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常识一本通
6543000000025

第25章 博弈与决策(6)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改变,人们正逐渐摆脱“零和游戏”原理,朝着“双赢”方向迈进。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企业来说,遵循和掌握双赢或多赢法则至关重要。

遵循双赢法则,实际上是要求企业必须树立起这样的观念:要共同向市场要钱,而不是向合作者。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包打天下,都需要多种合作者。合作可以发挥整体效应,增强你的竞争能力。但要想与人顺利合作,就必须让别人也“赢”才行。只想自己赢,不让别人赢,永远都不会拥有真正的合作伙伴,这样的企业迟早会自食损人利己的恶果。

这个世界正处于“瞎子背跛子”共同前进的多赢时代。“双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艺术。多懂得一些生活中的“双赢术”,在自己获得收益的同时也能给别人带来益处。事物是相互消长、互为因果的。人们常因建设自己而造就别人,又因别人的造就而改变自己。在这种改变中,不能忘记的是它的初始。顽固地坚持自私的利益,只能导致不可逆转的分裂。互相敌对和互相损害意味着共同的失去,而共同努力、共同协作,才能得到共同的好处。

美国时代周刊著名撰稿人罗伯特·赖特在其名著《非零和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中,为全世界展示出一个崭新的视野:人类命运的昌盛必然要懂得从零和年代走向非零和年代。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行为,竞争无处不在,关键是怎样去面对竞争和参与竞争。企业间的竞争并非零和游戏,一位参与者的收获,对其他参与者不一定是坏消息。企业之间应该通过建立竞争和合作关系,靠服务社会共同做大市场蛋糕,实现双赢、多赢。一个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不但有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生物学上有一种“共生”现象,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微生物能够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大海里有一种俗称清道夫的小鱼经常挖出大鱼嘴里的寄生虫和食物碎屑,填饱自己的肚皮。这样一来,清道夫鱼吃饱了,大鱼的嘴也被清理得一干二净。这种双方互惠的关系被称为“互利共生”。而非零和博弈就是一种互利共生。

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竞争”的含义在于“竞”而不是“争”,“竞”是本质,就是学习、追赶的意思。企业之间是这样,国家之间也是如此。

现在,由于人类对资源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特别是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如果用完了之后就没有了。所以,现在人类对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呼声越来越高了。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的关系越加明显。人们传统的观念认为社会充满是竞争的,并且认为竞争的双方除了竞争之外就不可能再有合作的可能。

但是,现在人们的观念开始不断转变,传统的所谓“竞争”社会正逐步迈向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竞合”社会。企业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运作模式的主导趋势。实际上这种新的经济运作模式体现出一种合作主义,所谓合作主义,就是把市场就是“战场”、市场就是“赌场”的观念变为市场就是“合作场”“双赢场”的观念。一些国际著名企业倡导的不是“我之所得就是你之所失”的零和博弈思想,而是互补和合作的非零和博弈思想。

比如Intel和微软:Intel的技术,即芯片,发展速度越快,微软的新的软件才能运行得越好,同样,微软的软件发展得越好、越先进,Intel的芯片才能真正有用武之地。这就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要点回顾

如果我们不希望自己失败,就一定要帮助别人成功。任何一家企业,只有有竞争对手存在,才会有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正是它不断发展的源泉。

斗鸡博弈:狭路相逢勇者胜

两只公鸡正在战斗,对每只公鸡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但这样必然要面对两败俱伤的结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斗鸡博弈。

双方争斗,有两种情形,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对方获得胜利,这个人就很丢面子;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双方则打个平手;如果自己没退下来,而对方退下来,自己则胜利,对方则失败;如果两人都前进,那么则两败俱伤。因此,对每个人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

《博弈思维》中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只红公鸡与一只白公鸡在斗鸡场上比斗。这时如果两只公鸡都选择前进,结果是两败俱伤,双方都得-2;如果一只公鸡前进,而另一只公鸡后退,则选择前进的公鸡得1,而选择后退的公鸡得-1;如果两只公鸡都选择后退,则两只公鸡都得-1,但没有两只公鸡都选择前进受到的损失大。

在这里面存在两个纳什均衡点:红公鸡前进,白公鸡后退;或者是白公鸡前进,红公鸡后退。但关键问题是谁前进,谁后退?

如果在某种较量中,只有唯一的一个纳什均衡点,那么其结果就是可以预测的,它们之间唯一的纳什均衡点就是我们预测的结果。但如果在某种较量中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纳什均衡点,那我们就无法确定会出现哪一个结果。斗鸡博弈就属于后者,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其结果,不能确定谁前进、谁后退。斗鸡博弈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警察与游行者相遇,最好有一方退下来。

再比如,收债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博弈类似于斗鸡博弈:假如债权人A与债务人B双方实力相当,债权债务关系明确,B欠A100元,金额可协商,若合作达成妥协,A可获90元,减免B债务10元,B可获10元。如一方强硬、一方妥协,则强硬方收益为100元,而妥协方收益为0;如双方强硬,发生暴力冲突,A不但收不回债务还受伤,医疗费用损失100元,则A的收益为-200元,也就是不仅100元债收不回,反而倒贴100元,B则损失了100元。

因此,A、B各有两种战略:妥协或强硬。每一方选择自己最优战略时都假定对方战略给定:若A妥协,则B强硬是最优战略;若B妥协,A强硬将获得更大收益。于是双方都强硬,企图获100的收益,却不曾考虑这一行动会给自己和对方带来负效益100。再比如现在买房,一般工薪阶层常采用的按揭供房,就常使购房者陷入进退两难的斗鸡博弈中。

按揭供房大致是这样一种情况:首先,购房者与开发商之间确定一个房屋购买价,然后开发商、购房者与银行订立一个三方协议,购房者先交给开发商部分首付款(可以是全部购房款的30%或20%),剩余购房款由银行先付给开发商,然后购房者在与银行确定的还款期限内分期将本金和利息还给银行。这是一个三方均得益的方式。

但是,一旦房价或购房者的收入产生波动,就会让购房者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局之中——当房地产行业出现泡沫,政府强制下调房价,使得房价跌破当初的买入价并看不到上涨的希望时,“房奴”们就面临着继续按揭供房还是停止按揭供房的两难选择:继续按揭,就等于不断地将钱扔进水里,但停止按揭,那以前的房款就等于是打水漂了。

要点回顾

当两个强者在对抗冲突的时候,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自己更占据优势,力争得到最大的收益,而确保损失最小。实际上是实力决定胜负。就算都不后退,是两败俱伤的局势,实力强、力气大的一方的胜算必然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