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民俗多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描写了很多老规矩、老讲究以及老北京的人文风情:腊八当天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们要买杂拌儿、爆竹、玩意儿,小年时要祭灶王,除夕前要大扫除,等等。为什么北京有这么多老规矩、老风俗呢?
一、六朝古都——北京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广袤的大地上,形成了八大古都,分别是:开封、洛阳、安阳、南京、北京、郑州、杭州、西安。这八大古都像八颗明珠,每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采、文化和习俗。北京是这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传承的民风民俗因此数不胜数。
北京一直是北方重镇。现在,人们一般说北京是六朝古都。你知道是哪六朝吗?
最早是春秋时期的燕国。公元前7世纪左右,燕国打败诸侯国蓟国,建都蓟(今北京市),称为燕都或燕京。907年,契丹族建立了辽国,在行政区域上实行五京制度,把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林东镇)设为首都,把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等四个京道设为陪都。1125年,女真族消灭辽,建立金朝。1153年,女真族首领完颜亮率部下迁都北京,把北京称为中都大兴府。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都建在北京。在这三朝,北京分别被称为元大都、京师、顺天府。所以,北京分别是春秋燕国、辽国、金朝、元朝、明朝、清朝六朝的都城。
作为六朝古都的北京,留存了许多名胜古迹。如果让你说出北京最著名的三处景点,你会说哪儿?除了天安门,你应该不会忘了说故宫、颐和园吧?那你知道故宫、颐和园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吗?
其实中国有四大故宫,北京、南京、沈阳、台北都分别有故宫。我们所说的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叫紫禁城。在古代宫廷剧里,我们常听太监、宫女们夸耀:“紫禁城是什么地方?是当今圣上住的地方,那可大着呢!”这话并没有吹牛,北京故宫占地约72万平方米,有70多座宫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1406年,明永乐皇帝朱棣命人修建故宫。《明史》上说,这座世所罕见的巨大皇宫居然劳役了10万最优秀的工匠和100万普通劳工,历时15年才最终完成。此后,明朝、清朝的皇帝就一直居住在这偌大的宫殿里。由于朝代更迭、战争破坏等原因,明、清两朝还多次重建和扩建故宫,但基本上保留了故宫最初建造的样子。
作为礼物才“出生”的颐和园要比故宫小300多岁。它的“始作俑者”就是《还珠格格》和《延禧攻略》里的乾隆皇帝。不知道你们看剧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乾隆皇帝是一位对母亲十分恭敬、顺从的大孝子。1750年,他为了给自己的母亲祝寿,就在金朝皇帝修建的金山行宫原址上扩湖堆山,把行宫内的山更名为万寿山,园内的湖改称昆明湖,行宫改名为清漪园。据说,乾隆皇帝曾六次下江南,游览了西湖、苏州、嘉兴等地区。他很喜欢南方山清水秀的景色,尤其偏爱西湖胜景,向往海外仙境,所以仿江南美景建成了清漪园。可在1860年时,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烧毁了清漪园里的大部分建筑。1888年,慈禧太后为了享乐,不惜大兴土木、挪用海军军费重建了清漪园。建成后,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
二、餐桌上的老北京规矩
北京的老规矩不仅体现在过节上,也体现在餐桌上。如果你在餐桌上表现出一定的“绅士风度”,大家一定会对你竖起大拇指,不由得夸奖你说:“这孩子真不错!”
吃饭别吧唧嘴
什么?难道北京人吃饭都没有声音?当然不是,没人能做到吃饭时一点儿也不出声。吃饭不吧唧嘴,不是不让出声,而是不能故意在嘴巴里搅拌舌头,上下嘴唇相碰,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
你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不能发出吧唧声?这说明吃饭香啊!那是你没有亲耳听见这声音。如果你听见了,你会发现这声音很吵,而且还会让你联想到动物吃食发出的声音,影响人的胃口。北京人十分注意吃相,他们认为吧唧嘴是一种寒碜相,而且也容易把口水溅进别人的饭菜里,或者让自己被鱼刺、骨头卡住,既不卫生,也不安全。
吃饭不能一只手放在桌下
一只手不能放在桌下,那把两只手都放在桌下可以吗?这可以。但不能一只手放在桌下,为什么呢?
我们在一些电影中,会看见有的人把手放在桌下搞小动作,或者摸别人一下,或者掐别人一下。所以如果把一只手放在桌下,就会有在桌下搞小动作的嫌疑。北京人做人、做事,讲究举止大方,所谓明人不做暗事,不喜欢背地里嘀嘀咕咕。所以吃饭时,不能把一只手放在桌下,否则就显得不敞亮,也不美观。
其实,这些规矩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仅仅北京人讲究这些规矩,各个地方的人都讲究。如果我们能注意餐桌上的一些规矩,就能在用餐的场合显得彬彬有礼、应对自如。咱们中国人还有哪些餐桌上的规矩?如果你还感兴趣的话,不妨查阅书籍或者向长辈请教吧。
三、“三九四九”天:我才是年度最冷
老舍先生在描述春节的气候时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其实,这句话是老北京的一句俗语,从科学角度来看,它并非十分准确。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并非腊七腊八,而是“数九寒天”,尤其是“三九四九”天。
冬至日是在每年12月21日到12月23日之间。“数九寒天”是指把冬至日之后的八十一天划分为九组,每九天算为一个“九”,数到九个“九”正好八十一天,也称为“冬九九”。
以前,人们为了岁稔年丰,也为了保护自己在寒冬的艰难环境中生存,就编了“数九歌”来记录气候变化。人们唱的比较普遍的是这两首:
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一九二九怀中揣手,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脱了衣衫走,九九八十一,农民田中立。
咦,你有没有发现,两首“数九歌”里的“三九四九”天似乎都是天气最寒冷的时候:一首说路上结冰,另一首说连穿着“天然皮袄”的老狗都要被冻死了。“三九四九”天最冷,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达到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对北半球最为倾斜,正午太阳高度角最低。太阳高度角低说明阳光斜射程度大,阳光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就会被吸收大半,能到达地面的热量就更少了。所以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辐射最少的一天。但这还不是最冷的时候,因为地球表面的大气、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冬至之后,虽然正午太阳高度角渐渐升高,但每天散失的热量仍大于接收的热量。到了“三九四九”天,地球储存的热量最少,温度最低,天气就最冷。如果此时还有冷空气“光临”,那就更“寒气逼人”了。
所以,在“三九四九”天保暖御寒是非常重要的功课啦。这时候,我们要穿上厚厚的羽绒服、保暖的毛裤,吃补气、补血的红枣、生姜、羊肉汤等热性食物来增加身体的热量、抵御寒冷的侵袭。
四、噼里啪啦响的鞭炮为什么叫爆竹?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老舍把鞭炮叫爆竹。为什么老舍不直接说鞭炮,而要说爆竹呢?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作“年”的怪兽每逢除夕就要来祸害人间。这只怪兽长得张牙舞爪、凶神恶煞的,但它有一个弱点,就是特别害怕很大的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每到除夕就在家门口点燃竹节,燃烧时爆裂的竹节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年兽一听到这个声音撒腿就逃跑了。
后来,人们发明了火药,便开始用火药制作鞭炮,代替爆竹。
原来,“最古老”的鞭炮就是爆竹。后来由于科技发展,才把鞭炮的主要原料——竹子换成火药。
鞭炮虽然好玩,但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有时候,我们会碰到“慢半拍”的鞭炮:点燃了好久也不爆炸,导致我们怀疑是不是没点着,想凑过去看看究竟,这是特别危险的行为。当鞭炮里的火药被点燃后,它会释放出大量气体,但是气体被火药紧紧裹住,为了冲破“枷锁”,它不得不撑破“衣裳”,发出巨大的爆炸声,但空气中还存在着湿气,有的引线、火药受潮后会不易点燃,从表面上看似乎没点着,但内部已经在燃烧了,随时有可能爆炸,如果我们这时候走近查看,就可能会被突然的爆炸吓到、炸伤,毕竟它这小身体里装的可是真材实料的火药啊。所以点燃鞭炮后,我们要多一点耐心和等待,不要好奇地捡起鞭炮看。
点燃鞭炮后,我们也不要把鞭炮拿在手里或放在衣服里表演“杂技”,更不要当“丢苞谷的猴子”,把鞭炮扔到别人身上。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举动。
佳节放鞭炮的习俗,在中国已流传了上千年。可是近几年,你们有没有觉得好像在大城市听见鞭炮声的时候越来越少了?因为我们国家意识到环保和安全的重要性,禁止大中型城市燃放鞭炮。不过,这个古老的习俗第一次吃“闭门羹”还要追溯到民国时期。民国的警察分不清楚枪声和炮声,他们为了减轻自己抓匪徒的工作量,保护百姓安全,就禁止燃放鞭炮,但百姓并不太遵守。直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民国政府要求全国人民禁止包括燃放鞭炮以内的一切娱乐活动,以铭记国难。这次百姓都认可禁燃理由,几乎再没有人燃放鞭炮了。
五、少数民族怎么过年?
少数民族的过年方式会让你大开眼界,因为他们的春节习俗与我们汉人的有很大不同。如果碰巧去土家族、壮族、维吾尔族的朋友家过年,你会品尝到各种各样的美食,还能体验一把当“小偷”的刺激呢。
“过赶年”的土家族
土家族过年有一个习俗,就是要提前一两天,即在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过新年,称为“过赶年”。他们为什么要提前过年?传说在明朝嘉靖年间,土家族要在年关时抵抗倭寇,所以他们提前过年,好上战场,这个习俗就这样固定下来了。
土家腊猪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过年必不可少的大菜。
土家族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他们把猪肉分割成条,抹上食盐晾干后在木架上熏烤,就做成了土家腊猪肉,吃起来外焦里嫩、肥而不腻。
猪肉合菜有点像东北的乱炖,把萝卜、豆腐、白菜、猪肉、红辣椒等混合在一起炒,菜色五颜六色,味道又香又辣,回味无穷。
吃饱喝足后,土家族还有一个“烤年火”的活动。用老树根在火坑里点起火,一家老小围坐在火炉旁,载歌载舞,通宵聊天。火坑里的火越大,预示新一年的日子过得越旺。
“偷”菜的壮族
大年初一一大早,天还没亮,全家人就都起床了。他们认为,睡懒觉会让这一年都变得糟糕。大人睡懒觉,庄稼长不好;小孩睡懒觉,书读不好。连婴儿也不能睡懒觉,全家人要在同一时间起床,预示齐心协力。
穿好新衣、新鞋后,大家要给先祖点香火,摆放美味的祭品,挂起七晶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之后,壮族姑娘要外出挑“新水”灌进自家的水缸里,直到水缸被灌满为止。她们还要用“新水”熬煮生姜、葱花、竹叶、红糖给全家人喝。这象征着新一年的生活会像竹子一样节节攀升,是全家人对未来的一份美好祝愿。
过年期间,最有趣的活动就是“偷”菜啦。在土家族地区,过年这天“偷”菜不犯法。姑娘们打完水后,就去别人家的菜园里“偷”菜,主人见了不但不责怪,反而感到很高兴。但他们只“偷”葱、蒜。为什么?因为葱、蒜的谐音很吉利,葱预示着以后聪明,蒜预示着过日子会盘算。
壮族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的美食就是豆腐圆。将豆腐和肉碾成末,把肉末搓成球形,在豆腐末里滚一滚,让豆腐都沾在肉末上,再放进油锅里炸至金黄,一盘金灿灿的豆腐圆就做好了。咬一口,外层的豆腐口感滑嫩,里面的猪肉肉质紧实,真是解馋啊!
过“古尔邦”节的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主要生活在遥远的新疆,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春节。对他们来说,春节可不是大年初一,而是他们自己的“古尔邦”节。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古尔邦”节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古尔邦”节的时间都不同,但它一般在开斋节后70天左右举行。
“古尔邦”节这天,街上热闹极了,家家户户都要杀羊。这只羊要提前一两周买回来,拴在自家门前的树下并每天都用香草喂养它,直到“古尔邦”节那天,人们才把羊杀掉。先养羊,再杀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呢?
因为羊在穆斯林人眼里,是一种圣洁的动物。传说穆斯林人去世后,需要一只羊驮着他走过天线,“古尔邦”节上杀过的羊就是他们的过桥使者。它驮着穆斯林人走过一条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天线。如果这个人平时积累善行,这只羊就会顺利地带他走过天线,他就能进入天堂;如果他平时作恶多端,羊就会把他扔下去,让他掉进火海接受惩罚。这个宗教传说在穆斯林人之间世代流传,它表达了人们对“古尔邦”节的敬意,对积德行善的追求。
杀羊之后,家家户户都要煮新鲜的羊肉吃。锅里倒上满满一锅水,除了放一些洋葱、咸盐外,其余什么作料也不放,就这样白水煮羊肉,可是煮出来的羊肉却十分鲜美,肉质软嫩,还有股草香味儿,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
如果你去维吾尔族的朋友家里拜年,他们会用煮好的新鲜羊肉招待你,把羊肉摆在圆形的大盘里,削下羊肉,再蘸上一些盐,直接手拿着递给你吃。这种豪爽的待客方法,体验一次后,必会终生难忘。
腊八节,对你爱爱爱不完
——《腊八粥》
寒冷的腊八节,我们都渴望能喝上一碗热气腾腾、五谷混合、香甜软糯的腊八粥。“八儿一直眼巴巴地望着冒热气的腊八粥,最后终于把它都喝到自己圆滚滚的肚里了”。可是腊八节何止一碗粥的乐趣呀,一家人围粥夜话不也是一种乐趣吗?
一、你方唱罢我登场——哈叭来了
这篇课文,其实只是《腊八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后半部分,作者沈从文还写到一位可爱、忠诚的家庭成员,名叫“哈叭”。“哈叭”是何许“人”也?
我来描述,大家来猜猜哈叭的身份吧!它是一种会叫的动物,喜欢“尽到别人脚下钻”,还喜欢拣大骨头啃嚼。它是谁?没错,它是一只可爱的小狗。在文中,沈从文和我一样,也没有指出哈叭是一只小狗,而是通过描述它的行为让你慢慢发现,这种描写方法有趣、生动,大家在写作时,也可以先不指明人物身份,而是通过动作、事件的描写,慢慢揭开他的面纱。
这位可爱的家庭成员,钻到八儿脚下抢骨头吃,八儿妈扔给它一块骨头,终于把它打发走了。爸爸笑着对八儿说:“再不知趣,就赏它几脚!”一家三口开始就哈叭是否嘴馋、听话争执起来:
“赏它几脚,你看到它欺负八儿,哪一次又舍得踢它?八宝精似的,养得它恣刺得怪不逗人欢喜,一吃饭就来桌子下头钻,赶出去还得丢一块骨头,其实都是你惯死了它!”这显然是对八儿的爹有点揶揄了。
“真的,妈,它还抢过我的鸭子脑壳呢。”其实这也只能怪八儿那一次自己手松。然而八儿偏把这话来帮助他妈说哈叭的坏话。
“那我明天就把哈叭带到场上去,不再让它同你玩。”果真八儿的爹的宣言是真,那以后八儿就未免寂寞了。
然而八儿知道爹是不会把狗带到场上去的,故毫不气馁。
“让他带去,我宝宝一个人不会玩,难道必定要一个狗来陪吗?”以下的话风又转到了爹的身上,“牵了去也免得天天同八儿争东西吃!”
八儿和妈妈联手历数哈叭抢东西吃的罪状,就爸爸一个人护着哈叭,寡不敌众,难道哈叭真的要被送走了吗?这时爸爸灵机一动,搬出隔壁家的小黄,转移八儿妈的注意力。小黄是谁?
小黄是怎么一个样子,乃值得八儿的爹提出来同哈叭相较呢?那是上隔壁梁家一只守门狗,有的是见人就咬的一张狠口。梁家因了这只狗,几多熟人都不敢上门了。但八儿的妈,时常过梁家时,那狗却像很客气似的,低低吠两声就走了开去。八儿的妈,以为这已是互相认识的一种表示了,所以总不大如别人样对这狗防备。上月子,为八儿做满8岁的生日,八儿的妈上梁家去借碓舂粑粑,进门后,小黄突然一变往日态度,毫不认账似的,扑拢来大腿腱子肉上咬了一口就走了。这也只能怪她自己,头上顶了那个平素小黄不曾见她顶过的竹簸。落后是梁四屋里人为敷上了止血药,又为把米粉舂好了事。
爸爸有一妙招,只要八儿和妈妈生哈叭的气了,他就拿隔壁小黄当挡箭牌,还跟妈妈开玩笑说:“比梁家小黄就不如了!”“那你喜欢小黄吧?”“我这哈叭可惜不会咬人!”哈叭呢,它像听懂了主人话似的,配合地显出一副乖巧样儿:
八儿不着意的把头转到门帘子脚边去,两个白花耳朵同一双大眼睛又在门帘下脚掀开处出现了。哈叭像是心里怯怯的,只把一个头伸进房来看里面的风色,又像不好意思似的(尾巴也在摇摆)。
在这篇文章中,沈从文没有写一家三口面对冒着热气的腊八粥如何大快朵颐,而是通过一家三口讨论哈叭的镜头,展现了温馨、热闹、欢快的家庭氛围。而且大家发现了吗?沈从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哈叭的外貌,也没有正面描写哈叭的事迹,他通过家人之间的聊天以及哈叭与小黄的对比,侧面衬托出哈叭的惹人疼爱、乖巧、善良,可以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啊!大家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可以不写其人,而是通过别人的回忆、复述、讨论等方式侧面描写这个人的特点。
二、不擅长讲课的大教授
十几分钟开不了口,还对着黑板讲课,你见过这样的老师吗?但你万万想不到,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都教过书的沈从文,就是这位不擅长讲课的大教授。
沈从文曾在他的文章里,回忆了让他煎熬的第一堂课,他说,“第一堂课就有一点半钟不开口”。这一点半钟,就是15分钟。他沉默地搓着手,额头冒着冷汗,“在勉强中说了约廿分钟空话”,最后他自嘲道:“感谢这些对我充满好意和宽容的同学,居然不把我轰下讲台。”可想而知沈从文的第一堂课有多窘迫了。
当时,文艺批评家朱东润也在武汉大学教书。他回忆沈从文的课堂时说:“第一天上课时,红了脸,话也说不出,只有在黑板上写上‘请待我十分钟’。学生知道他是一位作家,也就照办了。十分钟时间过去了,可是沈从文还没有心定,因此又写‘请再待五分钟’。五分钟过去了,沈从文开讲了,但是始终对着黑板说话,为学校教师开了前所未有的先例。”
沈从文内向、紧张,不擅长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他的课堂也有点干巴巴的,没那么吸引人。但这是不是说明他不适合当老师,不能传道授业解惑呢?
沈从文的得意门生汪曾祺可不这么认为。在他眼里,沈先生工作特别认真,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文本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
可见,沈从文虽然害羞、腼腆,不擅长口语表达,但腹有诗书。如果让你选一位家庭教师辅导你的作文,你愿意选沈从文这样的老师吗?
三、白吃,苏轼才不放过
诗人余光中曾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轼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余光中为什么夸苏轼有趣,他怎么有趣?原来,苏轼不仅多才多艺,还是一位富有生活情趣、达观诙谐的人。苏轼爱吃美食,不仅爱吃,而且会品会做。相传在中国菜的历史里,有60多道菜都受到了他的影响。如果给苏轼颁发吉尼斯世界纪录,他一定能获得全球最能吃奖。
这次为了吃到一口热腾腾的腊八粥,他可情愿排几个小时的长队呢!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来说,苏轼真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吃货。
杭州有座寺庙叫灵隐寺。每年腊八节,灵隐寺都会熬煮香喷喷的腊八粥,布施给来灵隐寺拜佛的百姓。听说这腊八粥用上等材料熬成,色味俱佳,因此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百姓排起长龙,就为了喝一碗现熬的腊八粥。
有一年腊八节前,苏轼早早就计划好腊八当天要去灵隐寺喝粥。可惜前一晚酒兴大发,他喝醉后第二天起晚了。等到饿着肚子踏雪上山、排完浩浩荡荡的队伍走进灵隐寺时——粥已经发完了,苏轼失望而归。
灵隐寺方丈知道了这件事,心里很过意不去,在第二年腊八节前就邀请苏轼去喝粥。这天,苏轼高高兴兴地来到灵隐寺,终于喝到了心心念念的腊八粥。吃饱喝足后,他惬意地躺在僧人暖和的毛毯上睡了一顿美觉,直到日落十分才离开。吃得好、睡得香,苏轼不禁诗兴大发:
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
(宋)苏轼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屋堆黄金斗量珠,运尽不劳折简呼。
四方宦游散其孥,宫阙留与闲人娱。
盛衰哀乐两须臾,何用多忧心郁纡。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松百尺苍髯须,扰扰下笑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清风徐来惊睡余,遂超羲皇傲几蘧。
归时栖鸦正毕逋,孤烟落日不可摹。
其中,“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就描绘了灵隐寺香火旺盛、千人喝粥的景况,“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清风徐来惊睡余,遂超羲皇傲几蘧。”苏轼喝饱粥后,还小憩了一会儿,真是怡然自得。清风把他从梦里叫醒,吃饱喝足后的他踏上归途,一路还有孤烟落日、乌鸦回巢的美景相伴,美景、美食、美情、美意,这真是一个值得回忆的腊八节。
四、把腊八节一口一口吃掉
我国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传统的腊八节。腊八,在古代称为腊日。古时候,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神灵,庆祝丰收,感谢并祈求新的一年里能继续得到祖先和神灵的庇护。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习俗。所以腊八节美食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做法。腊八节当天,如果我们恰好在以下地区游玩,可要小心肚皮和八儿一样涨得圆滚滚的。因为除了喝腊八粥外,还有好多美食等着我们呢。
山西的红绸饭
如果你去山西人家里过腊八节,一定要尝尝山西人做的红绸饭。
红绸饭以小米为主料,配以红枣、红豆,因为用红豆与红枣焖出来的米是红色的,所以称为红绸饭。小米淘洗干净后浸泡30分钟,在锅里倒入红豆熬煮,直到红豆的“衣服”脱落,水也变成了黑色,就把小米和洗净的红枣放进锅里,一起煮到水干,加入红糖,把小米煮得有黏性再关火,一道香甜可口的红绸饭就做好了。
腊八豆腐
安徽黔县的腊八豆腐有“素火腿”之称。每到腊八节时,黔县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它。那么,腊八豆腐是怎么制作的呢?
先把用黄豆做成的豆腐切成球状或方块状,抹上盐水,在豆腐中间挖一个小洞,放入适量食盐,放在温和的阳光下慢慢烤晒,让盐分逐渐被豆腐吸收,水分也渐渐蒸发,就做成了腊八豆腐。它色泽黄润,入口松软,咸中带甜,简直是对味蕾的犒赏。
腊八豆腐一般可以做凉菜吃,浇上麻油,拌上葱、姜、蒜就很香,也可以在炒菜、炖菜时加入。
北方的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如果来到北方,你就会见到很多人家密封的罐子里,装着像翡翠一样碧绿的蒜瓣儿,那就是泡好的腊八蒜。
腊八蒜的制作过程十分简单,如果你家有蒜瓣儿、醋,你也可以尝试自己在家制作。先把蒜瓣儿剥好、洗净并装进罐子,接着把醋倒进罐子,密封好并放在阴凉的地方,等到蒜瓣儿被醋浸泡成碧绿色,就说明腊八蒜“大功告成”了。蒜瓣儿经过发酵后味道又香又辣,别有一番滋味。
民间有句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和春节都是我们品尝美食的大好时节呀!
谁拨弄了诗人的情弦?
——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寒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人们总是用一颗充满诗意的心去对待生活,用富有文采与言简意丰的诗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感情。每逢佳节,诗人的情弦更易被节日氛围所触发。在诗的世界里,牛郎与织女真能在星汉灿烂的银河上团聚吗?中秋节会引起怎样的秋思?寒食节又流传着什么悲戚动人的传说呢?
一、牛郎星和织女星真能相会吗?
夏夜繁星满天,由星星组成的银河纵贯深蓝的天空,让夜空看起来异常美丽。在银河两边有两颗明亮的星星,它们就是《迢迢牵牛星》里提到的牛郎星和织女星。
关于牛郎星和织女星,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传说,牛郎是一个孤儿,依靠哥嫂过生活。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和哥嫂分家,但只分到了家里的一头老牛。这头老牛很有灵性,有一天,天上的几个仙女下凡游玩,在河里洗澡。老牛让牛郎拿走了织女的衣服,织女没有衣服回不了天庭,就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王母娘娘查知此事后非常生气,亲自下凡押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就折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只好允许牛郎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会一次。这就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的由来。
在古代神话里,牛郎和织女是一对恩爱夫妻,他们每年七月初七都能相见。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牛郎和织女永远也不可能相会。
牛郎星是天鹰座中最明亮的恒星,天文学上称之为“天鹰α”,它两边有两颗稍暗的星星,传说是牛郎的一儿一女。三星相连形如扁担,也被称为“扁担星”。
与牛郎星遥遥相对的明星就是织女星,天文学上称之为“天琴α”。它们都比太阳大得多,亮得多。这两颗恒星隔得很远,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是16光年。
16光年有多远?太阳光每秒走30万千米,在1年里走完的路程就是1光年。要走完16光年,即使牛郎每天跑200千米,也要跑21.5亿年才能见到织女;即使牛郎开飞机,按每秒11千米的速度来算,也要45万年才能飞到织女身边,而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也不过5000年。即使牛郎有孙悟空的本领,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那也要连翻9亿个跟头才能见到织女。
所以,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实际上他们是不可能见面的。
二、赏月与螃蟹最配
赏月,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尤其是八月十五赏月。八月的天气秋高气爽,八月的天空空明澄净,中秋节的月亮最圆最美。
唐朝诗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一诗中就写出了八月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中的美景。在这样的美景中,若有美食相配,有亲情相伴,是不是心情更美呢?看看儿童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是怎么说的吧。他在散文《忆儿时》中,就回忆了一家人聚在一起赏月、吃螃蟹的幸福时光。
文中,丰子恺的父亲说蟹是至味,而且还把吃蟹分为外行和内行。外行常常被蟹螯上的刺刺到,使手指出血,蟹肉也剔得不干净。在丰子恺眼里,父亲可是吃蟹的内行,他有一套吃法:“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拳头里的肉怎么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么剔出……脚爪可以当作剔肉的针……”能把蟹肉剔除得非常干净,不浪费,把蟹肉积到蟹斗里,吃得非常精致和享受,吃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让丰子恺很是佩服。
美食可以吃到很高的境界,赏月又何尝不是。在《十五夜望月》中,诗人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同是望月,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想法。
古往今来的诗人写下了很多绝美的诗句,来抒发赏月的心情。像苏轼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写出了自己对美好月夜的留恋,对仕途不定的感慨。而李白面对明月则吟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迷乱”,表达了欲醉欲仙的清欢。
吃着螃蟹赏月已是很美的享受了,若能发一点秋思则是更高的境界。面对菊黄蟹肥、良辰佳节,我们会发出什么秋思呢?抑或是不落窠臼,别有情趣呢?
三、一首诗,让韩翃人生起飞
你有没有幻想过,如果你能言善辩、妙语连珠,哪天得到了伯乐的赏识,便有机会被任命为大官呢?这种事不是完全没可能,至少在唐代大诗人韩翃身上,它就真真切切地发生了。不过让韩翃人生起飞的,不是他的能言善辩,而是他创作的这首《寒食》诗。
韩翃从小学习刻苦。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他终于在天宝年间考中进士。起初他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赏识,只在地方担任了几年幕僚后,就回家过上了悠闲的隐居生活。
韩翃平时爱好写诗。他的许多诗脍炙人口,诗名逐渐传遍天下。这首《寒食》就传到了唐德宗的耳朵里,得到了唐德宗的赏识。说来也巧,正好知制诰的职务出现了空缺,唐德宗就下令让韩翃入宫,接替这个空缺。
办事的宰相问唐德宗:“皇上,朝廷里有两个进士都叫韩翃,不知您要提拔的是哪个韩翃?”唐德宗立即在御用宣纸上挥笔写下《寒食》诗,并亲自批示说:“写了‘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于是,韩翃从一个隐士,一跃成为天子的近臣,专门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令,受到天子的重用。
孔子曾经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我们身负才能的时候,不要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本领就好了。就像韩翃,他文采斐然,虽然一开始没有得到重用,但是他的才能逐渐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德宗发现并得到了赏识。
四、说说寒食节的那些事儿
说到寒食节的起源,我们就要提到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了。
据史书上记载,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因为吃不上食物,快被饿死时,介子推割掉自己大腿上的肉为他充饥。等到晋文公成为君王,分封当时立功的大臣,却单单忘记了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的介子推一直隐居在山林里,也没有去找晋文公。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却拒绝了。他躲在山林里,几日几夜都不出来见晋文公。晋文公想到一个主意:要是我在山里放火,介子推岂不就被烟熏出来了?于是,他命令人放火焚山以逼迫介子推露面。但介子推十分倔强,宁肯抱着母亲烧死在一棵树下也没有出来。大家为了纪念这位忠贞之士,就在介子推去世的这天不生火做饭,改吃冷食,这一天也因此被称为寒食节。
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诗,以追述寒食节的来历表达了对介子推不慕名利的赞赏:
寒食
(唐)卢象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据说寒食节的起源还与改火有关。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带来的危害又让他们心存恐惧,他们认为火有神灵,所以要祭祀火。古人认为,三月过寒食节的时候最容易起火,所以从寒食节起禁火三天,到清明节重新起火,称为“改火”。
既然要吃冷食,百姓在寒食节这天吃什么呢?据《唐六典·膳部》里记载,寒食节要吃麦粥,用大麦和粳米磨碎后煮粥,拌入杏仁碎粒,直到冷却后再拌入糖稀吃。
“御柳”还是寒食节的一档皇家特别节目。
寒食节时,家家户户本来都要禁火,但皇上会给公侯之家赏赐蜡烛。在皇宫里,宫人们比赛钻木取火,谁能最快从榆树、柳树中得到火种,谁就会得到皇上的奖励。接着,皇上就把这取得的“新火”赐给近臣。所以韩翃在诗里说:“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戴面具,画脸谱,唱戏剧
——《藏戏》
藏戏是藏族人民独特的艺术形式,表演者戴着面具,演出三天三夜也不停。汉民族独特的戏剧艺术是京剧,它是中国四大国粹之一。《唱脸谱》里的歌词写到京剧,“美极啦,妙极啦,简直OK,顶呱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你对中国国粹艺术——京剧了解多少呢?
一、京剧行当怎么笑?
人有各种各样的笑声,在京剧中也是一样。京剧人物的性格、情绪不同,就会发出不同的笑声,它就像是人物的脸谱,能塑造人物性格,显示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既然京剧人物的笑声是由人物性格等因素决定的,那京剧中有哪些典型人物性格?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行当(háng dang)了。行当就是对京剧人物从性别、性格、年龄、身份方面进行的划分,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生行,扮演男性角色,分为老生、武生、小生。从它们的名字里,你能猜到各自的角色特点吗?老生,扮演中年以上男性;小生,扮演年轻的男性;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男性。
旦行,扮演女性角色,分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四类。这四类也是根据性格、年龄、身份划分的。花旦,大多扮演聪明伶俐、活泼开朗的姑娘;武旦,扮演精通武艺的女性;老旦,扮演老年妇女;青衣,主要扮演端庄正派的中青年妇女。
生行和净行虽然都是扮演男性,但性格不同,净行主要扮演性格粗犷的男性。
在鼻子上勾画一块白色的粉块,这就是丑行的妆容特点,丑行分为文丑、武丑。文丑以表演说白为主,武丑以武功、翻打为主。
人物性格决定笑声,不同行当的典型笑声是怎样的呢?
青衣扮演端庄正派的妇女,她们一般不笑,或者只是安静、含蓄地微笑。如果你在舞台上看到打扮端庄的妇女“哈哈哈”地狂放大笑,那她很有可能扮演的是傻子、疯子。
净行的笑声最爽朗、无拘无束,因为他们扮演性格粗犷的男性。他们心情平静时的笑声是“嚯嚯哈哈!”感到惊讶的笑声是“啊?嚯嚯哈哈!”愤怒地冷笑时,他们的笑声伴随着打击乐的演奏,发出“哈、哈、哈、哈、哈哈哈”有停顿的笑声。开怀大笑时,他们的笑声由弱渐强,发出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声,而且持续至少20秒以上。
丑行是最爱笑的行当,他们经常会发出“啊哈”这种尖锐、滑稽的笑声。
在京剧表演中,虽然行当的笑声都是“哈”“嚯”“啊”等词语,但是配上不同的肢体动作、眼神、声调、服装与妆容,就能显示出不同的情绪和性格,展现出微笑、狂笑、冷笑、假笑、大笑、苦笑、奸笑、傻笑、惨笑、嘲笑等不同的笑。
二、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
当远古人类不能对打雷、闪电、人类演化等自然现象做出科学解释时,就会创造神话故事来认知这个世界。相信大家已经读过中国的很多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那你知道西方有哪些神话传说吗?在西方神话里,谁创造了人类?火又是谁最先发明的?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是谁?他为什么被绑起来了?
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的神明,他是西方的女娲,他按照自己的身体创造了人类。
人类出现以后,宇宙之神宙斯要求人类敬重天神,只有这样,天神才会庇佑人类。普罗米修斯是人类的创造者,他就代表人类与宙斯等天神谈判。可是,宙斯担心人类能力太强,就拒绝向人类提供最后一样必需品:火种。普罗米修斯起初答应了宙斯,但他渐渐发现如果没有火种,人类就不能抵御动物的侵袭,不能长久地生存和繁衍,于是他偷走了天火,把它送给人类并教会人类使用。
宙斯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霆。你想,主宰万物的宇宙之神怎么能原谅别人愚弄他呢?于是,他命令山神用锁链把普罗米修斯绑在高加索山脉的一块岩石上,让一只饥饿的老鹰每天都吃他的肝脏,吃完,等肝脏重新长出来,老鹰又继续吃,这样周而复始了三万年。
普罗米修斯最后会得救吗?
命运之踵阿喀琉斯
“踵”是脚后跟的意思,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和命运有什么关系?
阿喀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丝与民间英雄珀琉斯的儿子。阿喀琉斯出生时,命运女神就预言他注定会在特洛伊战争中战死。忒提丝爱子心切,想要改变他的命运,就捏着他的脚踝把他泡在冥河里,让他全身刀枪不入,但是她抓着的那只脚踝没有浸泡在冥河里。
忒提丝让他男扮女装躲过征兵,可最后还是被发现了。阿喀琉斯决定参加战争,勇敢面对自己的命运。他为希腊军作战,可战争一打响,特洛伊军就在赫克托耳的带领下把希腊军打得节节败退。阿喀琉斯的好朋友不忍心看着希腊军惨败,就偷偷穿上阿喀琉斯的铠甲上了战场,结果被赫克托耳杀死了。阿喀琉斯知道关于自己的预言,如果他杀死赫克托耳,就会与太阳神阿波罗结为仇敌。可是为了给自己的好朋友报仇,也为了帮助希腊军赢得战争的胜利,他来到特洛伊城下,杀死了赫克托耳。这时候,太阳神出现了。
阿喀琉斯能不能和命运抗争?他会被太阳神杀死吗?
如果想知道创造人类与传播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与被命运诅咒的阿喀琉斯的结局,就找来《古希腊神话》读一读吧。它会把你带进一个充满幻想与冒险的新世界。
三、神奇动物去哪儿了?
青藏高原被称为“野生动植物的王国”,藏着很多在城市里见不到的神奇动物,喜爱动物的你一定很想认识一下它们吧!下面,就让它们向我们做一个自我介绍吧。
最凶猛的獒犬——藏獒
我叫藏獒,我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地区。什么?你不用担心我冷,我一点儿也不怕冷,因为我的体毛很密、很粗。冬天最冷的时候,我的毛就像一层厚厚的皮衣,它裹住我的身体,使我能在冰雪中安然入睡。我大约有120厘米高,是狗狗中的大高个儿。我的肌肉很强壮,力量很大,但是我的脾气不太温柔,见到陌生人我就想冲上去攻击他,其实我不是一只狠心的狗,我只是为了保护我的主人和他的财产。我是藏人的保护神,他们都很喜欢我,还给我起了一个美名——“天狗”。
最辛苦的精灵——藏羚羊
我是青藏高原上的精灵,我叫藏羚羊,你也可以叫我长角羊。我生活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荒漠草原上。我也不怕冷,因为我身上长着细密的绒毛,比你们的羽绒服还暖和呢。就因为我的绒毛又软又暖和,有坏人想抢走我身上的毛皮卖钱,真令我胆战心惊,上次我差点葬身在偷猎者的枪下,幸亏我跑得快才甩掉了他们的追赶。对了,我每小时能跑80公里,跟你们驾驶的小汽车一样快呢。
我是一只母藏羚羊,你们看,我的头上没有角。如果头上长着笔直的角,那它就是公藏羚羊。每年4月底,我们母藏羚羊就要迁移到一片水草肥美的地方生宝宝,然后再带着宝宝回到公藏羚羊身边。每年夏天,我们大概要迁徙300公里去繁衍后代,一路上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危险,可是我们必须这么做,因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生活习惯。
最胆小的马类——藏野驴
我,我……我叫藏野驴,你不要这么盯着我看了,我很胆小的,很容易受到惊吓。我常常敏感到草木皆兵,一双“千里眼”能观察到距离自己几百米外的情况。如果我受到惊吓,就会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狂奔不止,几秒钟后,你连我的影子都找不到了。
我有个特异功能,就是耐干旱。如果环境中缺水,我可以好几天不喝水,你们就做不到吧?我的很多兄弟姐妹都生活在藏北高原,如果你来到西藏,最常遇到的恐怕就是我和我的家人们了。
最能飞的仙鹤——黑颈鹤
我有一只黑色、高雅的长颈。我可是世界上唯一在高原上生长、繁殖的仙鹤呢。把我看作吉祥物的藏民尊重、爱护我们,我们也和藏人和睦相处,一起享受青藏高原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估计你们都没有爬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吧?我可是每年都会飞越珠峰呢!我的飞行高度可达10000米,在高空翱翔的时候,我能俯瞰整个珠穆朗玛峰。每到11月左右时,我们就会飞越珠峰,去气候温暖的地方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