱业敬业
67247200000003

第3章 诸葛亮鞠躬尽瘁

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自古以来,人们把他当做智慧的化身。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其中,刘备的兵力最初较弱,地盘少,时时处于挨打的被动局面。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作军师,采取联吴抗魏的正确策略后,才逐步发展壮大,终于以蜀为都,在三国中占了一席之地。

后来,东吴袭取荆州,杀害了关羽,张飞又被部下杀害,刘备报仇心切,轻敌冒进,大败而归,从此病重不起。不久,刘备就去世了,临死前,他拉着诸葛亮的手说,如果皇儿可辅,请丞相辅佐,如不行丞相可为天下百姓而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表示,一定会尽心竭力,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当皇帝,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全面地担负起蜀国的军政事务。这时,吴、蜀联盟的破裂给蜀国造成了新的困难局面,诸葛亮不怕挫折,决心把统一的大业继续下去。他一方面从大局出发,立即派人出使东吴,重修盟好;另一方面着手整顿蜀国内部,加强法纪,劝民农桑,励精图治,为将来出师北伐做好一切准备。

身为丞相,诸葛亮对国中大大小小的事务,件件小心,事必躬亲,一点儿也不懈怠,常常深夜不眠,蜀国被他治理得充满生机。当南中地区发生叛乱时,诸葛亮亲自带领军队,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擒获了叛军首领孟获。孟获是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豪强首领,是当地很有影响的人物。诸葛亮准备对他采取心战的办法,把他争取过来。所以,一共抓了7次孟获,头几次被抓时,孟获总是不服气,诸葛亮就一次次地放他回去。最后一次,孟获被诸葛亮的大仁大义感动,跪在地上服罪。诸葛亮知人用人,为加强蜀汉中央政权在南中地区的统治,任命孟获为蜀汉中央政权负责监察的御史中丞。诸葛亮还派人在南中地区积极推广汉族的先进耕作技术,派人教少数民族兄弟用牛和铁犁耕种田地,教当地人民兴修水利,灌溉农田。直到现在,云南的傣族人民还流传着诸葛亮怎样带来牛耕的故事;佧瓦族人民流传着诸葛亮如何教他们的祖先盖房、编竹箩的故事;在保山县城南约5公里的地方,还有三个能够灌溉几千亩良田的“诸葛堰”。

当诸葛亮巩固了蜀汉在西南地区的统治以后,不是躺在功劳簿上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着手北伐曹魏,以实现《隆中对》中提出的一统天下的最终战略目标,实现祖国的统一。北伐之前,他向后主刘禅递上了《出师表》,说明现在“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并劝告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公平,推荐了许多贤臣,还进一步表示自己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章写得诚挚感人,成为传世名篇。

诸葛亮一共进行了5次北伐,他指挥蜀汉军队夺关斩将,军威大振。诸葛亮讲究以法治军,第一次出祁山时,马谡丢失街亭,贻误战机,给蜀军造成重大损失,尽管诸葛亮跟马谡关系很好,还是按军法挥泪斩了马谡。诸葛亮还非常体恤士兵,在作战的困难时刻仍然想着战士的家人,因此,士兵们都愿意为他出力。

由于操劳过度,诸葛亮在最后一次的北伐中,病死在军营之中。虽然,诸葛亮没能统一全国,但他为了这个目标付出了全部的智慧和生命,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的实践,已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人格道德和官德理想的最高典范,而这些道德、官德典型如果剔除其阶级性,则可成为全人类超越阶级、超越时空、超越地域的人格道德、官德典范。他虚心纳言,严于律己,勇于自责;他心平如秤,公正无私;法不阿贵,赏罚分明;他以民为本,有仁德之心,且能以革新思维,创造发明不少新式生产工具和先进军事器具利民惠民卫民;他清正、廉洁、节俭,以及三代尽节、一门忠烈的家风等等,都是堪称为人格、道德、官德的典范,永远值得世代效法、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