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她也躺不住了,出门抓了个竹竿就打树上无辜的黄莺,它们从这一枝飞到那一枝,声音更加急切,像是解释又像是嘲讽,她也呕了气,没头没脑地一阵乱打,最后累得抬不起手。她不动了,那莺儿也安静了,偶尔一两声轻柔的呼唤,倒像是对她的安慰。
清晨的阳光柔亮而明媚,天蓝得有些刺眼,清风拂柳,她微微地有些出汗,忽然就笑了起来,单纯得就像回到了小时候,一个人也能自说自话,更何况前面还有黄莺儿。
我叫慧娘,这附近的村子里也还有叫慧娘的,这个名字原本就很普通,无非是希望我心灵手巧,为的也是寻个好人家。我会做鞋、做衣服,还有精湛的刺绣,我还会烧火做饭、挑水浇园,小门小户的女孩子,从小就不能娇气。
也是遇到他以后才变娇气的,从他眼里看到心疼,就觉得这辈子怎么都值了,在他面前我什么都不想干,就想看着他,可是他离开了,我就不愿意闲下来,我可以整夜地织布穿梭为他做衣服,却不敢整晚睁着眼想他。我天快亮了才睡着,梦见他回来了,他黑了,瘦了……
我不是故意要打你们的,你们热热闹闹地聊天把我吵醒了,我看不到他了。慧娘的眉眼越来越低,她难过得几乎落下泪来,可是转瞬,她又抬起头来看着莺儿,脸上重新浮现了淡淡的笑意。
我们认识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军营了,不过没有远征过,很多时候他来找我,就是站在我家后面的树下学鸟叫,我就会找借口出来,很多时候人出不来,可心早就飞出来了。对了,还没说我们怎么认识的呢,那是我们这里十年一次的大庙会,方圆几百里的人都赶来了,他们在维持秩序,我和家人走散了。别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啊,我没有要他送,我只是问他借了点钱,那卷红线太漂亮了,不带回去我会吃不下饭的,后来我用这线给他绣了荷包,喜庆的缠枝莲。
都怪这恼人的红线,我就怎么也忘不了他了,很快他来提亲,媒婆把他吹得天花乱坠,我在窗户外面偷着笑,什么有将帅之才啊,我不稀罕,我只要他平安,但少年英武,为人诚恳是真的。合了八字,定了日子,彩礼送来了,嫁妆也备齐了,我自己做的大红嫁衣在身上也比划了好几次了,他却差人捎信来要退婚。那是我第一次哭得失去知觉,也把我的性子逼上来了,我拿着刀子告诉那人,不给我一个让我甘愿放弃的理由,我就不活了。
原来,是他们要远征了,从这江南到那辽西,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回来,更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来。我剪下胸前的发丝裹在白色的帕子里捎给了他,他的顾虑我也知道,但是我要做他的娘子,守着他,等着他回来……
唐朝真是大气啊,连这春闺女子的怨都只是娇嗔,好像手里握得紧紧的,心里溢得满满的,全是爱情全是他,虽然他不在身边,虽然他离了那么远,虽然,自己的坚强或脆弱,他都看不见。
但是,她就这么坚定啊,他是她远征的夫,她是他守家的妻,千里迢迢,她是他唯一的终点。
也是盛唐的恢弘,给了她足够的信念,他一定会胜利归来,来和她过田园的日子。
也许因为自身就是小女子,读诗词重的是意境和情绪,有时候看见题目就能猜出个大半来,可是这一首题为《春怨》的诗却让人惊喜。
这怨是俏皮的,是活泼的,也是姣痴的。春日清晨的莺啼最该是应景的,她却冲出去就打,只因为惊了她的梦,若以往她会怪自己怎么起得这么晚,笑自己睡得沉了,可这次不一样,因为梦里的人是他。
转念回到屋子里坐下,怏怏地,辽西那个地方真是贫寒啊,他们自小在这江南水乡里,她连厚的棉衣都不会做,给他带的那一件又一件的衣服,能不能替他遮挡风寒呢?
也许,可以去看看他呢,千里到辽西,不一定只是在梦里。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金昌绪所作,很多人也许连他的名字都没听过,翻遍《全唐诗》,他的作品也只有这一篇,把搜索范围再放大,这篇是他流传于世的唯一作品。在那个诗人繁盛的朝代里,他被淹没得只剩下一个安静的角落,生卒年纪不详,身世不可考,我还是认识了余杭的他。
隔着苍茫时空望过去,他的背影在青瓦粉黛的村落间,原本失落踌躇,壮志难酬,这春于他,只是又一季流年疾逝的催促,身为读书人,应试是他唯一的出路,可屡试不第的遭遇让他开始怀疑他在社会中的价值,总觉得心里不安定,惶惶地,好像错过了很多很多,京城有那么多的贵族,天下有那么多的才子,他就像这溪边的垂柳一般,有或者没有都不重要。
就在这个时候,他看到了慧娘,粗拢了头发急急跑出来的慧娘,似乎梦里梦外还在恍惚,竟然不觉不远处有人正充满好奇地看着她。
他忽然就羡慕起那个辽西军队里的那个男人,远方有一个这样的女子满心满意地牵挂着自己,不管什么时候,风尘仆仆地回来了,推开熟悉的门,里面有那个熟悉的笑容,他怎么舍得让她的等落空呢,他一定不会。
更重要的是,这个叫慧娘的女子,她没有形容憔悴,也没有那擦也擦不完的泪,她依然是笑吟吟地,跟这莺儿赌气的样子活脱脱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她周身散发出一种大信大义,一种和这大唐合拍的韵致。
开元盛世的气派绝不是隐藏在诗词字画中,更不是《长恨歌》里的旖旎,这些流传都是修整过的,而原汁原味的根基一定是在民间,在那一耕一田,一衣一饭,举手投足间,似慧娘这样有着勃勃生机,哪怕她和丈夫因征战而分离,她却爱得这样大气,让现在的我读来,都是由衷的欣慰。
那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把那噬心的相思诉到了极致,分别已久的人相见,一句“你瘦了”,好像那些他不曾看到的心酸和无助此时就都有了分量,想到茶饭不思是爱,想到失魂落魄是爱,甚至一任相思到阴阳两隔,那是让人扼腕不已痛彻心扉的爱。
那么,一切如常呢?
他不在,她静心守候,不敢荒废时日,不敢放任自己倦了心懒了食,相反,她更加用心了,她一定要让他放心,也让自己更好地在日深月累中等他。
可是结局并不一定都美丽,也许在他跋涉的路上,朝思暮想的爱情应该有片海的重量,而她是那海里的鱼,他的离开带走了她生存的氧气,她应该是望穿秋水,拍遍栏杆,甚至奄奄一息。
这样的故事在《唐宋传奇》里,在诗词的润墨里,也在一个又一个烟花女子的眉目里。却不属于她,慧娘是民间活泼的存在,是大唐盛世爱情的根基,她只是小家小户的明珠,她只有一个清晰的思念,江南的山水给了她灵秀,那柔韧是生长起来的,长成藤,长成树,长成守望。
她在等他回来,这等,是她孤单生活里最美丽也最珍贵的秘密。
金昌绪对眼前这个女子,没有丝毫的怜,却有说不尽的敬,他只是一怀风物荡古今,在这陌生的路边,寻常的村巷,豁然有了生机。
叹而不伤才叫坚强,怨而不恨才是绝版的收藏,整整衣衫,抖抖那经年一层层积在心上的尘埃,他深深吸了口气,这春色如画,他宛在桃源。
刚好不久前他刚刚听过从西北边疆的战场上流传过来的曲子《伊州歌》,配上词句,题名《春怨》。此后文人雅士浅酌小聚时,他或吟或唱,只是瞒下了这个故事,每次都会闪现出那个美好的画面,画面里的慧娘宛然就在眼前,一颦一笑都看得真切,有时候真怀疑自己是不是遇见过她,还是只不过梦里的一次相逢,她是那好心的仙子,专程来人间指点迷津,卸一卸去他人生里的沉重。
其实,他那么吝啬,读了二十年诗书,只给了慧娘二十个字。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与那些精雕细琢的千古绝句比,他轻松得携带了民歌的气息,一层一层地递进,让人读到最后一句才恍然,这不是一个骄横的女子,而是有一点乡野天然的蛮,整首诗描绘了一个生动的春日清晨,一个思念着丈夫毫不做作的女子,好像这四句就是从那慧娘的口中说出,通俗易懂,明快爽利,充满了女子单纯的小脾气,没有丝毫心理描述,却圆净利落无遮拦地道尽了她的想念。口语话的记叙,为它的广泛传诵提供了基础。
金昌绪没有想到,他偶然的一个怦然心动,顺手拈下的句子,一唱就是千年,人们因此而记住了他,并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赞美这首诗“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这种层层设疑,句句解答,极尽曲析之妙的艺术手法叫“扫处还生”,没有伏设,直入主题,画面简单,曲意却悠长。
这诗是配有曲子的,严格来说,这首诗是为《伊州歌》配的词。作曲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将军,名叫盖嘉运,时任北庭伊西节度使,一生沙场官场起起伏伏,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可《唐书》中却没有他的传记,只零星的事件中记载了他辉煌的几年。因他的征战和驻守,使得混乱的西域疆城有了难得的平静,唐朝的基业更加稳固,封官加爵后,这个决定要好好享受人生以弥补奋战时的伤累,于是一头扎进了花天酒地,再也不愿意回那个贫瘠的边境。
唐玄宗总喜好音乐,并且有很高的造诣,盖嘉运把这首曲子献给了皇上,曲子果然是好,能让唐玄宗拍案叫绝,立刻命教坊练习演出,很快盛行于宫廷,又传于长安城的歌舞馆伎,酒肆茶楼,并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著名的词牌《八声甘州》就是这里面的一个乐段。
偏偏皇上的欣赏却让他更加糊涂,越发胡作非为不知收敛,赫赫战功尚且不能庇佑他安稳余生,一首曲子又怎么能够?
唐玄宗不是昏君而是难得的明主,放眼天下,能让他不以君王身出现的,也只有杨玉环一个。
就在他花天酒地软玉温香的时候,战略要地却被敌军轻易攻破,皇上大怒,发旨把他押解回京。
从此,关于他的所有历史就戛然而止,没有他的辩解,没有戴罪立功,也没有秋后问斩,或者杀无赦。一切就这样停顿了,《资治通鉴》和《旧唐书》里与他有关的记载都结束得那么决绝,似乎再也没有提起的必要了。我把书翻了又翻,还是一无所获。他是个适于冲锋,却不能守功的男人,可伊州的日月风情还是给了他最恢弘的舞台,这《伊州曲》是他在那段征战时期用心所作,自然能打动人最柔软的心,这曲子还有它特殊的地理因素,里面糅合了西域色彩,所以成了著名的边塞曲。
柳永填有著名的《八声甘州》,并被赵令畤和王国维欣然赞誉。
此时想起盖嘉运,我却只想用一下苏轼的《八声甘州》,“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回京的途中,他再没了吟唱的风霜。
时间的轮盘一圈一圈地转过去,江南的烟雨飘飞了一季又一季,越来越多的词曲和故事幽柔地流传着,水磨腔的余韵伴随着游丝软系,把人的心揉了又揉,叹了又叹。
生于昆山的王学浩拜别了老师李豫德,和所有期冀一展鸿图的人一样,踏上了求仕的道路,屡屡鼓足勇气,屡屡碰壁无终,他干脆一个包裹一把伞,布衣青衫游历于燕秦楚粤。名山大川和世风民情的熏染,让他的绘画天赋施展得淋漓豪迈。
他的山水画得原祁正传,结体精微,笔力苍古,中年兼涉写生,赋色极澹,自言略得元人苍古之趣,在仿古山水画家里占了重要的席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揣摩和领悟,在习作中不断探索和研习,把文人画派的旨趣和技法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广大,《清史稿》中对他有详细的记载,称赞他“足继前哲名一家”。
再看这幅《弄莺图》,正是那位连名字也不曾留下的慧娘,春日莺啼柳萌的繁盛,把古诗的意境和诗外的深情都带到了眼前,画面简洁疏朗,线条清气松秀。
椒畦胸襟开阔,为人恬澹旷适,诗书画均有名,用墨能入绢素之骨,比人深一色。中年时笔墨功力已非同一般,时人论他:“此种笔墨,前有大涤子,后惟金冬心,非胸有书卷、笔下无纤尘,不能漫落一笔。”晚年专用破笔,雄浑苍老,脱尽窠臼。他修辑了《昆新合志》,著有《山南论画》《易画轩诗录》《毛诗说》《翠碧山房稿》等,观点独到,论述精妙。
人到了一定的境界中,反而没有了追求的欲望,只是珍惜当下,把时辰一日一时盘旋着握在手中,黄公望的《富春隐居图》是他的良伴,推窗可见目及之处的玉峰山即为董北苑江南山粉本,暖风吹来,那江边柳下,依稀就是思夫的慧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