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在晚秋时节,细雨霏霏,面对辽阔的江天,人会有怎样的感慨呢?有些人可能只会抒发忧愁,而柳永则不同,他为我们揭示了人在广阔天地间.的渺小和无奈,更重要的是他从“红衰翠减”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残酷。让我们来读读这首《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颓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时间是一维的,一去不返,永远指向未来,如果不能对时间的残酷性有深刻的感悟和把握,就会任由时间白白流逝,最终一事无成。柳永就深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发出一声长叹“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人在时间面前,是渺小而无助的,除了深感失落和手足无措之外,似乎只能忍耐时间的流逝,这是一种十分悲观的想法,如果不能从漆黑的心态中走出,使自己阳光起来,那么就会形成软弱的性格,而其命运必然与悲剧相连。
叔本华曾说过这样的话:“古人们用诗歌和散文永远不知疲倦地强调命运的无所不能,和以此衬托出人的无能为力。”其实,如果从内心中激发出自己的自信,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和人生目标,古今中外目标明确而善于把握命运的人不胜枚举,《孟子·告子下》在论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时曾举过几个实例作为他立论的根据,他写道:“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杨伯俊先生的译文是:“孟子说:‘舜从田野之中兴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提举出来,胶鬲从鱼盐的工作中被提举出来,管夷吾从狱宫的手里被释而提举出来,孙叔敖从海边被提举出来,百里奚从买卖场被提举出来。’”这些典故都深刻地说明了只有目标明确的人才能脱颖而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目标明确的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会十分珍潜时间,总是不停顿地学习和工作着。
生命只能存在于时间之中,懂得了时间对生命的意义,对人生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快乐幸福,还是悲哀痛苦,都不能超越时间的控制,人只有告别世界,才能摆脱时间法则。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对时间与生命的关系都做过深刻的论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说得很清楚:“因为死亡是对时间的最终否定,而‘快乐则希望永恒’。无时间性是快乐的理想,时间对本我这个原初的快乐原则领域无能为力。快乐只有通过自我才能成为现实,但这种自我却是完全受时间控制的。单单是对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的生命难免终结的预感,就已经在‘力比多’关系中引入了一种压抑成分,并使快乐本身变成痛苦。人的本能结构所遇到的这种原始挫折成了所有其他挫折及其社会后果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人们知道,快乐无论如何不能持久,任何快乐都是短命的。一切有限物的出生之目也就是他们的死亡之时,快乐就是如此。”
马尔库塞的论述深刻揭示了时间与生命的关系,人的一切快乐、幸福r和本能都在时间的掌控之中,只有死亡才能否定时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然而却并不能事事如愿,因此人们常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命运,在不断的叹息和诅咒中让时间控制了生命。所谓命运,在某科程度上是可以把握的,而命运先天性强加给我们的东西,除了时间之外,还有什么呢?因此,叹息是无用的,诅咒是可悲的,只要一息尚存,就应该与命运展开搏斗,在这个意义上,命运就绝不可怕了,因为你的奋斗完全可以改变命运。也许,当你理解了时间的残酷和生命的价值后,才能真正学会忍耐。忍耐,只有忍耐,才能使我们学会理智和冷静,这就仿佛在晨曦初升的时候看到希望,而在黄昏时则努力寻找自己奋斗的身影。
学会珍惜时间,就不会面对无语东流的江水而徒发感慨。反之,永远沉浸在忧愁和悲叹中,就会使自己的青春、理想和生命被消耗、被埋葬。
第2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人喜好追寻作者创作时的背景,这被称为“本事”,有些本事是可以被历史所证明的,而有些则不然。例如,辛稼轩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在历史的评价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辛稼轩为这首《菩萨蛮》所题的注明明为“书江西造口壁”,而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则提供了另一种说法,他写道:“其题江西造口词云:‘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
罗大经对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的解读显然是根据《宋史·后妃传》和《三朝北盟汇编》等文献中所记载的金兵追隆佑太后为根据的。还有许多诗词都被提供了所谓的创作背景,但其中并不完全可信,关于辛弃疾《菩萨蛮》一词的所谓“本事”,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先生就予以了否定,邓先生在其所著《稼轩词编年笺注》一书中指出:“自罗大经创为此说,世之释稼轩此词者莫不承用以为资据,而其实罗说非也。”在这里我们并不关注词的所谓“本事”,只关注阅读时的心灵感受。
每当我读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时,便能感到逝去岁月的不可追回,一种苍茫和悲凉的情绪顿时充满胸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既是对时间的感叹,更是对生命的执著。生命在时间面前是如此渺小和脆弱,眼望东流之水滚滚奔腾,生命易逝的感觉无法逃避,在顿悟的这个瞬间才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也许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停止发展,也可以瞬间结束,但唯有时间永不止息,而是一分一秒毫不停顿地流逝,面对东逝之水,对生命有所感悟的人才能在时间中牢牢把握住自己的生命,让生命在有限世界中体现出自由的本质。
辛稼轩对生命的感悟是极深的,我读他的许多词作时都会心潮起伏,为他的豪迈和敏锐而激动,也许我的感觉略显迟钝,但一代宗师梁启超的感觉大概不会错的,他在《艺蘅馆词选》中这样评价道:辛稼轩“《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可见,梁启超先生也被这首豪迈激昂之作感染了。
通过东逝的流水感悟到时间的残酷之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会更加敏锐,对生命会更加珍惜,有时敏锐的心灵甚至能从姹紫嫣红的花朵中看到秋天的萧瑟、枯萎和颓败,蓦然间让生命的意识觉醒。如果我们能从青春的辉煌看到晚年的衰竭凋零,那么就能在花开花谢的瞬间感悟到生命的短暂,更感悟到在茫茫宇宙中我们的身影是多么渺小,生命是多么短暂。这并不是消极和颓废,而是一种感悟,一种激发,一种生命的自觉,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才能真正热爱生命和生活。
当一个人有了生命的自我意识,真正理解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人生含义时,便会彻底走出梦幻、沮丧和黑暗,而让理智照亮未来。
当一个人产生了强力的自我意识时,就会在内心中向生命发出追问,正如法国思想家蒙田所说的那样:“已经好几年了,我一心思想我自己,我只研究和检验自己,如果我还研究什么别的,那也只是为了有朝一日把它用于自己,或者更确切些说,为了使它归于自己。”只有对“自己”进行过深入追问,才能明了生命的价值,也才会更加珍惜生命。
人生有限,每个人都不可能逃离时间,但却能在时间中完美地把握自己,从而告别悲哀、痛苦和忧伤,即使地位卑微,也会充满自信地快乐生活,读瞳“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之时,就是梦醒之时,就是觉悟之时,就是开始驾驭生命航帆之时,这样的人拒绝悲伤,这样的人把握生命,这样的人享受幸福。
第3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常借登高之际一抒悲愤之情,尤其是南归之后,他始终官居闲职,无法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壮志难酬,因此心中常怀悲愤,十分郁结。
他的《永遇乐·千古江山》和《南乡子·何处望神州》都是登临之作,感情悲愤,震撼人心,而这首著名的《水龙吟》则借登临建康赏心亭之机抒发了他的孤独情怀,同时向我们展示了大江东去、秋色无边的辽阔场景。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绘。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词中典故甚多,这里不一一说明,我们感兴趣的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的辽远与壮阔,以及对人生的启迪。当人生遭遇困苦时,登临远目,看秋色无边,必然感到远山含恨。面对辽阔江天,一声声呼喊抒发着内心深处的悲怆,秋风萧瑟,水随天去,一声声喟叹让伤感与无奈奔涌而出。
追求理想的人拥有阔达的胸怀和敏感的心灵,他们的胸怀中任波涛汹涌,任何狂澜都不能摧毁他们的生命意志,而他们的心灵则如无边无际的秋色一样辽远而深邃。
词中用了一连串典故,表达心中的愁与恨,但我们却对起句感触尤深。
“楚天千里清秋”笔法多么突兀,“水随天去秋无际”立意多么辽远,简单两旬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图景,没有宽广的内心和对生命意识的敏锐感受,何以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之句?
辛弃疾的青年时代豪情满怀,据史书记载他在青年时代曾率领二干之众参与抗金斗争,南归之后曾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以便民众,由于遭到权贵的猜疑和排挤,43岁以后便闲居达20年之久,因此他总是为不能恢复中原而郁郁寡欢,每当回忆起当年的壮举时,他总是激情澎湃,遭到贬谪之后辛弃疾常借登高远望之机抒发悲愤的情怀,所以他的词中始终跳跃着激情与豪迈,同时也让人感到沉郁和苍凉。
辛弃疾的词境界阔大、胸襟磊落,常有拔地凌空之感,其笔力惊人,当他极目远眺时,在无边无际的千里清秋中,感受到壮志难酬的悲哀。范开曾在《稼轩词序》中写道:“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他的见解准确地捕捉到了辛弃疾词的本质特征和艺术特色。
人生总有不如意之时,一味沉溺于悲情苦痛中毫无益处,尽管悲叹和呐喊可以一舒块垒,但更积极的态度则是让自己重新激发出抗争的斗志,与其自怨自艾,不如登高望远,去感受江天辽阔,伫立在秋风中,体味人生的意义。当你陷入烦恼、忧愁和痛苦中时,读一读这首境界阔大的名作吧,去体会“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的辽远与壮阔吧,你的心情一定会在登高眺望中明朗起来。
第4节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艰难困苦是对人生的考验,勇于挑战困难的人是真正的勇士。一般来说,当一个人陷入困顿的生活,难以为继时,就很难憧憬遥远的梦想。对于普通人来说,当他们的生活处于艰辛和匮乏之中时,往往会感到沮丧和无聊,这是不能随便予以谴责的,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与命运进行顽强的抗争。
人生是否成功,取决于他的意志是否坚强,性格是否开朗。在困苦中心情沮丧,感到前途迷茫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只有那些蔑视困难,永远保持乐观心态的人,才能战胜贫困,走向成功。
我们确实不能要求连温饱都不能解决的人能拥有远大的理想,正所谓“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这旬词来自周紫芝的《踏莎行》,全词如下:“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这是一声无奈的悲叹。
但是,悲叹无助于把握命运,因为一旦被沮丧所包围,人就会丧失斗志和勇气,而生命也将在悲叹中如秋风中的落叶一样飘零,真正明智的人生态度是在艰难困苦中,仍然保持自信和乐观。下面这个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