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情商沟通法则
65592100000001

第1章 你是什么动物

何为内在关系模式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出生之后,就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关系。对于有些关系,我们会觉得自己处理得很好,而对于另一些关系则反之。所以在很多时候,情商高手就是指那些把许多关系都处理得很舒服的人。这种舒服,当然是指自己舒服,别人也舒服。如果说自己不舒服,别人舒服了;或者自己舒服了,别人不舒服,这都不是情商高的表现。

但往往有些人就会用这种失之偏颇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比如违背自己的本意,对他人阿谀奉承。这样别人是舒服了,但是自己心里却感觉特别不痛快。再比如有人在一次跟别人的冲突中,发现自己似乎是赢了,但是回过头来又感觉很愧疚,担心别人日后对自己产生偏见——那个人会不会继续跟我做朋友,或者说继续跟我合作?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

关系,就像空气中的养分一样,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却能够感觉得到。就像你走到一个陌生人面前,忽然之间觉得此人面善。面善的意思是好像彼此曾经见过面,感觉待在一起很舒服。但对于有一些人,在你走到他们面前的时候,就会感觉非常不好,似乎有一种特别想跟他们争吵,甚至想揍他们一下的冲动,总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让你感觉特别不舒服。

这种没由来的亲近或讨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的回答是:这也许就是你遇到了和你的模式相匹配或者不匹配的人。如果两人的模式互相匹配,相处起来就自然舒服;如果不匹配,就会让自己或者对方不舒服,或者两个人都不舒服。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待关系的模式,也就是说,在你的内心,其实你对待一个人有你自己的模式,而这个模式是在你和从小养育你长大的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把它叫作内在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相对稳定,不管你受了多少教育,读了多少关于心理学的书,或是学习了多少高情商沟通方式,跟别人相处的感觉依然就是那样子,故而我才称其为“模式”。

所以,要想和别人相处舒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模式。我把人的内在关系模式分成了几个类别,为了用更简单的方式来表达,我直接把它们分为蜗牛、鸵鸟、袋鼠和斑鸠。之所以要用这几个动物来表达,是因为通过这几种动物的特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跟人相处时的关系模式。

比如鸵鸟,它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不到外在的风险。因此鸵鸟型人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看不见别人,也看不见自己。当他体验到消极情绪或者情感时,比如羞耻感,他会倾向于逃避。但是鸵鸟又非常有力量,它奔跑起来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当鸵鸟型人觉得一件事应该是这样做的时候,他就会非常快速地去执行。放在关系中的表现,就是如果他认定了一个人,就会非常快速地去做决断。

而蜗牛,由于它是软体动物,相对来说比较脆弱并且缺乏安全感,所以它需要一个壳来保护自己。自然而然,它在内心很希望别人能够保护它。同时它走得比较慢,不过在慢的过程中,它还是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走。在关系中,这种类型的人更希望别人能够保护好自己,因为他自己的“壳”很脆弱,一踩就碎,他需要一个可以依赖的人。

跟蜗牛型人对应的一类人是袋鼠型人。袋鼠有一个口袋,它会把小袋鼠放在口袋里,然后带着它奔跑。所以袋鼠型人的特质是会把很多人看成需要他保护的人,同时心里总是有一种拯救情结。这种情结促使袋鼠型人在看到脆弱的人时,就想把他们放在袋子里来“养育”,或者去帮助他们。很多人认为袋鼠是温和的代表,但有趣的是,袋鼠其实是充满攻击性的。我们可以看到网上有很多袋鼠跟人的拳击比赛,袋鼠的腿是很有攻击力的,这是袋鼠的另一个最大特质——看起来温和,实际非常有攻击性,并且这种攻击性是隐性的。

还有一种动物是斑鸠。我们听说过一群袋鼠、一群蜗牛或者一群鸵鸟,但我们很少看过一群斑鸠,因为斑鸠是很独立的。所以斑鸠型人很独立,且具有非常强的能力,类似于孤胆英雄,似乎可以在关系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并会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说得直白些,也就是斑鸠型人更功利。所以在关系中,他们更擅长发现对方提供给自己的价值,也更看重这个人的利用空间,也就是和别人建立一种比较世俗的关系。

如果从这四种动物类型的人与他人相处的特质来看,并赋予他们一个关键词的话,那么斑鸠型人是对立,蜗牛型人是依赖,袋鼠型人是共生,而鸵鸟型人则是封闭。

如果你能够识别这些,找到跟你匹配的那个人或一群人,又或者在了解各自内在关系模式的基础上,调整自己,最终与对方达到匹配的状态,那么你的生活将充满不同的体验。同时,这也会让我们生活得更舒服一些,不需要去隐藏自己,而是能够很真实地去应对所有人际关系。因为我们知道,要让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喜欢我们,是不太可能的,我们也不可能喜欢所有的人。

我跟一个好朋友之间的关系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我身上有一些袋鼠型特质,而我的好朋友身上有一些鸵鸟型特质。我跟他之间存在一种竞争关系,他能力比较强,并且在处理事情上游刃有余。如果他发展得很好,有时候我就会有一些妒忌,甚至想去控制和改变这种局面。我内心的想法是如果他过得不好,那么我对于他的价值就很高,在他特别需要我的时候,我就会为他提供帮助。当然,我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这段关系里,我无法确定自己的价值,因为我的价值要通过照顾别人或者说被别人需要才能够获得。所以,反倒是在他落难的时候,我跟他之间的关系才会更进一步。而当我意识到自己的这一特点之后,我就可以很好地跟他表达,告诉他我有的时候其实很嫉妒他,有的时候也会对他有一些不信任。

在听到这些以后,他告诉我,实际上有些时候他对我也是一样的感觉。当他取得一些成就时,他能感觉到来自我的情绪,因而产生一些很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他想躲起来,不想见我。那个时候我们之间的相处状况是令我们非常不舒服的。

但是当我主动把自己作为一个袋鼠型人的感受真诚地表达给他的时候,我们之间的关系正式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即使是在竞争时,我们也可以对彼此直接表达。我跟他之间就形成了一段可以相互滋养、相互匹配的关系。

在跟他从陌生人变成朋友的过程中,其实直觉已经告诉我这个人跟我很匹配,只是有时候我们会对此产生怀疑,会不相信这种直觉,并且会通过各个方面去验证自己的直觉可能是错误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就是靠着这种直觉。当我们对自己有所了解以后,依靠直觉再加上我们理智的识别,在处理关系的过程中,一定可以做到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成为一个真正拥有高情商的人。

总而言之,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系模式。每一种动物型人跟别人建立关系的方式不一样,在关系中的感受也就不一样。因此,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模式,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一些方法调整相处模式,从而找到匹配的、让彼此舒服的相处方式。

大家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测试,看看自己属于什么类型。

测前须知:

下面的选项给出了可能会出现的感觉。在你的关系中,你会体验到的感觉是什么?

注意:这不仅仅是指现在的关系经历,它针对的是你在所有关系中常常体验到的感觉。

1.你对独处有什么看法:

A.比较矛盾,只喜欢和亲近的人在一起

B.不喜欢,更希望身边有人陪伴

C.很喜欢,因为感觉很自在

D.非常喜欢,因为做事更有效率

2.如果遇到有好感的人,你会想:

A.需要时间确认自己的感觉,再靠近对方

B.想对他好

C.高冷,内心希望对方靠近自己

D.先追了再说

3.你的朋友经常这样评价你:

A.看起来柔弱,实际上很有自己一套

B.很会照顾别人

C.很有力量,对外界的看法不太在意

D.能力很强,对成功有追求

4.面对不同意见,你一般会:

A.一般觉得无所谓

B.有感受但不说,让对方猜

C.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听别人的想法

D.讲道理,分析利弊,试图说服别人

5.你跟朋友发生冲突的频率大概是:

A.很少

B.一般

C.经常

D.视情况而定

6.跟另一半吵架时,你的第一反应:

A.不想吵,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问题,都先找各种方式示好

B.明明我很委屈,但我不说,岔开吵架话题

C.不想见对方,逼急了,会直接吵架

D.用讲道理的方式,让对方心服口服

7.你在恋爱中通常表现出来的形象是:

A.小奶狗/小可爱

B.爸爸/妈妈

C.霸道总裁/御姐

D.直男/直女

8.你在亲密关系中,另一半经常这样评价你:

A.黏人、可爱

B.贴心、照顾别人、事无巨细

C.自尊心强、很骄傲

D.强势、感情很克制

9.你希望你的另一半是怎样的:

A.是可以依靠的

B.有时候是小孩子,有时候又希望他能独立

C.可以理解自己

D.能在事业上共进退

10.你身边朋友大部分是什么类型的:

A.强大,可以替你完成一些事情

B.比较软,需要你的照顾

C.嘴巴很甜,很能看到你的优点

D.大部分是生意上的朋友

11.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跟别人示好:

A.不会直接示好,看对方希望你做些什么

B.平时自己一直都是很会照顾人,不需要特地示好

C.嘴巴很甜,很能看到你的优点

D.会衡量一下对方是否值得

12.如果同事跟你提了一些不合理要求,你一般会怎么想/做:

A.很难开口拒绝,觉得会破坏关系

B.一般别人提出来时,就会想要帮他去完成

C.一般不拒绝,拒绝会让自己觉得“我不行”

D.马上拒绝

13.以下这几种情况,你觉得哪种最孤独:

A.身边无人可依

B.负责了太多事情,没有人能够支持

C.想法不被理解,“众人皆醉我独醒”

D.没有办法呼朋唤友一起去玩

14.出现以下哪种情况,你更容易否定自己:

A.别人对你有负面评价时

B.觉得自己对别人没有贡献时

C.事情没有达到自己心里完美的状态时

D.发现自己没有朋友,很孤单时

15.出现以下哪种情况,对你来说是一种打击:

A.丧失了一个很重要的人

B.重要的人不需要你

C.发现原来你跟别人一样,都很普通

D.事业崩塌

计分方式:

测试一共15题,统计自己哪个选项比较多。

更多选A的:蜗牛型

更多选B的:袋鼠型

更多选C的:鸵鸟型

更多选D的:斑鸠型

下面几节内容将具体分析四种动物类型的人的特点。

蜗牛型——黏人的“小可爱”

每当提到蜗牛,大家对它的印象一般有这么三种:

第一,蜗牛是软体动物,非常脆弱,而且它身上有个壳,会缩进自己的壳里;

第二,蜗牛的行动缓慢,平时我们看到的它都是慢吞吞的;

第三,蜗牛很黏,经常可以看到它粘在墙上或者树枝上。

那么这三种特点,对应到关系模式中,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首先,蜗牛身上有个壳。在外界环境变化的时候,蜗牛会缩进自己的壳里。那么相应的,蜗牛型人在人际关系中主要是以取悦为主,也就是用讨好和回避这两种模式来进行人际沟通。一旦遇到问题,他会倾向于讨好他人或者缩进自己的壳里;一旦发生冲突,他会拒绝和回避冲突,也不敢表达自己的诉求,但会把很多事情都闷在心里,就是“我被欺负了,我很委屈,但我不说”这种人。

另一方面,因为蜗牛是软体动物,看起来非常脆弱,所以蜗牛型人自我保护意识是很强的。但与此同时,他也会憋着一股劲。很多时候,他不会去反抗,同时攻击性也不是很强,但这只是看上去攻击性不是很强而已,因为他更多的是以被动的方式去攻击别人。

所以在这里,蜗牛型人在人际关系中还有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被动。如果有朋友和他说“我们今天去看电影吧?”他不会直接拒绝,而是会找一些理由,比如说“今天要下雨”,或者“我好像有一些别的事情”。然后朋友再问:“那到底去不?”他才说:“那就去吧。”这其实很容易让别人感觉好像他对这件事情不是很热情,同时跟他相处的朋友会感觉自己被冷落。

比如说我一个朋友身上就有很强的蜗牛特质,一般我请他吃饭之前都会跟他商量:“你有什么建议吗?我们今天去吃烤肉,还是其他的?”他会说:“你说了算。”如果吃到了一个不好吃的东西,他会默默记得,但他不会表现出来。如果我问他:“菜怎么样?”他会说:“还行。”如果不是非常了解他,恐怕真要抓狂了,但这就是蜗牛型人格的特质。这类人在团队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就是“无所谓”“好吧,你有什么提议”等,很被动,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蜗牛型人格的回避还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就是说,他们对于人际交往是有一些回避的,因此会感到孤独,在日常生活中更喜欢宅在家里。

在群体中,我们会发现蜗牛型人一定是在远远的一个地方。如果是听课,他一般会坐在后排的角落,绝对不会是坐在第一排的那个人,也不会在课上主动提出疑问,但是心里对外界的很多信息都会首先表示怀疑,很难去真正肯定一些东西。这样的人,心里的孤独感比较强。

比如在和别人交往时,如果他觉得对方是一个坏人,他的第一反应有可能是从朋友圈开始屏蔽对方,或者设定分类。我们可以看到这类人的朋友圈是经常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恰恰是他孤独的表现。他很渴望有人来关注他,他正是用多种变化来吸引别人注意。

但是另一方面,蜗牛型人比较喜欢幻想,并且有创造性思维。因为比较善于思考,所以很多蜗牛型人成了艺术家、小说家。

第三点,蜗牛行动缓慢,慢吞吞的。所以蜗牛型人给人的印象也是这样:行动慢吞吞,弱不禁风。但是别看蜗牛型人行动缓慢,他也有自己的节奏,不容易妥协,哪怕遇到荆棘或者乱石岗,他都能够穿过去。所以说,蜗牛型人看起来虽然柔柔弱弱的,但绝不是那种轻易妥协的人。

蜗牛型人在亲密关系中,一般被称为“小可爱”或者“小奶狗”,给人一种软软的、可爱的感觉。蜗牛很黏,所以蜗牛型人在亲密关系中的主要特性就是黏人,依赖性比较强。他一开始可能是用黏来吸引对方,但这种黏人很容易遭人嫌弃,而这种嫌弃也会让蜗牛型人感到很受伤。当然,伤害他的机会只有一次,下一次他就会把你记在小本子上了。

上面这些都是蜗牛型人在人际关系中的常见模式,那么这种关系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往往跟我们的家庭教育有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蜗牛型的孩子,都有着相对来说控制欲比较强、侵入性比较高的养育者。这些养育者往往没有教孩子一些更好的生存技能,在和孩子早期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类似于控制者—依赖者的内在关系模式。长大后,蜗牛型人就会把这种模式投射到其他的人际关系上,比如在谈恋爱的时候,以依赖者自居,变得特别黏人。

其实在现代社会中,蜗牛型人还是很多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符合上述的蜗牛特征,可以通过下面四个方面调整自己的关系模式。

第一,在心理上,学会接纳自己。

所谓的接纳自己就是肯定自己,变得更有自信,并且能够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

什么才算自我接纳呢?举例来说,跟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直接跟对方表达自己目前的感受,比如“我有点生气,感觉不太好,但我没有办法很好地表达自己,可以等我想清楚后再聊聊吗?”这就是一种自我接纳的方式,用最真实的状态去跟对方相处,而不只是表现好的方面。

如果想要跟别人合作,首先就要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如果无法接纳自己,那么我们很有可能只会选择向对方呈现自己美好的一面,而这种关系不仅是虚伪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第二,在身体上,增加自己的力量感。

拥有力量感会让蜗牛型人看起来更有自信一些。如果要在身体上增强力量,蜗牛型人可以去健身,也可以多参与一些群体活动。

第三,在人际关系中,注意自己被动攻击的模式。

所谓的被动攻击模式,就是心里有委屈憋着不说,但用另外的方式去攻击别人。比如有时候迟到可能就是你在攻击对方;或者是你对这件事情不满意,而你不明说,而通过迟到这样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一些感受。

那要怎么去改变自己的被动攻击模式呢?很简单,变得主动一些就行了。其实蜗牛型人如果可以主动一些,就可以获得更多,比如说主动去跟人交往,主动说出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方式调整自己的被动攻击模式,蜗牛型人将更容易融入人群。同时在提出自己的需求时,蜗牛型人可能需要更主动一些,而不是用等待的方式;或者是当冲突发生的时候,不应该默默离开,而是尝试在冲突中表达自己的意见。

最后,蜗牛型人要注意时刻提醒自己走出去。

一般来说,蜗牛型人如果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比如说得到升职或者其他一些机会,基本上都是需要在人群中学习的。要告诉自己,这个世界很美,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危险。

鸵鸟型——自信的“霸道总裁”

提到自然界中的鸵鸟,大家对它有什么印象呢?

一般来说,鸵鸟有三种典型的特点:

第一:身材高大,昂首挺胸;

第二: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埋到沙堆里;

第三:双腿有力,跑起来非常快。

首先,鸵鸟身材高大,走起路来昂首挺胸。相应的,在人际关系中,鸵鸟型人的自我感觉很好,很骄傲,很自恋,由内向外散发着优越感。这种自信的姿态让鸵鸟型人充满了个人魅力,他们往往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在事业上比较成功,又或者在各种类型的体育竞赛中是比较优秀的那一类。

在工作中,鸵鸟型人总是扮演着主导者和引领者的地位。喜欢自己被他人看见、欣赏和仰慕,这样的关系模式让鸵鸟型人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感。

在亲密关系中,鸵鸟型人也喜欢占据主导者的地位,很愿意为这种被仰慕的优越感而付出。譬如他会跟伴侣说“你跟着我就好啦”“听我的准没错”。这种表现会让对方觉得很有安全感,再加上鸵鸟型人突出的个人魅力,所以无论男女,他们对异性都有很强的吸引力。

看到这儿,你或许以为鸵鸟型的伴侣就是完美的靠山了。但其实鸵鸟型人只是勇于为维护自己的优越感承担责任,并不是喜欢被其他人依靠。实际上,因为骄傲,鸵鸟型人的共情力不太好。所谓共情,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所以,鸵鸟型人对其他人的包容度往往比较低,也不太会去同情周围的人,更不愿意被其他人依赖。换句话说,鸵鸟型人“反依赖感”比较强。在一段关系中,当对方开始想要依赖鸵鸟型人的时候,就会被鸵鸟型人看作一个累赘。在社会关系中,高高在上的鸵鸟型人的自我边界感很强,对于任何团体的归属感都不强。在被依赖的过程中,鸵鸟型人很容易就觉得对方过度侵入了自己的领域,因此就会果断地表达拒绝。

鸵鸟的第二个特点,是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会把头埋到沙堆里。这一点对应到关系模式中,就是鸵鸟型人一旦失去心理优势,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欺欺人地跟自己说:“我看不到别人,别人也看不到我。”也就是无法直面自己的羞耻感。

举个例子,在沟通中,鸵鸟型人要是被驳斥了,被抢白得接不上话了,就会产生一种羞耻感。这时候,他不会想要去做更多的补偿行为,只是想这件事能够赶紧过去就好了。强烈的羞耻感让他的心理负担变得很重,于是他把自己孤立起来,进入一种自我安慰的状态,完全无法接受当下心理优势消失的感觉。

第三点,自然界中的鸵鸟双腿有力,跑起来非常快。因此,鸵鸟型人的行动力很强,也非常有力量。在一段关系中,鸵鸟型人要是认定了一个人,或是认定了一件事,就会很快地行动起来,快速做出决断。

另外一方面,鸵鸟型人表达自己感受的方法,往往也是强烈的,其形式就是“攻击”。这恰恰是我们在处理跟鸵鸟型人的关系时,要特别注意的。

在现实生活中,“霸道总裁”和“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就是鸵鸟型人的典型代表。在职场上,他们常常喜欢发表煽动性很强的讲演,对自己的下属说一不二;在感情世界里,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伴侣指手画脚,责备和嘲笑对方的笨拙。归根结底,鸵鸟型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都需要很大的心理优势,不然他们的心理负担就会很重,会有很强烈的挫败感和自卑感,而这些情绪最终会导致他们的羞耻感。而羞耻感,是鸵鸟型人无法面对的。

那么,鸵鸟型人的这种关系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

鸵鸟型人的父母往往是那种很厉害,对子女要求很严格的类型。因此当鸵鸟型人还是孩子的时候,总是会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譬如“你不够优秀,你应该变得更好”。这些敦促一方面使鸵鸟型人变得更加努力,另一方面也让他害怕比不过其他人。所以成年以后的鸵鸟型人最害怕、最不能面对的就是羞耻感。羞耻感给他带来的心理负担会比其他三种类型的人大很多,这时候他就会把脑袋深深地埋下。所以,鸵鸟型人的本质就是“高自尊”和“高自卑”的结合体,游荡在自尊和自卑的两极之间。

其实在现代社会中,鸵鸟型人很多。如果你符合以上描述,就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调整自己的关系模式。

第一,学会发现周围人的价值。

想要跟鸵鸟型人打交道,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你要想跟他合作,那首要条件必须是得到他的认可。这就有点像我一个朋友,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除非让我觉得他有价值,不然我不会跟他合作”。

那什么才是一个人的价值呢?从鸵鸟型人的角度来说,他们需要学习的正是发现周围人的价值。

单方面的交流不是沟通,而会变成一次演讲。所以鸵鸟型人常常很难看得到别人,也就难以交到非常知心的朋友。我建议鸵鸟型人偶尔可以用发现的眼光,听一下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学会放下思想负担,尝试说出自己的感受。

羞耻感与边界感很强,这让鸵鸟型人在遇到困难以及自己脆弱的时候,习惯把头埋起来,或者选择攻击性的姿态去表达诉求。

在国际体育大赛上,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明明实力超过对手的运动员,因为“想赢怕输”的思想包袱,在比分远远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手一分一分地追平,最终输掉整场比赛。鸵鸟型人常年都处于一种“只能赢,不能输”的精神状态下,这样紧绷的精神状态会让一个人变得比普通人更加脆弱。

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里,梁朝伟扮演的周慕云最后对着树洞说出了他的心事。倾诉会让人负担变轻,鸵鸟型人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找个可以相信的人,说出自己的感受,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诉求。

如果你不是鸵鸟型人,但身边有鸵鸟型人,该怎么和他们相处呢?我想分享一个秘诀:鸵鸟型人感觉最好的时候,不是自我满足的状态,而是被别人满足的状态,这是由他们内心强大的驱动力带来的。换句话说,对鸵鸟型人来讲,满足自己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

举个例子,大声说出你对鸵鸟型人的赞美,这是讨好他的重要方法。鸵鸟型人高高在上,假如做了一件事,没有得到周围人的掌声与赞美,鸵鸟型人的心理优越感也就建立不起来了。

袋鼠型——喜欢照顾人的“老妈子”

说到袋鼠,我们都不陌生(虽然中国没有,因为袋鼠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

那么,袋鼠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袋鼠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身上的育儿袋。小袋鼠就在雌性袋鼠的育儿袋里被抚养长大,袋鼠妈妈会把小袋鼠保护得很好。小袋鼠可以在育儿袋里贴着妈妈的身体,又温暖,又能及时吃到奶。

第二,小袋鼠想探出脑袋探索世界时,袋鼠妈妈会把它的头按下去,自己带着它四处活动。

第三,小袋鼠断奶后离开育儿袋,袋鼠妈妈会在附近活动,随时给予帮助和保护。小袋鼠受到惊吓,会跳回育儿袋中。

将袋鼠的这些特点对应到关系模式中,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第一点,雌性袋鼠有个口袋,里面装着小袋鼠,袋鼠妈妈会把小袋鼠保护得很好,照顾得很好。那么相应的,袋鼠型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是服务型或者说是照顾型的特征。他会把照顾别人所获得的“价值感”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把被他人需要作为自己的主要价值来源。

袋鼠型人的付出感很强,在付出的过程中,他们会觉得自己是照顾别人的“老妈子”。比如在合作关系中,袋鼠型人常常无论事情大小,全部亲力亲为。所以我们跟袋鼠型人合作时会有很矛盾的感觉,一方面会觉得很轻松,另一方面又会感觉很郁闷。很轻松是因为袋鼠型人会包办很多事情,但是时间一长,我们又会感觉很郁闷,因为袋鼠型人在操办事情的时候会有所抱怨,这其实是在合作中不信任他人的表现。因此,袋鼠型人与他人合作难以达到一种共赢的体验,经常会指责他人。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妈妈的袋鼠特质特别强。比如说她们会做很多家务,经常忙里忙外,并且边做边说自己有多辛苦。

因为喜欢照顾别人,所以在关系中,袋鼠型人最容易弱化他人。他们会为他人假设一个弱化的形象,也就是说别人都很弱,所以才需要保护和照顾。袋鼠型人很有同情心,比如收留流浪小动物的人往往有袋鼠型特质。

第二点,袋鼠型人的控制欲比较强。假如一只小袋鼠要出去看看世界,袋鼠妈妈就会把它抓回来放进自己口袋里。

这种情况导致袋鼠型人在与人沟通中经常很难听到和看到他人,他们常常会说:“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其实是他们控制别人的一种方式。他们希望别人能够围着自己转,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被别人看见。如果别人没有看见这些,他们就会很失落、很难过,很容易产生自怜的情绪。自怜,就是觉得为什么没有人来照顾我,为什么没有人来满足我。

因此,对于袋鼠型人来说,他们最多的人生体验就是空虚感。如果袋鼠型人跟另一个人建立了比较亲近的关系,而这个人正好要出去做自己的事情,那一刻袋鼠型人就会有一种空虚感。如果在袋鼠型人的照顾或帮助下,身边每一个人都从柔弱变得强大,那么那个时候他们又会有一种空虚感。因此在人际关系中,袋鼠型人在看到自己比较亲近的人越来越强时,他们产生的不是一种满足感,而是一种空虚感,甚至会有一种失落感。

第三点,在人际关系中,袋鼠型人特别容易侵入他人的边界,剥夺他人很多的机会。所谓剥夺他人很多的机会,是指袋鼠型人拥有服务型特质,而且相对来说,他们的安全感也不是很高,这就会导致对他人的弱化。在他人要去尝试一些别的东西时,他们会先在旁边说,“不行,你最好不要”,这样就特别容易让别人失去探索的机会。

这也是袋鼠型人的另一个特征:责任不清晰。在一件需要彼此都承担责任的事情上,袋鼠型人容易过度承担责任,而且不光是承担对方的责任,他们还渴望去承担对方的情绪。所以在关系中,他们经常会有一种挫败感,而这种挫败感的产生就是因为他们没办法承担别人的情绪。所以袋鼠型人的依赖感也很强,而这种依赖感看起来好像是别人依赖他们,实际上是他们依赖别人。

所以,袋鼠型人在亲密关系中容易成为一种父母式的伴侣,或者让自己的伴侣退化。退化是指假如一个各方面都很独立并且可以很好照顾自己的人,遇到一个袋鼠型人,就会慢慢退化到一个孩子的状态,需要袋鼠型人的照顾。这也正是袋鼠型人需要的。因为在亲密关系里,袋鼠型人需要一种付出感和被他人需要的感觉。而只有当对方退化了,才会需要袋鼠型人。因此,在亲密关系中,袋鼠型人很容易去找比自己弱的人做伴侣。

袋鼠型人的这种关系模式的形成原因有两种。

一种原因是在原生家庭中,袋鼠型人是被忽视的那一种类型。往往贡献最大的家庭成员,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而袋鼠型人小时候受到了父母的忽视,因此他们最大的不安全感在于害怕被抛弃,对自己的核心评价就是“我不够好”,也不会提出自己的诉求。

另一种原因是袋鼠型的父母也会养育出袋鼠型的孩子,这是孩子对父母的一种认同。也就是说,这种父母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自己的孩子,并且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不管你是否需要,我给你的,你必须接受。而当孩子认同了这种养育方式后,自己也会内化这种模式。

这两个原因会让孩子长大后成为袋鼠型人,在关系中失去自我,看上去对自己考虑得比较少,实际上是把别人当成满足自我需要的工具。

如果发现自己是袋鼠型人,可以通过以下三点调整自己的关系模式。

第一,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真诚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诉求。

袋鼠型人很容易用愧疚感控制别人,所以可以试着不带让别人觉得特别愧疚的方式来进行沟通。当你想表达自己十分难过和悲伤的时候,可以聚焦于自己的感觉。你可以告诉对方“我很难过”,而不是告诉对方“你让我很难过”。当然,说出自己的诉求,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实际上也是对他人的成全,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学会成全和肯定别人的价值。

当你弱化对方的时候,你只是希望对方离不开你而已,但这同时也会让对方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把对方变成离不开你的人,是因为你害怕分离或者被抛弃。所以在弱化别人的时候,你要意识到:你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其实是在挑战人性。举个例子,你的另一半说自己不太擅长收拾家,那么在这个时候,你不需要帮对方把很多东西都收拾得很好,而是可以和对方一起收拾,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肯定对方的价值。

当和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事或是自己的一些诉求被满足时,需要向对方表达赞美和感激。这既是成全对方,也是在肯定对方的价值。诉求的背后,其实藏着归属的愿望。在肯定对方之后,对方会有一种归属的感觉,同时也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第三,把他人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保持他人和自己的一些小小的自私。有时候自私恰恰是自我的一部分,他人拒绝你,或许是因为你的侵入伤害了别人。要意识到实际上你很多的“为他好”的行为,恰恰是伤害他人或者侵入他人边界的表现。在关系中全身心付出的袋鼠型人,会让别人变“废”,自己变累。所以袋鼠型人要让自己变得自私一些,更多地关注自己一些。当你感觉比较累的时候,不要去否定这种累,而要去关注一下自己,比如拒绝一些不必要的邀约等。

斑鸠型——自私的“理性派”

斑鸠的攻击力和防御力都是很强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斑鸠通常都是单独一只,很少成群结队地出现。这也是在自然界里,斑鸠比较重要的特征。

那么,在人类社会中,斑鸠型人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明朝那些事儿》开篇提到朱元璋有一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这句话说明朱元璋就是一个典型的斑鸠型人,他的座右铭也是所有斑鸠型人共同的心声。

斑鸠型人最爱干的事就是通过侵占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譬如,大家都在排队,但是斑鸠型人就会想要去插队;大家都去拿东西,斑鸠型人就想比其他人多拿一点,这样他才会感觉比较舒服。而且斑鸠型人想要占便宜,会马上行动。如果他发现自己在一件事中投入太多,却又占不到什么便宜,他就会马上选择放弃,转身离去。因此,在一段关系中,斑鸠型人总是想要从对方身上挖掘到自己想要的价值。斑鸠型人要是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不能让自己满足,他是不会想要这段关系的。举个例子,你跟一个斑鸠型人吃饭,他一定会要求AA制。也就是说,在任何的关系里,他都需要对方的付出。

按照普通人的思路,多得到是一种获得。按照斑鸠型人的思维模式,没有多得到就是失去。这就有点像丘吉尔说的“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情感归情感,生意是生意,斑鸠型人对此分得很清楚。对他们来说,任何的社交都需要有利可图,所以斑鸠型人往往会成为成功的商人或者卓越的政治家。他们更多的是在遵守丛林法则,也就是弱肉强食。

所以说无论是在职场上、朋友间,还是两性亲密关系里,斑鸠型人会一直在关系中寻找价值。因为他们心里只有自己,而在关系中吸收营养来满足自己的同时,基本上不会顾及对方的感受。这样的行为,在对方的眼里看来,是特别自私的。

自私和追求利益,是斑鸠型人的第一个特点。前面提到斑鸠很有攻击性,防御力也很强。因此,斑鸠型人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比较理性,偏冷漠。

斑鸠型人攻击性很强,表现在他们很喜欢跟人争夺东西。在这个争夺的关系中,他们把自己定义为必须要赢的那一方。斑鸠型人往往喜欢与天斗,与地斗,最喜欢与人斗。

斑鸠型人比较冷漠,他们的自我防御感很强。他们靠近别人,就是要去侵占别人的东西。所以当别人靠近的时候,他们会激发自我保护意识。

而且在一段关系中,斑鸠型人一般会思考:我是不是需要投入很多的东西。所以斑鸠型人都是非常理性的,在关系中也非常强势。

很多斑鸠型人都成了谈判高手或者销售高手,他们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情感去建立一段关系,只需要考虑经济规律。这恰恰是斑鸠型人比较擅长的。

斑鸠型人的第三个特点是不合群。我们听说过一群鸵鸟、一群袋鼠,但是很少听到一群斑鸠吧?从社会和职场角度来看,斑鸠这种特立独行的特点被称为“孤胆英雄”。

一方面,斑鸠型人不喜欢没有意义的社交,他们喜欢更有意义的、更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社交活动。另一方面,他们这种只讲究利益的社交方式,导致很难交到知心朋友。曾经有个来访者找到我,表示自己很孤独,没有什么知心朋友。他说自己愿意为别人付出,但是别人不能要求他付出,否则他会感觉很不舒服。同时,就算家人之前为他付出很多,他也不愿意回报。但是如果生意上的朋友一起吃饭,他会抢着买单。因此他的一些朋友远离他,家里人也不理解他。这就是典型的斑鸠型人。他们热衷于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社交,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知心朋友,也不合群。

那么斑鸠型人在亲密关系中是怎么样的呢?

在亲密关系中,斑鸠型人有时候会想要跟更多的异性建立关系,不会特别专一。斑鸠型人喜欢在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处理感情问题上理性而冷漠。对于对方的情绪,斑鸠型人常常会选择主动忽视。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这种理智又冷漠的处事方式很容易让伴侣感觉自己被忽视。

斑鸠型人这种内在关系模式的形成原因,在于斑鸠型人的父母崇尚丛林法则式的养育方式,并且会传递给孩子一个观念:世界是不安全的,所有事情都要靠自己争取。因此斑鸠型的孩子从小就和父母斗智斗勇,他们的父母很少满足他们的需求,即便是满足,也是一种有条件的满足。

斑鸠型人在兄弟姐妹间的竞争中,往往也是失败者的角色。所以在斑鸠型人一定要占便宜和理智冷漠的背后,恰恰是他们想要保护自己的一种脆弱感。这就好比我开头提到的朱元璋,他是一个典型的斑鸠型人,在他的幼年时期,他想要什么东西都需要自己争取,所以长大以后,他想要什么东西也都要去和别人争夺。

我们说,成功人士必须要有一点斑鸠的特质。但是斑鸠型人在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阻碍。所以在这里,我想给斑鸠型人两点建议。

第一,学会相信别人,恢复关系的真实性。

斑鸠型人定义世界和自己的关系是:请给我输送利益。所以斑鸠型人常常会觉得世界很黑暗、很残酷。

世界其实是很美好的。利益不是关系的基础,信任才是。如果在所有的关系里,你永远只能看到利益,那就没办法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也就没办法去享受亲密的感觉。

真实的关系应该是彼此之间有互动,有情感连接。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把关注点放在对方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要看到对方在关系中的一些无能为力。而看到这种无能为力,并允许对方呈现这种脆弱,彼此之间的关系才会更亲密。

第二,学会看见自己的脆弱。

正如我前文所说,斑鸠型人之所以会培养出一个什么都要争、总想多拿一点的性格,恰恰是因为比较缺爱。

举个例子,在恋爱关系中,斑鸠型人会希望对方最好变成一个“仙人掌”——要求很少,还能把家里照顾得很好。这种伴侣表面上看起来是非常适合斑鸠型人的,但一棵只做家务的“仙人掌”,是无法给予斑鸠型人从幼年以来就缺少的那一份爱。

对于斑鸠型人来说,爱是唯一的疗法。所以,斑鸠型人想要治愈自己,应该学会看到自己的脆弱,承认自己的脆弱,把感情投入到一段关系中。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对方。

找到和自己最匹配的动物

知道了四种动物类型的人在关系中的互动模式,我们就能大概判断出自己和对方属于什么动物类型了。于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双方的关系模式匹配吗?

其实,人和人之间适不适合在一起,更多的不是看谁好谁坏,而是看匹不匹配。

判断两个人是否匹配,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维度去观察。

第一,在这段关系中,我们体会到的是滋养和成全,还是消耗与剥夺?其实我们是能够感受得到这种感觉的,比如见到某个人的时候特别开心,其实这就是一种滋养的感觉。

成全就是指当你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成全自己,还是成全对方。比如一个袋鼠型的女友跟男友出去玩的时候,如果男友想自己买一件衣服,女生就会觉得很难受,会认为“难道我给你买的衣服不好吗?你要自己去买衣服?”这种制约别人的行为,其实是在成全自己,但又不是真正的成全。真正的成全,是成全别人的价值,同时也能让自己感觉舒服。

当我们体会到滋养与成全时,往往说明这段关系是相互匹配的。而当我们见到某个人就感到特别嫌弃或者厌恶,甚至当他一开口讲话,我们就想避开他时,就是一种消耗和剥夺,这样的关系就是不匹配的。

第二,对于这段关系的未来,我们是渴望持续,还是感觉迷茫?这个很重要。如果是一段匹配的关系,我们一定是特别渴望走下去的,哪怕两个人经常吵架。

当你经常对这段关系感到迷茫,思考值不值得或者要不要继续的时候,那可能就是不匹配的关系。

第三,在这个关系中,彼此能不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尊重。比如袋鼠型人不会尊重他人,因为他成全的是自己,对方的需要、诉求、情绪和感受都不会被他尊重。所以很多男性特别渴望自己的袋鼠型女友能够带着欣赏或者崇拜的眼神看自己,因为那个时候这些男性可以得到很高的自尊感。当你感觉到自己在这段关系里是被尊重的,而且双方感觉很舒服,那这样的关系就是匹配的。

如果你跟另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经常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情,那就是不匹配的关系。

不管跟谁相处,我们基本上都能用以上三点来检验一段关系。除此之外,判断双方是否匹配,我们还可以看两个关键模式:一个是情绪反应模式,另一个是沟通模式。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两个人原本关系挺好的,但到后来,两人在相处中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争执、吵架,且冲突加深,甚至最后老死不相往来,相互憎恨。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他们的关系是不匹配的。但其实,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互相匹配的,只是感受不好。所以有句话说:“因为喜欢,所以在一起。但是相爱容易,相处难。”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对方。所以,在匹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两个很重要的模式分别是如何起作用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基本就可以找到和自己匹配的人了。

一个是情绪反应模式,其实就是我们对一件事的情绪和应对的方式。比如我们经常说:“你让我感觉很不舒服(或其他负面情绪状态)。”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对方的错,所以自己才这样,因此想把这个责任推到对方身上。那么,如果两个人都是这样,那其实他们也是非常匹配的。

举个例子,一对夫妻相互嫌弃了40年,甚至旁人看到他俩待在一起的时候,都会觉得看他们吵架像看戏一样有趣。他们即使彼此相互嫌弃,也一直不离不弃,那他们也是相互匹配的。

还有一类人对事情的反应是只对自己负责,也就是只管好自己的情绪就行。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觉得自己的情绪没人可以看见。如果说两个人都是这样,那这段关系就是匹配的。但如果其中一方要求自己的情绪被另一方看见,而另一方没能看见,那么两人就容易发生很大的分歧。另一种情况是我负担我的情绪,你负担你的情绪,对你的情绪我视而不见,对我的情绪你也可以视而不见。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可以相互尊重,也是我们所说的情绪反应模式匹配的情况。

另一个是沟通模式,也就是你是怎么跟对方沟通的。有些人的沟通模式是相互指责,而当两个人的沟通模式都是相互指责的时候,那这两个人就是匹配的。但如果两个人都是讨好型的,那就不匹配了。因为在双方都对彼此讨好的过程中,他们无法知道对方是否需要这种讨好。这里教大家一个小技巧:我们只需要去看双方的沟通模式是否存在着“你来我往”的互动,如果有这种“你来我往”的互动,相对来说,两人的关系就是匹配的;如果两人之间没有这种互动,交往起来像一潭死水,那这段关系就是不匹配的。

下面我就来依次分析,与每个动物类型最为匹配和较不匹配的动物类型分别是什么。

首先是蜗牛型人,因为他们是老好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生存,所以他们可以匹配大部分类型的人,但和同类型的蜗牛型人较为不匹配。这是因为两个蜗牛型人待在一起,在相处中都是讨好对方的模式。试想一下,如果两个蜗牛型人一起逛街,准备吃饭时,两人都说“你想吃什么,按照你的来”,这样他们可能永远没办法点到餐。他们在一起会觉得很没趣,因为在关系中双方缺乏了你来我往的互动。

鸵鸟型人和蜗牛型人比较匹配。鸵鸟型人是一天到晚都需要心理资本的,而蜗牛型人相对来说缺乏安全感。鸵鸟型人在心理资本方面有优势,而且很有能力,因此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很安全,可以源源不断地给蜗牛型人传递一种安全的感觉。鸵鸟型人在跟蜗牛型人匹配的过程中,可以满足自己的心理优势;而蜗牛型人在跟鸵鸟型人的匹配过程中,可以获得安全感。

与此相反,鸵鸟型人跟袋鼠型人是不太匹配的。我们知道,鸵鸟型人是高傲的,需要很多心理资本;而袋鼠型人是付出型的照顾者,会把身边的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弱化被照顾者。所以鸵鸟型人在袋鼠型人身边,心理优势就会变弱。鸵鸟型人一旦失去这种心理优势,就会有一种羞耻感,会把头深深地埋起来,把自己封闭起来,更看不见别人。而袋鼠型人又很需要被看见。如此一来,袋鼠型人跟鸵鸟型人的情绪模式就很不匹配。

而鸵鸟型人和斑鸠型人的不匹配体现在沟通模式上。鸵鸟型人需要心理优势,而斑鸠型人注重现实资源,因此双方比较难建立关系。鸵鸟型人做任何事情或者沟通时,背后都藏着一句话,那就是“快来夸我”,而斑鸠型人的潜台词则是“把你的资源给我”。显然,双方的沟通模式是不匹配的。

袋鼠型人可以匹配蜗牛型人。因为蜗牛型人很希望有一个人能够直接承担起他们身上的很多东西,很希望遇到一个拯救者,这对蜗牛型人来说最舒服了。

袋鼠型人有照顾别人的需要,但对方是否需要照顾,他们根本不管。所以,虽说袋鼠型人看上去是付出者,但实际上成全的是自己。袋鼠型人非常需要被人看见,也非常需要被肯定。因此,袋鼠型人除了跟蜗牛型人匹配,跟其他类型的人都比较难匹配。比如两个袋鼠型人在一起就比较困难,因为两个人都习惯性地为对方付出,但是如果其中一方包办了所有事情,另一方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感,没办法心安理得地享受这种被照顾的感觉,因此在内心会责怪对方,认为对方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斑鸠型人跟袋鼠型人也不匹配。斑鸠型人理性,且重视利益,没办法看见对方的感情和付出。但袋鼠型人付出的是全身心的照顾,并且很需要被看见。所以斑鸠型人和袋鼠型人无论是在情绪模式,还是沟通模式上,都是不匹配的。

所以,一般来说,斑鸠型人只可以匹配斑鸠型人。或许有些人会觉得两个斑鸠型人待在一起是各自为营,但他们其实是相互匹配的。为什么呢?他们会发现,如果对方是自己亲近的对象,那么自己可能难以从对方身上索取很多资源,因为他们索取不到,或是对方守着自己的资源不给。他们之间有点像谍战片,但两个人却感觉很好。他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感觉,所以说他们匹配。

而且如果两个人都是斑鸠型人,他们沟通是用特别理智的方式,与其说是在谈情说爱,不如说更多的是在谈论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或者说这个世界未来会是怎么样,谈科技,谈经济,不谈感受,但两个人感觉很好。所以,这也是一种匹配的关系。

不管怎么样,当我们对一个人产生感觉的时候,就会做出相应的判断。对方要么是我们的同类,要么就是我们潜在的另一面。而双方匹配与否,具体还要看双方各自类型的特质在情绪反应模式和沟通模式中的表现。

当然,这个匹配也有例外,具体要看你对自己的某些特质是否认同。比如一个很大方的人特别讨厌自己自私的一面,但这种被压抑的自私特质,又经常会冒出头来。如果是这样,当他看到另一个人时,就会一直去找对方身上很自私的点,对其进行各种挑剔,那么双方就很难匹配了。

对标各自的类型、情绪模式及沟通模式,并切身地感受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状态,我们就能找到适合相处的人,也可以相对应地为这段关系做一点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