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春秋战国:一段你应了解的历史(第二卷)
67054600000059

第59章 “一个大大的英雄”

赵雍的尸体被秘密抬到了邯郸。赵成和李兑确定赵雍已经死亡之后,才奏请赵何为主父发丧,宣称其暴病身亡。小赵何听从两人的摆布,为自己的父亲举行了盛大的国葬。

赵雍被下葬在了邯郸城西郊的一座山上(主流观点)。虽然他生前一直没有称王(在五国相王时称王一年便取消),但是赵何君臣们还是追封他为“王”,以彰显他开天辟地的伟业。

然而,赵雍获得的谥号并不是褒义的,而是包含贬义意味的“武灵王”。东汉的蔡邕曾为此解释道:“克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大意是说赵雍驱除外敌,稳定了社会,强大了国家,他在武力上的功绩无人可比;但是他在继承人的问题上随性而为,决策错误,对国家的动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用“武灵”两个字来分别评价他一生的功绩和错误,算是比较中肯的。

但令赵何、李兑等人没有想到的是,赵雍的陵墓会在后世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山西和河北一带,有一些带有“灵”字的地名,这些地方大都声称埋葬着赵武灵王。这些陵墓的真真假假已经难以考证了,但考古学家们大都认为,这些赵武灵王陵墓的出现,实际上表明了赵国人民对这位一代英主怀有深切的崇敬之情,他们都希望赵雍能埋葬在自己的土地上。

不仅赵武灵王的陵墓在各地出现,赵武灵王的祭祀神庙也多处涌现。人们把赵雍奉为了神灵,每年祭拜。因为在赵国人民的心中,赵雍永远是那位带给他们强盛的英雄,会世代守护和保佑这片他热爱的土地。

这是质朴的中国百姓对伟人最崇高的敬意。

到了晚清,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能够以一己之力击败外敌、强盛国家的赵武灵王又再次受到了人们的敬仰。维新志士梁启超曾经写了一篇名叫《黄帝之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的文章,将赵武灵王与黄帝、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明成祖等伟大的帝王相提并论。

梁启超在文章中颇有豪气地写道:“……使武灵王而在今日者,德皇维廉第二瞠乎后哉!”(如果武灵王活在现在,德皇威廉二世都要排在他后面)梁启超借古讽今,以赵武灵王的事迹来证明中国人民并非愚昧缺乏尚武精神,只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造成了国家任人宰割的局面。如果中国能有赵武灵王那样的英雄领导,不怕中国不会强大。

新中国时期的历史学家翦伯赞更是对赵武灵王赞赏不已,他在《内蒙访古》(人教版高中教材有节选)一文中称赞赵武灵王是英雄,“是一个大大的英雄”。

翦伯赞认为同样是修筑长城,秦始皇仅仅把诸侯的长城连接起来,就被人们口诛笔伐。而“赵武灵王以小小的赵国,在当时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竟能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有挨骂,不能不令人惊叹。”从这一点,赵武灵王就比秦始皇英明,得人心。

而且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并且把过了时的笨重的战车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这种敢于革新的精神,就足以让人敬佩。

梁启超和翦伯赞两位学者,分别以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对赵武灵王的功绩做出了评价。我们近的不说,单单说赵武灵王所处的战国时代,他的影响力也是空前的。

首先他推行胡服,招揽胡人从军,使得胡人对赵国的感情变得亲近,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不仅使赵国的边境获得了安宁,也壮大了赵国的国力。

其次他的胡服骑射改革卓有成效,一举吞并中山国,还收服了林胡人和楼烦人,让其余六国震撼不已。六国纷纷效法推行胡服骑射,连南方的楚国参与了其中。中国的战争技术在赵武灵王发起的这场军事改革促进之下,已经远远超越了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地方。

参考资料:《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竹书纪年》《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