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根蜡烛
当我因公被调配到这家医院时,从医已将近十年了。十年的医学生涯,让我在众多的生死和病痛中逐渐拥有了异于常人的领悟。
这个大约十五六岁,一脸忧郁的男孩是在一个周末的清早被母亲送进来的。深夜,他咆哮式的和母亲说话,惹得我和一帮病人急急入内观望后,我才知道他的眼睛是在不久前的毕业晚会上弄伤的。原因,是他的母亲自作主张地给当晚有节目的他买了一双新鞋。新鞋的防滑效果并不好,所以在舞蹈的过程中他失足从台上重重地摔了下来,眼眶恰巧碰到了桌角上。我能想像,那一撞是无法消减掉跌落的重力,于是,只能依旧的向下,所以,他的两只眼睛应该都受伤了。
男孩的声音开始逐渐地弱了下来,带着哭腔。我能理解,对于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光明可能是他的全部。
此时,他的母亲像是一个无助的孩子,一言不发地站在角落里,泪流满面地听着他说话。
“你好,我是这里的医生,对于眼科,我已经有了十几年的经验,我有把握能把你的眼睛治好,并且不会留下伤疤。”我只能暂时这么安抚着情绪激动的他,让他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而对于是否能真正的不留一点伤疤,我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真的吗?医生,这是真的吗?叔叔,你一定要把我的眼睛治好,我不想成瞎子。”他情绪显然非常激动,认为我是他唯一的救命草,朝着我声音发出的位置慢慢地挪动着。最后,终于抓住了我的手。
“是的,但是你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我需要你的配合,那么这个手术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知道吗?”说完,我拍了拍他略微有些颤抖的双手。他不停地对我说,他相信我的医术,一定会好好配合我的工作,一边不停地说着谢谢。
后来,我成了唯一能说服这个倔强男孩的医生。如我所愿,手术非常顺利,可尽管如此,他还是难以原谅他的母亲。为了避免细菌感染,手术后我还是照旧给他缠上了纱布。并且建议他,不要在强光下逗留太久。
当夜,为了庆祝他的手术成功,班上所有的同学都打算来病房看他。我能理解,这一面之后,将是海角天涯。所以,除了叫他们安静一点之外,我并没有多说话。
不知道你谁想出来的建议,当夜,全班同学齐齐来到病房,每人手里都捧着一支蜡烛。为了避免强光照射而把电灯关闭的黑暗病房里,瞬时红光闪耀起来。
他们开始回忆温暖的往事,畅想自己的未来。可最后,还是依然阻挡不了别离的伤感。他们相约,在各自的蜡烛上用笔划出自己的名字,谁走了,就吹灭一支蜡烛,然后把这些载有光明的残体留下,送给这位男孩。
我知道,此时的他已经能够透过纱布隐约看到这些昏红的光亮了。猛然,其中的一支蜡烛灭了,人群里的声音也忽然相应着像是被刀切般暂停了一秒。紧接着,大半的蜡烛开始相继熄灭,整个病房里也瞬时暗淡了下来。男孩努力地清了清嗓,有些哽咽。
最后,所有的蜡烛都熄灭了,独留那么一支在黑暗中强韧地散发着光亮。男孩一边不断地猜测着这捧蜡烛的朋友是谁,一边埋怨着自己的母亲。
“凯丽,是你吗?是你吗?我知道是你。呵呵,想当初,我还悄悄暗恋过你呢。”说到这儿,男孩的声音忽然微弱了下来,带着一点点羞涩。
那一夜,烛光和男孩倾诉一夜未断。一直到清早,男孩疲倦地沉沉睡去。可没多久就醒了过来,吵着要我帮他解开纱布。然后急急搜寻满地长短不一的蜡烛,一一数出。
忽然,他顿住了,因为凯丽的蜡烛是最长的,这说明她是第一个走掉的。那么,最后一根多出的蜡烛是谁捧的呢?
隔壁的病床上,安然躺着的是男孩的母亲,手中握着一支没有名字的粗壮的蜡烛。手背上,几道鲜红的印记,俨然是被蜡滴滚烫而出的。我仿佛还能清晰地看到,昨夜,她的母亲手握一支粗壮的蜡烛,蜡滴滚落在手也不忍一动的场景。
男孩将被子挪到熟睡的母亲身上,独自走到了窗外。我想,此时的他和我一样都忽然明白了——能在茫茫黑暗中执意坚守,并不顾一切曲解为我们捧起最后一支蜡烛的人,只会是母亲。
怀念一场雨
这些年,无数个恍惚的日子里,我都会怀念十七岁的那场夏夜之雨。
那样瓢泼的欢愉中,我有了人生的第一次自我感动。开始明白,匍匐于人生的旅途中,为一己之梦而甘犯万难,而后得到旁人认可的感受。那样的豁然,不正是全部汗水所希冀的吗?生命的始终与价值,不都是在围绕着诸如此类的小梦一一拓展吗?
初满十六岁的我,喜欢静坐在窗边抱怨。为何我那些苦苦冥思后的文字,迟迟不得已发表?而旁人那些我所认为远不及我的短文,却在偶尔见报?年少的不屈与自傲,像一团烈火在我的胸中焚烧。
于是,我白天细思,临夜卧写。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大半年。我甚至怀疑,自己的四季里还有没有黑夜?因为,我每次低头时都是日暮黄昏,而抬头却已是晨曦微露。
十七岁的午后,我收到了一封厚重的信件。至今我都难以清楚,当时是何物会令自己狂喜到忐忑不安。小心用手探入信封内里,我几乎快要被那样柔软而又熟悉的质地鼓动窒息。我知道,甚至百般确定,那就是一份报纸。
我翻遍了所有版面,把墨印于那几张薄纸上的信息一字不落地看了几遍。最后,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发现了我的名字。对于今时的我来说,那个位置或许就代表着一种小小的屈辱。可在当日的我来看,却是一种连梦都不敢太过于清晰的的莫大荣耀。
半夜大雨。我立在雨中,看着那张陪我度过了无数日夜的书桌,柔光四射的窗台,猛然痛哭起来。许多难以言明的愁绪,总算在那一场可遇不可求的大雨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而我,又何必去在乎,去强寻一个让我落泪的原由呢?
十七岁的雨,是一种在狂悲极喜后的无限希冀,也是一种在彻底付出后得以回报的瞬间淋漓。时光中的无数夜梦,不都是为了换取这一刻的悄然到来吗?
时隔多年,那一瞬间的淋漓,仍存余热。之后,却是再大的雨,也无法再让自己如此酣畅地痛苦一次了。
活于尘世间,一生之中,要逢多少路人,遭遇多少俗事。而我们所怀念的,却仅仅只是万千梨花中的一点。如青春里那场已消逝多年的夜雨,原因极致简单——如此令人伤怀的旧忆里,有着我无法重回的过去,以及一个身在其中,却让我感动不已的自己。
树上树下
好象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着那么一颗伟岸的无名树。没人告诉过我们,它叫什么名字。要不,就是告诉的时间太长,已把它忘却了。
这样的树,我想该是永生的。当年龄的数目如它枯败的叶子在时光中一叶叶叠加时,我们终会感慨,青春的稍纵即逝。站在一颗无名树下,总会有莫名的悸动。那因外出玩耍而风尘仆仆的脸将在一瞬间归于平静,然后,胸中波澜壮阔。
很早之前,父母会以臂拥揽着不知愁为何物的我们,站在绿荫之下,遥指杂密的树顶,让我们去看树外的蓝天,潜伏在树内的生命。于是,我们的想象就如江河一般,在那颗模糊的树下,完成了第一次天马行空的奔涌。
之后,我们会不断地走到树下,抬头遥望。这些动作重复的同时,成长也在悄然进行着。当然,我们已逐渐明白,树上的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因为,那毕竟不是我们的世界。可偶然,还是会让思绪飞越过一个个茂密的枝节,去找寻儿时所设想过的风景,还有一些匿藏在树内的生命。
对于生命,我们从入世就怀存一种敬畏的心态来观仰它。甚至,它是一种神秘的象征。而这样的神秘,很多时候会让我们难以自拔——它总是深藏在不可触及的高树之上。
高树之下,正是我们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自己的世界没有任何奇异色彩的。因此,我们所有的幻想,都要与未曾见过的高树之上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它才会倍加吸引。
我不禁想起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婚姻就像这本书的名字,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其实,细细想来,生命何处不是围城?连最普通的一棵树,一个未曾见过的生命,一种奇异的幻想都会吸引我们多年,更何况是一种全然没有过的生活方式?
以一种新的态度,跳出自己的世界,我们将会猛然发现,原来它是暗藏着这么多美丽的玄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还有什么理由舍弃自己灿若夏花的生命?
梦想在自己的眼睛里
在十三岁之前,马克都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足够才能的孩子。他无法将那些莫名其妙的数学题公式记住,也无法理解一篇文章的深刻含义。于是,他的学习生涯就只能如同风筝一般,由一根名叫倒数第一的线牵引着飞来飞去。
逐渐地,马克有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大家都叫他“第一”。于是,原本还存有一点信心的他,开始觉得努力也成了一种荒废。
马克迷上了各种各样的电动游戏。因为只有在这个环境里,他才能找寻到自己,找寻到胜利的喜悦。在所有熟知的朋友里面,没人能够打过他。所以,在这个人人都倍感昏暗的场所里,马克却找到了光明。
当别人都把时间花费在学习上的时候,马克把时间花在了游戏里。其实,他知道这样会令自己倍加颓废,可却找寻不到更好的办法来满足自己。
十三岁的第一个清晨,马克的母亲早早给他准备了生日礼物。他兴奋地打开盒子,里面是一个精致的蛋黄色胸针,胸针上锈有一个“V”形的胜利手势。
马克将胸针别在衣领上,一路欢笑着去上课。课上,尽管他一句都听不懂,可还是仔细地聆听着。毕竟,今天是他十三岁的生日,得有一个好的开始。
新老师名叫杜桑。或许是因为那枚胸针的缘故,他一进门就注意到了最后一排的马克。自我完毕后,他微笑着说道:“我也想认识一下各位同学。那么,谁愿意第一个自我介绍一下呢?”
台下窃窃私语,却没一人主动站起身来。忽然,人群里冒出了一个声音:“第一!”顿时,所有人哄堂大笑起来。一边笑,一边还朝着马克的位置高喊着:“第一!第一!……”
杜桑一脸茫然地看着台下的同学,问道:“你们都愿意第一个介绍?但是不行,得一个一个来,要不,那多吵啊。”
“不!第一是我们班上的同学!”人群中冒出一个稚嫩的声音。
“哦?谁是第一?那就起来自我介绍一下吧。”
马克刚一站起来,大家就笑得不行了。因为那个鲜黄的胸针与此时他红通通的脸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清了清嗓子,想要告诉老师,他叫马克,却被久久不息的笑声掩盖了。
最后,情急的马克在众人的嘲讽声中逃出了教室。他决定,以后再也不告诉别人他叫马克了。对于他来说,这个名字都是一种耻辱。
“马克!”他一回头,看到杜桑气喘吁吁地站在了他的身后。
“你怎么会知道我名字?”马克惊讶地看着他。
“因为你的名字和这胸针一样特别,所以我只听一遍就记住了。”杜桑说完,上前摸了摸他的胸针。
“真的吗?”马克第一次听到别人的夸奖,有些羞涩。
得到认可后的他,很快与杜桑愉快地聊了起来。当杜桑问及他的梦想时,他却忽然沉默了。经过再三的鼓励,他才说出,他的梦想是能考上《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托马斯·杰斐逊创建的弗吉尼亚大学。可话还没说完,他就马上补充了一句:“我知道那绝对不可能!”
杜桑轻声地跟他说:“你现在考不上,但你可以幻想。你先别去看弗吉尼亚大学是什么模样,先在心中幻想一个你自己的弗吉尼亚大学。接着再幻想几年以后,你会是以什么样的装扮,什么样的神情进入弗吉尼亚大学,进入时遇见了哪些最崇敬的教授……”
杜桑把该幻想的细节不厌其烦地重复了几遍,要他每天早上起床后花五分钟的时间幻想这些,越细约好。
从此,小小的马克开始了自己遥远的幻想旅程。每天起床后的这五分钟,成了他一天里最美妙的时刻。他经常会产生一种奇怪的错觉——自己是否真的就在弗吉尼亚大学?虽然在很多优等生的眼睛里,弗吉尼亚大学并非他们的第一目标。可对于马克来说,这曾经是他连想都不敢想的圣地。
五年之后,当马克接到弗吉尼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忽然明白了杜桑的良苦用心。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幻想可能是他追逐梦想的唯一途径。而正是这样的途径才让他明白了,原来梦想本是如此之近,近到就在自己的眼睛里。
向一块尿片致敬
当全世界人民为奥运“鸟巢”这一举世奇建的成功而雀跃欢呼时,我不得不佩服初始那些心怀大梦的设计师们。
站在这一个建筑面积达25.8万平方米,永久座席80000个,临时性座席11000个的奥运主场中央,我胸中除了激动,更有着无数难以自解的疑问。例如,这些庞大的钢架,是如何搬运到一块的?还有,那些密布于四周的小钢条,又是如何一一焊接而起的?等等。要知道,这么高的建筑,没有电梯和托运设备,上下一次估计最少也得十几分钟。那些焊接人员,难道就不吃不喝,整日爬上爬下?
朋友上前碰了碰我,问了我一个更加离谱的问题——这些工作人员要是想上厕所怎么办?说实话,他这一个庸俗的问题,也是我迫于想知道答案的问题之一。
千方百计托人找来了一位曾参与过“鸟巢”焊接工作的朋友。花了半小时的时间,解答了我心中所有困惑。最后,朋友凑上来问了他那一个庸俗的问题。
他笑笑,反问我们:“你们觉得,在这么高的建筑上,焊接之时,你们想要上厕所怎么办?”
我说:“那就爬下去上啊。上完了,接着再爬上来继续工作。”他摇摇头道:“要真是那样,估计这鸟巢再给三年都建不完。这一上一下,得耗费多少体力啊。”
我与朋友更加迷惑了,不这么上,还能怎么上?
结果,他告诉了我们,每一个焊接工作人员,在每天换班之时都会自带几块尿片。这尿片并非什么特殊制品,全然就是小孩用的“尿不湿”。上去之后,就再不下来。想上厕所,就直接尿裤裆里。
不知道为何,对于他所陈述的这么一个滑稽的事实,我与朋友却怎么都笑不出来。我实在难以想象,三年寒冬酷暑,以一块尿片来解决日常的排泄问题,是何等感受?更难以理解,是怎样的一种热情驱使着那么多工作人员,默默遵守着这么一个类似屈辱的不成文定律?
一块尿片,为这些工作人员节省了多少汗水,用于投入实现全中国人民梦想的大业之中。向一块尿片致敬,是向那些因责任而甘愿委屈自己的幕后工作者们致敬,是向一种无法言明的使命感和爱国热情致敬。
等分人生
犹记得,临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六旬的心理学教授教我们做的那个游戏。
他首先在黑板上画下了一条笔直的长线,然后用指尖将它一一抹断,不急不慢地在五条短线上写着: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台下一片茫然,没有人知道他的目的。
这是最后一节心理课。或许是因为这个教授平日和蔼,又时至别离的缘故,那天竟无一人缺席。
他环视一周后,微笑着问:“有谁愿上来与我做一个游戏?”
话毕,一个清瘦的男孩走上去了。这是我们年级公认的“花花公子”,家里有钱,人长得也不错。只是不愿安心读书,就连呆于此处也仅是为拿一个毕业证罢了。
教授递给她一支白色粉笔,悠然地说:“这五段直线代表的是你的一生。现在请你大体写出,在这五个阶段中,你打算游玩,或是已经游玩掉的时间比例。”
他思索了一会儿,在五条短线上依次写下了30%,10%,40%,15%,5%。
教授笑笑,问台下的人;“你们同意他的答案吗?”台下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的确是啊,童年多趣,我们不知愁苦,整日享乐,虽然时光很短,可游玩掉的时间比例却是很大。
少年之时,我们已开始似懂非懂地琢磨一些道理了,大抵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于是,荒废了许多本该玩耍的时光。
青年即代表着年轻,有谁不打算在自己年轻的时候疯狂一把呢?难不成,真要等到老了才来享乐?
中年,我们已成家有室,得为一个家庭的生活忙碌奔波,自就没有太多的闲暇欢愉。老年,更不必说,整日忧心忡忡,力不从心,哪儿还有心思玩乐?
教授仍是笑笑,接着递给他另外一支不同颜色的粉笔道:“同样的五段直线,请你大体写出,在这五个阶段中,你打算奋斗,或是已经奋斗掉的时间比例。”
他挠挠头,显然很难做出抉择。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在座的各位来说,包括我,都是一个难题。
盘算许久后,他一笔一画地依次写下了0%,5%,15%,40%,40%。
教授依旧问:“你们同意他的答案吗?”台下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两种不同颜色的数据,赫然飘飞在同样的五段直线上。此时,我们才恍然发现,这两组数据的截然对比。
教授重新站于讲台中央,郑重其事地向我们说了最后一段话:“你们已经完全懂得了如何享乐,并能在有限的人生里,有理有序地将它们规划完毕。”
停顿了一会儿,他指着中间那一段直线严肃地说:“可我得提醒一点,你们在享乐最多的时限里,也就是最该奋斗的时限里,已然松懈了。你们学会了把所有的实践一日推一日,累积给到后半生去完成,以备更有效地享受青春。可别忘了,诸位,你们的后半生,照样也是你们的人生。”
那一堂课后,无人上去擦黑板。看着两行一白一蓝的数据,久久都不曾有人说话。
龟的信念
几乎每个人都听过关于“龟兔赛跑”的故事。并且,在熟知者的印象中,乌龟和蜗牛同属一类,速度极慢。要想与兔子这类靠速度吃饭的动物赛跑,不取巧,不碰运气是绝对不可能胜出的。
另外,从古至今,龟这个词一直都让人缺少好感。缩头,怯懦,仿佛都是它的天性。从出生就懒洋洋地安躺在这个苍茫的尘世中,浑浑而来,又浑浑而去。一生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唯一让人可羡之处,就是寿命比较冗长。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错综复杂的自然食物链中,为何就不曾见有龟类的天敌?或是听说某种动物,喜食龟类。难道它们真已凭借着厚重坚实的外壳,逍遥逃出了自然的生存法则?
为此,我翻阅了许多书籍。因为这个与我生活毫无关联,又无伤大雅的问题,着实困扰了我多时。甚至,让我偶然寝食难安。
龟的种类实在太多。我所能了解最为全面的,莫过于海龟。他们常年蛰伏于深海之中,只有到交配的季节才会懒洋洋地浮上海面,进行一到两小时的交配。交配完成后,雄海龟再度回归深海,而雌海龟却要艰难地等待产卵时节,游弋靠岸,将成熟的卵全然埋入事先挖好的沙坑内。
至此,一位母亲的使命算是圆满完成了。剩下的,只能靠那些还未步入海洋的小海龟了。在我还来不及埋怨这些狠心的母亲时,小海龟们已经探头而出了。那些在沙滩上等待,或是潜伏了许久的“杀手”,也已俨然久侯多时。
在与海洋仅为咫尺的距离里,爬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海龟。他们刚出生,一心只想潜入茫茫大海。
秃鹫,蜥蜴,甚至螃蟹等动物都已站好位置,匆忙将这些刚入尘世的小生命塞进口中,作为最易得来的美食。
温软的沙滩上,这些小生命在逐一消失。即便是到了如此生死存亡的时刻,它们也仅能依靠自己那双笨拙的鳍,不顾一切地向前匍匐。速度依旧缓慢,却从未怀疑过对迈出每一步所做的努力。
近在眼前的距离,对于它们来说,真是遥隔万里。它们完全可以躲藏,可以任命,由此,不让那些“捕杀者”用自己的性命来肆意制造天堂。可这样一来,它们就动摇了自己与生俱来的信念。
估计你们和我一样,都在为这些无辜而又倔强的小生命叹息。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内心震撼的同时,正为从前的不明所以,还给予它们讥笑所惭愧。
在成万上亿年的时间里,它们从未更改过自己步入海洋的生存方式。这是何等的勇敢与坦然。正是这样的一种不息信念,才让它们在时光的长河中得以延续,并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与之比较,以便进行关于信念的最彻底的反思。
大海为何如此美丽
当我第一天摇着轮椅步入学堂之时,面对旁人诧异的眼光,我就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做最好的那一个。
怀有这样的信念,我每日晨起暮归,手不释卷。六年的小学生涯,我不仅凭着优秀的成绩做了六年的班长,还评了六年的三好学生。
中学,第一堂课就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学习的进度和方法与小学时的截然不同。评选班长当天,老师特意看了每个人的入学档案。于是,在一片惊叹的哗然中,我毫无疑问地成了班上的第一任班长。
除了学习之外,我还得花一些课外的时间帮同学们整理资料,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管理课堂纪律。虽然,这些活儿和小学时并无不同,可它的耗时量却大大出乎我的预料。逐渐地,我的学习成绩开始走下坡路。无论我怎么努力,怎么挤出时间来补我的课程,还是不见成效。
又一年的班长选举时,我信心满满地在选票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因为,我相信我可以继续承担这份光荣的工作,并且可以把它做得更好。另外,我舍不得这一年的付出就这么白白流诸江水。那些个夏夜,那些个寒晨,我都在轮椅上小心翼翼地帮他们整理着试卷,材料。期间付出了多少汗水,或许只有我自己才知道。
我满怀喜悦地等待着同学们的选举结果,趁那短短几分钟时间里,我迅速组织了当选感言。那一幕期待的场景,在我脑海里反复了千万遍。我坚信,同学们一定会全票推选我的,因为,这一年里,他们都看到了自己的成绩。
选票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三票之差落选了。那一刻,委屈的泪水如江河一般在我面颊上奔涌开来。那么多个日夜的付出,为何就得不到半点回报?
父亲见我沉闷了几日后,终于决定,在一个周末的清早推着我去海滩。虽然家离大海不远,却是我生平第一次来到。当湛蓝的天际与那一片无垠的海水展现在我面前时,我忽然感受到了宽广的魅力。
父亲抚着我的双肩轻问:“你觉得大海美吗?”
“美!”面对无数的飞鸟,除了这个字,我真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
“你知道大海为何那么美吗?”父亲指着最远的地方问我。
我思索了半天,胸中有千百个理由,却还是无法抉择出最合适的一个来回答,大海为何会那么美。
父亲推着我,继续朝着海平面缓缓走去,直到冰凉的海水没过我的膝盖,他才停住。按照他的意思,我弯腰掬起了一捧海水,大口喝下。顿时,那苦涩的怪味将我胸中的无限憧憬全然冲毁。我不明白,如此美丽之物,为何会是这种味道?
父亲看着我笑道:“大海之所以美丽异常,全然是因为它容纳了千百条河流的汇入,还有,这无处不在的苦难。人生之美,不也在于路途中的那些坎坷吗?……”
看着身旁已现苍老的父亲,我忽然明白了许多的人生哲理,也读懂了,在他心中,对我的那一份深广如海的爱。
八个值得幸福的理由
当你尚能安然无损地捧着这段文字细细品读时,你便已经有了第一个值得幸福的理由。时光的长河里,每日都得淘尽多少人的青春和生命,而你,还完整地存活在这个绝美的尘世中,可以听风观雨,荡舟采莲。只要活着,一切都不会是尽头。
当你庆幸自己活着的时候,必然会追忆那些在你往事中做过短暂停留的事物。他们或许曾让你伤感,让你落泪,让你欢笑,让你惊叹,可这一切都已成为了过去。如此多的过去,都毫不遗漏地保存在你的大脑里,让你可以在任何一个孤寂的时段自疗自暖,让你可以无悔地感慨自己平淡的一生。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幸福的理由吗?
当你因为一家人的柴米油盐,不得不早起奔波忙碌时,我想,你有了第三个值得幸福的理由。那么多的人,那么浩大的城市队伍,有多少人风餐露宿,挤着人流来去却心无牵挂,不知为何。他们外表看似洒脱,其实内心溢满了无可寄托的艰辛。你虽流着汗水,却有汗水值得流的方向;你虽淌着热泪,却有被感动的地方。
当你因上段文字开始怀念在家中垂垂老去,生活几近无法自理的双亲,抑或是在学校琅琅晨读的孩子时,请你为自己鼓掌。因为,你有了第四个值得幸福的理由。上千名成功人士,他们的家庭大都是不如人意的,不是父母分离便是命途多舛,而你,有可以孝敬的双亲,有可以疼爱的孩子,一切的人世欢愉都囊括在那座小小屋檐下,还不值得幸福吗?
当你抱怨这个时代的混乱,俗态炎凉时,请你打开电脑细细查阅,20世纪初,与你只相差几十年的历史。活于那个时代的人,有多少尚存于人世间?侥幸逃脱两战的生者,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又潜伏着多少道不可愈合的伤疤?那些不知名的英雄,用淋淋鲜血为你铺筑了这个可歌可泣的时代。和几十年前的兵荒马乱狼烟滚滚相比,你有什么理由不幸福?
当你看着荧屏上偶然出现的面黄肌瘦的非洲难民潸潸落泪时,禁不住握紧了亲人的双手。或许,在某一个悄无声息的时刻,你已把口袋里原本用来买一包烟,或是取一支口红的几十块人民币捐给了慈善基金,希望他们能给远在异方的孤苦孩子们送去一个温热的面包,一壶甘冽的泉水。庆幸,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即便它曾被某些冷漠的灵魂骂做天真,可你不也明白,这正是他们求也求不来的幸福吗?
当你抱怨父母没有给予天赋异禀时,请你去聋哑学校看看。那些注定要在无声世界中摸索一世的孩子,仍旧不厌其烦地,欣喜若狂地一遍遍练习着发声和手势。更或者,看看那些在黑暗中度过了半生的中年男女,他们对光明的渴望,对生命的虔诚,超乎你的想象。你有健全的身体作为保障,可自行走过一条条幽深的小巷,去经历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再告诉那些在苦难中摸索的人儿,让他们永不言弃,难道还有比其更具价值更让人幸福的理由吗?
当你看完上述文字,心存温暖地想要过好剩下的每一天,并决定把这些幸福的理由告诉周旁的每位亲朋时,我想,你有了第八个值得幸福的理由——快乐的无私分享。悲凄之情的传递,只会让更多人徒增伤怀。而快乐的接力,却能让一份原本单调的愉悦无限制地膨胀下去,感染到那些先前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幸福的忧郁之人。
打开你的总开关
中考落榜后,母亲不愿让我就此脱离学堂,日出而作,暮后而息,点凑了一笔颇为庞大的费用,打算用于给我自费高中,继续求学生涯。
我左右不愿。因为我清楚,那笔钱,是母亲日夜不间地流汗所换来的。再者,我真已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寒窗十余载,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幸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于是,我有了辍学了念头。
我几经跟母亲提起,她都不同意。我知道母亲的性情,只好作罢。整日游混于学堂,碌碌无为。感觉,自己一身的光点,将要随时光消逝,并埋没于这乏味的学堂之中了。
当时依稀知道,自己真是厌学了。我的善良,勤劳,勇敢,大方,都与这个学堂无关。只有越过四面高墙,踏入外面的世界,这些优点才会得以全然展现。
高一下学期,物理老师因公调配。新来教此门功课的是个瘦小的老头,看上去颇有曾经私塾先生的味道。
他有事没事总会到学堂里转悠。大抵是发现了我的病态,于是终有一日找上了我,叫我去协助完成一个电路实验。
密闭的实验室里,一些拇指般粗细的小灯散发着昏黄的光亮。幽明中,大抵可见无数纸条被钉于电路开关旁边。我细细看去,大都写着勇敢,坚强,毅力,善良等词汇。
先生说:“你细看后,已该明了,这些开关之上,都有着成功必备的品质。你尝试去做一下,按怎样的顺序,才能将这些光亮发挥到极致。”
我按先生的话,一一试去,依次拉下了善良,勇敢,勤奋,自强的开关。昏暗的屋子里顿时有了四束光亮。
我想再去打开其他的开关,却被先生制止了:“每个人的优点终是有限的。四次机会,已足够了。”
看着微弱的四盏灯在漆黑中努力地散发着光亮,我的心一点点开始惶恐起来。感觉这些原本刺眼的光束都在逐一暗淡。我生怕,有那么一瞬,这些光亮会陡然泯灭了。
虚弱一步步向我推进。就在昏暗即将重临这个屋子的时候,先生“啪”地拉下了总开关。顿时,几十束刺眼的强光从四面八方照射而来。我被笼罩其中,像是一个焦点。
那一刻,我内心温暖极了,血潮澎湃。先生引着我走出来,去看那个神秘的总开关。
那是一块做工粗糙的塑料。塑料下,依稀有一根短短的黑色胶线。胶线旁,是一张诺大的纸条,纸条上赫然写着两个字:“学习。”
我恍然明白了先生的用意,开始沉浸在一种对往事的忧伤愧疚之中。先生笑说:“当你面临黑暗,欲追求光明之时,请记得打开你的总开关。只有它,才能让你的人生闪耀,不断丰满。”
此后,每每浮躁,我总想起那根不起眼的黑色胶线。总渴望去拉下它,让光明再一次盈满我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