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医疗机构故事
66594000000229

第229章

陶宽爷爷见陶宽妈抱着陶磊,遂走出房间,赶紧得去厨房里生火做饭。陶宽妈抱着陶磊,陶磊有着陶宽妈抱着,自然也更亲近了,睡得也更好些,睡得更香,陶宽妈看着陶磊,心里可乐呵了,透过窗户的阳光,陶宽妈自然是看不够,心疼着呢,再疼也得吃饭,经过一夜的折腾,早就前胸贴后背了,陶宽妈比陶宽爷爷好些,会在卫生所里喝了一碗粥,但就那碗粥还不如不喝呢,本来陶宽妈饿得过了背,就感觉不到饿了,那一碗粥喝了,就感觉肚子里的饿给惹醒了,感觉更饿了,再个来说,对于陶宽妈现在正在哺乳的年轻女人来说,更是无济于事,农村人都说:带人汉,三碗半,一碗粗菜不上算,吃的饭菜都是双份的。就那一碗粥真的不好做什么,现在到了家里,看着陶磊睡着了,就轻手轻脚得把陶磊放到了床上,可能陶磊更习惯陶宽妈的轻手轻脚的,陶磊这次没有被惊醒,反而睡得更好,陶宽妈再怎么喜欢看陶磊,但也得吃饭,等安置好了陶磊,陶宽妈轻轻得带上了房间门,迅速地到了厨房,拿着小木盘到自己隔壁房间去量了米,到了厨房,淘洗干净了米,锅里的水早就沸腾了,陶宽妈把淘洗好的米倒进锅里,锅里原本的开水被倒进去的米,顿时就平静了很多,陶宽妈从刀栏里取出了锅铲,她得用力掏起锅里的米,不然就被陶宽爷爷烧的极其旺盛的火给烧了。烧掉的米,就有了一股焦味,饭也有些苦了,家庭主妇也最忌讳这样的事了,原本陶宽妈自己烧火自己做饭,能控制着节奏,一个人有条有理得做着,但今天有了陶宽爷爷的帮忙,也许陶宽爷爷确实有些饿,甚至有些急了,从昨晚吃了饭,到现在都快中午了,肚子里的早就拉得空空的了,刚才在邻家女孩的婆家家里,陶宽爷爷真想坐下来,吃碗荠菜粥,但陶宽爷爷忍住了,都是过来人,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去吃人家一碗粥,几乎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是自己的至亲,能给陶宽妈端来了一碗粥,已经是很感谢人家了,自己再去吃,真的是说不过去了,陶宽爷爷过去的日子里也闯过外地的,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陶宽爷爷虽然知道邻家女孩的婆家生活不是太差,吃一顿二顿的没有太多的影响,但总归是不去吃的,去了可能就被人家说成了从没有吃饱饭的。农村人看重的是气节,越是穷,越是不能失去了气节。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陶宽爷爷没有读过什么书,也不知道什么“嗟来之食”,但陶宽爷爷知道,有些饭再怎么好,也不能去吃,肚子再饿,只要不饿死,都不太去吃的,人不能有贪欲。陶宽爷爷是咽着口水离开邻家女孩的婆家的。现在到了自己的家,就不能省着了,是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况且陶宽家又不是那种揭不开锅的人家,到了厨房,陶宽爷爷就烧起了水,准备做饭。那时候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方便,有电热壶,电饭煲之类的生活用具,而是完全靠着柴火去煮饭烧菜,灶台高,锅肚大,你想烧饭就得把灶台烧热乎了,才能把锅烧热,锅烧热乎了才有水烧热了,才能煮饭。有些陶宽爷爷帮着陶宽妈一起烧火,陶宽妈做饭的速度快多了陶宽妈也手脚麻利的多,陶宽妈也很饿了,她得趁陶磊睡着的时候,把饭煮好,最好是自己把饭吃了最好,一则是确实自己饿了,二则趁着陶磊睡着自己才空得开来慢慢吃饭。陶宽妈掏了几次,你也半熟了,半熟了的米,也不再沉到锅底去了,而是浮在米汤的中间,随着柴火的烧烤,半熟了的米不停地上下沉浮,陶宽妈趁着这档子的空,迅速地把筲箕洗好,搁在小木盘上拿着木勺,从锅里捞出半熟的米饭倒在了筲箕里,浓稠的米汤从筲箕的宽大的缝隙里流了出来,而半熟的米饭则被留在了筲箕里,陶宽妈不停地用木勺从米汤里捞出半熟的米饭,而筲箕则利用自己的缝隙把半熟的米饭和浓稠的米汤分离开来,到了最后的几下子,锅里的半熟的米饭几乎被捞得干净了,陶宽妈这才停了下来,然后用锅铲在锅里搅和了几下,看到锅里确实没有了太多的米饭,才用锅铲从筲箕口里,铲出一碗左右的米饭放进了锅里,然后用冷水对着捞到筲箕里的米饭冲洗,冲洗了几次,筲箕里的米饭才变得颗颗分明,这也就是农村里说的生饭,捞好了生饭,陶宽妈还把小木盘的米汤倒进锅里接着煮。按平时的做法,陶宽妈要把锅里的米饭全捞干净才开始煮饭,但今天不同,陶宽妈和陶宽爷爷都太饿了,急需要滚烫的粥去填饱肚子,陶宽妈端着筲箕,用力得颠簸了几下,省的米饭与米饭结成了团,到了晚上就更难搞开了,到了晚上饭就很难蒸熟,还是自己害自己。陶宽妈在灶台上做着这一切,陶宽爷爷听着都知道陶宽妈做到什么环节了,陶宽妈颠簸完筲箕里的米饭,就把筲箕搁到通风好的地方,等它自己冷却晾干。陶宽妈回过身来,赶紧得处理锅里的米汤,随着陶宽爷爷烧火的进度,锅里的米汤慢慢变成了粥,粥的清香也慢慢得散发出来,最后变成了些许的焦味,陶宽爷爷即刻停止了烧火,把灶台里火全撤了,利用灶台的余热熬熟了粥。陶宽爷爷最喜欢那种略有焦味的粥,说穿了那是米饭的香。陶宽妈拿起碗,把锅里的漂浮的米油铲到碗里,留给陶磊喝,在农村里,认为那些是粥的精华,是最有营养的。农村人习惯这样的做法,把最好的留给孩子,条件好的人家还会打个鸡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