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借蓬莱、方丈、瀛洲三山喻指理想境界,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李清照为什么借助这个典故表达自己的梦想呢?难道是游仙思想在作怪吗?不是的,我认为作者并无出世的思想,只是表达追求自我、追求自由的豪迈之情而已。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已厌烦了喧嚣嗜杂的尘世生活,而希望摆脱现实的束缚,而借助“九万里风”飞向梦中的理想。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使她萌生了脱离尘世的想法,可见她对仙境的梦想正是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而词中所表现出来的豪迈气概极富积极的意义,是对人生价值的肯定。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所表现出来的豪情启示我们在面临困难时要充满自信,只有永远保持自信和坚强,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功,赢得豪迈的人生。
第5节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辛弃疾和陈亮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在共同抗金的斗争中结下了至死不渝的深挚感情,他们怀才不遇的境遇和恢复中原的理想完全相同,因此内心中强烈的共鸣使两人亲密无间,在一次相会中,两人推心置腹,共饮长歌。据《稼轩诗文抄存》中的一篇《祭陈同父文》记载,在那次相会中,两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正是在那次聚首中辛弃疾写下了《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一词,而陈亮则以著名的《贺新郎》相和。陈亮在词中这样写道:“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此词慷慨悲歌,表达了陈亮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壮志,同时也表达出他与辛弃疾的深厚情谊。由于心弦拨动,辛弃疾激动之余又以下面这首《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相和,词中写道: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干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年、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这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之友的相互唱和,一句“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既是两人心中的共鸣,又是互勉,表现出作者心灵深处的痛苦、挣扎和自我期许。
通过阅读辛弃疾和陈亮的唱和之作,我们感悟到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严峻考验,必须时时具备灼见世弊的冷静,更要以坚强的意志面对险恶的现实,以“心如铁”的豪迈去征服人生的一切障碍。“我最怜君中宵舞”,表现出对朋友的深刻理解和敬佩。能在艰难的环境中不颓丧萎靡,而能于“中宵舞”的人,必然具备豁达而沉着的性格,他们对人生有透彻的理解,绝不会在困境中动摇,在危急的情形中勇敢地面对死亡。“男儿到死心如铁”,是多么坚定的意志,多么顽强的品格啊!
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具备“;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豪迈与坚强,这样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我们知道,人生必然要经过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这是巨大的考验,是漫长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有险滩,有激流,有狂风,有恶浪,拥有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向未来那遥远的目标不停地跋涉。
既然人生之路布满荆棘,就要做好迎接各种挫折的准备,在向理想前进的过程中,让我们以“男儿到死心如铁”的坚强与执著走过崎岖的人生之路。如果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心如铁”的决心,那么就能让人生充实而饱满,甚至辉煌。
第6节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潘阆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人,在宋太宗朝曾被赐予进士,授四门国子国士,这个职位相当于国立大学的讲师,他曾被人扣以狂妄的罪名遭贬,隐姓埋名多年,四处漂泊,以卖药勉强糊口,直到真宗朝时,才被赦免。潘阆擅长诗词,有《逍遥词》传世。他的《酒泉子·长忆观潮》描述了一副壮阔的画面,让人感到无比振奋。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历代诗馀》卷一百十四引《古今词话》曾评道:“潘逍遥狂逸不羁,往往有出尘之语,自制《忆馀杭》词三首,一时盛传。东坡爱之,书于玉堂屏风,石曼卿使画工绘之作图。”《酒泉子·长忆观潮》既《忆馀杭》之一,从这段评论中可见此词影响之大。
此词气势豪迈,笔触雄健,既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壮美和雄壮气势,又表现出入生的器宇轩昂。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中会遇到许多艰难。面对并战胜艰难是每一个人的梦想,怎样在排山倒海的惊涛巨浪中履险如夷是对人生的重大考验,这既需要具备超凡出众的才能,又需要拥有过人的勇气。
作者借钱塘江潮的汹涌澎湃,喻示人生处境的艰难险恶,而“弄潮儿向涛头立”则表现出战胜惊涛骇浪的气概。站在岸边观看在浪涛中奋勇搏击的弄潮儿,都让人感到惊心动魄,难怪作者在结旬中说:“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是啊,那目眩心惊、动人心魄的场面,的确令人为之胆寒心悸,但“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豪迈又令人羡慕不已。在社会生活中,有些放荡不羁的青年人往往行为狂妄,游戏人生,但那绝非豪迈之举,也不是勇气的表现,面对人生的严峻考验,在生活的滔天巨浪中,青年人应该确立明确的人生理想,做一个“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勇士。
词中名旬均有史实可以为证,例如“长忆观潮,满郭入争江上望”。吴自牧在《梦粱录·观潮》中写道:“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
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每岁八月内,潮怒盛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临安既今钱塘,满郭既满城之意。
词中“万面鼓声中”比喻潮声之浩大。周密《武林旧事·观潮》形容潮水时这样写道:“大声如雷震,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而词中之警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壮阔场面《武林旧事·观潮》中也有描绘:“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副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从这个壮阔的场面中,我们能够得到极为有益的人生启示,既努力锻造自己的勇气和能力,成为在大潮汹涌的潮头举旗弄潮的健儿。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大潮预示着艰难而险恶的竞争环境,怎样在激烈的竞争中傲然挺立,是对人生的严峻考验。许多人在竞争中倒下了,淹没了,而许多人却顺应时事,取得了成功,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本的原因是在于内在能力的修炼。
《列子》中曾记载过一个故事,文字极为精辟,哲理幽深,为读者便于理解,现将杨伯峻先生对此段文字的精彩译文录于下:
“孔子到吕梁山游览,那里瀑布几十丈高,流水水泡远溅出三十里,鼋鼍鱼鳖都不能游,却看见一个男子汉在那里游。孔子认为他是有痛苦想投水而死,便打发学生沿着水流去拯救他,他却游走了几百步出来了,披散着头发,唱着歌,在塘基下漫步。孔子赶上去问他:‘吕梁瀑布几十丈深,流水水泡远溅出三十里,鼋鼍鱼鳖都不能游,刚才我看到你在那里游走,以为你是有痛苦而去寻死,便打发学生沿着流水来拯救你。你却游出水面,披散着头发,一面走,一面唱,我以为你是鬼怪,但仔细观察,还是人。请教你,到那种深水里去有方法吗?’他说:‘没有,我没有方法。我起步于原来本质,成长于习性,成功于命运。水回旋,我跟着回旋进入水中;水涌出,我跟着涌出出于水面。顺从水的活动,不自做主张。这就是我能游水的缘故。’孔子说:‘怎么叫做起步于原来本质,成长于习性,成功于命运?’答说:‘我出生于陆地,安于陆地,这便是原来本质;从小到大都与水为伴,便安于水,这就是习性;不知道为什么,却自然能够这样,这是命运。’”
生活在商品社会中的人们,面对着巨大的挑战,那么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这就是要努力积累知识,培养才能,鼓足勇气,努力成为在商品经济狂涛中的弄潮者,在巨大的挑战面前,给自己一颗坚强而勇敢的心,以征服的精神去面对狂涛般的挑战,让自己永远屹立在滔天恶浪之上。敞开你的胸怀吧,去迎接挑战,去征服一切困难,做一个“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弄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