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总有相思,如影随形
65977100000006

第6章 许多年过去了,许多事记起了

现在每到过年,或者回家,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有时一个人闷坐在家里,看着忙进忙出的老婆,突然就问她一句。等问过之后,不禁哑然失笑,这种问题,我都不知道问了多少遍了。

“你没看到你老表呗,是不是又在想他了?”老婆抛下一句轻飘飘的话,又去忙她的了。

似乎每一次都要她说出来,我才能更确定,我是在想我的老表了,都好久没看到他了。

我们那个年代,每家兄弟姊妹都很多,因此我的老表也多。什么姑老表,舅老表,姨老表,亲的疏的,应该有六七十个。

我老婆说的这个老表,是我大姑家的,虽说不是亲大姑,但我们却像亲老表,走得很融洽。

老表叫启明,比我大二十多岁,虽然年龄相差悬殊,但他一直有一颗年轻的心,甚至说是童心。

在别人的眼中,他是一个傻子,反应不太灵敏。听长辈说,姑父和姑母是近亲结婚,所以他显得有点智障。

他走路身子有些前倾,手一直抄在袖笼里,有时走着走着打起趔趄,手也不掏出来。他一年四季都穿一件蓝布褂子,哪怕在夏天,背后的盐碱白得像一层硬霜,也不脱下。他一直穿着一条大裆裤,一走动便摇来摆去,窜起一阵风,裤带永远是一条被汗浸得乌黑的布条。

别人都说他傻,他说别人懂个屁。在外面哪怕再热,只要忍受住了,等站到树荫底下,或者钻到屋子里,再敞开褂子,那种凉快像沁到骨子里。

直到多年以后,我在外面扎钢筋,挖土方,我也一直穿着厚褂子。既可以防晒,又可以防意外,而且,散了工之后,褂子一丢,那种阴凉扑面而来,我才算有了最真切的感受。

在他眼中,别人几乎没有什么年龄大小,他都可以谈得来。而在别人眼中,他就像一个小孩一样,谁都可以摸一下他的头,朝他吼一句。

他脸上一直挂着那种淡淡的笑,说话显得重复啰嗦,经常将自己绕在里面出不来,但一点都不讨人嫌,也没有下作的样子。

他家在二村,我家在一村,相距不过三四里路而已。记得小时候,我去姐姐家,要从他门前过。每次我到那儿,他就像等在家门口一样,热情地迎上来,将我拦到他家里坐一坐。

确定我坐下了,他就跑到水塘边,或者山地里喊大姑妈。等大姑妈气喘吁吁地赶回家里,他已经找来了蓝边大碗,白勺子,还有砂糖,然后不停地催促着让大姑妈拿出油炸好的泡糯米,用开水冲给我喝。

那个时候的油炸泡糯米,可是招待贵重客人的食品,稀罕得很。

在厨房我听姑妈说,她一直将泡糯米藏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你不知道你那个表哥,活干得苦,饭量也大,经常半中午半下午肚子饿了,跑回来泡一碗。他不光自己泡,每来一个人,不管是谁,他都要泡给别人喝。一瓷坛泡米,他几天就弄光了。我都训了他好多次,他一直改不了。没办法,我只好藏起来,并跟他嘱咐好了,哪些人来了可以泡,哪些人来了就不用泡。现在,他总算按我的话做了,这样,他自己能够吃一点。”

等我从姐姐家回来时,他再拦住我,我就只肯喝茶水了。

他有一项特殊的本领让人津津乐道。他没有进过学堂门,但记忆力特别好,尤其是别人的生日,只要跟他说过一次,他就记住了。

以后聊天时,我们就会没话找话,故意将别人的生日说错,他听到了,马上就会出来纠正。而且,他会扳着指头,按照顺序将周围的人的生日全都报上来,分毫不差。

他眼神也特别好,哪怕后来60多岁了,还可以毫不费力地给比她年轻的左邻右舍的嫂子穿针引线。有时我骑着车子在某条路上跑得飞快,忽然耳边传来隐隐的呼唤。我忙下车四处找寻,他已经从某个山洼向我奔来,脱下褂子垫在地上,非要我坐着聊一聊。

从我记事起,姑父就不在了。姑母和表哥相依为命,虽然穷点苦点,倒也像个家的样子。在没人的时候,姑母经常念叨,倘若她去世了,表哥怎么办?

我也只能安慰她,现在政策好,饿不死人的,何况表哥本身又勤快。虽说表哥脑子转得慢一点,但他说话并不恼人,还喜欢帮助别人,很有人缘,不需要为他操什么心。

姑母不想死,但到那一天,她还是走了。

表哥是一个爱热闹的人,一个人进进出出的日子实在难熬,于是,他就给别人家卖工。一些弯腰的细活他干不来,但一些力气活他却干得得心应手。忙的时候,他给人家挑大粪,碾稻谷,闲的时候给人家放牛,照场。真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我们村是一个大村,畈地多,面积大,很需求劳动力,表哥就经常在我们村卖工。在这边时,趁吃了饭的闲暇,他总要到我家坐坐,看看他舅娘。

那个时候,父亲已经过世,我们兄弟大多在外面,母亲异常孤独。其实他说来说去,也就是那一些翻来覆去没给油盐的闲话,但母亲爱听。

没卖工时,他也会给我家出出牛栏,挖挖菜园。实在没活干的时候,他就在我家吃几餐饭,说她舅娘的手好,腌的咸菜真对他的胃口。

他不光有一身蛮力,还懂得一些技巧。一到冬天,他就去山上挖松树兜子,别人一上午挖十几个,他可以挖几十个。

天冷,他很少去别人家,怕别人嫌他占了火坑边的位置。他就将自己家里烧得暖烘烘的,将椅子揩得干干净净,别人围着火坑,却将他挤在一旁。有时候,他还能拿出一盘葵花籽。

有几年,他都送蔸子给我家。火生起来时,母亲喊我烤火,我总是在外面玩得不想回来。他有时就会掐着我冻得通红的脸,说再不给蔸子了。

但第二年天气稍微凉一点,他准又送来。

他一个人过日子,靠卖苦力挣点钱,手头的经济有限。我们有什么事,当天尽量不让他晓得,免得随礼,准备隔天再捎去信,让他来吃点好的。不知怎么的,他总是知道消息,当天必来,掏出些透着汗水的钱或带些土鸡蛋,或者抓只鸡。

送的礼又不好拒绝,否则,说到哪儿去,都是瞧不起人。我们只能留他住几天,让他多吃吃喝喝。

他还相当重礼节,虽说姑父姑母已经不在,很多亲戚已经淡散了,但到过年的时候,不管别人来没来,他都要去拜年。哪怕后来他五六十岁,比很多主人的年纪都大,他一样要去登门。

不管多远,他全都是步行。有时一整天,也只能拜一家的年。每个正月,别人的年早拜完了,都去打牌游玩,他一直要拜到正月十五。

现代的社会瞬息万变,曾经农村赖以生存的土地,很多都荒芜了。人们都会算一笔账,只要肯吃苦,在外面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可以抵家里一年在土地上耕种的收入。

很多正当年的劳动力,都辗转到异乡去打拼了。田地上长满了草,无人耕种,牛也没了,猪也没了,粪场也没了,就连厕所也弄有化粪池,已经没有肥料了。

即使有老人闲不住,种一点田地,也都是用除草剂,肥料也全成化肥了。现在不要说卖工,很多人都闲得发慌了。

别人都没活干,表哥自然也没活干,再加上年纪也大了,力气也衰了,除了自己种一点菜园,别的活也干不了了。

我由于一直在外面,家里的很多事都不知道。直到那一年,没看到表哥到我家来拜年,我才知道,他已经到养老院去了。

时间就那么一晃一悠,好几年就过去了。我的两鬓已然斑白,结交了很多人,看透了很多事,而也更重意某些事,更尊敬某些人了。

现在每每走在村里,看不到人挑大粪,看不到人穿蓝布褂子,看不到人穿大裆裤,听不到偶尔一两声的呼唤,更喝不到那种油炸的糯泡米了,过年的时候,也总感觉少了一份热闹,少了一份柴火烤起的温暖,相反,我却记起了更多的事,更想念些某些人来。

也许,那都是一些琐事,一些平凡的人,但分明已经走进我的生命里,共着我余生的悲欢。

听说,表哥在养老院过得很好,种种菜,聊聊天,日子倒也充实。只是,那十多公里的距离,不知什么时候靠近,那几年堆砌的思念,不知有没有机会倾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