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机智而不同寻常的书或许可以被称为非叙事式的自传。希尔顿先生让我们隐约了解到他是一个棉花工人,过去几年来有一搭没一搭地工作,在那场战争(应指一战)的末期曾在法国服役,而且曾经流浪过,还蹲过监狱等等。但他很少花费笔墨进行解释,而且对那些情况没有一点描写。事实上,他的书就是一系列对于一个人每周只挣两英镑甚至更少时的生活的评论。比方说,下面是希尔顿先生对自己婚礼的描述:
虽然我们都知道婚姻会带来的种种困境,但这件可恶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没有神秘而诱人的洞房,也没有让人心神激荡的糖公公和糖婆婆[58],有的只是我们的决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不管家具店的供款有没有还清,房租是否付讫,我俩——我和妻子——将在每个星期天早上吃火腿煎蛋当早餐,纪念我们的婚姻。我们比怀着疯狂的爱情为小白鸽写诗的诗人更加疯狂。云云
这种写作方式明显有不利的地方——特别是它先入为主地假定了许多读者并没有的广泛经历。另一方面,这本书有一种品质是那类客观写实的书几乎都欠缺的。它从内部对主题进行挖掘,结果它带给读者的不是关于贫穷的流水账式的事实,而是让读者生动地了解到贫穷是怎样一番滋味。在你阅读的时候,你似乎听到了希尔顿先生的声音,而且你似乎听到他讲述出了无数产业工人的心声。那幽默的勇气、充满恐惧的现实主义和完全漠然的中产阶层的理想,这些就是混得最好的产业工人的特征,全部都蕴含于希尔顿先生的说话方式中。这本书是那些成功表达出了所思所想的作品之一,这要比仅仅讲述一个故事更加困难。
像这些出自真正的工人和展现了真正的工人阶级世界观的书是极为罕见的,因此非常重要。它们表达了原本沉默寡言的群体的心声。在整个英国,每一个工业城镇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如果他们能表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如果他们所有人能将自己的想法写到纸上,那将会同希尔顿先生所写的一样,我们英国人的整个思想将被改变。当然,他们当中有的人在尝试这么做,但几乎每一次尝试,不可避免地,他们都搞得一团糟!我曾经认识一个流浪汉,他正在写自传。他年纪轻轻,但已经有了非常有趣的人生,别的且不说,他居然在美国越过狱,他能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段经历。但一旦他拿起笔,他写的东西就变得不仅无聊透顶,而且根本狗屁不通。他的文风是仿照《琴报》[59]的文风(“我惊叫一声,颓然倒下”等等),根本不懂得遣词造句,读完两页生硬的描写后你甚至不能肯定他想要描写什么。回顾那本自传和一系列我读过的类似文本,我意识到希尔顿先生的这本书凝聚了多少文学才华。
至于希尔顿先生所提供的社会信息,我只找到了一点错误。显然在战后的那几年他没有在收容所里呆过,他似乎相信了过去几年来广泛宣传的谎言,以为流浪汉们现在吃午饭的时候能吃上一顿“热饭”。除此之外,他所描写的事实在我看来是非常准确的,而他对监狱生活的评论不含任何恶意,是我读过的最有趣的评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