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的困惑
与许多父母一样,我也经历了孩子从一个乖巧可爱的小男孩,在不知不觉中转变成一个倔强、任性的小淘气这样一个过程。
我还记得在孩子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拿出画本和彩笔,高兴地对我嚷:
“爸爸!我要画黄牛。”(这是因为我们刚从老家回来,看到了黄牛)
然后他一边在纸上乱涂,一边自言自语:“这是牛的角,牛的眼睛,牛的胡子。”
我觉得很荒唐,就纠正他:“牛没有胡子的。”
“有的!”
“你说有就有啊?牛明明是没有胡子的。”
“牛明明是有胡子的嘛!”
我不耐烦了,生气地对他说:“没有胡子的,画上是错的。”
他看到了我的严肃,屈服了,撅着嘴,虽然有些不高兴,但还是答应我了。
然后我有事离开了。
等我回来之后,想看看这幅画的时候,到处找却没找到,我以为他觉得画得不好,自己撕了,就再没往心里去。可是过了许久,我偶然在他的书橱下面看到了这幅画。画被压在几本书的下面,我打开一看,黄牛还是被画上了胡子,长长的两撇,在嘴巴的两边,跟猫的差不多,大概是他以为黄牛与猫长一样的胡子吧。
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黄牛的胡子,而是他在画完之后,把它小心地藏在书橱的下面,一定是怕我看到——想到他小心翼翼地把它藏好,不让我看到的样子,我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后来我才想起,在那个时候,孩子就已经表现出许多不愿意听从我的地方。比如吃饭的时候,尽管我一再要求,他还是会一边偷偷地往电视屏幕上瞄,一边往嘴里扒饭;比如睡觉的时候,他会趁我不在家的时候,与妈妈耍赖皮,多看一会故事书,或者多玩一会玩具,一直闹到很晚;比如出去锻炼的时候,尽管我希望他养成每次都跑固定距离的习惯,他还是会想各种借口少跑一会儿,用省下的时间多玩一会他更喜欢的足球。虽然在多数情况下,他还是遵从了我的要求,并没有直接违反的意思,但我还是能够感到他的不情愿。
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些举动的含义。在我的心里,我只把他当成是我的一个小跟班,就如同《士兵突击》里面那个连长的警卫员,我心里想的是要训练他,让他成为一个出色的“战士”,严肃、守纪律、专注,这样长大以后他才能成才。他也乐意扮演这样的角色,总是跟在我的后面,听我发号施令。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感觉在我心里滋生:这个外表看起来仍然乖巧可爱的小生命,渐渐地有了一种以前所不曾具有的东西。它是什么?虽然那时我还不能清楚地描述,但它确实发生了,因为我感到了一种矛盾和紧张,它的出现使我与孩子之间出现了一种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最终导致了我们俩的对立。
这种情况因为我随后一整年的外派而变得更加剧烈。一年的分离,只有电话上的联系,对他的引导可以说几乎没有,对他的了解也很少。当我回来后,我突然惊讶地发现,他不知在什么时候长大了,他的小脑袋里突然之间充满了稀奇古怪的想法,让我感觉有些茫然,他不愿意再跟随着我,他觉得我约束了他的生活,他不想再这样下去。他觉得自己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的行为也更加不可管束,与我的期望常常难以达成一致。几乎每一个试图约束管理他的行为,都会招致他的反对。
当我试图恢复爸爸的权威时,我与他的矛盾出现了。于是,教育孩子的过程变成了一场战争。
懂道理、懂感情永远是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我们希望孩子形成温和顺从的性格,能够懂得我们的感情,体谅我们的苦心;我们希望与他们之间有真诚的沟通,希望他们知道我们说的道理是有用的,希望他们按照我们说的去做,顺利地走上人生之路。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个过程很艰难,他们不愿意接受我们的管理,无法理解我们的苦心,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我行我素,甚至还曲解我们的意思。我们要改变他们,他们则在试图挣脱我们,由此引发的争执,使我们双方都感到很苦恼。
为了改变孩子,我尝试过很多,从最开始的宽容、无奈,到走向另一个极端——严厉的管教与约束。但是我发现,这些做法都效果甚微,它们都没有能够改变孩子,相反,在我与孩子之间造成了情绪上的对立。在这个过程中,我有过伤心失望,有过焦虑生气。但与所有的父母一样,在经历过这些失败之后,因为对孩子的爱,我重新拾起了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我最终会找到改变他的办法,找到与他的结合点。正是在这样的信念的引导之下,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我终于发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然后我才明白,其实孩子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不可改变的任性,只不过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他,还没有真正找到可以改变他的路径。
经过不知多少次的思考,我突然明白,正如所有事情都有规律一样,孩子也有他们自身的成长规律。我们必须善于发现这种规律,然后按照这种规律去引导他们。这个规律就是:
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去面对孩子成长。
孩子长大了,他们的脑袋里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有了更多的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在形成更多。尽管他们的想法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喜欢这种独立的感觉,喜欢驾驭自己,他们渴望与我们平等相处,渴望受到尊重,我们再不能把他们当成一个毫无主见的婴儿,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这种个性的成长,再不能像以前那样,总想着把自己的观念完全移植给他们。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去发现、去找到正确的生活之路。如果我们实现了这一点,就可以与他们达成一致,得到和睦幸福的家庭。如果我们失败了,结果就会使我们与孩子产生分歧,双方都感到很痛苦。
我曾经把教育孩子当成是一场战争,倔强任性的孩子就是我的敌人,我的目标就是要把他归并到我设计的成长道路上来。但我最终发现,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孩子并不会按照我们设定的道路去走。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最终要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规律去引导他们。或许这时仍然可以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一场战争,但目的不是为了一方战胜另一方,而是让孩子在我们的正确的关爱中成长。在这场战争中,不会有胜利者和失败者,因为我们和孩子都是胜利者。如果真有失败者,那我们和孩子都是,因为我们孩子的性格将被扭曲,而我们的父母之心将会受到伤害。
在与孩子的这场“战争”中,我还研究了很多其他的孩子,这既是出于一种好奇,也是一种职业的习惯。我发现孩子们的任性是有共性的,孩子的任性是家庭环境、亲子教育与孩子自身成长的一个综合性的结果。我们必须以足够的耐心,去了解他们,然后以正确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实现转变。这个过程漫长,且充满了挑战和感动。我们的家庭将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温馨,感情得以拓展,我们将得到一种伟大的感情——家庭之爱!
2 倔强的背后——孩子的成长
孩子是怎么变得如此固执任性的呢?
我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成长所致。
有一次,孩子在玩拼图游戏,这是我从国外给他带回来的一幅动物图案的拼图,比一般的拼图要复杂一些,在中间有几处,无论是在形状上,还是颜色上,都非常相似,很难区分,孩子拼到这里时,总是拼不好。有一次,我看到他又在那里卡住了,一会把这个摆上,不行,又换上另一块,还是不行,试来试去。看到他很着急的样子,我仔细地看了一会,知道了正确的拼法,就走过去,告诉他:“是这样摆,把这几块放在这不就行了吗?”
我原以为我的帮助会让他感到高兴,没想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冲我大吼:“爸爸你做什么啊?不用你!”然后他很不高兴地把我摆好的拼图推散,又尝试着自己去拼。显然是受到我的影响,他很快就拼出来了。但是他脸上流露出的不是高兴,而是对我的不满:“都怨你,没有你我早就拼出来了。”
哦,原来还是我捣乱影响了他。
他的表现让我感到很意外,但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家里越来越多。这使我渐渐地意识到,他变得更加独立,不希望我们处处去干涉他的生活。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妻子还给我讲了一件让她印象很深的事,那时我不在家,周末的时候,妻子用洗衣机洗一周攒下来的衣服。朋朋在一边看着她辛苦的样子,吵着也要洗。妻子觉得他好烦,但是又没办法拒绝他,就给了他两件他自己的背心短裤,又给他打满了水,让他在一边自己去洗。其实也知道他洗不了,只是为了哄他而已。可是他还挺认真的,一处一处细细地打着肥皂,然后一下一下地用手搓。原来,他们在幼儿园学过自己洗衣服,他也是在向妈妈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只是妻子用洗衣机洗,搅拌了一会,就洗得差不多了,可是朋朋还在那里连玩带洗,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玩够。
妻子除了洗衣服还有别的事要做,她等得不耐烦了,就对他说:“好了,你也洗够了吧,洗也洗不干净。”说完就拿过那两件衣服扔到洗衣机里。本以为这下很快就可以洗完了,可是没想到,朋朋不高兴了,他用湿乎乎的小手,抱着妈妈的腿:“妈妈,我要洗,我要洗。”
妻子不理他,只是告诉他:“到一边玩去。”
朋朋这下子可觉得委屈了,小嘴一咧,哭开了。
最终,妻子还是从洗衣机里拿出他没洗完的那两件衣服,让他兴致勃勃地洗完,这事才算了结。
孩子为什么要坚持自己洗呢?或许是想向妈妈展示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或许是想分担一下妈妈的忧愁,或许是为了玩和好奇。但无论怎样,我们都不能忽略在他的举动背后所蕴藏的正在萌芽和发展的自我意识。那就是:他觉得自己要这样做,就一定要这样做完!
的确,孩子在成长,他们渐渐地有了一个“我”的概念。他们觉得“我要怎样做”的这种想法很珍贵,很重要,他们因此觉得“我”是一个独立的,应该受到尊重的个体,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被当成一个小孩子来呵斥。他们渴望自己的这种自我意识受到认可,得到尊重。
许多父母可能都有同样体会,孩子在成长的某一阶段会变得特别倔强,他们突然间变得“不听话”了,对我们做出的安排不感兴趣,却总是想自己去尝试一些事情,即使我们阻止,也不会停止,甚至在背地里偷偷地做。现在我明白,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一定是他们真的变倔了,而是他们的思想又有了新的成长。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渐渐地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他们想去尝试,这时,他们不想再完全听命于我们,而是试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而当孩子发生这种转变的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如果没有及时地发现孩子的这种心理成长,仍以过去的方式,以命令、要求的方式强迫他们接受我们,以过于简单的方式对待他们,就可能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与我们疏远,而在我们眼里,他们就是变得倔强任性了。
其实这样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生活中我们虽然爱子心切,但很多时候对孩子的了解不够深。有时也是自己比较忙,没有过多的时间思考教育孩子的问题,一旦发现孩子不听我们的了,没有走上我们希望的道路,就直接采取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干涉孩子,强令他们服从我们(有时也会过于纵容孩子)。孩子本意其实并不是想让我们不高兴,那只不过是他们天性的发展。于是他们觉得我们不理解他们,不爱他们,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采取一种我行我素、对抗的态度。或者,即使表面上听从了,心里也依旧如此。
仔细想想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这样呢?
对于我自己来讲,我对朋朋的教育一直是比较单调的,基本上就是要求他听从我,对他内心的变化一直关注较少,在孩子五岁的一年,我又因公外派,这一年期间,对孩子的教育几乎完全忽略了。妻子虽然体贴,对孩子更是有无私的爱,但是由于自身的工作比较忙,对孩子的引导也时常有疏漏。孩子的成长在我们的疏忽中出现了问题,用妻子的话来形容,现在的儿子,犟、倔、别扭,完美主义,又脆弱敏感,不能忍受丝毫批评,任何试图改变他的举动,都可能会让他不高兴、误解。
在我回来之后,我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一变化,仍然用“高压”的手段来对待他,处处约束他,要他按照我的意志去做。结果,他感到很不适应,对我产生了敌对的心理。
如果没有这一年的分别,或许我可以很好地引导他。妻子以母爱的温柔打动他,让他学会理解别人,而我以父爱的刚强来磨砺他,让他学会思考生活的道理,刚柔并济,他或许就成为一个懂感情、懂道理的好孩子。但是,由于这一年的分离,我与他之间突然有了一道很深的“代沟”。
这个快六岁的小鬼头,脑子里充满着幼稚但又坚定的想法,很难理解我们成人世界所讲的那些道理。他只是凭着自己简单的认识和感觉,去尝试,去体验。他不想完全依附于我们,但他的认知,他的能力,又远远不能够满足他的探索与独立的需求。
这就是他的状态。
孩子的天性中就有一种自我独立、自我探索的倾向,这决定了他们虽然暂时依附在我们身边,但是他们持续不断地把自己的眼睛投向外面的世界。他们将最终形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而我们要做的,并不是阻止他们形成自己的观点,而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点。对于孩子,我们既不能完全的放任,也不能完全的管制,让他们明白道理,懂得人情,永远是我们的目标,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要让孩子改变!
所以,在考虑孩子为什么倔强时,我们必须从我们自身的培养方式与孩子自身的心理成长两方面去考虑。我们可以把孩子看成是一棵小树,如果我们不对他们进行修剪,让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长,他们就可能长得歪歪扭扭,不会成材;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他们自身的意愿与成长规律,完全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去培养他们,他们要么被我们压制得毫无个性,只能够成为一个听话,但毫无主见和自己想法的平庸的人,要么不堪忍受我们的管制,而采取逃避、反对的态度。
好在我及时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与这个成长中的个体一起,研讨他的生活。我与他从相互的“敌视”,到缓和,到和解,到“探讨”生活的种种问题。这种过程,不仅对于他来说,是思想与观念的一次进步,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经历。因为我这才意识到,教育孩子,绝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告诉他“你该做什么,你不该做什么”,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之中,正是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我们把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孩子的融为一体,孩子获得了知识,获得了好的生活习惯,而我们也完成了人生的传承。
3 爱的冲突——我的家庭
孩子变得如此固执,现在回想起来,家庭成员的影响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妻子经常把孩子的固执归结为我的遗传。她常常开玩笑似的对我说:“你们父子俩一样倔!”
这当然是妻子的一种抱怨。在生活中我确实有些专制,时常会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顾别人的感受。
妻子因此说我有些犟。
可是,朋朋真的是受我的影响吗?我曾尝试着分析我们这五口之家中每个人的性格,确实发现了很多让我深思的地方。
粗暴严厉的爸爸
在妻子和孩子的眼中,我都是粗暴和严厉的,甚至是一个“暴君”,他们形容我,平时不苟言笑,很少见我笑,忙忙碌碌,总是板着脸,难以亲近。
我的性格确实固执,一旦做了什么决定,就很难改变,又不太善于沟通,所以经常会因此和家里人闹脾气。我也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妻子跟我在一起,总觉得和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在一起,嫌我不知道体贴,太缺少人情味。
妻子对我的一次经历记忆犹新。那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到游乐场去玩,这是难得的一次全家去游玩。朋朋在此前就吵着一定要坐旋转飞车,因为幼儿园的好多小朋友都坐过了,他也想坐。我心里想着平时带他玩得太少,好不容易有时间,就很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这一要求,可是到了那里,孩子看到了摩天轮高高的,他想,坐在上面一定很有意思,他又改了主意,要坐那个。其实,坐哪个都差不多,只是我觉得既然已经闹了半天要坐旋转飞车,又怎么能够随便改?提前决定了什么就要按照这个去做。我这个人的性格也是如此,一旦决定了什么,就一定要做,很难改变,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妻子也觉得其实坐什么都一样,就替朋朋求情,我板着脸,不予理睬。结果,最后还是我的决定发挥了作用,无奈之下,一家人都噘着嘴坐上了飞车,坐上之后,朋朋的脸也还是拉着。
事后想想,我也很后悔,坐飞车与坐摩天轮有那么大的差别吗?唉,我怎么就那么固执呢?如果当时通融一下,也就不至于让一家人赌着气玩了一天,破坏了难得的气氛,也不至于给朋朋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此后许久,只要一提到去公园,他就不张口,我知道,至少他是不希望和我去。
因为这种性格,朋朋是比较怕我的(我一直这么认为),每次他快乐地做游戏,见到我回来,总会有一些不自在。一家三口坐在一起看电视,他总是坐在他妈妈那边,并且是外侧,这样就不至于和我靠得太近。虽然我很想露出笑脸与他亲近一下,但看到他那狐疑的表情,我也明白了他对我的接近心里充满了疑虑。
因为我的这种性格,朋朋对待我的态度一直是敬而远之的,能不惹麻烦就不惹麻烦,对于我的话,大都是表面上好好地听着,但背地里该怎样做还是怎样做。父子俩从一开始的直接对抗,渐渐地转化为暗战。这种暗战,让朋朋觉得很得心应手,因为他知道只要把我应付过去,他仍旧是自由的,而我却感到很苦恼,因为我真正想要的不是他来敷衍我,而是想真正地融入到他的生活中去,去引导他,去关爱他。
我或许是朋朋最怕的人,但也许我也是朋朋感到最神秘、最想了解的人。一方面,我知道许多知识,他有什么问题,只要想问,大都可以在我这里得到比较完满的答案。他还知道我是一个受尊敬的人,因为每到过年过节,总会有许多我的学生,来家里做客,他们对我很尊重,这让朋朋对我另眼相看。每到这时,他会偷偷地躲在一旁,悄悄地听我们说话。另一方面,他又不敢太靠近我,他不了解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会板起脸,而什么时候会露出笑脸;面对这样的一个爸爸,或许让他感到十分的矛盾,既想亲近,又有些害怕。于是他对我始终采取了一种观望的态度。
不过,妻子也承认,我的性格虽然有些急躁,甚至还有些专制,但大都只是一时的发急,待情绪过后,我还是能够反思,虚心地接受批评,有时还会真诚地道歉,所以她形容我是一个“有一时急脾气”的人。
关爱且挑剔的妈妈
在孩子的眼中,妈妈一定是最爱他的人。妻子的性格体贴而又温柔,任劳任怨,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一家人的生活,还要每天上班,应付着繁忙的工作,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我一直是很感激的。我也想分担她的劳累,只是,由于我自己的事情也比较多,分身无力,对她有很多忽视,这些她都默默地承受了。只是,她的内心里也有一些委屈。我长期在外,在家的时间对家庭的照顾又很少,让她感到很疲惫。分隔许久之后,有一次她打电话的时候对我说:“唉,你再不回来,孩子都记不起你长得什么样了。”正是因为这个,我提前结束了自己的进修,回到了家里。
对于孩子的任性,妻子和我有一次长谈,让我了解到很多我不知道的情况。
有一天,大概又是在朋朋捣乱之后,他不肯按时入睡,我们一进去,他就把灯关了,我们一出来,他又悄悄地打开台灯。妻子好不容易哄他睡了,我们都感到有些累。我和妻子对视许久,都有一些酸楚。孩子如此的任性,想想当时可爱的样子,真是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对此,妻子是怎么看的呢?
她说:“这也不能全怪孩子,自从你走了以后,家里就我一个人,爷爷奶奶虽然来帮忙,但他们也只能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他们很难管。有时,对孩子过于宠爱,还让孩子变得更加任性,我虽然总想让两位老人更严厉一些,但他们无论如何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妻子自己的工作又比较忙,白天要去上班,晚上回到家里,还要照顾两位老人,做些家务,有时候,对朋朋照顾得不那么到位。孩子知道妈妈是最爱他的人,也最亲她,所以总是粘着她,晚上一回来,就不愿意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围在她的旁边,总想引起她的注意。但她晚上的事情也很多,有时还要准备材料,朋朋在一旁,不肯睡觉,让她觉得很分心,实在忍不住的时候,会责备朋朋几句。朋朋也如同跟她捉迷藏一样,看到她进来了,就把灯关上,等到她出去以后,又偷偷地打开台灯,看看图画书,摆弄一下玩具,自得其乐。如此反复,弄得她心情很坏,朋朋一直搞到完全疲惫了,才在疲倦中睡去。
说到这里,妻子有些动了感情。我知道她是在责备我,对家庭的付出太少,总是在外边忙,把家全都扔给她。有的时候她感到压力太大了,对朋朋也就不那么有耐心了。不高兴的时候还会冲他吼上几句。但朋朋渐渐地也知道妈妈是爱他的,对他发脾气,也只是一时的。所以,渐渐地他也学会了,等妈妈发脾气了,他就假装做出点样子来。等妈妈的脾气好一点,他又我行我素了。
妻子承认,有时会把自己的委屈投射到孩子的身上,显得有些挑剔。一个大男人整天在外面,对家里的照顾这么少,负担全都压在她一个人的肩膀上。无形之中,她就把那小男孩当成我,对他很苛求,要他懂事、懂礼、理解她,但只是苛求,自己的引导又没有那么多,孩子有时也觉得不知所措。
妻子的一席话让我觉得很惭愧,这几年,一直忙于工作上的事情,对家庭的照顾确实很少,总以为家里有妻子,有两位老人,什么事情都可以解决了,没想到却会出这么多的问题。尤其是朋朋,他性格的变化更是我们不希望的。
对于朋朋,妻子觉得他仍是一个好孩子,无论是在她面前的故意捣乱,还是在我面前的固执,都是孩子自然出现的结果。儿子在妈妈面前故意捣乱,只是为了让她多关心他、多陪他,她也尽力做到了;在我面前的固执,是对我的不满,他觉得我平时并没有关心他那么多,但是偏偏又总要去管着他,这就是我和朋朋之间紧张的起源。妻子认为我要多关心孩子,她虽然爱孩子,但一个人不能完全承担教育孩子的使命。母爱的体贴鼓励,与父爱的坚强引导,都是孩子需要的。她给了孩子全部的母爱,但是,当她希望朋朋像个男子汉一样坚强、独立,会思考,会做事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力量不能完全做到,而这一切,都应该是我来完成的。
软弱的爷爷
我的父亲与我的母亲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以及在我不在家的一年期间,一直承担着照顾孩子的重任。这给他们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当然,他们心底里是爱孩子的,也愿意承担这样的工作。只不过,由于教育观念的差异,他们往往很难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很好地引导孩子成长。这主要由于他们太爱孩子,他们太希望孩子顺利地成长,不受到任何挫折,于是想法满足他的任何需求,恨不得每一件事情都代劳。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爷爷的面前,朋朋是最无拘无束的,因为爷爷是唯一一个无论他做什么都不会责备他的人。但是这种培养孩子的方式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对孩子有求必应,如果不能满足,自己还会感到内疚,一点都不考虑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结果,孩子被宠爱得十分任性,稍有不满意就会闹情绪。孩子在爷爷奶奶面前被宠坏了,到了我们面前,又接受我们的管教,觉得很不适应,这也给我们的教育带了很大的阻碍。
不过,虽然爷爷是对孩子最好的,但实际上孩子对爷爷的兴趣可能也是最小的,因为爷爷除了能够不断地用各种零食哄他高兴之外,很难再有其他让他感兴趣的东西,没有好玩的故事,没有新奇的道理,不懂得他的那些机器人宇宙战士的乐趣,只知道跟在他屁股后面转。他或许只是把爷爷当成自己的卫兵,或者当作与外星怪兽战斗的标靶,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来把他叫来,然后就把爷爷忘在一边。
想想我的父亲在朋朋面前的这种状况,我就会觉得很好笑。要知道我小的时候,他在教育我们的时候是何等的威严,家里孩子多,工作又忙,顾不上一个一个地悉心教育,只有看到我们捣乱了,才教训一顿,如果实在闹过头了就打几下。可是现在在孙辈面前,他完全没有了主见,只想着怎样让孩子高兴。当然,我很明白他的这种让步是出于一种无私的爱,尽管爱的方式不对,但出发点是毋庸置疑的,对孙辈如此投入,或许是为了补偿对我们这一代的感情投入的不足,以至于对待孙辈到了软弱的程度。
当然,这种对孩子的过分宽容也导致了孩子的任性。因为他让孩子形成这样一种思维:别人会无条件地顺从我。在爷爷回老家后(在我回来后不久,我父亲母亲就回老家了),朋朋就特别地想念爷爷,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因为家里最支持他的人走了,他时时感受到我的压力,而妈妈又不总是帮他的忙,他就会特别地想念爷爷,毕竟,那是一个无论他提出怎样的要求都不会拒绝的人!
无奈的奶奶
我的母亲,对朋朋的爱是相同的,与我的父亲不同,她并没有因为对孩子的爱而失去自己的原则。她很清楚我父亲这样爱孩子不对,但她也无法改变他,在由着他的同时,只能时不时地抱怨几句“孩子不能像你这么管”,然后对于我父亲对孩子的宠爱,她也只能在一边看着。看到曾经威风凛凛的爷爷被孙子搞得团团转,两个人吵吵闹闹,完全分不出年龄的差距,她也觉得很好笑,当然是无奈的笑。
不过,奶奶可能是让朋朋最有好感的人,因为她总是那么的温和,不像爸爸那么严肃可怕,不像妈妈那么挑剔责备,也不像爷爷那样毫无主见,还与他闹情绪。奶奶对他的错误总是很宽容,但又同时保持着一份理智,对他既不纵容,也不苛求,这样的感觉,让朋朋感觉很好。
倔强而又敏感的朋朋
于是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我们看到一个倔强而又敏感的朋朋。
爷爷的溺爱让朋朋变得很任性,觉得自己是家里的老大(当然是我不在的时候);妈妈的期望和挑剔让他变得自尊心很强,他觉得自己一定要很完美,而且他也觉得自己的确是很完美;奶奶的理智和宽容又让他保持了一份克制之心,不让自己的任性发展到太过火的程度;而我的严厉,让他变得很固执,因为他觉得我时时在压制他,让他觉得自己得不到尊重,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挑战。
他必须时时地反对我,如果他不反对我,他就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尊严。当然他不会直接反对,而是一种消极对抗,比如对我表面上顺从而背地里我行我素;比如当感到无路可退时,就拉来妈妈做救兵,因为他知道妈妈时时会站在他一边;比如跑到爷爷那里告我的状,让我的父亲来训斥我(这一点上我的父亲总是毫无选择地站在孙子一边)。
他会不断地向爷爷提出一个个要求,因为他知道爷爷会想办法满足他的每一个要求。其实这些要求本身不一定是他最感兴趣的,而是爷爷为难的样子,让他有一种满足感。
他喜欢在妈妈面前撒娇,因为妈妈是他最喜欢的人,他也希望妈妈能够对他有同样的回应。他知道妈妈很忙,有时无暇顾及他,这让他不高兴,他希望妈妈能够每时每刻地注意到他,这种对妈妈的依恋会让他搞出各种恶作剧,来吸引妈妈的注意。他还知道妈妈有时候会心情不好,会情绪化,会发脾气,这让他的心绪也很不稳定,所以在妈妈面前他也会情绪化。在妈妈面前他时常会哭,会闹,然后在妈妈心情不好的时候又会以他的方式想着各种办法哄妈妈。
他知道奶奶很爱他,但他也知道奶奶的话只是说说而已,对他不会有约束力。但他很喜欢奶奶,因为他觉得奶奶的性格最温和,从来都不责备他、抱怨他,对他总是一如既往的好。以至于爷爷奶奶已经回老家很久了,一提到奶奶,他都会觉得很伤心,很想她。如此的真情流露,在各位长辈眼里,他是唯一的一个。
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充满好奇心的孩子,面对一个宠爱的爷爷、一个专制的父亲、体贴而又挑剔的妈妈和无奈的奶奶,也许,这就是他的固执任性性格的成因。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当我们面对一个固执任性的孩子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我们对于孩子的影响。因为孩子的固执任性不是孤立形成的,是他们自己的成长、我们的教育方式,以及我们的性格共同影响的结果。如果我们只是想着把孩子改变成怎样怎样,却不考虑实际上我们也在影响着孩子,甚至忘记了其实我们与孩子有着同样的毛病,这对孩子不公平,同时也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不仅是家庭成员的性格,还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
我们常常抱怨孩子固执、任性、不听话,但我们却很少想到,这些常常与我们自己有关,与我们的家庭氛围都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工作,要照顾老人,要抚育孩子,生活的重担压在我们上,难免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家庭又是一个感情的共同体,如果有一个人的心里不舒服了,就会传递到其他人身上。妻子抱怨丈夫了,丈夫挑剔妻子了,我们成年人之间的不和睦,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到孩子,让孩子发生改变,这都是我们要注意的。
所以,当我们考虑孩子为什么变得如此的固执任性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孩子自身的成长、我们的教育,还要考虑到我们自身的性格,以及作为家长的我们之间的亲情是否和睦等许多的因素,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
然后我们还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我们对待孩子是不是过于纵容?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是不是总想要答应?是不是让他们因为过度宠爱而变得任性?
我们对待孩子是不是过于专制?毫不尊重?忽视了他们对自我表达的需求,让他们因为受到压制而变得固执?
我们是不是采取了正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比如过于严厉,话语中带有太强的情绪化色彩?或者我们根本就是与孩子缺乏沟通,很少关注他们内心的需求,让他们感到孤独,这些同样会使孩子的性格发生变化。
父爱与母爱是不是都很充分?母爱能够给孩子以感情和理解,而父爱给孩子以理智与思考。两者任何一个的缺失,都可能让孩子的性格出现不足,只有感情上的关爱,会让孩子因为得到太多而失去控制;只是讲道理和想控制孩子,会让孩子失去理解与通融。只有刚柔并济,感情与理智都充分给予,才能够让孩子变得通情达理。
我们必须明白,孩子的固执任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简简单单地改变某一点就可以达到目的的,我们必须通盘考虑,从孩子的成长、我们的教育方式、我们自身的性格与家庭关系等多个角度去考虑,而改变孩子的过程,常常也是我们改变自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会发现孩子的问题,也会发现我们自身的许多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只有我们愿意与孩子一起改变,才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
4 情绪的对抗——孩子固执的催化剂
如果我们用不正确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就有可能与孩子之间产生情绪上的对抗。这种对抗,又可能会助长孩子的固执任性。
在我回来没多久,朋朋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
那是一个周末的晚上,妻子下班后到幼儿园把朋朋接回来,又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饭,一家人团聚。我和妻子很高兴,毕竟很久没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了。在我和妻子准备晚饭的时候,电视里正在放动画片《奥特曼》,儿子看得很兴奋,他一边看,一边拿着一把枪,一会儿跑到客厅里,一会儿又跑到厨房里,冲着电视嘟嘟的开几枪,又冲着妈妈开几枪。妻子看着他跑来跑去的,好像根本没看到我一样,就对他说:“朋朋,不要乱跑了,爸爸在外面一年多,刚回来,你也不过来跟爸爸亲亲。”他听了,一点兴趣都没有,挑衅似地看了看我,一扭头,跑到阳台上去了,冲着小区里的行人继续开枪。
晚饭准备好了,满满的一桌,很丰盛。我和妻子坐在那里,想说些什么,但又不知怎样开口。我想来想去,就想了一句:“我走这么长时间,你们辛苦了。”作为饭前的致辞,然后一家人就开始吃饭。本来这是一家人团聚的机会,只是朋朋的心根本不在这里,他坐在那里,一边心不在焉地吃饭,一边看着电视,好像根本没听见我说什么。妻子看到他毫不在意的样子,就要他赶紧吃饭,他嘴上应承着,却仍在斜着眼睛扫着电视里的巨型怪兽,看一会儿,才往嘴里扒拉几口饭,饭粒洒得到处都是。妻子见他不好好吃饭,就批评他:
“朋朋,说你多少次了,吃饭的时候不要看电视,吃完再看不好吗?”
“No,我要看。”他不高兴地手摇脑晃。
妻子无奈地摇摇头。
我记得在我外派之前,他吃饭时还是很听话的,如果我们不要他边吃边看,他会很顺从。现在这样子,估计是被爷爷奶奶宠坏了。我决定恢复父亲的本色,我拿起遥控器,也没有多说,直接把电视关了,然后重重地把遥控器放在桌子上,一脸严肃地对他说:“别看了,吃完饭再看!”
他的兴致一下被打断了,而且显然还不想屈从于我,眼睛仍在看着已经消失了画面的屏幕,似乎希望那里会出现他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指望妈妈会帮他把电视打开。可是等了许久,没人理他。他感到委屈了,很勉强地把目光收回来,嘴噘得老高,很不情愿地去夹菜。但是仍然不好好吃,饭还洒得到处都是。中间偷偷地抬起头看了看我,看到我阴沉的脸,又看看妈妈,想求救。只是妻子这次也没宠他,只说了一句:“先别看了,好好吃吧。”这时,他再也忍不住,“哇”地哭了,那委屈的样子,好像全世界的不公平都发生在他一个人身上。
这只是在那段时间许多对抗事件中的一件。
还有一个星期天,我正在书房里看资料,妻子在忙着准备晚饭,突然我听到一声惊叫,急忙出去查看,只见儿子扯着一根电线,一端拴在床角上,一端拴在椅子背上,在上面玩机器人爬山的游戏。妻子忙忙碌碌,没看到他的杰作,不小心碰到了,差点被绊倒。儿子显然并没有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懊悔,他用并不真诚的语气说:“妈妈,我错了。”然后,待我们走开,他又找来另一把椅子,把电线拴好,继续着他的游戏。
当我再次看到这一场景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怒气,我要他把电线解开,不要再给妈妈添麻烦,他显然并不想听从我的话。想照我所说的做,又并不心甘情愿。看到他那磨磨蹭蹭的样子,我再也忍不住,过去朝着他的小屁屁给了两巴掌,其实只是轻轻地拍一下,想威吓他一下,他的嘴这下子可咧开了,大哭起来。妻子听见哭声赶来,他知道有了救兵,急忙抱住妈妈的腿:“妈妈,爸爸打我了。妈妈,爸爸打我了。”
我和妻子看到这一场面,都在心里直叹气。
有了几次这样的经历,我和儿子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我刚回来,对孩子的了解很少,看到他无法无天的样子,心里总有一种想教训他一下的想法。而朋朋很快就感受到了我的情绪,在我刚回来时还总守在我旁边,看看我给他带的礼物是不是还没有全拿出来,或者我肚子里的新鲜事是不是还没有说尽。但几天之后他就对我没兴趣了。他既不喜欢我的态度,又不愿意听我讲那些大道理,一见到我有张嘴的冲动,立即就躲开了,就跟老鼠躲猫一样,我在客厅,他就到卧室,我到卧室,他就跑到阳台,或者央求着到楼下去玩一会,总之是不愿意跟我在一起。
以至于当我想缓和一下气氛,想多跟他亲近一些都不行。妻子看出我的尴尬,就提醒我:“你最近跟孩子说话的态度特别不好,你都把他吓到了。”
“是吗?”我这才意识到。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我在那一段时间,自己工作上的事情很多,对孩子常常没那么大的耐心,一看到他淘气了,只是想尽快地教训几句,让他转变。说话的语气也总是带有很大的强迫性,对他不是平等的对待。因为这个,朋朋对我特别排斥。他还背着我,跑到妈妈那里求救:“爷爷什么时候回来啊?”估计是觉得我这个不受欢迎的人,管他管得太多了吧。
有一天,我看到儿子在画画,就坐在他旁边看。他看到我的到来,停下了手里的画,忸忸怩怩的样子,或许是在想怎样应付我。
我想缓和一下气氛,就说:“你现在画得怎么样了,你画一下我们一家人,让爸爸看看你的画有没有长进。”
儿子瞟了我一眼,想了想,回答:“好吧。”然后就一笔一笔地画了起来。他首先画了一只小白兔,样子很可爱,又画了一只孔雀,也还逼真,最后画了一只大灰狼,很凶恶的样子。
我在一边,看得莫名其妙,不知道他在画什么。
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啊。”
他摇了摇头:“不跟你说。”
直到晚饭的时候我才知道他画的含义。妻子回来了,看到儿子画的画,儿子告诉她:“这只孔雀是妈妈,这只白兔是我,而这只大灰狼是爸爸。”
妻子忍不住把口里的茶都喷了出来,责备他:“怎么能把你爸爸画成一只大灰狼。”
儿子得意地眨眨眼:“就是像嘛。”
儿子的话说得我心里酸酸的,真没想到,在他的眼里我就成了大灰狼了。
现在想起来,当孩子固执任性时,我们常常急于纠正,自己的情绪控制不住,很容易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感受到了,就会产生恐惧,或者是敌对的心理。我们不喜欢孩子的表现,孩子也不喜欢我们的态度,无形之中形成一种相互的敌意。这种敌意会在我们和孩子之间造成隔阂,使我们失去对孩子的影响力。
想想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情绪上的对抗是不是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呢?我们坚持自己的观点,孩子也固执己见,双方都觉得对方太固执,太难以让人接受,这种情绪又相互感染,紧张就此产生。而此时我们再想对孩子说什么,孩子也不会往心里去了。即使孩子可能会选择暂时地屈从于我们,但是他们的情绪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他们会在不自觉之中,对我们的话产生抵制。
我现在回想起来,真诚的、坦率的、关爱的态度总是必要的,不要让情绪造成我们与孩子的对抗,阻断我们与孩子的沟通,进而阻碍孩子接纳我们的道理。如果事先在情绪上就产生了对立,那么孩子的固执就很难改变。
5 用正确的爱去改变孩子
当我面对着一个固执任性,远离我控制的孩子时,我时常在想,怎样才能让他改变,让他重归我的怀抱?
其实我们并不从来就是如此。在他很小的时候,我常带着他去游乐场,那时我总是让他骑在我的肩膀上,他坐在我的肩膀上,很得意的样子,有时还故意用手捂住我的眼睛,问我:“爸爸,你能看到吗?”对于我们父子俩来说,那是一种很快乐的享受。
从前的其乐融融、父子情深的场面,时时在我的心里浮现,使我现在更加希望这样的场面能够回归。更不要说,我对他的管束,都是为了他,让他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性情发展,成为一个不受约束、失去控制的人。
严格的管束已经被证明是没有效果的,这已经尝试过很多次,孩子对此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而对孩子的纵容那也是不可取的,因为那只能使他由着自己的性情继续下去,越走越偏。
这时妻子的一次谈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有一次,妻子逗孩子:“咱们家谁对你最好啊?”
他歪着头想了一会,看了看我,摇摇头,不肯说。
我也想知道,就哄他:“说说啊,让爸爸也知道。”
他看我的态度很和蔼,这才开口:“妈妈对我最好,然后是爷爷,然后是奶奶,然后是幼儿园的张老师,然后……”他看了看我,很勉强地说:“是爸爸。”说完就把头扭向他妈妈那里。
孩子的话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我从没想到过我被排到小张老师后面去了。小张老师我很熟,是孩子的班主任,每次接孩子的时候都能见到,她很喜欢朋朋,每次见到我就夸朋朋聪明,但总不忘补上一句“太淘气”,然后让我好好管他。
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在孩子眼中,我一直都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妻子又问孩子:“为什么你觉得妈妈最爱你?”
孩子:“因为妈妈每天搂着我睡觉。(我不在家的时候总是这样)妈妈给我洗衣服,做饭,送我去幼儿园,还带我出去玩。”
的确,妻子尽她所能,为孩子付出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母子情深,孩子对她有很深的依恋。
妻子又问:“为什么你觉得爸爸不爱你呢?”
孩子想了想:“不是,也不是他不爱我。”
妻子:“那是为什么?”
孩子:“他怪吓人的。”
哦,我这才明白,原来我在孩子眼中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作为父母,我们每天辛勤地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成长环境,为了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幸福而努力,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爱。我们爱孩子,爱自己的家庭,爱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爱给我们以努力的动力,也给我们以幸福的回馈。但是,如果我们的爱缺失了,忘记了去爱孩子,去爱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或者尽管我们有爱,但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出现了问题,孩子体会不到我们的爱,或者体会到的是一种让他们感到迷茫的爱,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就不会融洽。
“你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你没有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这是妻子一直告诉我的,我这时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她总是提醒我,对孩子的态度要和蔼,不要总是板着脸,这样他不会亲近你,你必须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表达你的感情,这样他才会接受你,才会理解你,才会愿意听从你,与你讨论问题。
的确,爱除了有行动,还要有表达,有沟通,有交流。这方面我的确做得很少。孩子生下来几个月后,就由我的父母来带,稍微懂点事就送幼儿园,我的工作又比较忙,只有在晚上才能与孩子交流一下,而有限的交流,也大都是表面性的。即使他渴望与我接近,机会也不多,难免会觉得与我有隔阂。再加上我不善言辞,不爱表达感情,对孩子除了说教之外,就很少有其他的交流。难怪孩子与我的感情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深。
所以,仅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表达,学会沟通交流,让孩子理解到我们的爱。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才会成功。
当然,在具体的爱的方式上,也要有很多的考虑。
比如不要过度地保护孩子。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每一个父母应该做到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在还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之前,应该受到我们的照顾。家的意义也在于此,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这也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的乐趣,但是我们不能把孩子放置在一个完全被保护者的地位。不让他承担一点风险,不让他受一点磨难,在我们完全的保护之下,他会失去生活的能力。我们培养孩子,是为了让他们能够独立地、坚强地面对生活,而不是让他成为一个胆怯的、自私的、躲在角落里不敢面对生活的人。
比如不要过度地要求孩子。我们为了让孩子成才,常常给孩子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让他们做这、做那,我们觉得这都是为他们好,但是却忽略了他们自身的承受能力,忽视了他们的兴趣,我们以自己的意志替代了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很痛苦。他们知道我们是为他们好,但是又隐隐约约地感到这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这使他们处于一种矛盾的境地。我们要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引导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违反他们的天性,扭曲着他们,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成长。
比如我们不要过度地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无论怎样的要求都尽力答应,一旦超出了我们的能力,我们还会为此感到内疚,这都是不正确的。孩子在我们疲惫的付出之下,却不一定会健康地成长,他们习惯了我们对他们无休止地满足,自己却没有学会付出。他们会变得自私、任性,一旦自己的目的达不到,就会觉得我们不爱他们,要闹情绪,他们会变得失去理解能力,最终将会变成一个只知道自己,不考虑别人的人,这也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我们要爱孩子,而且还要以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不仅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还要引导他们成为一个独立、懂感情、懂道理、会思考、有责任感的人。这样他们才能在将来好好地生活,才能获得属于他们的幸福。我们一切的努力,都应该围绕着这个目的展开。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会怎样?孩子的性格会发生扭曲,他们要么固执任性,要么胆小怯懦,要么自私自利,要么鲁莽冲撞,这种性格上的缺陷,将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影响他们的将来,而且很难纠正。
而这一切,都应该归于我们的爱的“缺失”,或者,虽然我们并不缺少爱,但我们没有以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对此,我们必须加以纠正。
6 孩子,我要让你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当我意识到我和孩子之间已经产生隔阂的时候,我心里突然涌起了一股说不出的责任感。
想想五年前的那一天,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他在我怀里哇哇地哭泣,我的喜悦难以言表。
我曾以全部的热情去培养他,希望他快乐地长大,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有同情心,懂道理,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自己也生活得快乐幸福。只是,在不经意之间,孩子渐渐地与我产生了隔阂,这不是我所期望的。
现在,我的期望出现了偏差。在不经意之间,他变得固执任性,缺乏沟通,难以理解。如果我不及时纠正的话,这种偏差还可能越来越大,甚至会影响到他的将来。
想想我们都是怎么做的?我们曾经忽视他的成长的需求,没有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交流,这让他感到难以接受;我们曾经忽视他内心的感受,以粗暴的方式对待他,让他感到很不愉快。我们曾经对他挑剔责备,用苛刻的方式与他沟通,使他感到不知所措;我们有时还对他过分地纵容,没有及时纠正他的任性与顽皮;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变得性格乖戾,喜欢闹情绪、发脾气,喜欢猜疑。结果,紧张的情绪弥漫在我的家里,让我们一家人都感到不快乐。
这些都是我们要改变的。我们必须改变他,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期望所在。我们将改变对待他的态度,以全新的方式去对待他,不再让他感到压抑和难以接受。我们将打破原来的家庭模式,用全新的方式去相处,不再让他感到紧张和忧虑。这些将不仅发生在我们与孩子之间,也将发生在我们各个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在所有的长辈之间,目的是为了改变家庭的气氛,营造一个关爱、理解的家庭环境。当然,改变的结果将会是值得我们期待的,我们将不仅得到一个我们期望中的懂事、懂情、懂理的孩子,更会得到一个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家庭,我们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家庭的幸福与快乐。
当然,要完成这一过程决非易事,它需要父母、学校,乃至每一个关心孩子的人共同的努力。如果我们成功了,我们将看到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对别人有贡献的孩子;如果我们失败了,我们将看到一个偏执的、狭隘的人,固执任性将可能伴随他的一生,那最终会伤害他,影响他的将来,而最终也会伤害我,伤害我的妻子,伤害我们一家人。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成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成为我们的借口,因为孩子是无邪的,是我们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们是他们人生的领路人,我们必须完成自己的使命,引导他们快乐地成长。这其实也是我们人生的一大成就,它的成绩,将不亚于我们的任何一项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