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宗镜录略讲(卷一)
66218500000008

第8章 佛有一宝无处藏

见地与功夫到了没有

为了初学同学,有些不必解释的,我们也加以解释。因此进度缓慢,这对多年学佛或多年研究学问的人来说,是很难受的。但是为了照应初学者,虽有高深的学问也不忘本,我们当年也是这样一点一滴累积上来的,因此,只好慢一点。不过,我个人也感觉太慢了!现在要稍稍加快一点,年轻同学有不懂的地方,尽管举手发问,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耽误了自己。

抱一冥宗,舍诠检理。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文字非常简单,可是大家注意!我们都晓得佛法专门谈空的多,其实讲到佛法的宗旨,是“空有双融,非空非有”。如果认定佛法全是讲空,那是有偏见的。当然偏有不对,偏空也不对。

这里由“抱一冥宗,舍诠检理”,也就是在消化了一切文字的解释,真厘清了道理而合于法界一体的冥悟,便入了佛法真正的见地、宗旨:“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特别注意!了万物完全由我,并没有讲无我。佛最初开始说法传道时,讲“无常、苦、空、无我”,诸行无常,一切世间法无常,都会过去,不会永恒存在;一切皆苦,没有一个我。这是佛法的基本理论,几乎每一本佛经不离此理。但是,依《大涅槃经》所说,佛将涅槃时却宣布:“常、乐、我、净。”佛性(自性)是常的,与无常相对;非苦,是乐的;是真我,不是无我;是净的,空即是净。

要注意一个“了”字,“了”了以后才知道万物由我。

这里发现几个大问题,文字看起来很简单,好像很容易了解,但我们的思想,经常被这些好句子及其丰美的文采覆盖住,如果不帮大家深思细读,很容易忽略过去!

第一个大问题:佛法的本性。

第二个问题:自老庄以下,道家思想,综合僧肇法师的观念,归纳出两句话:“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此为“心物一元”。这个观念同“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大家研究看看,拿一句禅宗古代术语来讲:“是同是别?”

一般人喜欢学禅,说这个悟了,那个悟了,理上到达,但境界是否到达“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是个大问题。换句话说,见地与功夫一起到了没有?没有到,那是“误”了!你说心里空空洞洞,没有念头,那很简单,稍稍吃一点带麻醉性、放松精神的药,马上没有念头,那也得道悟了?

第三个问题:后世称专谈修证做工夫的道家为丹道家(炼丹成仙)。丹道家偏重形而下工夫的求证;儒家偏重形而上的精神。真证了道,是“宇宙在手,万化由心”,宇宙掌握在人的手里,万有的变化由于心念。

我们提出“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宇宙在手,万化由心”三个观念,大家研究一下,是同是异?最后可说都是一样。

我有一宝 藏在那里

《宗镜录》以禅宗为根本,以般若唯识来陪衬其他诸宗。谈到修证,也就是如何达到明心见性境界。真了的人,注意这个“了”字,不能随便了了。真正明了,道理上悟到,烦恼、妄念、业力也真了了。这“了”真难了,这一了,了不了?怎么了?通常我们跟人吵架,说这件事算了,回头仍说讨厌,还是算不了。此了真难了!真了了之后,你才能证到“万物由我”。永明寿禅师写这个文章不是玩弄文字,他是清净的人。

第二句话更严重。明白、真悟了的人,是“妙觉在身”,就在你这个身上。

去年在佛光别院上课,也提到云门禅师的话:“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中有一宝,藏在哪里?就藏在你身上。每一个细胞,上自头发,下至脚趾,到处都有它,无所不在,所以,不要以为佛家所谈的空,是断见的空。有许多学佛的人讲空,不错,佛法初步是谈空,但是生老病死来了,今天感冒头痛,学佛的空嘛!空掉好了!不要痛,空不掉,那都是瞎吹。

为什么空不掉?心物是连在一起的,你真能把身心分开,那差不多已经修成了一半,分开还要把它组合拢来,由分而合,进而超脱,才达得到“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换句话说,任何佛法,包括禅宗修证,最后皆以此为标准。达到这个标准,然后才能谈如何求解脱。

可谓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

他说《宗镜录》的著作,是集中了所有经典的骨髓、要点。我们不多讲,但是要注意每一个字,文字太美了!往往文学气韵盖过了思想。

“磨砻”是农业社会碾米、麦的工具。“磨”,磨的米麦粉细一点;“砻”,磨的粗一点。“理窟”是道理的窟窿,一点一滴雕刻得很精细。

这部著作,挖的是禅宗的骨髓:“教网”是形容三藏十二部经典像个网一样,《宗镜录》说明、标出了这三藏十二部所有佛经道理的纲要。

断惑证真

余惑微瑕,应手圆净。玄宗妙旨,举意全彰。

四六文章对仗,文字一看就懂,讲佛学,每一个字都是佛学,它的妙处在于,那么一个需要逻辑思考和佛学专有名词的东西,他不着痕迹地把它变成文学,美极了!

“余惑”就是八十八种结使;一切烦恼、妄想、习气的根本叫惑。小乘佛法“断惑证真”,把断除烦恼,证到空的一面叫道,那是小乘境界。诸位注意!看大家修持的日记,大部分思想还停留在这个境界,烦恼一来怕得不得了,都想去妄念,“断惑证真”,这是声闻缘觉的思想。

然而真要断惑也很不容易。出家人常讲:忙一点就感觉到在忙中用功之难,这就是“余惑”未断。平常给你清净,在山里住茅篷,盘腿打坐,尤其现代人住茅篷,一会儿念头空了、一会儿烦恼来了,一下欢喜、一下烦躁起来,还是在那里搞运动会。假使心里真的达到空,一定七天、八天、一个月,就算不错了!下山到人世间一忙,定境就没有了。所有的工夫是石头压草,压到的地方不长草,草却从旁边冒出来。烦恼的根没有断,即是余惑未断,有一点余惑的根没有撇掉,等于白玉有瑕疵,不圆满、不清净。

这些话这么一讲,大家听起来很明白,都觉得对,其实全错了!用我刚才所讲的话来表达佛法,会产生一个很大的流弊,认为烦恼可以断,断了惑才能证真。错了!烦恼、妄念本身同般若本身一样,是“非断非常”“非空非有”,这个道理很深刻,我们暂时不介绍,留到后面讲到唯识时再说明,此书对这一点批判得很厉害,说明得很清楚。“应手圆净”,余惑当下就圆满清净。

“玄宗妙旨,举意全彰”,这又是要注意的地方,佛法要我们断妄念,去掉第六意识,妄想意念空了,才能证到真如。但这里并没有叫你空念,“举意全彰”:必须懂得真正的意之用,体用皆知,完全清楚,不需要放下,当下即证真如。

“慢”字非常重要

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

什么叫“七慢”“六衰”?这些名词讲义上都有,不再解释,请自行查阅。[1]

世界上的人,包括我在内,个个有慢心。佛学把慢分成好几种慢,很难讲,通常叫“骄傲”,好听的名词叫“自尊心”。自尊也罢,骄傲也罢,反正都是我慢,都从“我”来的。你说某人好谦虚、好内向、好害羞,没有我慢,没有骄傲,如深入观察,他的骄傲可能比表面骄傲的人还要厉害。

许多人学佛出了毛病,功夫不进步,智慧不开,都因为“贪瞋痴慢疑”的慢疑来的。譬如我经常告诉许多同学:“为什么不来问呢?”“我怕老师忙,不好意思麻烦老师。”假的!此为我慢,总以为自己会摸索得过去,为什么要专靠老师?非冲过去不可。你“慢慢”冲吧!冲个三万年再来找我,没有关系,我再等你。我说你那么笨啊!有一把老骨头还在,已经吃了几十年苦头,你来问一下,我帮忙你一下,不要走冤枉路,多占便宜呢!

再不然翻翻古人的书,古书上都是经验,你偏要我慢。“没有啦!”我慢又不承认,就是七慢。这些都是比方。我慢很容易犯,越是自卑的人越傲慢,凡是傲慢的人必定自卑。没有东西才傲慢,充实的人不会傲慢。口袋带个五十万出门,你敢装成有钱人的样子引人来抢?你一定装得穷兮兮,因为充实自然不敢暴露;越没钱越装有钱,那一定有问题。

人真到了不慢就真无我,真无我差不多入道了!这个要自己检查自己。有许多好的表现、好的行为都是我慢。比方说“算了,人老了没得进步,也没得希望,就是这个样子!”这正是我慢,也正是由“我”来,因为“我”认为没有希望,你怎么晓得你没有希望?假使你对你真清楚了,“了万物由我”,你已经成功了。

慢字非常重要;为什么永明寿禅师在此特别提到慢?他不是为了作文章凑数,我们读书要多一只眼睛注意这些地方。

“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六根衰败、生老病死之苦永远不会有。

秘密都在你那里

尘劳外道,尽赴指呼;生死魔军,全消影响。

什么叫外道?什么叫魔道?魔也好,外道也好,都变成你的,随你指挥,运用自在;生死了了,无所谓邪魔外道,一点影响都没有。

现自在力,阐大威光。示真宝珠,利用无尽。

这些文字都懂了,可以念过去。

倾秘密藏,周济何穷?

一讲到密宗,大家都喜欢修,以为另有法门可传,口袋摸一下,不要给人家看到,拿去修,明天就成功。没那回事。秘密在哪里?都在你那里,你自己“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这才是真秘密。有个法门、咒子给你叫密法,那才是笑话!那我可以编一万个密法给你。秘密藏在你那里。下面都是形容词:

可谓香中爇其牛头。

青年同学注意!别以为佛经说牛头最香,到中央市场买个牛头来烧,看香或臭?包你臭得要命!牛头香是植物名,是檀香中最好的香。

宝中探其骊颔。

在座很多中文系高材生都懂,“骊颔”,骊龙项下之珠,是龙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也是一切珠宝中最好的宝,宝中之宝。

华中采其灵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啜其乳糜,水中饮其甘露,药中服其九转,主中遇其圣王。

以上皆明其妙用,比如其中道家的九转还丹可以起死回生,这些都懂得,不要再解释。[2]

明心见性 万派朝宗

故得法性山高,顿落群峰之峻;醍醐海阔,横吞众派之波。

好句子又来了!高潮迭起,文章气势壮阔。

“法性山高”是形容词,最高的佛法求明心见性,真达到明心见性,像高山一样,高到极点,这是形容真的懂了《宗镜录》的真髓,悟了道以后,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顿落群峰之峻”,站在高山顶上,如喜马拉雅山,看天下群山都矮下来;平常在平地仰头望高山,帽子都要掉下来,到了世界高峰一看群山如小馒头。这是形容真正悟了道的人,到达明心见性最高处时的境界。

“醍醐海阔”,这个海不是咸水的海,也不是太平洋,此处以牛奶经四次提炼出来的醍醐来容海。“横吞众派之波”,万派朝宗,都归到这里来,其中包涵了外道、内道、魔道。真的到达明心见性,智慧一通百通,没有哪种学问不懂,没有哪个不清楚的。

似夕魄之腾辉,夺小乘之星宿;如朝阳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

这些都是永明寿禅师的文字般若,文采风流。夕魄即月亮,月亮一出来,夜空中小的光都看不见,等于早晨太阳出来,一放五彩光芒,一切外道知见,如同昏暗烛光皆消逝无影。

广告学的祖师爷

犹贫法财之人,值大宝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凉池。

像大穷人捡到法财,挖到石油矿一样;也如同在沙漠无水可喝的人,一下看到了清澈沁人心脾的水池。

为众生所敬之天,作菩萨真慈之父。

悟了道的人,真正明心见性,到达佛境界成就了,为众生所敬之天,天中之天此即是佛;作菩萨的大慈悲之父,就是佛境界。

抱膏肓之疾,逢善见之药王;迷险难之途,遇明达之良导。

人的背脊骨有两个穴道名“膏肓穴”,中国文化称不可救之病为“病入膏肓”,这在历史上有典故,诸位可自查《辞海》。“逢善见之药王”是佛经上讲到一位大医王名叫善见,碰到他的病人没有一个不得救的。“迷险难之途,遇明达之良导”,譬如在高山中迷路,结果被识途者救出来。

久居暗室,忽临宝炬之光明。常处裸形,忽受天衣之妙服。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

上二句不用解释,大家都懂。“常处裸形,忽受天衣之妙服”,一件衣服都没有,等于刚生下来的婴儿一样,光光的来;却忽然间穿到了最轻妙的天人衣服,而这都因明了“万物由我”“妙觉在身”而“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谚云:“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们改二个字:“人到无求心自平。”

有人问:

“坐在这里干什么?”

“盘腿。”

“修道啊?”

“没有。”

“干什么?”

“休息。”

“休息,为什么坐着?”

“躺着可以休息,坐着不可以休息啊?”

真休息下来,不求而自得。何以不求而自得?“明妙觉在身”哪!你向哪里去找?两腿一盘,本来就在你那里。“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你还去求个功用,做个功夫,修个方法,那早跑了,目标越离越远。你有个求静之心,更动得厉害,此谓“背道而驰”。

密宗的最高境界,所谓不传之密,真的哟!既不念咒也不讲观想,告诉你就是这么一个东西,看你自己进不进得来,这就是秘密。譬如到一个空房间找东西,门是敞开的。东西就在屋中,绝没有藏起来;找到了有命,找不到完蛋。找了半天实在没有,你说宝贝在哪里?空气嘛!如果把房间的空气都抽走,非死不可,空气在屋里,你天天呼吸都找不到,对不对?

把这一段和上面所讲的统统连贯起来,说个笑话。现代广告都要拜永明寿禅师为广告学祖师爷,他把自己的著作,打广告吹盖得这样大。现在我们不觉得这些古文怎么样,当年在宋代,这个广告登出来,呵!家家户户都要买,所有好的广告宣传词都被他搜罗无遗,而且经过他这么一编导、一组织,美得真是天衣无缝,读了真是拍案惊奇,嗨!永明寿禅师是广告学大师,非看这本书不可!

当然,加上诸位一字一读,深思每个字的意义,如古人高声朗诵一番,是很好。不过,这还不够味道,如果天气好,带着《宗镜录》,坐在阳明山高山顶上,旁边泡一杯好茶,前面点一根牛头檀香,四顾无人,高声朗诵一番,那包你不悟道也“误”了,耽误了时间,起码得弄半天下山。像我们这样看没有味道,体会不出它的文字境界之美和内义之深。

人到无求心自平

“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是这一段的结论,也是精华。就是说,真把《宗镜录》的精华懂进去、悟进去,证到了明心见性。见性怎么见?许多学佛的人打起坐来,拼命求明心见性,早就告诉你“有求皆苦”。

所以,自性本来在这里,最高的性理和最高用功方法都告诉你了,就是这两句:“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

我们翻到前面一段:“今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怎么样才能做到?喏!告诉你了,“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多好!

百千万劫难遭遇

“纲宗标旨”这一段讲完了。下面又是另一段,我们把它订个标题:“镜心海印”。海印是佛学名词,像大海那么大。《华严经》讲海印放光三昧,自性光明呈现叫海印放光。

故知无量国中,难闻名字;尘沙劫内,罕遇传持。

这些文字都懂了,只有一句“尘沙劫内”年轻同学要注意!这是引用佛经文字变为中国文学化。佛经经常说“劫数”,宇宙生成到现在究竟经过多少年?当代科学家有很多的推算方法与结果,但都还不是最后的定论。就古代人来说,真是不可知、不可数。佛说经过“尘沙劫”,乃形容时间之极其久远。佛经常以恒河沙来比方,其实用印度的恒河、中国的黄河比方都太大了;就以台中大肚溪两岸的沙子来说,究竟有多少颗?谁知道?活一百年,天天昼夜的数,不晓得数不数得完?一粒沙子代表一百年或一年,一沙一个数字,宇宙开始到现在如恒河沙数,无量无边,数目算不清,所以叫“尘沙劫”。

“尘沙劫内,罕遇传持”,千万不要轻视真正的佛法,从宇宙开辟到现在,难得碰上一次有这样高明的东西给你,所以碰到要珍惜!

注释

[1]所谓六衰,即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因为这六尘能损害到善法,故称六衰。

至于七慢,出自《楞严经》及《毗婆沙论》,其内容如下:

一、慢:即同类相傲。如于相似中,执己相似;于下劣中执己为胜。

二、过慢:于同类相似法中,执己为胜;他人胜于己处,执为相似。

三、慢过慢:即他人本胜于己,而执己为胜。

四、我慢:即倚持己之所能,欺凌他人。

五、增上慢: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六、卑劣慢:即以劣自夸,自己但有下劣少分之能,反自矜夸,别人虽有多分之能,反不如自己。

七、邪慢:即实无德,妄为有德,执著邪见,不礼塔庙,不敬三宝,不诵经典。

[2]《秘传还丹诀》云:“以五脏真气、三田真气,合和神水下丹田而曰九转。”又云:“内丹之功,起于一而成于九……转而成九为阳数之极,数而至于九,则道果成矣。”又据五代陈朴所传《九转内丹诀》,九转还丹为:一转降丹;二转交媾丹;三转养阳丹;四转养阴丹;五转换骨丹;六转换肉丹;七转五脏六腑丹;八转育火丹;九转飞升丹。功至九转,无法无诀,任其逍遥,为大圆满。陈朴诗曰:“九转逍遥道果全,三千功行作真仙。金丹玉简宣清诏,鹤驾云车赴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