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生三好全集
6518100000014

第14章 靠自己去成功

靠自己去成功

“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靠我们自己。”只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才能使你更独立、更自信、更加刚毅和坚不可摧。

一个马车夫正赶着马车,艰难地行进在泥泞的道路上。马车上装满了货物。忽然,马车的车轮深深地陷进了烂泥中,马怎么用力也拉不出来。车夫站在那儿,无助地看着四周,时不时大声地喊着大力士阿喀琉斯的名字,让他来帮助自己。

最后阿喀琉斯出现了,他对车夫说:“把你自己的肩膀顶到车轮上,然后再赶马,这样你就会得到大力士阿喀琉斯的帮助。如果你连一个手指头都不动一动,就不可能指望阿喀琉斯或其他什么人来帮助你。”

天助自助者。想得到别人的帮助,你首先就要学会自立,学会自助。别人的帮助只能是雪中送炭,自立自助才能达到锦上添花。

事实上,自立、自助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收获幸福与成功的人生。这就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汗水,同时,还需要一种做人和处世的智慧以及良好的习惯。做人是做事的第一要则,学会了做人,才能做大事,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习惯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因此,养成好的习惯,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外,其他的东西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让我们习惯性地去创造性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习惯性地欣赏大自然。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从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听其言、观其行。试想,一个爱睡懒觉、生活懒散又没有规律的人,他怎么使自己勤奋工作?一个不爱阅读、不关心身外世界的人,他能有怎样的胸襟和见识?一个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他如何去和别人合作和沟通?一个思维混乱的人,他做事的效率能有多高?一个不爱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人,他能有多少智慧和判断能力?看着油瓶倒了都不会扶起的人,你能说他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吗?洗手后不随手关掉水龙头,吃了早点抹一把嘴,将餐巾纸扔在大街上,揩一把鼻涕就甩出去的行为屡见不鲜。如果你是一个企业老板,你肯定不会重用这些人。如果你是某方面的千里马,不要抱怨伯乐不常有,而应该经常检查自己在言行上的不良习惯。

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有时却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形成好习惯呢?要知道,习惯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当你不断地重复一件事情,最后就有了应该和不应该,并且形成了所谓的习惯。

下面是培养好习惯的一些过程与规则:

在培养一种新习惯之初,把力量和热忱注入你的感情之中。对于你所想的,要有深刻的感受。记住:你正在采取建造新的心灵道路的最初几个步骤,万事开头难。一开始,你就要尽可能地使这条道路既干净又清楚,下一次你想要寻找及走上这条小径时,就可以很轻易地看出这条道路来。

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新道路的修建工作上,使你的意识不再去注意旧的道路,以免你又走上旧的道路。不要再去想旧路上的事情,把它们全部忘掉,你只要考虑新建的道路就可以了。

可能的话,要尽量让自己在新建的道路上行走。你要自己制造机会来走上这条新路,不要等机会自动出现在你眼前。你在新路上行走的次数越多,它们就能越快被踏平,从而更有利于行走。一开始,你就要制定一些计划,准备走上新的习惯道路。

过去已经走过的道路比较好走,因此,你一定要抗拒走上这些旧路的诱惑。你每抵抗一次这种诱惑,就会增加一份坚强,下次也就更容易抗拒这种诱惑。但是,你每向这种诱惑屈服一次,就会更容易在下一次屈服,以后将更难以抗拒诱惑。你将在一开始就面临一次战斗,这是重要时刻,因此你必须在一开始就拿出你的决心、毅力与意志力。

习惯问题专家周士渊说:“目标就像织女,是你所追求的漂亮的东西,而习惯则像是牛郎,很勤恳、踏实。目标和习惯加起来就是‘天仙配’。”周士渊在解释这一对“天仙配”时说道:“有了目标,你一定要为这个目标设定一些习惯,等习惯养成了,离目标的实现也就不远了。而有了好的习惯,你也可以为这个习惯找一个目标,使自己更有成就感。当然这里说的目标一定要切实可行,习惯也要数字化。因为习惯是抽象的东西,只有量化后才好执行,比如每天跑步半小时等。”“习惯就像烧开水一样,”周士渊说,“烧烧停停水永远不会开,刚热了又凉了,只有一股劲将它烧到100℃,你就成功了。所以,习惯要‘五动’,即启动、恒动、自动、永动和乐动。”简单的事天天做就成了不简单,容易的事认真做就成了不容易。当你的“好习惯”成为习惯后,一切规律都将改变,你也会自然而然地维持你的好习惯。

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会多一分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会多一次成功的机遇;多一个好习惯,生命里就会多一种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但要想建立良好习惯,就必须专注执著、持之以恒。

新思维决定新习惯

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嫁接思维,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

始于1896年的奥运会是4年一度的全球体育盛会。由于规模大、奢华、浪费,在1984年以前的历届奥运会,几乎所有主办国都严重亏损。1976年,加拿大主办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达10亿美元。1980年,前苏联莫斯科奥运会的债务更是个大黑洞。直到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商界奇才尤伯罗斯接手主办,才首次创下奥运史上巨额赢利的纪录。尤伯罗斯将经济理论引入体育事业,用经济手段操办体育比赛。他一抓节流,二抓开源,使奥运会开支少、收入多。他的节流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宣传奥运光荣,虽然不发工资,却引来数万名义务服务员,仅此一项即节省工资数千万美元;二是全面使用现成的体育场馆,并以当地3所大学的宿舍作为奥运村,大大节省了建筑费用。

在开源上,尤伯罗斯更是奇招迭出。首先,出售奥运圣火接力权。圣火于希腊点燃后,在美国接力达1.5万公里,愿意举着火炬跑上一程者每公里得付赞助费3000美元。当然,赞助商还可以在相应的区段里做广告。仅此一项,收入即达45万美元。其次,限定赞助厂商的数量,提高单位赞助数额——每家赞助不能少于500万美元,结果精选几十家,得款1.17亿美元。第三,出卖独家电视转播权,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取得2.25亿美元的转播费。第四,打破奥运广播电台免费转播比赛的惯例,得款700万美元。第五,奥运吉祥物山姆鹰的标志也作为商标出售,又取得高额收入。最后的结果是,尤伯罗斯用5亿美元顺利地举办了奥运会,并实现了赢利。

这一奇迹被称为奥运经济学,被誉为惊世创意,具有划时代意义。为什么影响这么大?因为它独特!历来被归入文化领域的体育事业,都是亏本的。可是,一经引入经济理论,奇迹便产生了。

在这个例子中,主办者尤伯罗斯超人的独创性思维品质贯穿于整个奥运会的策划与实施过程。在他看来,体育也是商品,也可以用经济手段运作。这是尤伯罗斯成功的根本原因。在干活给钱、哪怕是父子之间按劳取酬也天经地义的美国,尤伯罗斯以奥运自身的无穷魅力,吸引了上万名志愿服务者,节省数千万美元,可谓将奥运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的一大创举。这在美国是极为不易的,可他办到了。更重要的是,别人办奥运,必先建比赛场馆,再建住宿楼宇。结果房屋只使用几天,却欠下一大笔债务,留下一大堆麻烦。尤伯罗斯一反常规,不大兴土木,而借用现成设施,也是一大创举。别人忙碌数年仅仅是为了不足一个月之用的会场,一个月风光之后,则要承受负债若干年的尴尬。相比之下,尤伯罗斯的做法可谓出色而独创。

在创收中,尤伯罗斯更不愧为商界奇才。凡与奥运有关的,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在他手里都变为了商品,都可以出售换钱。火炬接力与迎引,过去要雇请人员,广泛宣传,费用不少,可他改为民间火炬接力,并利用沿途观赏者众多这一有利条件,将它辟为广告载体,谁想当众扬名,那就掏钱。借民众之围观卖钱,真亏他想得出。再说奥运吉祥物,向来是奥运自我扩大影响的宣传品,得花钱,可到尤伯罗斯手里,它同时又是商标,而且是知名度极高的商标,当然,卖个好价钱也就不足为奇了。

别人不能省的钱他省了,别人不能卖的物他卖了。这就是改变传统习惯,不为习惯思维所左右的光辉事例。

说老话,走老路,沿用老习惯只能碰壁;而机巧善变,有所发现,才能创新。所以,我们要改变老习惯,培养新习惯与好习惯,首先要有好思维。

培养高效能的学习习惯

人的一生是终生学习、不断充实的一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不断汲取知识、丰富体验,使自己的生命更富有意义。所以,你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的关系调整到黄金位置,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和作用。

知识改变命运

在早期的美国,大多数成年人都是文盲。从1776年至1900年,大多数美国人生活在农村或小城镇,对于开垦土地种植庄稼来说,强壮的身体比良好的教育更有用处,价值更大。

正如古谚语所说:“有志者,事竟成。”有几个意志坚定的先驱者,如亚伯拉罕?林肯和那些精力充沛的奴隶们,都克服了自己身处的几乎不可改变的逆境,学会了如何读书。读书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而且改变了美国的历史进程。

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的一个乡村小屋里。他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加起来不足一年。他的母亲会读书但从来不曾写过字,而他的父亲也仅能写他自己的名字。可是,林肯却被书籍强烈地吸引着。

他7岁时开始上学,每星期只去学校2~3天。从那时起,他开始了自己的启蒙教育。他把燃烧过的木头当成“铅笔”,在粗糙的木板上练习写字母;夜晚,他向母亲大声朗诵《圣经》,还反复阅读《伊索寓言》,以致他能记住其中很多故事情节。

十几岁的时候,他从50里范围内的所有邻居那里寻找和借回很多书,包括《本杰明?弗兰克林自传》、《华盛顿的一生》和《天路历程》。林肯抓住一切机会认真阅读。当其他小伙伴在山上玩捉迷藏的时候,他却手捧书本坐在树下阅读;吃完饭后,他又很快拿起书本;在其他人休息时,他都会抓住一切时间认真读书。

林肯9岁时,他深爱的妈妈不幸去世了。他和姐姐用读母亲最喜欢的《圣经》的方式来安慰她的在天之灵。

当他的父亲再婚时,新娘子带了几样家具和三本书到她的新家:《韦氏大字典》、《鲁滨逊漂流记》和《天方夜谭》。年轻的林肯把这三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渐渐成为了一位精通写作的人,以至于他的邻居们愿意出钱请他写信和简单的遗嘱。

21岁时,林肯决定外出,最后在伊利诺依州的新萨洛蒙安顿下来,这是一个住有100多个新移民、位于西部边境的小村庄。幸运的是,新萨洛蒙有6位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其中包括两位知识渊博的内科医生,他们允许林肯随时借阅他们的书籍。

此后的7年里,林肯干了两份工作,都是允许他可以长时间读书而不受打扰的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商场店员,第二份工作是邮递员。他在接待顾客余下的时间里,广泛地阅读哲学、科技、宗教、文学、法律和政治学方面的书籍。事实上,通过阅读,他自己授予了自己一个优等的大学毕业文凭。1837年,28岁的林肯,虽然连小学一年级都没毕业,却已经是伊利诺依州的职业律师。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林肯都是聪明的,但他绝非天才。他不是一个有照相机般记忆力的快读手。与其说他聪明,不如说他方法得当。他经常将书中的章节逐字逐句地摘录下来,以便自己能准确地记住并更好地理解。

林肯用勤奋读书弥补了自身才智的不足。他很早就懂得,阅读是人不断进步的最好工具。通过读书的惊人力量,他把自己从一个贫穷、未受正规教育的社会底层人士,塑造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哈利?杜鲁门是美国历史上一名伟大的总统。他没有上过大学,经历过多次生意失败,先是经营农场,后来经营一间布店,当他最终担任政府职务时,已年过五旬。

多年的阅读使杜鲁门的知识非常渊博,并拥有坚如磐石般的价值观。他一卷一卷地读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以及所有查理斯?狄更斯和维克多?雨果的小说。此外,他还读过威廉?莎士比亚的所有戏剧和十四行诗等。

杜鲁门的广泛阅读和由此得到的丰富知识,使他能带领美国顺利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时期,并使美国很快进入战后的繁荣阶段。他懂得读书是成为一流领导人的基础。读书还使杜鲁门在面对各种有争议的、棘手的问题时,能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决定。他的信条是:“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一名领袖,然而每一位领袖必须是读书人。”

读书能把那些出身卑微的人转变成世界级的领导人。历史上充满了这类的故事。林肯和道格拉斯及杜鲁门的故事之所以特别令人感动,是因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现在,我们很多人无需像他们那样,为了读书而付出非凡的努力。我们只需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良好条件,而不要对它视而不见就行了。

不断充实自己

现代社会,衡量企业成功的尺度是创新能力,而创新来源于不断地学习,不学习不读书就没有新思想,也就不会有新策略和正确的决策。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正是终生学习的最佳写照。

人的一生是终生学习、不断充实的一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不断汲取知识、丰富体验,使自己的生命更富有意义。

书,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仓库。英国学者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于是,世人甚爱读书。

不同的书,读时可以是不同的时间与心情。吃饭的时候,适合看杂志;白天能挤出时间的时候,适合看小说;晚上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适合看散文、诗和词。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的享受时刻。

在忙碌而焦躁的生活里,在寂寞多风雨的夜里,书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以温暖和充实。

当你遇到烦恼、忧愁和不快的事时,应首先学会自我解脱,去读一读或翻一翻你喜欢的书籍和杂志,分散心思、改变心态、冷静情绪,从而减少精神痛苦。

书可以成为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和一个委婉的安慰者。

雨果曾经说过:“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情况下,会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古人曰:“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真正成为心灵的一部分,可以显现出内在的涵养。

心灵是智慧之根,要用知识去浇灌。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才能有指挥若定的挥洒自如。

培养一种高效阅读的习惯

快速阅读的习惯可让读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得更多,而且因为必须集中精神好赶上阅读速度,因此反而记得更多、更久。以下还有一些可以使你记得更多、更久的秘诀:

——自我督促

一旦你习惯一种速度后,把速读器稍微加快移动,你的眼睛会渐渐习惯新的速度。但是千万不要快到让你的眼睛不舒服的地步。这样,读得太快反而记得少。

——不要查字典

至少在你读的时候不要查。遇到任何生字,试着从前后文猜测它的意思。如果你一开始读的时候,就对内文有一个大略的了解,就较容易猜到生字的意思。

如果你无法确定生字的意思,可以把它圈起来,并折起那一页,然后继续读下去。等你全文读完后,再回过头来查字典。

——运用另外一只手

把一个手指头放在下一页,一旦读到这一页的最后,尽快翻到下一页。许多人阅读时甚至会花上l0%的时间用在翻页上。

——不要开口念出来

如果你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开口念出书本上的字或默念在心里的话,你要将阅读速度提高到开口念的速度跟不上为止。必要时,甚至可以吃糖果、嚼口香糖或咬笔,来迫使自己转移注意力。

——舒服的阅读姿势

阅读时要找个舒服的姿势,但是别过于舒服。不要靠着床或是软沙发,只要一张桌子便可以让你的视线自然往下看到阅读的东西;同时这样也可避免你分心或眼睛过度疲倦的困扰。

——避免干扰

干扰有两种:外在和内在。

外在:噪音、光线不足、桌面凌乱、椅子不舒服等等,都会影响你的注意力。除非你需要音乐来安抚情绪或盖掉其他噪音,否则还是关掉你的CD、收音机或录音机吧!当你嘴巴哼着歌、脚底打着拍子的时候,是不可能读得快、记得多的。

内在:内在干扰最难处理,因为你无法将它们关掉或移走。例如一边准备期末考试,一边还得担心不及格,那你八成会不及格。你知道吗?如果你能完全照这一章的方法来做,你的考试成绩一定比用传统读书方法来得好,而且省下一大半时间。

——自己计时

计算你在10~15分钟之内可以读多少页,然后看是不是可以打破自己的纪录。

——设定挑战目标

自己设定希望在多少时间内读完多少页。你所设定的页数(你的目标)和时间(你的期限)会迫使你读得更快、更专心。

——练习

速读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技术,练习得愈多,就会很快地内化为习惯,而成为你行为的一部分。

——保持轻松的态度

不要强迫自己用超过理解能力的速度阅读。每个人阅读的速度不同,但是都可加以改善、提高。你的目标不在于成为最佳的速读专家,而是要把你的阅读技巧提高到最高程度。

——专心

“专心”和“轻松的态度”不会互相冲突。除非你能放松(例如,边读边想其他也必须在期限内完成的事情),否则你无法真正专心。读你感兴趣的书,或设法在你读的东西中找到乐趣,都有助于提高你的专心程度。

——读重点

对于内容不是非常专业的长篇文章,你通常可以读每一段的第一行,就能掌握大意。另一个方法是只看重点,略过说明和例子。

——不划地自限

不要只接触固定主题或形式的读物。阅读愈多样化,吸收信息就愈多。

读好世间这一部活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人要有较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也就是要人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利用知识处理各种事情。丰富的阅历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资本,所以,我们不但要注重书本知识,也要注重生活中的知识。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诚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打破了往日对知识的理解。人们已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但不管时代怎样发展,你都应使头脑保持清醒,你必须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国有句谚语:“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

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识但却不知如何应用,那么你拥有的知识就只是死的知识。死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你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里消化,吸收。

你应结合所学的知识,参与学以致用的活动,提高自己运用知识和活化知识的能力,使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创造价值的过程。

你还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的关系调整到黄金位置,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和作用。

所以,每个人不仅应该苦读与爱好、兴趣、职业有关的“有字之书”,同时还应该领悟生活中的“无字之书”。

通过阅读“有字之书”,你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前人学以致用的经验,并从中加以借鉴,避免走叉道、走弯路;通过读“无字之书”,你可以了解现实,认识世界,并从“创造历史”的人那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如果你想能尽快、尽好地读透“有字之书”,必须结合读“无字之书”,才能记忆深刻、牢固。

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

重视“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读“无字之书”,是鲁迅先生的主张。

鲁迅少年时代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农村度过,而且也乐于与农村少年为友,喜欢到农村看社戏。他从农村少年、农村社戏中了解了很多农村生活,也因此增长了不少见识,他后来创作的《故乡》、《社戏》等短篇小说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时积累的。

鲁迅一生写了很多针砭时弊的杂文,其犀利的语言,也来自对“无字之书”的知识积累。如果不注重读社会现实这部“无字之书”,只知闭门做学问,他又怎么会从中看出“世人的真面目”,怎么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怎么会用他手中那支强而有力、泼辣而幽默的笔,画出黑暗势力的丑陋面目呢?

活学活用

现在,人们可以确定,影响成功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先天智商(遗传);二是学到的知识;最后一个,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到的知识在一个环境中的应用。

太相信书的人,只能成为打工仔。书本知识不可不信,但也不能全信。对于事业有成的人士来说,他们的成功都有一个决定性因素,这个因素来自学到的知识所具有的可应用性。

有很多人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着渊博的知识,但是他们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大的用处呢?应该在学到的知识与我们真正的需要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以便学以致用,把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当我们有机会学习某个专业时,我们要问自己:我要学的知识能够用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吗?也许在很多情况下,你投入了时间和费用,但却得不到一个为你带来较高的投入产出比的应用环境。

为此,最好的办法是将培训班的教学内容与你目前和今后的工作加以对比,以清楚你需要学习什么知识才能提高工作能力,学习什么知识才有利于你的全面发展。要始终考虑学以致用。

墨西哥人有一句谚语:“给他一条大鱼,不如给他一根鱼竿。”同样的意思换个角度来说就是求鱼不如求渔,作为一个求学者,学习方法应该比结果重要得多。

曾经有人问牛顿,为什么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功?牛顿意味深长地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曾经听过这样的故事:某科技人员经过几年、十几年的科学攻关,终于获得了某项技术突破,等到成功之后,去申报专利,才发现这项成果是人家早已研究出来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闭门造车的结果往往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人力。

而另外一个故事,则让我们看到主人公的聪明。凯特是一个在电子通讯刚刚兴起时很有名的人,在他20岁的时候,竟然出了一本20万字的书《电子通讯故障排除大全》,并且获得不错的市场反应。撇开对他的争议不说,他的方法倒是很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大量的实践与知识积累,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并尽可能地深入学习,成为该专业的专家。其实,凯特做的事情,绝大多数人也可以做到。

在工作时间里不努力工作的人是不诚实的,而不情愿多做一点工作的人是愚蠢的。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特殊影响”已威风难再,轻轻松松而报酬优厚的工作也已不复存在。总裁的儿子也得白手起家。成就是唯一的检验标准。在发挥相同聪明才智的前提下,工作越多的人得到的报酬就会越多。

工业界领袖们寻求的不是金钱。他们寻求的是人才、专业人才和踏踏实实的工作人员。必须拥有人才,投资者们的计划才能够得以实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将是那些勤思而慎言、厚积而薄发的人,而不会是那些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人。有这样企图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

所以说,想在35岁以前获得成功,就一定要学以致用,否则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知识,必然会给你所从事的事业带来损失。在历史上有很多食古不化、奉行教条而失败的例子。《三国演义》里的马谡,自称“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但在街亭之战中,只背得“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几句教条,而不听王平的再三相劝以及诸葛亮的叮咛告诫,将军营安扎在一个前无屏蔽、后无退路的山头之上,最后落得一个兵败地失、狼狈而逃、斩首示众的下场。

在中国现代史上,也有过很惨痛的教训。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教条主义为特色的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顽固地坚持先攻打大城市、然后再向农村进攻的路线方针,结果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所以,会学,更要会用。学到的知识只有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去,才会发挥其效用,否则就是一些死的、没有用的东西。

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

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不但能使我们的学问有所提高,也能给我们带来好生活和好运气。

春秋时期的孔子,被历来的封建统治者说成是天生有学问的圣人。但实际上,他的知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勤奋学习、不断积累的结果。

一次,孔子来到鲁国太庙参加各国国君祭祀祖宗的典礼。本来,孔子年轻时干过为别人家办丧事的职业,传授礼乐又是他办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他对那套礼乐仪式是比较熟悉的。可是,他在太庙助祭时,一进太庙,就问这问那,有关祭扫的每一个礼节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说:“谁说叔梁(即孔子的父亲)的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问别人。”孔子听到这些话以后,对别人说:“我对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

“每事问”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它的意思是,每件事情都要问个明白。人们用它表示要多作调查研究。

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伟大教育家,他尚有“每事问”的习惯,我们更有必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每事问”就是遇到了不明白的事就勇于向人求教,由不懂到懂,懂的事情多了,水平不就高了吗?实际上即使是一些伟大人物,他的知识也是这样得来的,比如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很多人都认为他天生博学多才,而他却坦承:“我知道的都是向别人问来的,比如向我的姑妈就学来好多东西。”

有这样一个例子:

小甲和小乙是两个非常喜爱文学的青年,当然,他们都希望能创作出作品成为作家,其中小甲只是闷头读书、写作,很少与人来往,几年下来,从他笔下出来变成铅字的东西不多,而小乙却不同了,他除了读书,还参加了各式的写作函授学习,并经常将自己的一些习作请一些老师和有创作经验的朋友进行指点。

因此,和小甲相比,小乙的进步很大,经常有作品发表,现在小乙是他所在市的文联理事。

可见,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不但能使我们的学问有所提高,也能给我们带来好生活和好运气。

这样做人最讨人喜欢

每个人都是一个财富的仓库,而好习惯就是其中无以计数的财富。如果你能发现并利用这些财富,在人生的旅途中,你将能使生命变得更加充实。

塑造一个最好的你

每个人都是一个财富的仓库,问题在于你有没有发现而已。

有两个人,一个是体弱的富翁,一个是健康的穷汉,两个人相互羡慕着对方。富翁为了得到健康,乐意让出他的财富;穷汉为了成为富翁,随时愿意舍弃健康。

一位闻名世界的外科医生发现了人脑交换方法。富翁赶紧提出要和穷汉交换大脑。这样做的结果,富翁会变穷,但能得到健康的身体;穷汉会富有,但将病魔缠身。

手术成功了。穷汉成为富翁,富翁变成了穷汉。

但不久,成为穷汉的富翁由于有了强健的体魄,又有着成功的意识,渐渐地又积累起了财富。可同时,他总是担忧着自己的健康,一感到轻微的不舒服便大惊小怪。由于他总是那样担惊受怕,久而久之,他那极好的身体又回到原来那多病的状态中,或者说,他又回到以前那种富有而体弱的状态中。

那么,另一位新富翁又怎么样呢?

他总算有了钱,但身体虚弱。然而,他总是忘不了自己是个穷汉,有着失败的意识。他不想用换脑得来的钱建立一种新生活,而是不断地把钱浪费在无用的投资里,应了“老鼠不留隔夜食”这句老话。钱不久便挥霍殆尽,他又变成原来的穷汉。然而,由于他无忧无虑,换脑时带来的疾病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他又像以前那样有了一副健康的身子骨。最后,两个人都回到了原来的模样。

做人永远是做自己最好,别太羡慕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也许自己有的,他人却没有。而成功与否也不在于你是谁,只要努力了,你就能成功,能够取得你所向往的一切。

塑造一个最好的你,这个目标人人都可以实现。你只要意识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坚信自己拥有“无限的能力”与“无限的可能性”,这种坚定的信心能帮你创造和谐的心理、生理韵律,建立起自己理想的自我形象,体现自己人格行为应该具有的魅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140亿个脑细胞,我们只利用了肉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部分,若与人的潜力相比,我们只有半醒状态,还有许多的“绿巴洞穴”。如果我们都能充满自信,便能创造人间的奇迹,也能创造一个最好的自己。

美国赫赫有名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就是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机能的楷模。他12岁时由苏格兰移居美国,先在一家纺织厂当工人,当时,他的目标是决心“做全工厂最出色的工人”。因为他经常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最终他实现了他的目标。后来命运又安排他当邮递员,他想的是怎样“做全美最杰出的邮递员”。结果,他的这一目标也实现了。他的一生总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塑造最佳的自己,他的座右铭就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做一个最好的自己,不一定非要腰缠万贯或是非有高官厚禄不可,就像人的手指,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它们各有各的用场,各有各的美丽,你能说大拇指比食指好吗?决定让你最好的因素,既不是你物质财富的多少,也不是你身份的贵贱,关键是看你是否拥有实现自己理想的强烈愿望,看你身上的潜力能否充分地得到发挥。

培养自省的习惯

一般地说,自省心强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优劣,因为他时时都在仔细检视自己。这种检视也叫做“自我观照”,其实质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身体之外,从外面重新观看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为最佳的选择。这样做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但审视自己时必须是坦率无私的。

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错,因为他们会时时考虑: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干多少事?我该干什么?我的缺点在哪里?为什么失败了或成功了?这样做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然而,多数年轻人却没有养成经常自我反省的习惯。

坚持自省,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是我们走向成熟、获得成功的根本途径。因此,养成自省的精神、加强自我修养显得非常重要。实际上,自省是一种反思,无论成功或失败,我们都需要明白成败的原因在哪里。通过找出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提升成功的几率。人都喜欢为自己找借口,年轻人更是如此,总是把失败的原因都归到客观条件上。你一直没有为公司的发展提出合理的方案,你可能解释说自己的阅历太浅;如果没有按进度完成任务,你也许会说自己经验太少,比不了那些前辈;作为一个部门负责人或者是创业者,一天,你发现因为你计划表或者方案书上明显的错误,而导致了经营方向的偏离和失误,你也许会解释:“这些是我口头述说的,速记员写完后,我没有亲自审阅。”你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可是为什么不想想自己的疏忽大意呢?

扪心自问吧,你会不会存在上面的那些心理问题,是不是曾经有过为自己开脱的举动和想法?

走向成功的道路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的。想少犯错误,就需要不停地反省自己,培养自省意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才能不会迷失发展方向,从而笑到最后。三毛曾说:“一个肯于虚心吸收观察一切、经常反省、审察自己缺点和优点的人,在求智慧上,就比那些不懂得自省和观察的人来得快速多了。”

那么,你每天应该反省些什么呢?是不是专门要弄得自己不高兴,跟自己过不去?不!以下几个方面就值得你去自省:

——人际关系。你今天有没有做过什么对自己人际关系不利的事?你今天与人争论,是否也有自己不对的地方?你是否说过不得体的话?某人对你不友善是否还有别的原因?

——做事的方法。反省今天所做的事情,做得是否得当,怎样做才会更好?

——生命的进程。反省自己至今做了些什么事,有无进步?是否在浪费时间?目标完成了多少?

你是否经常像上述的做法那样反省自己?如果没有,就从现在起培养自省的习惯吧!

那么,一个人应该怎样培养自省习惯呢?

培养自省习惯,首先得抛弃那种“只知责人,不知责己”的劣性习惯。

当面对问题时,人们总是说:“这不是我的错。”

“我不是故意的。”

“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

“这不是我干的。”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

找借口逃避责任的人往往都能侥幸逃脱。他们因逃避了应该承担的责任而自鸣得意,却从来不反省自己在错误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为了免受谴责,有些人甚至会选择欺骗手段,尤其是当他们明知故犯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罪与罚两面性理论”的中心内容,而这个论断又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另一方面。当你明知故犯一个错误时,除了编造一个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时你会给自己找出另外一个理由。

培养自省习惯,还要有自知之明,就像最有可能设计好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一样,最有可能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但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然,古人怎么会有“人贵有自知之明”、“好说己长便是短,目知己短便是长”之类的古训呢?自知之明,不仅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而且是一种高深的智慧。因此,你即便能做到严于责己,即便能养成自省的习惯,但并不等于说能把自己看得清楚。就以对自己的评价来说,如果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了,就会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把自己估计得过低了,就会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只有估准了,才算是有自知之明。很多人经常是处于一种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状态中。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却又在应该展现自己的时候畏缩不前。对自己的评价都如此之难,如果要反省自己的某一个观念、某一种理论,那就更难了。

反省自我,还应该加强自我修养,特别是培养深刻的自省能力,这是我们提升个人境界、赢得成功的关键。自我修养就是自我投资,就是敢于同自我作斗争。提升自我,加强自我修养最好的方法就是研习成功者的案例,提供有利的参照。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成功者有成功者的墓志铭,当代许多成功者往往都对某种思想或某个历史人物有精深的研究和独到的心得,这成了他们制胜的指导思想。

至于反省的方法,则因人而异。有人写日记,有人则静坐冥想,只在脑海里把过去的事放映出来检视一遍。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只要真正有效就行。自省不能流于一种形式,每日看似反省,但找不出自己的问题,甚至对错不分,那就很值得注意了。

人不是圣贤,都会有过失错误,但能不能知过即改、从善如流则是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最大区别。你有反省的习惯吗?趁早培养吧,它能修正你做人处世的方法,给你指引明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