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活需要分寸感
64912100000007

第7章 人性的弱点——聪明人是如何失掉分寸感的

1.面对利欲的陷阱,聪明人有时也不知躲避

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很多高智商的聪明人也会上当受骗、落入陷阱之中呢?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心藏着一个大写的“欲”。正是由于利欲熏心,让他们的内心失去了分寸感,丧失了敏锐的判断力,以至于鬼迷心窍放松了警惕,从而轻而易举就掉进他人精心设计的陷阱和牢笼之中。

关于欲望令人丧失分寸感这件事,《中庸》第六章中说: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意思就是,孔子说:“人人都说‘我是聪明智慧的’,可如果有人设个圈套,在利欲的驱使下,就会像禽兽般进入捕网、木笼、陷阱之中,而没有一个知道躲避的。”

在人们的认知中,陷阱是猎人用来捕捉野兽的,在看似安全的地方挖个坑,然后用杂草、树枝、树叶、泥土巧妙地掩盖好,旁边再放一些动物爱吃的食物做“诱饵”,当猎物不小心踩上,就会扑通一声掉下去,从此任人宰割。

动物为什么心甘情愿地靠近陷阱,是它们傻吗?当然不是。诱引它们入套的是内心获得食物的欲望。其实,被陷阱套牢的何止是动物,比动物智商高得多的我们也常常会成为陷阱中的猎物。这就是欲望背后藏着的危险,即使是很多所谓聪明的人,有时也无法彻底摆脱这样的诱惑。

说到陷阱骗局,有史以来最为悲惨的要数秦国宰相李斯了。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李斯的官场悲剧,那就是“赵高挖坑,李斯跳”。赵高是如何步步为营,让聪明过人的李斯主动跳入陷阱的呢?下面请看李斯走向死亡的全过程——

李斯,秦国丞相。秦始皇在世时,李斯为了权力之争,曾亲手将同学韩非毒死狱中。为讨好秦始皇,撺掇发起“焚书坑儒”,使数百名儒生送命于骊山。为巩固自身地位,他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秦始皇的儿子扶苏。

李斯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大臣,秦始皇驾崩之前写下诏书,立太子扶苏为帝,并将扶持扶苏称帝的重任托付给李斯。

扶苏虽然为李斯的女婿,但在政治主张上却与李斯不同,尤其对李斯“焚书坑儒”的行为持极力反对态度。赵高与李斯常年共事,知道李斯最看重家族声誉,于是以家族存亡来提醒李斯,让李斯与自己一起篡改诏书,让胡亥继承皇位。

起初李斯并没有接受赵高的提议,洞察人心的赵高告诉李斯,如果扶苏当皇帝,肯定重用大将蒙恬,看看秦国丞相如商鞅、吕不韦等人的下场,就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了。这句话吓住了李斯,让他开始考虑李氏家族的私利。赵高告诉他,只要胡亥当上皇帝,李氏家族就可永久安全地存在,李斯的丞相之位也可以继续当下去。在权衡利弊之后,李斯违背了秦始皇的遗训,开始与阴险歹毒的赵高狼狈为奸,合谋篡改遗书,改立胡亥为帝,导致扶苏自杀身亡。

胡亥继任秦二世之后,赵高发现李斯是自己的第一障碍,昔日的政治盟友变成了眼中钉、肉中刺。于是赵高来了个卸磨杀驴之计,找了个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转眼间将身居高位的李斯变成了阶下囚。

为揭穿赵高的阴谋,李斯多次给胡亥写密信。可是,李斯的每一封信都被赵高付之一炬。最后,李斯和他的儿子被腰斩咸阳,他后悔莫及。他做这一切的目的原本是想保护家人安全的,没想到反而牵连家人惨遭屠杀。

在很多人看来,篡改诏书、谋害太子这种事李斯不可能去做。首先,从李斯与秦始皇的交情上来说,秦始皇对李斯有知遇之恩,使他从一个小小的秘书,一路攀升为国家丞相,不应该做出背叛恩人的行为。其次,李斯除了丞相之位,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皇亲国戚,女婿正是太子扶苏,为什么要害死女婿,让他人做皇帝呢?如此看来,李斯于公于私都不应该篡改诏书、逼死太子。

事实上,李斯的确这么做了,决定李斯如此选择的背后推手正是赵高。赵高是如何说服李斯的呢?真正左右李斯行为的不是赵高,而是李斯内心的“趋利避害”心理。赵高抓住李斯的软肋,只需对着李斯的耳朵多念几遍商鞅、吕不韦等丞相的名字,李斯早被吓得不寒而栗了。在做足铺垫之后,赵高简单分析扶苏称帝后对李斯官途、家族的危害,于是李斯倒戈叛变的选择顺理成章了。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嗜欲者,逐祸之马也。”一个人如果不克制内心的欲望,将会加速祸端的到来。所以,一个人要想躲避人生中的利欲陷阱,就要守住内心,克制欲望,严于律己,且不可被利害所迷惑!

欲望这个东西,是人都有。读书人有追求知识渊博的欲望,当官者有仕途攀登的欲望,一国之君有君临天下的欲望,普通人有七情六欲,就连内心清净的修行者,也摆脱不了得道的欲望。很多时候,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欲望,促使一个人不断前进,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人生目标,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

可见,欲望并不可怕,也没有好坏之别,贵贱之分。真正可怕的是一个人无法驾驭欲望,就像一匹马,任其放纵,失去了分寸感。内心的欲望信马由缰地奔跑,自己最终必将沦为欲望的奴隶,累死在追求一个又一个欲望的路途上……

2.选择中庸之道,聪明人也需“笨功夫”

如果我们留心观察,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少资质平平的人当上了老板,做出了一番事业,而很多天资聪慧的人却沦为打工仔,不但忍受经济收入微薄的窘迫,而且时刻担心因技能落伍而被炒鱿鱼。

为什么不少高智商的聪明人很难出头,最终只能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呢?关于这个问题,孔子早已给出答案。据《中庸》第六章中说: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意思就是,人们都说“我是聪明智慧的”,可是在选择中庸之道后,竟然连一个整月都很难坚守下去。

孔子说这句话的目的是想告诫我们,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聪明睿智的,可成为圣贤人物、建功立业的却寥寥无几呢?这是因为对中庸之道的坚守不到位。很多人在人生路上做不好、走不远,并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目标和信念不够坚守。知是一回事,做则是另一回事。

那些头脑灵活的人,眉头一皱就能计上心来,一拍脑门就能够想出个好创意、新点子,但最大的缺点是“执行力弱”“坚持力差”,做什么事都是三分钟热度,往往坚持不了几天就不了了之。相反,那些看似蠢笨的人,由于大脑不够灵活,好不容易确定一个目标和方向,就会长时间地坚持做下去,因此更容易在某个领域获得惊人的成就。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不能成功,并不是因为你不够聪明,恰恰是因为你不够“笨”!真正的聪明人,要懂得下笨功夫!

曾国藩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清朝重臣,被誉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堪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的成功之道就在肯下笨功夫。

关于曾国藩的“愚笨”,湖南乡下流传这样一个笑话:一天晚上,曾国藩在屋里读书,一篇极短的文章重复读了很多遍都背不下来。当时,有一个小偷藏在曾国藩房间的房梁上,准备等他睡着之后行窃。可那小偷左等右等,曾国藩就是不睡觉。这可让小偷忍无可忍,一时之间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对着曾国藩高声喊道:“你背的这篇文章,连我都会背了,你却还记不住。像你这种榆木疙瘩、笨脑袋,还读什么书呀!”

虽然这个笑话听起来夸张,但也绝非空穴来风。据说,曾氏家族的人天资大都不怎么聪明,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也早已笨出了名,光秀才就考了十七次,直到四十三岁才考中秀才。

在曾国藩读书识字时,父亲要求他读不懂上一句,决不能读下一句,读不完一本书,决不能开始读另一本书。如果完不成一天的任务,决不能上床睡觉。可以说,这也是下笨功夫的一种表现。

为什么天资平平的曾国藩却能比很多聪明之人获得更大的成就呢?这是因为曾国藩没有苦思冥想地寻找通向成功的技巧和捷径,而是用自己的“笨”方法一路前行,不达目的不罢休,最终抵达了那些聪明人都达不到的境界。用他自己的话说,人生终极智慧就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概括来说,曾国藩穷其一生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所以他才能够获得比聪明人更大的成就。

纵观那些天资聪明的人,他们又如何呢?由于他们大都处在众人的赞誉、追捧之中,被各种光环照耀,很容易变得傲慢、浮躁、急功近利,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总是将自己的目标变来变去,最后连自己都搞不清楚要做什么了,又能够去坚守什么呢?最终只能空守一身聪明,在失去分寸的道路上沉沦自我!

众所周知,埃及的金字塔很高,但你知道吗?据说能够到达塔顶的只有两种动物——老鹰和蜗牛。老鹰能够降临塔顶,凭借的是矫健、遒劲的翅膀,而蜗牛能够到达塔顶,要归功于它日夜不停的坚持和执着。这个世界上,像老鹰一样勇猛、强劲的人很少,大多数人要想抵达梦想的顶峰,都要凭借看似愚笨的坚守与执着,朝着内心既定的方向永不停息地奔跑!拼搏到无能为力,努力到感动自己!到了这个时候,你所追求的一切必将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