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奥威尔书评全集(全集)
66707000000014

第14章 评埃尼德·斯塔基的《波德莱尔》[39]

这本书首先是波德莱尔的传记,然后才是一本文艺批评,不过它引用了一些诗歌,通常都是全文引用。它的内容如此详实而且文献完整,让人觉得再出英文版的波德莱尔传记显得很多余。

波德莱尔悲惨的一生已是众人皆知,但似乎要比你所想象的更糟糕。他的父母虽然慈祥可亲,却没办法理解他;他有一个黑白混血的情妇;他债台高筑,得了梅毒,因为作品内容淫秽而被指控,欠债更多,文学创作完全陷入停顿,年仅四十六岁就全身瘫痪而死——这些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波德莱尔挣扎于债主和继父之间,或许无力挣钱和成名是对他最沉重的打击。他获得成功的机会因为被控告内容淫秽而遭摧毁,这件事使得所有拥有影响力的批评家都抵制他——而在法国,文坛就像在英国一样似乎是肮脏的名利场,至少在当时情况就是这样。圣伯夫[40]清楚地知道波德莱尔是一位天才,但他一直拒绝公开承认他的才华。高迪埃[41]被波德莱尔捧为自己的导师(很难理解个中原因,这两人简直天差地别,不是吗),甚至不肯去参加他的葬礼。或许没有哪个拥有同等才华的诗人死得这么悄无声息。

现在,波德莱尔不仅受到那些“高雅的批评家”的推崇,而且那些虔诚的信徒囫囵接受了他的作品,显然,他的痛苦来源于他并不归属的那个时代的幻觉。他对待生命的愤愤不平的态度,那些可怕的悔恨和绝望,那种充斥着其主题的致命的厌倦——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一定显得如此荒谬!在形容我们对生命缺乏热爱时,他写道:

犹如一个穷窘的浪子,

吮吸着老迈的娼妓干瘪的乳房。

这是对一个乐观的时代真正的亵渎。但是,今天我们真正理解它的含义。他对酒色沉迷怀有真正的恐惧(而卫道士则将这些描绘得很有吸引力),而且斯塔基小姐强调他有着“深刻的虔诚”,这么说是对的,这些内容在时代的荒谬被排除之后能够被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波德莱尔被缅怀的原因是他无可比拟地清晰表达了典型的现代心态。读着像《珠宝》或《阿尔巴特罗》(除了一行诗之外)这样的诗歌,你就会理解他的修辞已经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地步。

斯塔基小姐的文笔很业余(比方说,“他不怎么知道”这种句子),但内容很公允深刻,展现了对于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的深厚造诣。出版商说它将会颠覆“波德莱尔的传说”,或许这指的是波德莱尔被视为一个浪子和色情作家。如果这个传说仍然存在,这本书将会对终结这个传说起到帮助,而且或许拯救了波德莱尔,让他不至于被约翰·斯奎尔爵士[42]评头品足。18先令的定价似乎不是很合理,考虑到这本书的印刷用纸非常低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