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动物男女(长篇版)
67055200000023

第23章 没有家的女孩

此刻,刘婉婉把苗江请到家里来。“这里乱,我还没收拾。”她把小茶几拖到沙发前,又把沙发上的一堆衣服卷成团,塞到角落。从地上抓起一个靠垫,放到沙发上,让苗江坐。

苗江坐下,看一眼屋角的几个塞得满满的纸皮箱,问:“你一个人住?”

“本来两个人住,现在一个人。”刘婉婉弯腰收拾着茶几上的废纸,“跟他刚分开。他的东西还没拿走呢。”

苗江“哦”了一声,什么都没继续说。这话题的复杂程度,超出了她的认知范围。对诺亚医院的人,她相处了几年,知道哪些东西能说哪些不能说,哪些人可以说什么,哪些人不可以。这些都是摸索了一年多才明白的,她曾经用笔记录——所有人可聊话题包括:天气、工作、动物、饮食。禁忌话题:宗教、年龄、收入。而私生活,永远是她最棘手而深奥的领域。

余因喜欢谈家庭,尤其小孩,偶尔谈兴大发,会讲喜欢的乐队。杨师师最喜欢谈明星八卦跟时尚,但从来没提过家人。汪少风什么都能聊,什么话题都接得上,但他只把话题集中在别人身上,永远不涉及自己。朱鹭不喜欢跟汪少风以外的人搭话,对杨师师尤其看不上眼,但似乎对余果还挺好。至于苟岚,他从不参加诺亚的聚会,永远游离于他们之外。苗江跟他的共同话题,只有动物医疗,但这个聊天领域让她舒适。

在苗江还没察觉时,诺亚已经成为她小心翼翼测试海水温度的小水池。这水池虽小,但水活,清浅,冒热气。只要她一回身,永远在那儿。

永远不会抛弃她。

“想啥呢?那么入神?”刘婉婉炒了个快手小菜,从厨房端出来。苗江起身到厨房帮忙,端着碗筷出来时,见刘婉婉已经开了网络电视,上面热热闹闹地播着广告。无论卖车卖可乐还是卖方便面,永远是一家团圆,亲朋好友,美满快乐。

苗江不问,倒是刘婉婉主动说起自己。她一年前跟男友到深圳发展,先在一家大型连锁动物医院当医生,住市里。虽然忙,但还是比男友早下班,等他加班回家,还能吃上她做的菜。后来她接触到动物收留中心,被动物们惊惶不安的眼神所牵动。

回到家,她做了一大桌菜,隔着热而白软的蒸气,小心翼翼地问对面的男人:“我想换份工作。”

“换呗,你喜欢就好。”男人说。

刘婉婉乐得抱着他,亲了一大口。

如果说,非得为他们日后的争吵找个源头,那应该是这一桌菜,这一声“换呗”。但是在刘婉婉心里,其实是那句“你喜欢就好”。

当时说得那么分明,让她喜欢就好,怎么真换了工作,他就不乐意了呢?当刘婉婉早出晚归,两人不得不从福田搬到宝安北时,男友开始黑脸了。当刘婉婉深夜接到电话跑出去,跟志愿者们一起救助被贩卖动物时,他们的争执升级了。男友发现收留中心不仅发不出钱,刘婉婉还要掏腰包捐助时,他终于开口:“我们分手吧。”

刘婉婉一个人住。因为这边治安不好,柳大叔建议她还是从中心那儿领只狗回去,她拒绝了。“既然我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心,注定无法陪伴,它会孤独的。”

苗江用牙签费劲地挖着螺肉,心里确认这是个安全的话题,于是问:“你以后继续住这儿?”

“再说吧。收留中心离市中心太远,住太远也不方便。像袁子这样的,这几天开始尝试直接搬到中心那儿住。我看看如果可行的话,我也搬去住算了。”刘婉婉光顾着说,都没吃几口,她捻起一个田螺,“咦?凉了?”一把打掉苗江手里那一粒,“凉了你怎么还吃?”

刘婉婉把田螺端回去加热时,才想起像苗江这种身世的孩子,是不会对境遇发出任何声音的。在他们心底深处,充满要取悦别人的冲动,但是对人类社会基本认知的缺乏,又让她保持观望。

跟人类打交道实在太难,苗江初步掌握,尚未娴熟。

刘婉婉关了火,把热田螺端出来:“再试试看——”

苗江正往小茶几上铺报纸。这时,电视上传来娱乐主持的声音:“……有网民指出,这位医生,原来是该网友任职医院曾经救治过的弃婴。”

刘婉婉一怔。好一会才回过神,放下碟子,开始翻遥控器。找来找去找不到,电视娱乐主播的声音,在这夜里越发清晰。

“……该动物医生当年被抛弃的事,也曾上过社会新闻一段时间,现在网上还能找到当年的新闻链接……网络满足了人们的窥私欲,也造成了其他人的痛苦……”

刘婉婉越发尴尬。她低下头,四处翻遥控器。

“在那里。”苗江指着茶几底,“你是要找遥控器吗?”

刘婉婉尴尬应着,终于按键,换了个台。电视上出现了于曼,她挽着老公的手,在街头散步,看上去心情很好,没有受到之前事件影响。

在这段网友上传的手机视频里,有人隔着人群远远问于曼:“你是自杀吗?”

于曼拢了拢头发,另一只手在老公臂弯里,圈得更紧了。她扬起下巴笑笑:“谁再开这种玩笑,我让我家于小迪咬他。”

旁白用夸张语气点评着:“这边轻松打发,那边悄然剑拔弩张。在这段视频上热搜时,于曼跟老公共用的经纪人,冷不防发出了律师声明,起诉几位造谣的大V。让我们来看看这份声明——

某些组织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将偷拍信息断章取义并附以擅加揣测内容发布于网络,让于曼女士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的人身权利受到严重侵害……上述种种,已经演变成一场网络暴力,而于曼女士及家人均成为这场网络暴力的直接受害者……”

刘婉婉一把关掉电视。

屋里更安静了。远处传来“田螺——”的吆喝声。有醉酒的人经过,大声唱着不成调的歌。路灯下,有人摔破了酒瓶,也有人扶着柱子呕吐。

刘婉婉酝酿要说点什么,苗江径自捻起田螺,开始吮吃。她放下一粒,抬起脸,对刘婉婉说:“很好吃。下次我们继续到那家买吧。”

刘婉婉还要说什么,苗江展示她油腻腻的手指:“田螺再不吃就凉了。”

田螺还没凉,苗江却接到余因电话,说晚班有个医生临时有事,问她在哪儿,放不方便临时过来顶班。苗江一口应承。挂掉电话,就跟刘婉婉说自己要走。

刘婉婉想,没有家的人,工作场所就是家。又环顾一眼自己乱糟糟的家,苦笑一下,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她送走苗江,把碟子扔到水槽里,跟其他没洗过的碗碟放一块。她调亮屋内灯光,在沙发上的毯子下掏出只剩一点电量的IPAD,好不容易翻出充电器,插上电,根据关键字搜索苗江的新闻。

刘婉婉才发现,原来关于苗江的身世,几天前就在网上传开了。她倒吸一口气,心想,难怪这几天她不怎么上班,经常跑到收容中心来。

她想了想,按捺不住好奇,开始搜索苗江当年的旧新闻来。

关键字包括“弃婴抛弃医院”,显示有3270000条结果。

跟苗江有关的新闻年代太久,并不算多。与之相关的,都是当年报纸新闻的翻拍件。刘婉婉点进去看。里面赫然有一张小小婴儿的照片,被裹得严严实实,躺在病床上哭,身上插满了管子,连接着床头仪器。

刘婉婉觉得心头被刺了一下。

再往下拉,是一个垃圾桶的照片。新闻的小标题是“治疗费用太高婴儿被弃垃圾桶”,正文里这样写——

“……晨运的李大爷走过去把被子翻开,发现是一名婴儿。孩子被毯子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个小头,像小老鼠一样。大爷说,这孩子不知被丢弃了多久,身上都是被蚊子叮咬的红色包包。被发现的时候,身体非常虚弱,但生命力很顽强,一直在努力地哭。大爷表示,正是这哭声把他跟其他晨运的人吸引过来。他们翻开毯子一看,见里面有五十块人民币,还有一本病历。

‘这孩子,命不该绝哇!’李大爷表示,他们一群晨运的伙伴把孩子送到病历上的医院,还掏了点钱。据说孩子生下来就被查出房间隔缺损。希望能够有好心人领养。”

这篇新闻下面,是记者采访医院遗婴现象的数据。刘婉婉看了几眼,眼眶有点发酸,她赶紧把网页关掉,又点开另一篇。

另一篇来自医院内刊,标题更明快愉悦,叫做“谢谢好心人!被遗弃的小苗苗手术成功啦”。

新闻里说,“一个刚出生的女婴被遗弃垃圾桶……诊断结果为房缺……需要动手术。希望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救救孩子!”里面有很多照片,有小婴儿被裹在毯子里,躺在垃圾桶上面的,更多的是躺在病床上,接受检查,以及病历报告。好几张照片里,小婴儿头上还缠着绷带,睁眼对着镜头笑得开心,压根儿不知道自己被父母遗弃了。

刘婉婉能从婴儿的脸上辨认出苗江的模样,但她无法想象,她认识的苗江也曾经有过那样的笑容。

她又翻了几个帖子,看到苗江当时被人称作苗苗。因为长得非常可爱,当时很多媒体都发了她的新闻,医院也因为这事受到广泛关注,而投入了更多医疗资源。当时全院上下都为她捐了钱。手术成功后,还有记者采访她的主刀医生。主刀医生长得英俊挺拔,意气风发,抱着小苗苗,在镜头前合了影。

其中一篇报道写到:“据院方透露,近日小苗苗的父母从新文上得知女儿手术成功,又悄悄回到医院,想把女儿领回去。”

报道就此结束。似乎媒体跟民众都认为,这是皆大欢喜的结局,此后的事情已没人关注。刘婉婉换了几个关键词搜索,也找不到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