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不是一种教条、封闭的艺术,也并非一定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理论学习才能有所成绩。但一些简单而重要的规则是必须要遵循的。只有从当众说话中获得自信,你才能积极地迎战生活里的各种挑战,并最终谱写辉煌的人生。
学习当众说话有三个法则,那就是:说自己经历或琢磨过的事;对选择的题材充满热忱;激发听众与你产生共鸣。这三项原则,就是我的有效说话训练全套方法的根本。
战胜当众说话的恐惧,会使人脱胎换骨,赢得更丰富、更圆满的人生。
记住,对紧张情绪而言,不是如何避免它,而是要学会有效调节它。
戴尔·卡耐基一直把“生命力、活力及热情”这三大特点视为演讲者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
必须遵循的原则
演讲不是一种教条、封闭的艺术,它其实并不像教科书中说的那样,一定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理论学习才能有所成绩。我的教学生涯差不多全用于向人们证明,当众说话其实轻而易举,只要遵循一些简单而重要的规则就可以了。
演说家不是天生的,只要你遵循下面这些虽然简单却至关重要的规则,你就会毫不费力地成为一名成功的演说家。我从1912年开始教当众说话的课程,其后,已经有50多万人毕业于这种课程。每一期课程开始之前,我总是要求学员谈谈他们来上课的原因。令人诧异的是,绝大多数人的中心愿望与基本需要竟然非常相似。“当人们要我起来讲话时,我觉得非常害怕,不能清晰地思考,原来想说的话全忘得一干二净了。我希望通过训练获得自信,能当众站起在商场或社交人士的面前侃侃而谈,明晰且又服人。”这种话听来很耳熟吧?难道你没有过类似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受吗?假如你能面对面地和我说话,我知道你会问:“但是,卡耐基先生,你真觉得我能培养出自信,可以面对人群连贯而流畅地对他们讲话吗?”
是的,我可以肯定,只要你熟练掌握下面4条原则,你就可以当众侃侃而谈。
第一条原则是借别人的经验鼓起勇气
无论是否处于被查禁的情况之下,绝没有哪种动物是天生的演说家。历史上有些时期里,当众演讲是一门精湛的艺术,必须谨遵修辞法与优雅的演说方式。因此,要想做个优秀的演说家是难上加难。现在我们则把当众演说看成一种扩大的交谈,以前唱作俱佳的方式、如雷贯耳的声音已经成为历史。我们与人共进晚餐、在教堂中做礼拜、看电视、听收音机时,愿意听到的是率真的言语,诚挚地与我们谈论问题,而不是对着我们大放厥词。
演讲不是一种教条、封闭的艺术,它其实并不像教科书中说的那样,一定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理论学习才能有所成绩。我的教学生涯差不多全用于向人们证明,当众说话其实轻而易举,只要遵循一些简单而重要的规则就可以了。
1912年,我在纽约市125街的青年基督协会开始教授学生时,竟然把商界中的大人物当成大学新生来教。后来我发现以韦伯斯特、柏克匹特及欧康内尔等著名演说家为例,一味效仿,毫无裨益。我班上学生所需要的,是在下回的商务会议里能有足够的勇气站起身来,做一番明晰、连贯的报告。于是我把教科书一股脑儿全抛掉,和那些难兄难弟们埋头苦干,直到他们的报告词达意尽、深获人心为止。这一着确实奏效,所以以后他们一再回来,还想学得更多。
几年以前,布鲁克林的一位医生——这里我们称他为劳克斯大夫,前往佛罗里达州度寒假。他的度假地点,恰好距离巨人队的训练场地不远。他本人是个热心的棒球迷,因此经常去看他们练球。不久,他就和球员们成为了好朋友,并被邀请参加一次为球队举行的宴会。在没有任何事先通知的前提下,他听到宴会主持人宣布说:“今晚我特别请劳克斯大夫上台来向我们谈谈棒球队员的健康问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他是否能够说得条理清晰、详细而周密呢?他研究卫生保健已经有30多年了,他能够坐在椅子上向坐在两旁的人侃侃谈论这个问题,谈上一整夜。但是,让他站起来就同样的问题谈论,而且对象只是眼前的这一小群人,那便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他心跳加快了一倍,他脑海中的思绪仿佛长了翅膀都飞走了。
宴会上的人都在鼓掌。欢迎他演讲的呼声越来越大,也更坚持。
他处在极为悲哀的情绪中,一句话也没说,转身悄声地走了出去。
因此,他一回到布鲁克林,第一件事就是报名参加我的演讲训练课程。
像他这样的学生,是老师最愿意碰到的,因为他有极为迫切的需要。在上过最初的几节课后,他紧张的情绪渐渐消失了,信心越来越强。两个月后,他已经成为班上的明星演讲家了。不久就开始接受邀请,前往各地演讲。
其实能够充满自信、勇气,并保持冷静、思路清晰地当众发表谈话,并不像平常人想象得那么难——连1/10的难度都没有。这并不是上帝赐给多数人的礼物。这就像是你打高尔夫球的能力一样,任何人都能发挥出他潜在的能力,只要他有想要这样做的欲望就行。
这样的事情,在我班上恐怕不止数千起。我眼见男男女女的命运由于这项训练而改变,其中有许多人还获得了远超过预想之外的擢升,或在商业上、事业上和社会上达到显赫的地位。
听着真像个奇迹,对吧?它的确是20世纪克服恐惧的奇迹。
第二条原则是时刻记着目标
根特先生提到,他新近学会当众说话的技巧给了他很大的快乐,这恰好说中了我认为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他的确是遵循我们的指引,毫不偷懒地做我们布置的功课。不过,我相信他做这些,是因为他自己要做;而他之所以要做,则是因为他预知自己会成为成功的演说者。他将自己投入未来的形象中,然后尽力使其成真。这就是你必须应该做到的。
集中全力、念念不忘自信与口角生风的说话能力对你相当重要,想想因此而结交的朋友、在社交上对你的重要性,想想自己为人们、社会、教堂服务的能力将可以大增,想想它在你事业上所带来的影响。总之,它给你未来的卓尔不凡铺平道路。
哈佛大学最杰出的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曾写下6句话。这6句话,很可能对你的一生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这6句话是:
几乎不论任何课程,只要你对它满怀热忱,就能确保学好。假如你对某项结果尽心尽力,你就一定会达成。如果你希望做好,你就会做好。假若你希望致富,你便会致富。若是你想博学,你就可以博学。只有那样,你才会真正地期盼这些事情,一心盼想,而不会费许多心思再去胡思乱想许多虚无缥缈的杂事。
事实上,学习训练当众有效地讲话,不仅对有需要的人益处多,对那些没有机会或者不需要正式公开演说的人,其好处也是多方面的。举例来说:当众演说的训练,是通往建立自信的道路,因为你一旦发现自己能够起立,伶牙俐齿、头头是道地对人群说话,你在与人个别交谈时,必然就更有信心和勇气。许多男士和女士来上我的“有效说话”课程,主要是因为在社交场合感到害羞而不自在。当他们发现自己能够站着对同事讲话天也不至于塌下来,他们就会觉得不自在是多么可笑。他们新培养出的泰然风度,令别人、家人、朋友、事业伙伴和顾客都刮目相看。我们的许多学生,全是因周围的人个性发生非凡的改变,才驱使他们来上课的。
这种形态的训练,也会对个性有所影响,不过并非即时鲜明可见。我曾问大西洋城的外科医师兼美国医药学会的前会长大卫·奥门博士,“就心理和生理学的观点来说,你认为当众演说训练的益处怎样?”他微笑着说,回答这个问题,他最好是开个处方,这个处方是:“药房里抓不到的药,个人得自己配药;他要认为自己不行,他就错了。”
奥门博士开具的处方就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其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尽力培养出一种能力,让别人能够看透你的脑海和心灵。学着在个人面前、在人群当中、在大众之前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念。在你这样努力去做而不断地进步时,你就会发觉:你——真正的自我——正在人们心目中塑造一种前所未有的形象,产生前所未有的震撼力。
这份处方的功效有二:你学着对别人讲话时,你的自信心就会随之增强,而你整个人的性格也会越来越温和、越来越美好。
这是一种畅快、美妙的感觉,没有任何药物能给予你这样的感受。
第三条原则是立下必成的决心
记得有一次我去做一期广播节目,主持人要我用3句话来说明我曾经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我这么说:“我所学过的最大教训是,我们的所思所想都非常重要。我如果能知道你的思想,就能了解你这个人,因为你的思想造就了你的人。借着改变自己的思想,我们也能改变自己的一生。”
目前,你的目标已经锁定增强自信心和做有效交谈这两点。接下来,你的任务就是从此时刻起,一定要积极地想着自己的这番努力终会成功;你一定要对自己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努力成果保持乐观的看法;你一定要把决心印记在每个词句、每项行动上,倾注全力培养这种能力。任何人如果想迎接语言挑战,就都必须具备断然的决心。
政府的经济顾问克莱伦斯·B.蓝道尔曾写过一本书,书名叫《自由的信念》,其中提到了当众演讲——“我想我了解听众要听的是什么,以及他们希望它被怎样地讲出来。对于担当事业重任的人而言,这其中的窍门就是:只要他愿意去学,没有什么学不会的。”
所以,要想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以及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当裘留斯·恺撒由高卢而来航行在海峡之上,最后和他的军团登陆现今的英格兰时,他是怎样确保军队成功的呢?他的目的很明确,他把军队止于多佛海峡的白垩悬崖之上,向下望是200英尺高的海浪。他们看到赤红的火舌正吞噬运载他们渡过来的每艘船只。置身敌国,和大陆的最后联系已经失去,最后的撤退工具也已焚毁,留下来唯一能做的事只有前进、征服。他们也正是这么做的。这就是不朽的恺撒精神。
第四条原则是抓住一切机会练习
不去实践,任何一个人也学不会在大庭广众前演讲,就好像一个人不下水,就学不会游泳一样。你可以把有关当众演讲的书籍都读一遍,包括最权威的那本书,但却依旧开不了口。书本只是详尽地指引,你得将它的建议付诸实施才行。
实践机会随处都有,不妨参加一些组织,自愿从事需要你讲话的职务。在公众聚会里站起身,让自己出个头,即使只是附议也好。开部务会议时,千万别去当听众。说话吧!去试着演讲吧!或做个童子军领队,或加入一些团体,让自己可以有机会活跃在聚会中。你只要往自己周围望望就会发现,没有哪一种商业、社交、政治、事业,甚至社区里的活动是你不用开口说话的。只有说话,多说,你才能知道自己的进步程度,否则你会一无所知。
当一个年轻的商务主管有一次对我说,不敢面对学习的艰难考验时,我告诉他这需要有一种正确的、征服性的精神,就是冒险精神。
同样,在你阅读此文并且将其中原则付诸实施的时候,你也是在进行冒险。你会发现,在这项冒险中,你的自我引导的力量与敏锐的观察力会给你莫大的支持,你会发现在这项冒险活动中,你的整个人,外在和内在都发生了改变,一种美好的改变。
让听众热情地参与
我认为,学习当众说话有三个法则,那就是:说自己经历或琢磨过的事;对选择的题材充满热忱;激发听众与你产生共鸣。
要想使谈话打动别人,自己首先要对谈话感兴趣,要把自己的热忱和心融入谈话中,这样才会取得听话人的认可和热情参与。
我白天很少看电视。最近,有一个朋友要我看一场下午的节目,这是一个专为家庭主妇开设的栏目。栏目的收视率非常高。这位朋友非得让我看,因为他认为参与该节目的观众一定会引起我的兴趣。事实确实如此!我收看了几次就被打动了,而且很欣赏主持人的一种做法,那就是他能够请观众发表谈话。他们说话的方式也颇能引起我的注意。这些人显然都不是职业演说家,他们从没有接受有关沟通艺术的训练,其中有些人文法很差,但是他们都很有趣。他们开始说话时,好像都没有上镜头时的恐惧,而且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我很清楚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因为我在自己的训练班里采取这种技巧已经有很多年。这些单纯而平常的人们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他们谈论的是他们自己:自己的那些难为情的时刻,最美好的回忆,或是如何遇见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他们从没想到什么绪论、正文和结论,他们也不关心什么用字遣词或语法结构等。然而他们却能获得观众的欣赏——完全倾注于他们所要说的事情。我认为,学习当众说话有三个法则,那就是:说自己经历或琢磨过的事;对选择的题材充满热忱;激发听众与你产生共鸣。下面我就来具体说说这三个原则。
说自己经历或琢磨过的事
前面所说到的那些年轻男女自身的故事,使那个电视节目如此有趣。因为他们是在谈论自己亲身的经验,他们谈的都是他们自己知道的事。
很多年以前,训练班的教师们在芝加哥的希尔顿饭店开会。会上,一位学员这样开头:“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是人类字典中最伟大的思想。没有自由,生命便无法存活。试想,假如人的行动自由处处受到限制,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说到这时,老师打断了他的话,问他是否有什么证明或亲身遭遇可以支持他刚才所说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于是,他告诉了我们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他曾经是一名法国的地下斗士。他告诉我们他和家人在纳粹统治下所遭受的屈辱。他用鲜明、生动的词语描述了自己和家人是如何逃过秘密警察并最后来到美国的,最后他说:
“今天,我走下密歇根街来到这家饭店,我能随意地自由来去。我走过一位警察的身边,他也并不注意我。我走进饭店,也无须出示身份证。等会议结束后,我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前往芝加哥的任何地方。因此,请相信,自由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奋斗。”
他获得了全场所有观众长时间的热烈鼓掌。
讲述生命对自己的启示的演说者,肯定不会缺乏听众。我从经验中得知,很不容易让演说者接受这个观点——他们避免使用个人的经验,认为这样太琐碎、太有局限性。他们宁可上天下地去扯些一般性的概念及哲学原理。可悲的是,那里空气稀薄,凡夫俗子没法呼吸。人们都会关注生命,关注自我,所以当你去诉说生命对你的启示时,别人自然会成为你的忠实听众。
倾听别人诉说是爱默生的一大爱好。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从所有人身上学到东西。也许我所听过的成人谈话,比起任何人来都要多。说实话,在一个演讲者叙述生命给他的教导时,不管其教训是多么琐细、微不足道,我从来不感觉枯燥乏味。
现在且就这点来说明。多少年前,我们的一位教师替纽约市银行一些资深的官员们开设了当众说话的课程。自然这种团体里的人和事情多得分不开身,常常感到要充分准备,或者做他们心目中以为的准备很困难。他们一生所想的都是根据自己一个人的思想、个人自身的信念,并从自己特定的角度来考虑。他们都已经积存了40年的谈话素材,但是他们当中有些人就是不懂得这一点。
这天,上台演讲的是一位和上级银行有关的先生,我们暂且称他为杰克逊先生。现场共有45人,而他要说的是什么呢?来此以前,他走出办公室,在报摊上买了一份《弗贝》杂志。在前往上课所在的联邦储备银行的地铁上,他开始读一篇题为《十年成功秘诀》的文章。他读它,倒不是因为对它特别感兴趣,而是他必须说点东西来填补他演讲时的时间空当。
1小时以后,他站起身,准备就这篇文章的内容说得逸趣横飞,让人赞叹不已。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他还没有将想要说的东西嚼碎、消化、吸收。“想要说”形容得很恰当,他正只是“想要”而已。他试着要宣泄自己,但其中并没有什么内涵,他的整个仪态和音调明显地显露出这一点。如此这般,他怎么能期望听众比他自己更加感动呢?他不时地提到那篇文章,说作者如何如何去说。在他演说的整个过程之中,《弗贝》杂志使我们印象深刻,遗憾的是杰克逊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太少了。
他演讲完毕,老师说:“杰克逊先生,我们对写那篇文章的作者并不感兴趣,他不在我们眼前,我们也见不着他。可是,我们却对你和你的意见很有兴趣,请你把你内心想要说的,想要告诉我们的说出来,不要以他人的观点为基准。要把更多的属于自己的东西放在演说里,下星期请再讲讲同样的话题,好吗?把这篇文章再读一遍,问问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如果是,用你自己的观察经验来陈述你所同意的观点。假如你同意作者的观点,请你告诉我们为什么。将这篇文章作为一个起点,以此展开你自己的演讲。”
杰克逊先生把这篇文章重新读了以后,认为自己一点也不同意其中的观点。他从记忆里搜索例子来证明自己不同的观点,他用自己身为银行主管的经验来详尽推演、扩展自己的意念。下星期他回来时所做的演讲就充满了根据他自身背景所得的信念。不再是加工过的报纸、杂志,而是自己矿场里的矿石,自己铸币厂里铸制的钱币。你不妨仔细想一想,哪一场演讲能给班上同学更强烈的冲击?
有一次,有人请我们的教师在小纸条上写下他们认为初学演说者所能碰到的最大问题。经过统计之后发现,“引导初学者选择适当的题目演说”,这是我们上课初期经常碰到的问题。
事实上,如果你曾经具有这种生活经历和体验,通过经验和省思而使之成为你的思想,你就可以确定一个适合于你的题目。那么如何去寻找这样的题目呢?深入自己的记忆里,从自己的背景中去搜寻生命中那些有意义并给你留下鲜明印象的事情。多少年前,我们对能够吸引听众注意的题目做了一项调查,发现最为听众欣赏的题目都与某些特定的个人背景有关。例如:
早年成长的历程,这和家庭、童年回忆、学校生活有关的题目,一定会引起他人的注意。因为别人在成长的环境里怎样面对并克服阻碍的经过,最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要合情合理,尽量地在演讲中穿插自己的生活经历。你还可以运用一些脍炙人口的戏剧、电影和故事,人们早年遇到的挑战等等。但是,我们怎样才能确定别人会对自己小时候所发生的事情感兴趣呢?有一个办法可以测试。多少年之后,如果某件事情依旧鲜明地印在脑海中,呼之欲出,那几乎便可保证会令听众感兴趣了。
早期欲求出人头地的奋斗,这是一种充满着人情味的经历。比如,重叙自己早期为寻求发达所做的努力,也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你是怎样从事某种特别的工作或行业的?是什么样的繁杂曲折的各种情况造就了你的事业?告诉你们,在这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为了创造事业,你会遭遇到你的挫折、你的希望以及你的成功。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一个人的生活多半是最保险的题材。
个人嗜好和娱乐,这方面的题目根据各人所好各有不同,因此也是最能引人注意的题材。说一件纯因自己喜欢才去做的事,是不可能没有市场的。你对某一特别嗜好发自内心的热忱,就能使你把这个题目清楚地交代给听众。
在某一个领域工作多年,你一定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即便根据多年的经验或研究来讨论有关自己工作或职业方面的事情,也可以获得听众的注意与尊敬。
不寻常的经历,如你曾见过一些大人物;曾经在战争的炮火下冒着生命的危险;曾经经历过精神颓丧的危机,所有类似这样的经验都可以成为最好的演说资料。
每个人意识里都会有一种原则、一种信念与信仰。如果你曾花上许多时间倾力研究一些重大问题,自然很有理由可以谈论它们。只是这样做时,一定要举例说明自己的信念。听众可不爱听那些满是陈腔泛论的演讲。千万不要随意读些报纸、杂志来准备你所谈论的题目。对某项题材,假如自己所知道的不比听众多多少,就少说为妙。可是,反过来说,如果曾花费多年时间研究的某些题材,那毫无疑问就是你说的选择题目。
准备演讲并不只是写些机械化的文字在纸上,或者背诵一连串的字句,也不是从匆忙读过的报纸、杂志里抽取第二手的意见。它是在自己的脑海及心灵里深掘,并将生命贮藏在那里的重要信念提取出来。无须担心材料不够充足或根本不存在,它就在那里,而且相当丰富,等你去掘取。不要因为这样的题材太私人化、太轻微,听众不会喜欢听就弃之不顾。
只有谈论自己熟悉的事情,才能热衷于自己的题材,快速、轻易地学会当众说话。
对选择的题材充满热忱
并不是所有你我有资格谈论的题目才会激起我们的兴趣。比如说,我是“自己动手”的人,我确实够格谈谈如何去洗盘子。可是不知怎么搞的,我就是对这个题目热衷不起来,并且事实上,我根本想都不愿去想这些事。但是,我却听过家庭主妇们把这个题目说得棒极了。她们心里或者对永远洗不完的盘子有怒火,或许发现了新的方法可以处理这一恼人的家务。不管怎样,她们对这个题材来劲极了,所以她们可以就洗盘子的话题说得头头是道。
现在的问题是,你自认为合适的题目是否会引起众人的兴趣和赞同。如果有人站起来直言反对你的观点,你是否会信心十足、热烈激昂地替自己辩护?假如你会,你的题目就对了。
如果我班的学员中有人说他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来,说他的生活单调乏味时,我们受过训练的老师就会问他,闲暇时他都做些什么?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有人去看电影,有人去打保龄球,有人则种植玫瑰花。还有一位告诉老师说,他收集有关火柴的书籍。当老师又问关于他的不寻常的嗜好时,他逐渐开始打起精神来了。一会儿,他便指手画脚地描述起自己储存、收藏的小房间来。他告诉老师,他差不多收藏有世界各国的火柴书籍。等他对自己最喜爱的话题兴奋起来后,老师打断他:“为什么不对我们说说这个题目呢?我觉得挺有意思。”他说,他从来没有想到还会有人对此感兴趣!这个人穷尽多年的精力追求一项嗜好,几乎已成了一种狂热,但他却否定它的价值,认为不值一谈。老师诚恳地告诉他,测试一项题材的趣味价值,唯一的方法,就是问自己对它多感兴趣。于是,他以收藏家的姿态侃侃而谈了一个通宵。后来我听说他还去过很多公共场所演讲有关收集火柴书籍的细节详情,并因而获得了地方人士的推崇。
若想迅速而轻易地学会当众说话,上例正好说明了第二条原则。
激发听众与你产生共鸣
演讲者、演讲词(内容)以及听众是演讲的三大要素。以上两条法则都是讨论演讲人和讲词之间的相互关系,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谈到演说的情形。只有演讲者使自己的演讲与活生生的听众发生关联之后,演讲的情形才真正形成。演讲也许准备得周详,也许是关于演讲者所热衷的话题,但是要真正地完全成功,还有另一个因素需要考虑:他必须让听者觉得他所要说的很重要;他不只是要对自己的话充满热情,还得把这种热情传给听众。历史上堪称演说天才的著名人物都精通这种煽情术,或者是传播福音术。你愿意怎么叫它就怎么叫,绝对错不了。
高明的演讲者热切地希望听众能够感觉到他所感觉的东西,同意他的观点,去做他以为他们该做的事,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忧愁。关注的焦点是听众,而不是自己。他知道自己演讲的成败不是由他来决定——而是要由听众的脑袋和心灵去决定。
在节俭运动那段时间里,我曾为美国银行学会纽约分会训练了一批人,其中有一位学员的沟通能力出奇的差。为了帮助他,我们采取的第一步是使他的脑子和心思对自己的话题燃起热情。我告诉他,自己到一边去把题目再三思考,直到使自己生出热诚来。我要他牢记,纽约的“遗嘱认证法庭记录”显示,85%的人过世时,身后都没有留下分文,有3.3%的人留下1万美元或更多的钱财;他要经常想着,他不是求人施恩,或是使他们做些经济无法负担的事,他要这样对自己说:“我是替这些人准备,使他们老年得以衣食无缺、舒适无忧,并留给妻儿安全的保障。”我要他记住,他是出去从事一项了不起的社会服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思考,终于使这件事情在他的脑海里燃烧起来。他唤起了自己的兴趣,激发了自己的热心,并感觉到自己确实身负重大使命。于是他开始外出演讲,那传递他的信念的词句赢来了一阵阵回响。他将节俭的利益与听众一起分享,因为他希望帮助人。他不再只是个脑子里装着一些事实的演讲者,他成了一名传教士,努力让人们信奉有价值的信仰。
在我的教学生涯里,曾一度对训练教程中有关当众说话的原则费尽心思。这些教程只能反映出老师们长年累月所灌输的一些经验和知识,但他们并未从空洞浮夸的演讲术中有所突破。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我上第一堂演说课的情形。老师站在我面前,教我将两臂轻垂于身体两侧,手掌朝后,手指曲起一半,大拇指则要触着大腿。他又训练我,把手臂举起,画出优美的弧线,让手腕优雅地转动,然后再将食指张开,接着是中指,最后是小指。整套似乎合乎美学标准的动作完成之后,手臂还要回到开始时的弧线,再度停放于双腿的两侧。整个表演显得既无生气,又有些装模作样;既不合理,又缺乏真诚。
我的老师没有教我将自己的个性融入演讲之中,也从未尝试让我像个正常的人一样,生气勃勃地和听众天南地北地交谈。
请将这种机械化的演说训练方式,与前面所讨论的三项主要原则对比一下。这三项原则,就是我的有效说话训练全套方法的根本,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必须控制自己的恐惧感
克服当众说话的恐惧,对于我们做一切事情都会有极大的潜移默化的功效。那些接受这项挑战的人,会发现战胜当众说话的恐惧,已使他们脱胎换骨,进入更丰富、更圆满的人生。
爱默生说:“恐惧感较之世界上任何事物更能击溃人类。”对于这句话我是深信不疑且深有体会的。1912年我开始讲课时,并不知道这项训练会成为帮助人们消除恐惧与自卑感的良方。后来,我终于发现了,学习当众说话是天然的一种方法,可以克服不安,而且建立勇气和自信。为什么?因为当众说话可以使我们控制住自己的恐惧感。
害怕当众说话的实情大概包括以下四种:
第一,你害怕当众说话并不是特例。
第二,某种程度的登台恐惧感反而有用,对付环境中不寻常的挑战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第三,许多职业的演说家都从来没有完全祛除登台的恐惧。
第四,你害怕当众说话的主要原因,只是你不习惯当众说话。
这些事情导致你登台的恐惧一发而不可收,造成了心灵的滞塞、言辞的不畅、肌肉的痉挛且无法控制,因而严重减低了你说话的效能,你也不必因此而灰心丧气。只要你肯下功夫,就会发现这种上台恐惧的程度,很快就会减小,这时它就是一种助力,而不是阻力了。
要知道,只有有备而来的演说者才能获得自信。假使你想培养自信,为什么不去做那些在你演说时会给你安全感的事?丹尼尔·韦伯斯特曾说,他认为未经准备而出现在听众面前,与没穿衣服没什么区别。
“完全的准备”就是背讲稿吗?关于这个问题,我要大声说“不”。为了要保护自我,以免在听众面前脑中一片空白,许多演说者便一头栽进背讲稿的陷阱里。一旦染上这种心理麻醉的瘾头,就会不可救药地沿袭浪费时间的准备方式,那样会毁掉演说的效果,导致失败的结局。
温斯顿·丘吉尔就是辛苦地学得这一课的。年轻的时候,丘吉尔写讲稿,记讲稿。然而,有一天当他在英国国会开会之前大背讲词时,思路突然中断,脑海里一片空白。他感到很尴尬,同时也很羞愧,他重复了一遍前一句演讲词,但脑子里仍然空白一片,毫无记忆,只好涨红着脸木然坐下。从那以后,丘吉尔再也不背讲稿了。
假如是逐字背诵讲词,面对听众时,很可能会遗忘。即使没忘记,我们讲起来也恐怕十分被动。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是来自我们内心,只是出于记忆而已。私下和人交谈时,我们总是一心想着要说的事,然后就直接说出来了,并没有特别去留心词句。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现在又为什么要改呢?
我听过很多的人背诵讲稿,却不记得有谁把讲稿扔进纸篓里后,不是说得更生动、更见效果、更有人性的。这样做,也许会遗忘了某几点,说来散漫,但是最起码显得有人情味些。
林肯曾经说过:“我不喜欢听刀削式的、枯燥无味的演讲。当我听人讲道时,我喜欢看他表演得像在跟蜜蜂搏斗似的。”
那么,准备演讲的恰当方法是什么呢?只能是这样:在你的生活背景中,搜寻有意义、曾经教导你有关人生内涵的经验,然后,收集由这些经验汲取来的思想、概念、感悟等。真正的准备,是要就你的题目加以深思。正如查尔斯·雷诺·柏朗博士很多年前在耶鲁大学所做的一系列令人回味无穷的演讲中所说:“深思你的题目,至其纯熟,况味横溢……再把所有的这些思想写下,寥寥数语足够表达概念即可……把它们写在纸片上——这样在把资料整理就绪时,这些松散的片段便易于安排和组织。”听起来并不复杂吧?其实只需一点专注和思考,就能达到目的。
演讲准备得有点眉目时,是不是该演习一下呢?那是必需的。
杰出的历史学家艾兰·尼文斯也对作家做过类似的忠告:“找一个对你的题材感兴趣的朋友,详尽地把你的心得说出来。这种方式可以帮你发现你可能遗漏的见解、事先无法预料的争论,以及找到最适合讲述这个故事的形式。”
那么,题材选好后,按照计划加以整理,并在朋友面前“说出来”进行演习,这样是否说明准备很完善了呢?不是的。除了这些,你还要让自己相信你的题材深具价值,你还必须具备曾激励过历史上伟人们的态度,那就是——坚信自己的信念。怎样可以使演讲的内容煽起信服之火呢?详细研究题材,抓住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并自问,你的演说将怎样帮助听众,使他们听过之后成为更好的人?
为了增强自信,你要避免去想可能会使你不安的反面刺激。举例来说,设想自己会犯文法错误,或者讲至中途某处会突然地停顿等,因为一种反面的假想,很可能会在你开始之前便抹杀了你的信心。开始演讲之前,尤其重要的是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集中精神听听别的演讲者说些什么,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这样你就不会造成登台恐惧了。
除非怀抱某种远大的目标,为此而奉献生命,否则任何一位演说者都会有怀疑自己题材的时刻。他会扪心自问,题目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会引起听众的强烈兴趣等。他很可能一气之下便把题目改了。这种时候,你就该为自己做一番精神讲话。用明了、平直的言辞对自己说,你的演讲是非常适合你的,因为它来自你的经验,来自你对生命的看法。你比听众中任何一个都更具有资格来做这番特别的演说,你完全有能力,有足够多的证据、丰富的经验把它说个清楚。因为,由自我启发而产生动机,即使是假装的,也是导致快速学习最有力的刺激之一。那么,根据事实所做的真诚的精神讲话,效率不知道更要高出多少!
为了给自己打气,当面对听众时,你不妨表现出一副勇气十足的样子。因为,除非确有准备,否则就是再怎么表演也是没用的。如果已经明白了自己所要讲的,那就迈大步而出,并且深深呼吸。事实上,面对听众之前,应该深呼吸30秒,增加氧气供应可以提神,给人勇气。杰出的男高音姜·德·雷斯基常说,你若气充胸臆,可以“席气而坐”,紧张自然消逝得无影无踪。
挺胸抬头,正视听众的眼睛,然后开始信心十足地讲话,好似他们每个人都欠你的钱一样。假想他们欠你债;假想他们聚在那儿是要求你宽限还债的时间。这种心理作用会对你大有帮助。
克服当众说话的恐惧,对于我们做一切事情都会有极大的潜移默化的功效。那些接受这项挑战的人,会发现战胜当众说话的恐惧,已使他们脱胎换骨,进入更丰富、更圆满的人生。
从当众说话中获得信心,你会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新的生活面前,并积极地迎战生活里的难题和困扰。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曾是连绵难解的情况,也变成生活中增添情趣的愉快挑战了。
有效调节紧张的情绪
在演讲时,就算是天才的演说家也会情绪紧张,但他并不是学着怎样避免它,而是需要确实掌握消除、转移、调节可能出现紧张情绪的方法。这样他才能应付一切环境,尽可能多地征服听众。
演说家并非天才,他们初次演讲时,也会难以抑制紧张的情绪。对初学演讲的人来说,演讲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
许多演讲者,一登上演讲台就把要说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不知所以,问其原因,不外乎是自己的心理素质出了问题。而那些表现良好的演说者,正是凭借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使他们的演讲才华得以充分显现。
我教当众说话课程的经验告诉我,心理素质中情绪的稳定性是演讲中首要的因素。我们没人否定情绪的稳定是语言与动作稳定的前提和基础。一场演讲效果的优劣,往往要受到情绪条件的影响与制约。一席有准备的演讲,如若失去了情绪稳定这个前提和基础,演讲者所有的付出都将是徒劳无益的。
我想学过生理学的人都知道,情绪和有机体的活动是相互关联的。情绪的波动会引起人的有机体呼吸、循环、腺体、内脏、肌肉等一系列的变化,导致语言与动作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下降,甚至失去自控能力。大部分参加我的演讲训练的学员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通过几个星期的培训,他们都已克服了紧张的情绪,成为了班上的明星演讲家,有的还应邀前往各地发表演说。
在演讲之初,情绪的紧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是引起呼吸系统的变化。我们知道,正常人在安静时,呼吸次数每分钟为20次,情绪紧张时可达40次左右。在演讲过程中,呼吸系统的这些变化,将会使演讲者难以保持常恒的语言频率,使语言节奏产生变态,速度一味增快,难以自控。不用多说,这样的演讲是最令人头痛和糟糕的事情。根据成功的经验,演讲前深呼吸10次,对消除情绪紧张是十分有益的。
同时,情绪的紧张还可以引起循环系统的变化。演讲者的情绪一旦紧张起来,血压会升高,心跳次数会明显增加。常人每分钟心跳为60~80次,而演讲者情绪紧张时可以高达100次以上。同时也常常会导致全身肌肉的紧张。此时我们一般可以观察到情绪紧张者四肢肌肉伴有轻度的颤抖。由于循环系统的这些变化,演讲者的手势、姿态会失去与语言的协调性,本来不需要用手势辅助语言的地方,却做出了动作,而需要手势的地方,却打不出来手势。甚至双脚、双手会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其实,这一切都源于对演讲的恐惧。而战胜它的唯一方法就是自信。试想,你要是气充胸臆,即使有再多的紧张,也会离你而去的。
想一想那些伟大的演说家,有哪一个不是靠强烈的自信征服听众的呢?
当然,要消除情绪的紧张对演讲者的诸多消极影响也绝非一日之功,因此,对演讲过程中的紧张情绪要适时地加以调节。那应该怎样调节紧张的情绪呢?
在演讲前,运用深呼吸来松弛肌肉及神经系统。对此,千万不能忽视,这是有经验可循的。我班上一位叫雷斯特的学员说:“第一次演讲的失败令我颜面尽失。后来,我学会了运用深呼吸这一方法,情绪紧张的现象就得以缓解了。”面对听众之前,先深呼吸半分钟,既可以增加氧气供应,又可以提神,还能使自己更加自信。
有时,为了分散大脑的紧张度,可以有意识地把个人注意力分散在一种具体的东西上。比如在演讲前,可以对一幅画或古董细心地“研究”,“揣摩”其颜色、质量、出品时间等,这样,对某一个事物产生新的兴趣便可有效调节大脑紧张度。
外界的任何不良刺激对演讲者来说都是有害无益的。因此在演讲前对一切外界不良刺激的排除,是减缓紧张情绪的重要方法之一。比如,演讲之前不要与人争论任何问题,不要阅读令你烦恼的书信等。你要知道,你最需要的是平和、冷静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的演讲更具感染力。
为了减缓临场前的紧张情绪,优秀的演讲者都非常注意自身心境的调节,以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影响和刺激自己。如在演讲前讲讲幽默故事、与人开个玩笑等。林肯就是这方面的高手,我们可以借鉴使用这种方法。
在演讲时,就算是天才的演说家也会情绪紧张,但他并不是学着怎样避免它,而是需要确实掌握消除、转移、调节可能出现紧张情绪的方法。这样他才能应付一切环境,尽可能多地征服听众。
记住,对紧张情绪而言,不是如何避免它,而是要学会有效调节它。
克服心理障碍
对演讲者来说,要获得演讲的成功,需要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密切配合,对初登演讲台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而在主观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超越自身心理上的障碍。
对演讲者来说,要获得演讲的成功,需要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密切配合,对初登演讲台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而在主观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超越自身心理上的障碍。一次成功的演讲,事前的准备很重要。但是,如果自身心理上的障碍无法突破的话,一切的准备都会前功尽弃的。
自身心理障碍首先是自信心不足。它会妨碍演讲者才智的发挥,影响演讲者语言的流畅表达。这其实是由恐惧的心理造成的。那应当怎样克服呢?你要知道,这不是某个当众说话人的专利,而是每个演讲者都会经历的事情,即使是职业的演说家也从来没有完全消除过。所以,你要相信自己的演讲对听众一定会有所帮助,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这样,自然会使自己的自信心增强。相反,即使是很有才智、很有学问的演讲者,如果自信心不强,总认为自己演讲水平差,担心抓不住听众,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
对初次演讲的人来说,最难克服的就是“我是演讲者,你们是听众”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必然会阻碍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交流,并最终导致演讲失败。原因很简单,一场精彩的演讲,绝不是演讲者讲,听众听,而是二者之间心灵的碰撞、感情的交流。要使演讲成功,就要主动与听众交流,用自己的情感强烈地感染每一位听众。
还有,初次演讲者为了追求现场的直观效果,往往在演讲中讲一些偏离主题的笑料,这看似幽默的笑料可能会换取演讲现场较多的笑声或使听众注意力集中,但这种做法往往会偏离主题,会丧失掉原本良好的演讲风格,实难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更不用说有什么教益了。因此,演讲者要时时注意提醒自己:千古不朽的演讲名篇都是主题鲜明,思想深刻,语言简练、准确的产物,而绝非一时的廉价喝彩、笑声所造就。没有哪个人不希望现场效果好得让上帝都感动,但真正现场效果好的演讲、真正有价值的演讲,靠的不是几句哗众取宠之词所能办到的。唯有真诚、自然的交流才能征服听众。
很明显,有些人之所以演讲失败,不在于智力不够,而在于他们没有克服自己心理上的弱点和谬见。只有不断向自己挑战,认真对待、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才能获得现场更多的掌声。
准备好中心内容
准备演讲的中心内容就是把你的思想、你的想法、你的原动力集合在一起,并且真的拥有这种思想、这种原动力。它们甚至会每日成群结队出现在你的梦中;你的整个生命中充满了感觉与经验。这些东西深深藏在你的脑海里。
准备演讲的中心内容就是把你的思想、你的想法、你的原动力集合在一起,并且真的拥有这种思想、这种原动力。它们甚至会每日成群结队出现在你的梦中;你的整个生命中充满了感觉与经验。这些东西深深藏在你的脑海里。准备就是思考、沉思、回忆及选择最吸引你注意力的事物,然后修饰它们,将它们整理出一个形态,成为你自己思想的精工制造品。这听起来不像是一个很难办的计划,不是吗?确实并不困难。对某一特定目标,只要稍加专心、注意和思考即可。
这里有几个方法可以得出演讲的资料,保证一定吸引听众。如果你切实遵照并掌握了这些步骤,那么你就不愁不会获得听众的热烈响应了。
要具体化
只有能够具体且明确讲话的人,才具备吸引别人兴趣的能力。
这项原则太重要了,希望你永远记着它,绝不可以把它忘了。
老式的传记作者说,约翰·杜伊有“穷苦但诚实的父母”。新的传记写法则说,约翰·杜伊的父亲买不起鞋套,因此,下雪时他必须用麻布袋把鞋子包起来,保持他两脚的干燥与暖和。但是,尽管他如此贫穷,他从不在牛奶中掺水,也不曾把病马当作好马牵到市场去卖。这种说法已经显示他的父母“穷苦但诚实”,不是吗?这岂不是比“穷苦但诚实”来得更具体并且有趣吗?
限制题材
题目一旦选好,首先要确定自己要演说的范围,并恪守于此范围内,千万不要想覆盖一望无际的地域。
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领域的演讲,销售、饮食、政治、军事都一样。开始之前,必须先限制和选择题材,把题目缩小至某一范围内,以便适合自己使用的时间。
在短短的不超过5分钟的演讲里,只能期望说明一两点而已。长一些的,可以达到30分钟的演讲中,演说者若是想包含4个或5个以上的主要观点,也是很少能够成功的。
发展预备力
做蜻蜓点水式的演说,要比大力挖掘事实容易多了。只是,若选择容易的讲,听众便仅能获得很少的印象,甚至全无印象。题目缩小之后,下一步是问自己一些问题,以便加深自己的了解,使自己准备充分,而能以权威的口吻来讲述自己选择的题目:“我为什么相信这个?在现实生活中,我何时见过这一点并证实无误?我想要证明什么?它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像对谜一类的题目所需要的回答,可以提供你预备力。这种力量能使人们分外留意你所讲的内容。
你如果能尽快选好题目,就能获得预备力。千万别一拖再拖,直到要讲的前一两天才做选择。假如早早把题目决定好,你的潜意识便能为你发挥作用,这会有莫大的好处。在每天工作完成后的零星时间里,你便可以深入探究自己的题材,把要表达给听众的思想提炼、修琢。在开车回家、等候公车或乘地铁时,你不妨也将这些时间用来思索自己的演讲题材。灵感多出自这段孕育期间。你老早便把题目决定好,脑子便能在潜意识里将它千锤百炼。
当你把自己置于这种过程时,你会发现你受到强烈诱惑,使你有种想把自己的演讲写出来的冲动,但你一定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做的后果是你极有可能对你给自己设定的这个型满意起来。这样,你可能就会停止再对它做更具建设性的思考。另外,还会有尝试记诵讲稿的危险。马克·吐温对这样的背记讲稿曾经如此说:“笔写的东西非为演讲之用;它们的形式是文学的;它们生硬,没有弹性,无法使自己借由唇舌而作愉快、有效地传达。如果演讲的目的只在愉悦听众,不在说教,便须将它们变得柔软、分段、口语化,并将其改变成通常未经事前思考的说话方式,否则,它们会烦死满屋子人,而不是使他们愉悦。”
美国最知名、最诚恳的演说家之一——查尔斯·F.吉特林,在回答是否将演讲的部分或全部写成文字这一问题时说:“我宁愿将自己一生的每分每毫都写在听众的脑海里,记在他们的情感中。区区一纸讲稿,在我和我要用以感动听众的东西之间,并无容身之地。”
使演讲富含例证
我们怎么能够获得使用实例的技巧呢?有5种方法:人性化、个人化、翔实化、戏剧化和视觉化。
(1)使演讲充满人性化。
假如你老是谈事情或观念问题,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但当你谈的是人的问题时,肯定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我们都不愿听人说教,没有谁会喜欢这样。请记住,一定要让人们感到愉快和有趣,否则无论你说什么,说多久都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也请不要忘记,世上最有趣的事情之一,莫过于精练雅致、妙语生辉的名人轶事。因此,请告诉人们你所认识的两个人的故事,告诉人们为何其中一人会成功,而另一人会失败。人们会很高兴去听。同时请记住,人们或者还能因为此例而获益匪浅。
如果你能在演讲中穿插一些幽默诙谐的富含人情趣味的故事,必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先讲述少数观点,而后以具体的事例作为引证,这样构建演讲的方法一定能吸引听众的注意。
假如可能的话,这些故事应该谈及奋斗,以及经过奋斗而获得胜利的过程。我们全都对奋斗及战斗拥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有句老话说“世人皆爱情人”,世人都爱打架,人们最喜欢看两个男人为追求一位女性而大打出手。
当然,这种人情趣味材料最丰富的源泉,正好是自己的生活背景。不要因为觉得不该谈论自己,便踌躇着不敢诉说自己的经验。只有在一个人满怀敌意、狂妄自大地谈论自己时,听众才会起反感。要不然,听众对演讲者所叙述的亲身故事是兴趣极大的。亲身经验是掌握注意力最稳当、最可靠的方法,千万不能忽视。
(2)说名道姓,以使演讲个人化。
在叙述故事过程中涉及他人时,最好是使用其姓名,如果出于安全考虑,可以改用假名作为替换。
假如你的演讲中出现许多名字与个人的代称,便可以确定它具有高度的可听性了,因为在你的演讲中,已经有了人情趣味这种关键性的要素。
(3)要明确——使演讲翔实化。
怎样才能确切知道是否在演讲里放进了足够的细节呢?我们可以利用新闻记者所遵循的“五要素公式”——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果能做到这点,你的举例便会鲜活、多彩。
不过,细节过多比没有细节更要糟,人人都有曾经被冗长、肤浅而不切题的细节搞得厌烦不堪的经验。假使演讲中全是一些杂乱的、鸡毛蒜皮的琐事,听众自然不会全神贯注,抹杀你许多的言论。而对于一场演讲,最大的失败也莫过于使听众不专心、失去兴趣了。
(4)利用对话,使演讲戏剧化。
假设,你要举例说明自己怎样利用人际关系的原则成功地平息了一位顾客的愤怒,可能会这样开始:
“前几天,有一个人走进我的办公室。他怒不可遏,因为前一周我们送到他家里去的电器操作不灵。我对他说,我们将竭尽全力弥补这种情况,一会儿之后,他终于平静了下来。”
这则小事有个优点——它十分细致——可是它缺少姓名、特殊的详情,以及最重要的能使这件事活生生呈现在眼前的真实对话。可以这样再给它添枝加叶一番:
“就在上星期三,上午10点我正在增写表格,突然办公室的门‘砰’的一声被推开了,走进来的是怒气冲冲的查尔斯·柏列克珊。他是我们的一位老顾客,我问他怎么回事。‘那台洗衣机根本不好用,’他大吼,‘衣服全纠缠在一起,我老婆讨厌死它了。’
“‘听我说,查理,’我说,‘你先坐下来把情形都告诉我,我答应替你做一切你要我做的事,好吗?’听了这话,他才坐了下来,我们总算平平静静地把事情谈了个清楚。”
并不是每次都可能把对话加进演讲里去,不过,你应该可以看得出,上面摘录中单引号里的对话,对听者很起戏剧性的作用。如果演讲者还有些模仿技巧,再加进声调语气,对话就更生动、更吸引人了。并且,对话是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会让演讲更为真实可信。不至于像老学究在学富五车的学会会员面前宣读论文,或是大演讲家对着麦克风狂叫。
(5)展现演讲的内容,使其视觉化。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85%以上的知识,是经由视觉印象为我们所吸收的。这就为电视之所以成为广告和娱乐媒介,以及它所以收效宏大阐明了最直接的原因。当众说话也是如此,它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视觉艺术。
利用具体、耳熟能详的字眼,造成鲜明的景象
得到并把握听众的注意,是演讲者的第一个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技巧常被人们忽视。一般的演讲者,也许并未注意到它的存在,也恐怕从未感觉到它、想到过它。我所指的,就是使用能造成图画般鲜明景象的字眼的方法。听起来让人轻松愉快的演讲者,是能塑景象在你眼前浮现的。使用朦胧烦琐、生硬字眼的人,只会让听众大打瞌睡。
景象就同我们呼吸的新鲜空气一样,是免费的,把景象置于演讲中,你就会更能吸引别人,更能引起别人的兴趣,也就更具影响力了。
必须具备三大特点
我一直把“生命力、活力及热情”这三大特点视为演讲者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人们聚集在生龙活虎的演讲者周围,就会感受到一种昂扬的生机和一种奋发的激情。
演讲者必须要具备“生命力、活力及热情”的素质,才能完全左右现场成千上万听众的情绪。
演讲者的精力是非常重要的。旺盛的体力能够吸引每一个人。我在雇用演说班的演说者和指导老师时,首先要注意他们是否拥有活力、活泼、热诚这些优点。人们总喜欢聚集在精力旺盛的演说者身旁,就像大雁总喜欢聚集在秋天的麦田里一样。
我一直把“生命力、活力及热情”这三大特点视为演讲者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人们聚集在生龙活虎的演讲者周围,就会感受到一种昂扬的生机和一种奋发的激情。
那么,如何达到这种境界,使你的演讲既能生龙活虎,又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呢?我有3条经验可供参考。
选择自己热衷的话题
我们在前面曾讲到,对自己的题目要有深切的感受,这一点非常重要。除非对自己所选择的题目怀着特别偏爱的情感,否则就别企望听众会相信你那一套鬼话。道理非常明显,假如你对你所选择的题目有实际接触和经验,对它充满热诚——如某种嗜好或消遣的追求等;或者你对该题目曾有过深深的关切(比方说,你认为在自己社区里有必要设立一所好的学校),因而满怀热情,那就不发愁演讲时没有激情了。
演讲前,每个人都会担心自己选择的题目是否会提起听众的兴趣。请注意,只有一个方法能保证让听众感兴趣:点燃自己对题目的狂热,你就会所向披靡。
雄辩的最大吸引力,都出于一个人深切的信念和感觉。真诚建立在信仰之上,而信仰则出于对自己所要说的事情的真挚情感,出于脑子对于所要说的内容的丰富见识和锐利思考。
重现自己对题目的感觉
人们去欣赏话剧、电影的原因之一,其实就是想见到、听到感情的表露。我们非常害怕自己会当众流露感情,因此去看艺术表演,以满足这种感情流露。
演讲时,你应该按照自己的热心程度而表现出自己的热诚与兴趣。不要压抑自己真挚的情感,也不要在自己真实感人的热情上面加个闭气闸。让听众看看,你对谈论自己的题目有多么热诚,这样,他们就会被你的意志所左右,被你的真诚所打动。
表现热烈
你走向演讲台时,应该是满心期盼的神态,而不是像个要上绞刑架的人。轻快跳跃的脚步也许大部分是装出来的,可是却会为你创造奇迹,并会使听众觉得你有自己非常热切想要谈论的事情。在开讲前,做一个深呼吸,不要靠着讲桌。头抬高,下颌仰起。你就要告诉听众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因此你全身每一部分都应该清楚无误地让他们知道这点。现在你是大权在握,像威廉·詹姆斯所说的,要表现得好像是如此。若能设法将声音传到大厅的后方,这样的音效会让你更有所把握。演讲时,若能伴以有力的手势,更能使气氛达到高潮。
只要会场的气氛热烈,你自己和听众都会感到振奋。
用真情打动听众
真情实感是连接演讲者和听众心灵的纽带。如果在演讲时能将丰富的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那么听众一定会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而增强现场演讲的效果。
演讲者的真情是很重要的。一场好的演讲,之所以能打动听众,靠的就是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连接演讲者和听众心灵的纽带。如果在演讲时能将丰富的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那么听众一定会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而增强现场演讲的效果。
林肯以朴实而富有情感的话语击败了用语华美、口若悬河的对手道格拉斯,赢得了千万选民的心。原来竭力反对他的那些州的选民,在听了他的竞选论辩后,也为其真情所感动,转而投了他的票,为其顺利进入白宫铺平了道路。
“二战”时,丘吉尔于1941年圣诞节前来到美国,希望说服美国人和英国人站在一起,立即参加对德作战,以扭转英国所面临的危险局面。可是当时的人们对英国人不抱好感,反对介入对德战争,这给丘吉尔的说服工作增加了不少的难度。但丘吉尔不愧是著名的演讲家,他在做说服工作时十分注意真情实感的运用,用情感来打动美国人的心,使他们克服了对立的情绪,把英国人当作“自己人”,从而转变了态度,支持政府援助英国,参加对德作战。下面就是丘吉尔在当时讲话时所运用的情感技巧。
我远离祖国,远离我的家,在这里欢度这一年一度的佳节。但确切地说,我并不觉得寂寞和孤独。或许是因为我母亲的血缘关系,或许是因为在过去许多年的充满活力的生活中我在这里得到的友谊,或许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人民在事业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压倒一切其他的友谊的情感,在美国的中心和最高权力所在地,我根本不觉得自己是个外来者。我们的人民和你们讲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宗教信仰,还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着同样的理想。我所能感到的是一种和谐的和兄弟间亲密无间的气氛。
此时此刻,在一片战争的混乱中,今晚,在郊外别墅里,在每一颗宽容无私的心灵中,我们得到了灵魂的平安。因此,我们至少可以在今天晚上把那些困扰我们的各种担心和危险搁置一边,并在这个充满风暴的世界里,为我们的孩子准备一个幸福的夜晚。那么,此时此刻,在今天这个夜晚,讲英语的世界中的每个家庭都应该是一个亮光普照的幸福与和平的小岛……
丘吉尔从和美国人民间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理想及长期的友谊入手,将这些共同点作为彼此相信、相互了解的基础提出来,用讲英语的家庭都应过一个平安祥和的圣诞节这样的话语,打动了美国人的心,使其由反战转入参战。
我所听说过的最令人神魂颠倒的演说家却无法使他的听众信服,因为他缺乏真诚。人们喜欢被他的口才所迷倒,他完美的语句中蕴含了美妙的抑扬顿挫。但是,听众就是不能相信他话中的真实性。
演讲者必须为人诚恳,因为人们会很快发现演讲中虚假的东西。如果他们在你的眼中看见沙子,发现你不那么诚实,发现你只是在做戏,那么,他们会怀疑你的每一句话。只是说一些有趣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演讲者必须有说服力,而说服力来源于演讲者自身的真诚。
伟大的演说成为历史的明灯,只有那些真诚的演讲者才能在时机到来的时候对世界施以影响。
在演讲中人们为了生动、具体、形象,以便更好地传递感情和阐发道理,往往要借助于自然景物、实物,寓情于景、寓理于事,以激起对方产生共鸣,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中国有句俗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演讲中,唯有真诚的情感,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才能折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一位小说家曾经说过:“热情是每个艺术家的秘诀,而每位演讲家都应当是一位艺术家。这是一个公开的秘诀。这如同英雄的本领一样,是不能拿假武器去冒充的。”也就是说,只有付出真挚的情感,才能使演讲打动听众的心。
真诚的态度是成功的交际者的秘诀,也是演讲者和听众融为一体、在情感上达到高度一致、情绪上引起强烈共鸣的秘诀。那种把自己看作凌驾他人之上的人,开口就是“我要求你们”“大家必须”“我们应该”之类的命令式词句,或用满口堂而皇之的言辞掩饰自己的真情,听众是绝对反感的。
也许你的学识、地位或其他方面比听众高出许多,但只要你想自己的演讲成功,就必须放下自己的架子,因为只有听众满意的演讲才是成功的。和听众成为朋友吧,用你的真情去打动他们!
与听众共同感受自己
演讲时,现场气氛热烈与否,决定着演讲的成败。把听众当作“企业里的伙伴”,谦逊地包容,就能掌握打开听众心扉的钥匙。
演讲时,现场气氛热烈与否,决定着演讲的成败。把听众当作“企业里的伙伴”,谦逊地包容,就能掌握打开听众心扉的钥匙。
罗素·康威尔著名的演讲《如何寻找自己》,先后讲过近六千次。他在一场接一场的演讲中,是如何维系演讲者与听众间活泼愉快的关系的呢?“当我去某一城或某一镇访问时,”他写道,“总是设法尽快抵达,以便与当地的邮政局长、理发师傅、旅馆经理、学校校长、牧师等各层面、各种身份的人进行交谈,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和他们拥有的发展机会。然后,我发表演说时,就有了广泛的素材。”
康威尔博士的成功,与他把演讲变成听众的一部分,并使听众也成为其演讲的一部分的演讲策略密不可分。你从康威尔博士的成功之道中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即准备演讲时,脑海里应想着特定的听众。以下是一些简单的法则,有助于你建立与听众间的和谐与亲密关系。
根据听众的兴趣来演讲
听众对某场演讲感兴趣,是因为你的谈话内容和他们的利益有关;和他们的兴趣有关;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有关。这种和听众最感兴趣之事的联系,也就是与听众本身的联系,它肯定可以获得听众的注意,并且能保证沟通的线路畅通无阻。
有些人演讲失败,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只会谈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非他人关心之事。应该把这样的过程倒转过来,引导其他人谈论他的兴趣、他的事业、他的高尔夫成绩、他的成就——或者,假如对方是位母亲的话,谈谈她的孩子,然后再专心地聆听对方说话,给予对方乐趣。只有这样,你才能给予对方乐趣,才能成为一位很好的谈话对手——哪怕你说的话并不多。
给予诚实、真心的赞赏
演讲是需要技巧的,听众由个体组成,因此演讲时应该研究听众的心理。公然批评听众必然导致愤慨。对他们做过的值得称赞的事表示赞美之意,你就已经赢得了通往他们心灵的护照。当然,赞美也是有学问的:夸张、肉麻的词句像“各位是我曾面对的最有智慧的听众”等等,有阿谀奉承之嫌,会被唾弃。
一定要有绝对的真诚。没有诚意的话语,或许偶尔会骗过个人,却永远骗不了听众。
与听众化为一体
演讲时最好是一开始便指出自己与听众之间的某种直接的联系。假如觉得很荣幸能应邀发表演说,你表达出来之际就会赢得好感。
沟通的方法,是使用听众中的人名。要小心的是:假如要在演说里用上奇特的名字,这些名字是为了这个场合经询问而得知的,就必须确定它们准确无误;必须确实而完全地明白自己使用这些名字的原因;必须只能以一种友好的方式来提到它,而且使用它们时一定要谨慎。
有一个方法可以让听众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巅峰状态,那就是采用代名词“你”而不用“他们”。这种方式可以让听众维持在自我感知的状态中。
让听众参与演讲
假若在演讲时使用一些表演技巧,便可让听众亦步亦趋地注意着你讲的每一句话。比如在你挑选听众来协助你展示某个论点,或将某个意念戏剧化地表现出来时,听众对你的注意便会显著地提升。由于感知自己是听众,当听众之一被演说者带入“表演”中时,听众们便会很敏锐地关注所发生的事。假使如很多演讲者说的,讲台上的人和讲台下的人之间隔有一堵墙,那么利用听众的参与,很自然地就融化了这堵墙。
采取低姿态
在演讲中,最忌志大才疏、高高在上的姿态。站在台上,就好比展示在橱窗里,你个性中的每一面都一览无遗,稍有自夸表现便会功败垂成。而就另一方面言之,谦虚谨慎可以激发信心与善意。且不可表现出患得患失、动辄得咎的样子。只要饱含热情地显示出自己的演讲才能,口中的谦虚言辞,只会引起听众对你的喜欢和尊敬。
《现代宗教领袖伟人》的作者亨利和丹纳·李·托马斯,这样评价孔子:“他从不以自己独具的知识去向别人炫耀;他只是以自己包容的同情心去设法启迪他们。”我们如果也能有这种包容的同情心,我们就已掌握通向听众心灵的密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