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鞅打退了鲜虞人,收服了柏人诸城,历时将近八年的晋国内战终于停息下来。对于士家和中行家原来的封地,赵鞅没有自作主张进行分配,而是将这些土地重新计入国君的名下。他这么做,等于是暂时冻结了四家人瓜分士家和中行家原有封地的要求。赵鞅是为了防止四家人因为利益分配的问题而造成晋国再次内乱所做出的决定。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把问题交给子孙后代来解决。这是政治争端中常用的权宜之计。
八年内战,给晋国造成的创伤是难以弥补的。军民死伤30万人以上,战火几乎席卷了包括国都绛城在内的晋国所有大城市。其中以作为主战场的晋国东部的损失最为重大,朝歌城一带的居民大都逃亡一空,城镇沦为废墟。
内战也撕裂了晋国人民的感情。上至大夫将领,下至奴隶士兵,都在为自己效劳的家族战斗,全然没有了国家的概念。每一个人都被强行划分到了某一方的阵营,非敌既友,造成了人民之间的仇恨。这些因素都加深了晋国分裂倾向。
赵鞅非常清楚,晋国的国力已经大为衰落,继续争霸天下是一个迷梦了。但是,赵鞅认为老霸主的威严还是必须尽可能维持住,像组成反晋联盟的齐卫郑三国必须为他们干涉晋国的内战的行为付出代价。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赵鞅多次出兵攻打齐卫郑三国作为报复。可是三国的抵抗都相当顽强,晋军没有取得多大的战果。国力的疲弱让晋国的对外战争有些力不从心。
也就在这个时候,南方的吴国崛起,吴王夫差意图北上争雄,开始向宋国、鲁国和齐国发起了进攻。赵鞅便趁齐国被吴国搞的焦头烂额的机会,于公元前485年出兵讨伐齐国,一直打到了距离齐国首都临淄80多公里的赖地(今山东章丘市附近),并且摧毁了高唐城(今山东禹城市西北)的城墙,算是狠狠出了一口恶气。
第二年,吴齐两国之间发生了艾陵之战,齐国遭到惨败,国力大损,暂时失去了争霸的能力。夫差就此继续北进,目标直指老霸主晋国。
赵鞅不与吴国争锋,选择了与吴国会盟和谈。公元前482年夏季,晋、吴、鲁三国以及周王室在黄池举办了会盟。这是一场决定中原霸主名位的会盟,赵鞅和夫差都知道必将有激烈的争吵。所以,两人都带了不少的兵马在黄池附近驻扎,作为谈判的武力支撑。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在勾践的章节里提到的了。赵鞅与夫差是互不相让,都坚持自己当霸主,而勾践却趁机袭取了吴都姑苏,端了夫差的老窝。得知消息的夫差孤注一掷,起兵佯攻晋军大营。赵鞅迫于压力,便同意让夫差当盟主,但夫差必须在盟书上放弃放弃王号。夫差同意了。
赵鞅之所以愿意把晋国多年的诸侯盟主之位让给夫差,是因为他非常清楚这个名号已经是个虚名了。而且他也了解到吴国有越国这个心腹之患,夫差逞一时之能,最后终将失败。晋国没有必要在这样一个国家身上浪费精力。
果然,吴国被越国这一偷袭,损失惨重。夫差不得不应对来自勾践的复仇,而终止了北上争霸的活动。
此时的赵鞅已经到了垂暮之年,然而就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出现了一件让他极其痛心的事情,那就是卫国太子蒯聩的背叛。
公元前480年,卫国内乱,卫出公辄逃亡到了齐国。赵鞅抓住时机把蒯聩送入了卫国即位,蒯聩是为卫庄公。但这个蒯聩一上台就过河拆桥,背弃了与晋国的关系,转而投靠了齐国。赵鞅盛怒之下两次发兵攻打卫国,打破了楚丘的外城。卫国人只好驱逐了蒯聩,而立了般师为新国君。
然而,等赵鞅一撤军,蒯聩就在齐国的支持下卷土重来,赶走了般师。卫国再次投靠齐国。不过,蒯聩也没落得好下场。他因为品行败坏,被手下大夫们政变再次逃亡。结果在逃亡路上被戎人所杀。
此后的卫国又经历了接二连三的内乱,最终卫辄趁乱杀回国内,暂时稳定了局势。卫国继续坚定地与齐国站在一边,赵鞅收服卫国的计划只好作罢。
不过这个卫辄后来因为一只袜子的事情和手下大夫们闹翻,向勾践请了越军来讨伐自己的大夫们。但这已经是后话了。
公元前476年冬天,赵鞅病倒了。他没能从这场重病中挺过来,反而由此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临终之前,他叫来了庶子赵毋恤与众多家臣族人,向他们宣布他要取消嫡子赵伯鲁的继承权,而让赵毋恤来继承赵氏宗主之位。末了,他叫赵毋恤到自己的床头来,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嘱咐道:
“他日赵氏有难,晋阳足以依靠。”
说罢,赵鞅低下了脑袋。一代枭雄就此离去了。
赵鞅得谥号赵简子,意为赵氏伟大的宗主。随着赵毋恤的即位,三家分晋的进程开始了。
参考文献:《史记》、《左传》、《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