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少年自负凌云笔
刘克庄是南宋后期的重要词人,词风豪迈,独树一帜,常常一展情怀,毫不掩饰,尽管仕途坎坷,但仍然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报国,他的词句旬真切,感人至深。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对刘克庄有极高的评价,冯煦写道:“后村词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其生于南渡,拳拳君国,似放翁。志在有为,不欲以词人自域,似稼轩。”这个评价十分中肯而准确。刘克庄在《玉楼春》中曾写过:“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而在《沁园春》中则写过:“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这都表现了他性格的豪迈奔放,而这首《贺新郎·九日》则在重阳风月、干岩秋色的衬托下表达出词人“满怀萧瑟”的情感和无以报国的凄凉。而“少年自负凌云笔”之句,则让人感受到青春的豪迈和自信。
“凌云笔”表达出了作者的抱负,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由天地之间意。”作者自负少年时代既有凌云之笔,那份对人生的自信跃然纸上。
《贺新郎·九日》:“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干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我们之所以点出“少年自负凌云笔”一句进行讨论,是由于这句词对青少年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自信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因为在向人生目标前进的漫漫征途上,难以避免挫折和困苦,有时甚至还会遭遇巨大的坎坷和惨痛的失败,但自信的人对自己有强大的控制力,他们无论身处何等的困境中,都能始终保持着一颗不屈不挠的心,并以坚强的意志和旺盛的斗志向人生发起挑战,并战胜一切困难。许多成功的人都是由于拥有充沛的自信心,才取得成功的。
柴可夫斯基在创作著名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时,就曾面临过极大的困难,当时他的恩师鲁宾斯坦对这部作品予以了否定,认为过于低俗,并拒绝了柴可夫斯基的“题献”,但柴可夫斯基坚信自己的作品是优秀而伟大的,所以改献给了著名钢琴家彪罗,并一个音符也未改。从这个故事中,青少年朋友应能感受到自信的力量。
奥地利20世纪最著名的诗人里尔克也同样充满自信,并进行过直接的论述。他曾写道:“音乐也好,绘画也罢,凡是成为我作品中伴奏地位的一切,都是我衷心厌恶的。因为,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将我的作品埋进提供了内心主题的艺术空间。我的作品可以用音乐或绘画的风格来加以解释及补充,但是我不认为我的作品中还有容纳其他艺术的空间。”仔细品读这句话,可以看出里尔克对音乐和绘画有极高的评价,但他对自己诗歌的评价则更高,这是一种高度的自信,正是由于这种自信,里尔克才写出了著名的《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夫斯的十四行诗》。
每个渴望成功的人都必须充满自信,以坚定而勇敢的步伐向理想迈进。
自信的人有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他们的精神是崇高的,无论遭遇怎样的困苦都能毫不犹豫地去斗争、去超越。因为,他们被理想激荡着,被自信鼓舞着。从这个角度看,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走出人生的漫漫长夜,登上人生的顶峰。
第2节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这句词来自叶梦得《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全词如下:“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干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品读此词,既能感到孤寂惆怅的情绪,又能感到激昂慷慨的情怀。在遥远隐约的高山之顶,作者“独在干峰上”,笑谈古今,抒发感慨,尽管人已老去,但豪情依旧,热血满腔,仍像青年人一样“犹作天涯想”,并充满深情地鼓舞年轻人不要像“衰翁”一样颓废,而要奋发有为,胸怀豪放之情。
读这首词时,我常常被词中的警旬所感染,深受鼓舞。的确,当人遭遇小小的挫折时,常常会情绪沮丧低迷、无病呻吟,这种悲吟只能表现出性格的软弱。对青年人来说,人生之路刚刚开始,未来虽然充满险恶,甚至是惊涛骇浪,但如果有豪迈的情怀,就一定能抵达理想的彼岸。因此,无论人生之路多么艰难,都要勇敢地走下去,只有乐观和自信的人才能豪迈地面对人生的风雨,安然走完生命的全程。风雨和困苦预示着新的希望,只有穿过风雨的阻拦,战胜困苦的折磨,才能看到生命的彩虹。与其戚戚自苦,自怨自艾,不如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开朗的性格,绝不能遭遇小小的困难就唉声叹气,如果相信自己并付出辛勤的努力,以豪放的性格面对生活的磨难,就一定能走向成功。对于年轻人来说,挫折和失败都是通向成功的磨炼。
这里我们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林肯在23岁时,就公开宣布要竞选伊利诺伊州的州议员,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并印成传单发放,几乎没有人知道年轻的林肯在宣布竞选议员之前只上过一年学,他在农场中长期进行艰苦的户外劳动,或杀猪、挤牛奶,或开荒伐树、盖房子、种庄稼,即使农场中的工作使他极其疲惫,他也要在夜晚挤出时间钻研能得到的书籍。
在22岁时,他通过刻苦钻研法律,已经能够起草简单的文件了。尽管第一次竞选州议员遭到了惨败,但林肯不怕困难,不惧挫折,继续努力。两年之后,他终于当选了伊利诺伊州的州议员,成功地踏上了政治之路。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能够踏上这条道路让林肯百感交集,在卡尔·桑德保所著的《林肯传》中,我们看到他后来曾回忆说:“那时手头拮据,职业也没有着落,尤其因为无处投奔,所以渴望同那些一向慷慨相待的朋友们待在一起,究竟该干什么——想学铁匠,又想研究法律,但又觉得在受教育不多的情况下恐怕不会有成功的希望。”从林肯的自述中,我们能够感到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但艰苦生活的磨炼锻造了他不屈不挠的性格,使他以顽强的毅力投身到自己的梦想当中,并最终成为美国一位伟大的总统。
同样,一个年轻人也被艰难的生活压迫着,他的父亲收入极为有限,要用微薄的收入养活12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这样的条件下,只有饥馑和贫困。难道如此恶劣的条件也能造就杰出的人物吗?事实证明,贫困能够造就英才。前面说到的那个年轻人就是埃及总统阿马尔·萨达特。他在《我的一生——对个性的探讨》一书中,曾回忆了自己艰难的青少年时代,他就是从那样的环境中走上成功之路的。萨达特写道:“我看到我周围的同学从学校的小卖部购买各种最高级的巧克力和糖果,他们当中的一个人有好几套讲究的衣服,供他们随意挑选,因而他们总是穿着入时,衣冠楚楚,而我只有一套穿了多年的衣服。”这个贫穷的青年人不沮丧,不叹息,而是以豪迈的情怀面对生活,并最终走向了成功。可见,对于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艰难和困苦绝不是可怕的东西,而是通向成功的熔炉。
生命就是挑战,就是向未来不断前进的过程。也许生活并不完美,也许命运充满坎坷,但拥有开朗的性格,就能豪迈地面对似乎难以改变的恶劣环境。许多事实证明了性格豪迈的人才能战胜命运,并成为英雄。林肯曾沿着密西西比河为农场主运送农作物,甘地曾为印度富商达达·阿卜杜拉远赴南非去处理债务纠纷,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曾骑着自行车为东京高砂商行发送过果盘……正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中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豪放的情怀,才没有像“衰翁”那样向命运妥协,最终抵达了人生最高的目标。
由此看来,艰难和困苦决不是失败的借口,而是通向成功的催化剂,拥有豪放的性格就会对生活的磨难充满感恩之情,而那些青年时代的磨难最终将补偿你曾经的损失,并使你拥有更坚强的信心和勇气,以豪迈的情怀面对生活和命运的挑战,任何一个年轻人都不要无病呻吟,那样会未老先衰的。正确的态度是“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第3节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这句词出自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这首词的“本事”甚多,典故亦繁,从全词看,作者是借章德茂出使金国,一抒块垒。词中气象豪迈,铁骨铮铮,充满了浓厚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必胜之心,我们无意分析章德茂使金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只想提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一句,谈谈我们的感想。这是陈亮对章德茂能独当一面的颂扬,所谓“只手”,即独立支撑危局之意,表现了陈亮对章德茂的钦佩,我们由此联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在困难的局面中,怎样才能化危为安是对能力的考验,仅仅拥有豪情英气是不够的,必须具备处理复杂事情的能力,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获得人们的尊重。一个人的能力越杰出,那么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心中的快乐也就越多。可以说,能力导致成功,成功导致快乐。能力、成功和快乐三者合一,才是人生的幸福,但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三者全部具备的人就几乎达到了人生的极境,这样的人少之又少。一艘情况下,总是缺少某个方面,或有能力而并未取得成功,或取得成功却并不快乐。由此可见,通向幸福的道路是艰难的。
陈亮的《水调歌头》是一首送别词,是对好友出使的褒奖,鉴于当时的历史形势,堂堂大宋被金人所威胁,章德茂出使金国,稳定局面,得到了陈亮的赞许,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近代的李鸿章。在清朝晚期,大清帝国被日本肆意凌辱,以洋务自负的李鸿章不得不苦撑危局,独当一面。他对洋务运动的倡导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常让人感到睨视天下的自负,但他所倡导的洋务运动终以失败而告终,这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最终他在清廷的催逼之下被迫东渡,向战胜国日本求和,在满目凄凉中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李鸿章能力出众,是独步一时的人才,身怀救时救世之心,极力倡导洋务。他在一封致刘秉璋的信中表现出忧世忧时的焦虑心情,其“当场只手”的傲岸,让人有负手向天之感。读读这一小段话,我们能看出李鸿章的神态和情怀,他写道:“至谓鄙人喜闻谈洋务之言以致冒险负谤,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人人怕谈厌谈,事至非张皇即鲁莽,鲜不误国。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
足下三太息,可惜不甚切题耳。”要知道刘秉璋为晚清之封疆大吏,绝非等闲之辈,李鸿章以一句“足下三太息,可惜不甚切题耳”表现出了他的自得、自负和自信,但国事日弱,如此自信之人也不得不东渡日本,其心境可想而知。
李鸿章在抵达日本之后,险被刺杀身亡,当时刺杀者的子弹穿过李鸿章的面颊,使其当时昏厥,到苏醒后,他拒绝前往医院就医,而说道:“国步艰难,和局之成,刻不容缓,岂能延宕误国,宁死不愿就医。”他的衣衫已被鲜血湿透,却拒绝就医,至少表现了他以血报国的决心。他在一首记述前往马关的诗中曾写道:“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路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征旗大将坛。寰海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这位站在秋风中手持宝剑的孤臣,面对落日征旗,一洒清泪。
由于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李鸿章被人骂为卖国贼,一时成为众矢之的,他的心中被痛苦煎熬着,百感交集,在致新疆巡抚陶模的信中,表达了他万般无奈的凄然心境“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靡费为言,至以购械购船悉为历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致益发不可收拾。战绌而后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急万分,更非平常交际可比,兵事甫解,谤书又腾,知我罪我,付之千载,固非口舌所能分析矣。”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是学者们的事情,这里无需讨论。
但他确实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但却不是一个快乐和幸福的人。康有为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写李鸿章东渡日本之举,他写道:“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过马关。”读到此处,心生悲凉。
为了祖国的强大,青少年们应该发奋学习,培养独当一面的能力,为建设祖国、回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