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6654800000032

第32章 旧游无处不堪寻(2)

许多人都在时光流逝之后,感叹生命的短暂,中国古人就曾说过“人生七十古来稀”,这说明了青春易逝,人生易老。然而,不仅仅中国古人有如此感叹,即使西方大哲如尼采者,也曾理智地分析过短暂的人生,他在《浪人和他的影子》中曾写道:“生命的岁月——以一年的四季比拟生命的四时,已成为代代相传的陈词滥调。假设以苍苍白发比拟白雪或类似的颜色,比拟并不使我们满意,那么,生命的最初二十年和最后二十年,便不契合一年的季节。最初二十年是整个生命的准备,是整个生命岁月的准备,是一个漫长的新年元旦。最后二十年,便是对昔日一切经历的回顾,吸收,融合与谐和,有点像除夕之夜,我们回顾逝去的年华。但是,其间真有一段时期能与季节相比——从弱冠到及艾的韶华。(这里谈的是整数的十年,可以理解,每个人必为自己概括了年代的轮廓)那三十年相当于三个季节——夏天、春天和秋天。人的生命没有冬天,除非我们愿意称人生路途上那频繁而不幸的艰难、寒冷、孤独、绝望、徒劳,这一切患病时期为人生的冬天。弱冠之年,是炎热、烦闷、暴躁、鲁莽、消耗生命的年华,那时候,我们在夜晚赞美白日,韶华之逝,就像我们拭去额头的汗水——那些岁月里,工作似乎是残酷而又必须的——弱冠之年乃是生命的夏天。而立之年则是春天,空气极温暖,亦极寒冷,永不宁静,永远刺激,液汁涌溢,枝繁叶茂,四处蓓蕾飘香,那时有无数欢乐的清晨和夜晚,群鸟的歌声唤醒我们去劳动,那是真诚的心的劳动,是我们身体强健的一种欢乐,春天因我们期望的魅力而丰满。最后是不惑之年,像一切静止的东西那么神秘,像高耸而辽阔的高原,清新的微飓掠过,明澈的晴空,万里无云,白目倏忽,半夜将尽,天空永远那么柔和——那是收获和真诚欢乐的季节一一那是生命的秋天。”

仔细思索哲人的论述和辛弃疾的感慨,对我们理解人生、把握人生是有深刻启发的。既然人生易老,就应该努力学习和工作,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亦无愧于社会。

第4节叹流年,又成虚度

对于一个对生命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来说,他们始终坚守着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原则,并在不断的创造中度过每一天,即便如此,他们也不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并时常发出“叹流年,又成虚度”的感慨。这旬词来自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弋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从词的本义中看,陆游是在感慨报国无门,但我们不想从词的本事中解释此词,我们感兴趣的是对流逝生命的感叹,也许每一个责任感强烈的人,都会对曾经的人生感到懊悔,非常想重新生活一遍,从而使生命体现出最大的价值。例如,二十世纪著名诗人里尔克就曾明确表达过这种思想,在给莎乐美的信中里尔克曾写道:“我想重回所有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并从起点重新出发。所以,我想把自己从前到现在所做的一切化为乌有。”这是一种深沉的生命意识,诗人敏锐地把握住了生命的脉搏,因为他知道如果对已取得的成就自鸣得意,就会在沾沾自喜中昏昏沉沉地睡去,并在沉睡中死亡。

既然人生是稍纵即逝的逆旅,不可追回,而青春岁月又必然会无可奈何地逝去,如江水滔滔,无情东流,那么徒然感叹人生匆匆就毫无意义了。

我们没有必要忧念前途,也不必为失去的光阴而怆然伤怀。对我们来说,谁能把握生命,谁就能留住生命,因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你既然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你的内心就不会感到孤寂、凄凉和无奈,而永远跳跃着生命的激情。

“叹流年,又成虚度”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发自内心的咏叹,因为他们对飞驰的时间有深深的焦虑,而对生命也有敏锐的感觉,反观那些心灵麻木的人,则对生命和时光的流逝毫无感觉,即使身边朋友的死亡也不能触动他们,他们把时光的流逝当作与己无关的事,从不会为徒耗光阴而感到悲伤和惶然。

当人进入垂暮之年后,能感到“流年又成虚度”,而发出一声感慨,这说明他的心灵依然保持着活力,既敏感又多情,他们的精神也将因此而年轻,如果对逝去的光阴毫不惋惜,那么衰老和疲惫以及忧伤和烦恼就会不停地摧残他们,使他们的生命在不知不觉中凋零和枯萎。心灵敏感的人,面对流逝的时光总会生出令人不安的担忧和疑惑,当他们被这种担忧和疑惑侵扰时,就会驱除心中的所有私欲和杂念,一心投入到工作和奉献中去,在希望和努力中,让身心保持着安宁,并沉浸在畅美的遐想之中。

如果始终珍惜时光,就不会使生命感到丝毫困乏,更不会让内心感觉到一丝悲伤。当人渐渐衰老,是“叹流年,又成虚度”呢,还是对自己的生命感到满意呢?这取决于你是否渴求工作、渴求创造,如果你能够紧紧抓住飞逝的时光,那么你的人生目标就会更清晰、更明确、更现实,而你的希望和梦想也不会从心灵中消失,你的心灵永远不会贫乏,反而呈现出成功的辉煌光彩。

第5节人如风后入江云

人的一生都在风雨飘摇中度过,几乎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但与其随波逐流,不如理智地面对人生的艰难。如果任由命运的摆布,那么就会永远陷入痛苦中而无法解脱。尽管周邦彦的这首《玉楼春》情绪暗淡,弥漫着悲苦与无奈,但我们还是把它选人本书,这是由于词人对时间易逝和人生无助的感叹,耐人寻味。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

“桃溪不作从容住”一句,与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完全相合,可以看成是对孔子感叹的千古回应。词中孤独、无奈的情绪让人感到消逝中的生命是如此的悲哀,作者在夕阳西下的黄昏中似乎要走向永远的黑暗。他已无力面对人生的风雨,完全丧失了挑战命运的激情“人如风后入江云”是多么无奈、多么悲苦的感叹啊!

人的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也许不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之中,而是被客观环境所左右,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勇于抗争的精神,则是每个成功者不可缺少的品质。的确,有许多事都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这个意义上人显得脆弱而渺小,就仿佛风后入江之云。但这并不是悲哀的理由,贝多芬就曾说过“我决不屈服,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是勇者的声音,这是斗士的呐喊。

人生常常感到无奈,身不由己,所以容易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命运,这是一种宿命论的观点。拥有这种感觉的人,往往悲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在他们眼中,一切都是灰色的,而那灰色越来越浓,以至于彻底摧毁他们的斗志。在这样的时刻,听听贝多芬的音乐吧,听听《英雄》和《命运》吧,那是对命运永不屈服的全力抗争。那是一种挣扎,是一种奋斗,是一种豪迈的情怀。贝多芬面对残酷的命运从不屈服,而是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当命运敲门时,他不畏惧,不颤抖,而是勇敢地迎上去,并最终战胜命运。再听听舒伯特的《伟大交响曲》吧,从中你会感受到什么叫意气风发,什么叫豪迈的人生。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脆弱,但绝不能放弃抵抗,放弃斗争,虽然有许多事情我们不能主宰,但也绝不能任由生命像风后入江之云一样任意飘荡。

周邦彦感叹“情似雨余粘地絮”,这是在悲苦无奈中陷于失败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