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这些年,我吃的都是不好意思的亏
64911800000004

第4章 先过心理这一关,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

1.面子——深入骨髓的毒

所有的不好意思,都可以归结于要面子。做错一件事,因为不好意思,所以打死都不承认;说错一句话,因为不好意思,梗着脖子挺下去。死要面子活受罪,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有句俗语说的好:“头可抛,血可流,面子绝不可以丢。”不知有多少人因为不好意思,好面子,最终吃大亏。

诚然,人要脸树要皮,要面子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因为不好意思拒绝他人而伤害自己,那么最终活受罪的只会是我们自己。

有一个自命不凡的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工作。在这里,他是学历最高的员工,所以他从不把只是本科生的正副所长放在眼里。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算打过招呼。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了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飘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惊得眼镜都快掉下来了。

水上漂?不会吧?这是以前武侠小说中才会有的功夫啊!

过了一阵儿,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到对面上厕所。博士差点跌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这时,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上厕所得绕十分钟的路,可他已憋得不行了!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他没办法了,也起身往水里跑。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跑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当然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为什么有的人要面子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不顾一切?究其原因,不过是过度的自我心理作祟:一是要让人高看。这种心理,从人们爱听奉承话,渴望被表扬等方面就能得到印证。二是因为不好意思拒绝。有人性格过于腼腆,怕拒绝了他人而落了自己面子。三是找到自欺欺人的一种感觉,以获得社交场面上的心理满足或某种利益。

很多人因为好面子吃了不少亏。尤其是在熟人面前,有的人因为顾及脸面,即便心中有再大的不满,或者有自己的见解,也会一忍再忍,不好意思说出口。实际上,你越是不好意思,越是要面子,你所蒙受的损失就会越大。

陈晓是一名大学生,虽然家里十分贫困,但因为学习成绩好,因此每年他都能拿到一笔大学奖学金和贫困助学金。有一次,奖学金刚发下来,室友们便吆喝着要让他请客吃饭,碍于情面,他只得答应下来。

同寝室四人,再加一个平时玩得好的朋友,五个人要了五个菜;陈晓又主动加了一个鲜肉火锅,还要了一打啤酒。其实,陈晓并不想浪费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奖学金,那可是他大半个学期的生活费;但他又不想在室友面前丢了面子,只好硬装大方。

一餐下来,啤酒瓶横七竖八地躺在饭桌上,虽然还有很多菜基本没动,陈晓也不好意思打包,花去的200多元意味着他下个月就别想看见荤腥了。

人人都不想丢了面子,可如果是那种不看实际情况的一厢情愿,最终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有人为摆阔气,大肆举债购豪宅,结果却被人每日追债至无处容身;有人死要面子借钱请人吃大餐,自己却三餐凉水加馒头艰难度日……凡此种种,其实都是虚荣心做怪,错把面子当成了尊严。

其实,因为好面子而吃亏的人,亏吃得多了,就会变得精明和虚情假意,变得口惠而实不至。这样的人不仅会丢失掉自己在他人心目中树立的信誉度,而且还会让他人鄙夷。因此,千万不要太把面子当回事,也不要因为顾虑太多而不好意思,否则,我们只会越来越虚伪,越来越做作,以至“毒”入骨髓,变成我们今天讥讽的人。

2.自卑——胆小者的交际障碍

有人因为外貌不好而自卑,有人因为学历不高而自卑,还有的人因为收入低而自卑……凡此种种成为自卑者心中最严重的心理交际障碍。萨特说:“他人的目光影响我们的自由意志,左右我们的选择,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在他人的影响之下做出违背心意的选择。”

因为自卑,所以我们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遇事畏畏缩缩。明明心里很想和那个优雅的姑娘打个招呼,结果却装作看风景错身而过;明明想大声告诉老板,“这事我能完成”,话一出口却变成了“我不行的,您要不找其他人试试”。自卑,不但让我们束缚了自己的脚步,降低了说话的音量,还让我们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人之所以会自卑,大多与我们自身的心理因素影响有关。由于人消极的心理暗示,往往会贬低自己,对自己缺乏自信,进而否定自己。事实上,要想拔除因为不好意思而产生的自卑感,最关键的就是要学会摆正心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兵力不足,而战争又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们上前线作战。为此,美国政府特地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没有对犯人们进行说教,而是特别强调犯人每周要给自己最亲爱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如何好,如何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专家要求犯人们把信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

3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要犯人在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如何服从指挥、如何勇敢拼搏等。

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正规军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勇敢拼搏。

著名的哲学家马克思曾经十分欣赏这样一句格言:“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自己跪着。不信你站起来试试,你一定能发现,自己并不比别人矮一截。”有道是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对于一些不可改变的事实,大可不必自惭形秽。发现他人的长处,这本身不是坏事;可是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只会刺激自己,让自己越来越泄气。

曾经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是个私生子,而且面貌丑陋,言谈举止缺乏风度;他对自己这些缺陷也十分敏感,在他人面前常常自卑而很少说话。为了弥补这些缺陷,他力求从教育方面来汲取力量,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通过自己不懈的艰苦努力,最终摆脱了自卑,成为一代伟人。

成功学励志大师卡耐基曾在他的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名推销员,在开始工作之前,常为自卑感到苦恼。因为每当他站在某位大人物面前时,他就会变得局促不安,结结巴巴地不知道在说什么。但最后他终于找到方法克服了这种困难。

他透露当时行销之前的心情说:“在那些大人物面前,由于自卑心理作祟,我脑袋里一片空白,原本已经准备好的推销词语瞬间消失在脑海中了。

但这种现象我没让它持续下去,因为我意识到,如果不想办法扭转逆势,这种工作再干下去也没什么意思。所以,我反过来想,如果这些大人物都是我以前就认识的普通朋友又会怎样?

从我开始有了这种想法,便开始尝试,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我完全可以像与朋友见面之间的那样,与他们亲切地打招呼、交谈,而且说起话来非常自然。

自从能站在平等立场与他们交谈之后,我的心情就变得轻松自然多了。从此之后,我所有的自卑感都消失不见了!”

人道主义者威特·波库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这一灵性,人们得以完成许多丰功伟业。事实上,如果我们变相地来看自卑,将它看成是促使我们前进的另一种力量,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自我。

正如一代球王贝利。当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气的桑托斯足球队时,他也曾恐惧过,并且十分害怕球队的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紧张得一夜未眠。后来他设法在球场上忘掉自我,专注踢球,保持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以锐不可当之势进了一千多个球。

人最重要的是爱自己,更要做自己。做我们想做的那个自己,没必要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一定要记住,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怀疑自己,也不要贬低自己,只要勇往直前,久而久之,就会从紧张、恐惧、自卑中解脱出来。因此,不甘自卑,发愤图强,是医治自卑的良药。

3.孤僻——孤独者心中的沟壑

有些人因为不愿和他人接触,以至对周围的人感到厌烦,甚至产生戒备。这种人往往喜欢独来独往,凡事都表现得漠不关心,一副自我禁锢的样子;如果与人交往,也会缺少热情和活力,漫不经心、敷衍了事;有时看上去似乎也较活跃,但常给人一种做作的感觉,仿佛有点儿神经质,因而别人都不愿主动与之交往。他们认为只要这样,便不会和他人产生交集,从而避免滋生出更多尴尬。

实际上,一个人之所以孤僻,正是因为其内心对他人的言行过于敏感,太过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才会内心脆弱。一个孤僻的人,如果不能够及时改善这个缺点,那么这种孤独很有可能会伴随其一辈子。

在美国心理医生Danny(丹尼)的心理备案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Lucy(露西)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成绩优异,但她长期以来一直经受着心理障碍的困扰和折磨。她自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再加上父母管教严格,除了学校和家,她很少在外玩耍。

上了大学后,她更加害怕和人接触,愈来愈害羞了。她认为自己是个怪人,她开始不愿意与其他人接触。上大学以来,就连自己身边的同学,她都很少来往,与人讲话时更不敢直视别人,别人问话,她也不愿意开口回答,而且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好像全身都在发抖。渐渐地,她越来越不愿与其他同学接触,喜欢一个人呆在宿舍或者家里,甚至连从小到大的朋友她也不愿接触了。最后,她开始变得暴躁、孤僻,对什么事情都不在乎,父母只好为她办理了休学。

事实上,据研究表明,童年经历、家庭教育环境,以及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是导致人们养成孤僻性格最主要的因素。父母过于严苛或粗暴,双亲婚姻不善,缺乏必要的交际能力和方法,在人际交往中屡遭拒绝或打击等,这都会使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进而将自我封闭起来,以为这样就可以减少伤害和痛苦。

其实,由于内心过于怯弱,孤僻者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尤其是当他们将情绪长期压抑,陷入寂寞时,就更易出现不良心理。孤僻者如若要改善与周围人的关系,就应当积极融合到亲人及朋友当中去,消除戒备心理,这样能够接受别人并与之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要多与性格开朗的人在一起,才能使自己变得开朗起来。

看看这个世界,很多悲剧归根到底都是性格导致的。例如,诗人顾城制造的惨绝人寰的悲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杀妻灭子后自戕其身,就是因性格孤僻,最后发展到畸变、扭曲、精神崩溃。

当然,除了极少数人,很多人的孤僻症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可以说,其中80%都是由后天的环境所造成的,那么如何才能帮助人从根本上克服孤僻呢?

一、多进行鼓励

孤僻、怯懦的人往往都不是喜欢说很多话的人,因此人们应该尽量在其面前少讲“你一定这样做”之类的话,而应多讲“你看怎样办”“你的想法是什么”这类的话,给他一个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鼓励他大胆说话、做事,让其在众人面前的孤僻心理逐渐被软化掉。

二、培养自尊心

鼓励他们做一些挑战极限的事情或者是参与有挑战性的活动,以及平常不敢参加的活动;还要多带他们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大胆、顽强、开朗的性格。另外,还可以让他们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以此克服心中的不好意思与尴尬,当与人交往的次数多了,性格就会有所改变。

三、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例如,卢梭曾经说过:“我不比别人更好,但我就是我。”适时地进行自我激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另外,要想改掉社交中胆小的毛病,还要时时提醒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自己和他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树立“必胜的信心”。你可以这样暗示自己:我主动与你交往,即使你不理我,我也算取胜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你的胆怯心理就会逐渐被克服,自然也会变得不再孤僻。

总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面对现实,主动和别人交往,树立信心,这样会体会到与人交往是一件平常的事。多一分自信,胆怯就会减少一分。要知道,如果你总是一副“孤僻”的态度,就很难去结交更多的朋友。

4.逃避心理——可怕的鸵鸟心态

众所周知,当鸵鸟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会把头钻进沙子里,以为只要自己看不见危险就安全了。殊不知,这不过是在掩耳盗铃。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无法完全避免,必须勇敢地去面对,勇敢地去承担。绝大多数时候,逃避非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让我们白白丧失扭转乾坤的机会。

“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也是一种懦弱行为。很多人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都会采取回避态度,明知问题即将发生也不去想对策,结果只会使问题更趋复杂、更难处理,原本只需稍微努力就能搞定的事,到最后竟成了无解难题。

魏明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员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薪水。前段时间,因为策划部的主管离职,所以公司急需在众多员工中挑选一新主管。

魏明的能力在整个部门都是顶尖的,本来非常有希望坐上这个位置;但是他为人比较内向,有点儿胆怯和自卑,自然也就没有跟别人竞争的勇气。正是因为这种逃避竞争、习惯退缩的心态,让他最终与主管职位失之交臂。

新主管走马上任之后,立马把魏明支到了营销部,说他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不习惯面对变化与改革。当他得知自己可能被指派去做他既不熟悉也不喜欢的工作时,隐形的焦虑、恐惧与厌世情绪随即涌上心头。这种扭曲的心态和错误的认知观念,最终使他放弃了自己原本所有的努力,辞职了。

在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困难时,很多人会习惯性地形成逃避心理。首先想的不是应如何解决,而是应如何逃避,觉得通过跳槽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然而这种解决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到哪里都会遇到矛盾,这种逃避方式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选择逃避,尽管可以暂时看不见困难和危险,但日后会面临更大的痛苦,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逃避的代价注定会是失望。面对危机,主动出击是最好的防御。只有迅速采取行动,才能把损失降到最小。相反,你如果束手待毙,试图做鸵鸟,那你就真的会被困难所击倒。

比如我们刚刚创业,很可能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资金、管理方面面临着经验不足的情况;这时候,我们要勇敢面对现实,而不是一味消极地逃避。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本身就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勇敢面对现实反而不会有想象中那样艰难,而随波逐流则会使我们先前的努力化为泡影,并丧失更大的发展机会。

逃避可能得到一时的安逸,从长远来看却使我们失去更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许多人都会在意识里忽视这个问题,然后拖延。然而,你拖得了一时,拖不了一世,等到问题再也拖不下去的时候,你再去解决,那时恐怕已经晚了。

既然注定要迎来一场风暴,就不要逃避,逃避只会延缓解决问题的时间,甚至延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就算无能为力,也要勇敢面对;即便是螳臂当车,也好过束手待毙。有的时候,一个人在无能为力、面临绝望时,才能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很多人在工作中总是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理,其实这也是一种“鸵鸟心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白,只要你敢于面对工作中的困难,鼓足勇气去解决,即便最终没有收获成功,也远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失败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以后不能勇敢地去面对,自此一蹶不振。失败不是永恒的,它只是暂时的,面对失败我们首先要以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好好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和经验,并做好下次腾飞的准备,勇敢地站起来,坚定地走下去。

人生其实就如战场,不要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在前方的战士,打胜战固然有成就,打败仗而能够全身而退,也是不容易的事。因此,我们一定要摒弃“鸵鸟心态”,勇于面对工作中的挫折与苦难,成功需要我们勇于面对。

世上没有不经历磨难就能获得的成功,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困难其实是我们成长的磨刀石,所以在面对困难时,时刻在内心深处告诉自己:勇敢面对,拒绝逃避!

5.害羞——内向人的心理局限

不好意思与人开口交谈,一说话就脸红,见到陌生人会手足无措,强做清高姿态,害怕与人对视,周围再喧闹也总感觉是一个人,厌恶与人进行没营养的谈话……以上种种,都源自羞怯的心理。过度的羞涩、胆怯,是社交恐惧症的一种表现。

根据心理学家荣格的学说,内向者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如自身的思想、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向者缺少想法,不善于表达,只是因为内向者性格多腼腆、害羞,因此才造成了这种性格上的局限性。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也是享誉世界的演讲大师。萧伯纳曾在大量听众面前批评现代的婚姻制度、教会组织及民主主义等,对自古以来重视的传统大肆攻击,在当时几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大胆。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萧伯纳其实原本是个内向害羞且有些自卑的人。

年轻时的萧伯纳偶尔会到住在泰晤士河边的朋友家拜访。因为害羞,每每在鼓足勇气敲朋友家的门之前,他都会在河边徘徊20分钟之久才能下定决心,甚至有数次都想干脆回家算了。但萧伯纳转念一想,若想要有任何成就的话,实在不能这么懦弱,于是才断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后来,通过大量阅读譬如《上流社会的习惯和风俗》等社交类书籍,萧伯纳终于想到克服内向及害羞的好方法,那就是在众人面前演讲。于是,他参加了一个辩论团体,在经过两三次的演讲之后,他的态度果然变得沉着大方多了。

有一次,他被要求担任下次辩论会的主讲人,这使得他的内心极为不安。辩论当天,他在会议记录簿上签名时,手还抖个不停。虽然他为这次的辩论准备了许多资料,但临场时却紧张得没时间看这些资料。不过,并没有人发觉他的窘况,大家都为他的演说鼓掌喝彩。从此,他心中开始有了一种信念,这个信念掩盖了他原本内向害羞的个性。

自此,萧伯纳常常会到英格兰各地,在街头或在礼堂、教堂的演讲台上热心地阐述自己的信念,若有人反驳他的言论,他就会慷慨激昂地反击回去,最后终于成为当代第一的雄辩家。

人们常常认为内向的人很害羞,不过内向与害羞并不能完全画等号,尽管两者之间确有重合的部分。害羞是一种焦虑的情绪,带有行为上的抑制性。害羞的人往往害怕社会对他们做出负面判断,会尽量避免社交活动,尽管有时候他们也想加入其中。内向的人也会躲避社交活动,但躲起来的理由则是——他们更想一个人呆着。

其实,内向者通常很有主见,对问题见地深,可以相当健谈,只是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或习惯与众不同而已。正如《安静:内向者在聒噪世界中的力量》的作者苏珊·凯恩所说的:“我们生来是外向还是内向,如同性别一样,都是我们的身份特征。社会对内向者的偏见,导致能力、才智的浪费。”

当然,要想让一个内向者在短时间内打破自己内心的那道坚固壁垒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应如何才能打破心中那道壁垒呢?

第一,变被动为主动,适时“强迫”一下自己。大多数内向者并不如人们眼中所见的那样,他们的内心世界都十分丰富,只是不愿意将自己投入到群体中,或者一味地沉浸在自己心中罢了。因此,要想改善这种心态,不妨适时地“强迫”自己一下,学着走出去,慢慢地就会敞开心扉了。

第二,多给头脑中灌注正面暗示。一般来说,内向的人,从某一层面上来说,心理总是自卑的,没有自信。要想让一个内向者心中充满自信,那么不妨多往更加积极的方面思考,给自己正能量的暗示,自然就能摆脱内心的胆怯,变得洒脱起来。例如,当你去求职面试时,可以提前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会通过面试,自然心中就会被感染,从而在面试途中变得更加自信。

第三,设定与自己性格相当的交往目标。既然你是内向的,重深度不重广度,那么要想尽快地投入到群体生活中去,那么不妨先选择适合你的社交目标。当你见到一群人的时候,你的社交目的不是让这一群人都认识你,而是从中找到个把“知己”进行深交,而这些所谓的“知己”也多以内向为主,因为你们交流沟通的方式是相近的,这样慢慢地你就会适应这种群体交流方式,搭建与人接触的桥梁。

健康的内向性格是自然、和谐的状态,这样的人有着与他的性格相适应的能力和理想。而且,处于这种状态中的人通常都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适当的改变,因此他们往往能够打破心中局限,投入到人群中去。

6.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

狼在捕杀驯鹿时,往往会先盯上驯鹿群中的一只,然后突然对驯鹿群发起攻击。驯鹿迅速逃窜,同时又会聚成一群以确保安全。这时,就会有一只狼冷不防从斜刺里窜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破那只目标驯鹿的腿部,如此往复几天,每次都重点攻击那只受伤的驯鹿;没几天,那只驯鹿就会失去斗志,成为狼的一顿美餐。

狼很聪明,它知道面对身材高大的驯鹿,贸然进攻自己不会占到任何便宜,而找个目标一次次打击猎物的信心,更能事半功倍。其实,真正打败驯鹿的是它自己,是它的脆弱让对手有机可乘,最终丧失了生命。在这方面,人也是一样的。

人们常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有的人年轻的时候愤世嫉俗,可过了几年,自己也变成曾经讨厌的那种人,还一边感慨这就是现实。其实,不是现实改变了他,而是他败给了自己。要想超越他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先超越自己,战胜自己的意识、信心和外界一切压力。但人们真正去做时,过程往往会困难重重。

秦英杰从小性格就内向,他从来都不敢跟陌生人说话,如果让他面对一群不熟的人,那可算是要了他的命了。他是个网络工程师,专业能力出色。有一回,公司决定选择一位优秀员工在年会上做综合评议报告,上司选择了他。

自从日程确定以后,秦英杰就再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他想过拒绝,却悲哀地发现,拒绝的话他同样说不出口。为了逃避那两个小时,他甚至想过干脆辞职算了。

他记得上学的时候,每当轮到他到课堂上作报告,他就两腿发软,脑子一片空白,说了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像这种场面,他向来都是能避则避的,最幸运地是,结婚的时候,他得了喉炎,让他躲过了当天的发言之类的仪式。

几天后,终于到了做报告的时候了,幸运的秦英杰这次又逃过了一劫——因为精神过度地紧张和忧虑,他病倒了。

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说:“所有人都是自卑的,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对自卑的超越。”在阿德勒看来,自卑也许是内因和外因的综合因素所致。我们之所以觉得克服自卑是如此困难,源于我们对自己的妥协。事实上,不仅仅是克服自卑这件事,在很多方面,最先妥协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面对挫折,我们先丧失了战胜它的勇气。

有一次,卡耐基参加训练班的毕业聚会,在聚会上,一个毕业生当着二百多人的面对他说:“卡耐基先生,五年前,我来到你举办示范表演的一家饭店。到会场门口就停住了。我知道只要走进房间,参加上课,早晚都得要演讲一番。我的手僵在门柄上,我害怕走进去;最后,只有转身走出了饭店。当时,我要是知道你能教人轻而易举地克服当中害羞的恐惧——那种面对听众会瘫软的恐惧,我就不会白白错过失去的五年了。”

听完他的话后,卡耐基为他特别的仪态和自信所吸引,因为他这样坦诚相告,并不是隔着张桌子在闲话家常,而是在对着许多人发表言论。这说明,他已完全克服了当众怕羞的心理,他必定能借助现在所具有的表达能力和信心,使处理行政事务的技巧大为增加。也许,他要是在五年或十年之前便已战胜恐惧,那他肯定已享受了更多更好的成功和快乐。

印第安纳大学东南分校害羞研究中心的教授伯纳德·卡尔杜奇,青少年时期也非常害羞。他说:“那时候我有很多朋友,但从未有过约会的经历。其实,害羞完全可以克服。这是因为害羞心理的形成需要一种自我感觉,而这种感觉要在出生后18个月才会出现,表现为过度忸怩、低估自己、不自信等,就好像随时都有一面镜子在他们面前。”

对于内向性格的人来说,若想改变在大众面前害羞的性格,那么首先要学会正确估量自己,只有从战胜自己开始,你才能真正树立自信。例如,你可以进行一些社交技巧方面的训练,怎样同别人见面时说些寒暄话;怎样让谈话不间断,不是光听别人讲,而要自己讲;不要惧怕他人,勇敢地用眼睛看别人,并且表现得很专心等。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面对另一个“害羞”的自己时,你也可以这样自我鼓励:“40%的人都有害羞心理,害羞绝不能成为自己一生的负担。”有心理学家认为,害羞的人完全可以通过战胜自我而融入到一个新的社交环境,逐渐克服害羞心理。

卡耐基曾经说过:“世上没有一点都不胆怯、害羞、脸红的人,包括我自己,只是程度不同,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已。”既然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因素,为什么不在适时的时候鼓足勇气做出适时的改变呢?

7.利用神奇的潜意识

有一个人对玫瑰花非常过敏,哪怕看到玫瑰花图片也会心生恐惧。有一次,别人给他看一张玫瑰花的照片,他立刻就不由自主地打喷嚏,好像面前是一朵真花似的。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用刀叉使劲儿刮擦金属制的餐盘,那种声音仿佛猫挠似的,让我们心里发毛。即使只是脑海里回想起那种场面,依旧会忍不住浑身发抖。

这就是神奇的潜意识所起的作用了。什么是潜意识呢?现代心理学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在我们的大脑中,除了我们最熟悉的,让我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意识外,还存在着不为我们所知,却一直在发挥作用的潜意识。当潜意识中的想法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发挥作用,让我们罹患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疾病。

20世纪中叶,匈牙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一个男人被误关进冷藏车里,等第二天早上打开冷藏车,这个男人已经死亡。在调查过程中,人们发现这个人竟然是被冻死的,但冷藏车的冷冻机是关着的,里面的温度为10℃左右,根本冻不死人。但男人身上的确具备所有因为过冷而死的症状。最后,有人指出,这个人之所以死亡,是因为他的想象力实在是太“丰富”了,他想象着自己会被冻死,结果真的被冻死了。

弗洛伊德认为,这件事很好地告诉我们:我们的脑海中想象什么,潜意识就会吸引什么,并且会让我们的身体做出反应。这个男人的思想“杀死”了自己。他思想中的潜意识认为自己被冻死了,于是他放弃了呼吸、心跳、脉搏等一切生命生存所必需的活动,尽管显意识中人是怕死的,但最终潜意识发挥了作用,“杀死”了自己。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人的潜意识拥有巨大的能量。俄列冈州奥克兰的作家W.L.凯恩这样写道:“我知道有这样一种能量的存在,因为有一次我看见两个男孩,一个16岁,一个18岁,将一根压在他们兄弟身上的巨木挪走了。第二天,还是那两个男孩,还有我和另一个男人,我们四个人一起试图将那根巨木抬起,但是失败了。”

我们听到过这样的报道:车祸现场,母亲为了救孩子独自手抬汽车;泥石流中男子双手托举母亲坚持几十个小时;女子海中游泳徒手击退鲨鱼……种种夸张得不真实、根本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事件,实际上都是人在濒临绝境时,潜意识爆发的结果。

根据维也纳大学康士坦丁博士估算:人类的脑神经细胞数量约有1500亿个,脑神经细胞受到外部的刺激会长出芽,再长成芽,即神经元,然后与其他脑细胞结合并相互联络,形成发达的联络网。于是,信息电路开启了。然而,人类至少有95%以上的神经元处于未使用状态,这些沉睡的神经元如果能够被唤醒,几乎人人都可以变成“超人”。

曾经有一位催眠大师催眠了一位男士,让他以为自己是一根铁棒。随后,大师让他躺在两张椅子上,然后,催眠师在他身上堆满重物,还让几个人站在他身上。通常情况下,人是无法承受如此大的重量的。然而在催眠的作用下,男士轻而易举地做到了。

可见,潜意识具有难以想象的神奇力量。一旦我们解脱了显意识的束缚,放手让潜意识接管一切,用潜意识激发我们的潜能,我们会拥有完全不一样的能力。

既然潜意识的力量如此巨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种神奇的力量呢。我们不妨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开发潜意识,储存是基础。想建造高楼大厦,就必须储备各种材料、设备和建筑技能、指挥管理技能等。对于一个追求成功与卓越的人来说,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给潜意识输进更多的基本常识、专业知识、成功知识以及相关的最新信息。

第二,吸收积极的信息。潜意识是不分是非的,不论积极、消极统统吸收,而且常常跳过意识直接支配人的行为。所以,常常吸收各种负面信息的我们才会觉得不好意思。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就应该训练自己,努力吸引积极因素,开发利用积极的潜意识,使之发挥积极效应。

第三,不断思考,让关注进入潜意识。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要做的事化成清晰的指令,并经由显意识输入到潜意识中。比如,那些“不好意思”的人,可以反复下达这样的指令: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这只是很正常的事。并强迫自己这样想。

第四,反复重复,让潜意识发挥作用。假设我们想要不再“不好意思”,我们就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脸皮厚”“这很正常,没什么了不起”。这样不断地经由大脑反复记忆和输入,当潜意识开始接受这样一个指令的时候,所有的思想和行为都会配合这个想法,潜意识发挥作用,引导我们逐渐改变,直到我们真的成为一个“脸皮厚”的人。

8.让身边多一些外向开朗的朋友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形单影只,孤独无靠,很想摆脱这种局面,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只要我们大胆地迈出第一步,与周围那些看上去开朗大方、受人喜欢的人交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我们总是因为不好意思、不敢或不愿伸出友谊的双手,那我们始终都只会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心态中,不能自拔。

李开复曾经说过:“内向并不是缺点,每一个内向的人都可以在不给自己太大压力的前提下,尽量往外向的方向发展。”试着让自己身边多一些外向开朗的朋友,渐渐地你也会受其感染,并在其带动下变得积极乐观起来。

凯恩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做了五年律师之后,她开始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烦。因为她渐渐发现,自己那种轻声细语的内向性格在律师事务所中太过突兀,而且腼腆、不爱说话的性格成为自己职业中的最大瓶颈。

后来,凯恩经过法学院一位校友的介绍,在MSN(一款通讯软件)上加了法学院的一个校友群,平常凯恩对这种群是置之不理的,可是自从她对工作产生厌烦情绪,找心理医生看过之后,她就被告知要多与性格开朗的人交往,否则这种内向性格会渐渐演化成自闭。

经过一个多月的聊天,凯恩与法学院的同学很快便熟络了,而且凯恩发现,自从自己身边出现这些性格开朗的朋友之后,自己的性格也开始发生改变。

以前自己在与一些前来咨询的客户交谈时,语言总是硬邦邦的,而且每次总好像是硬撑着与对方交谈。可是现在,凯恩发现自己不仅健谈很多,而且工作之外,还会主动向客户咨询并讨要更多案件相关的资料。

如今,每个月一次的校友聚会,凯恩都会去参加,以前那个内向腼腆的她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如果我们的周围都是一些与我们一样害羞的人,他们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辨明自身的害羞,但是对我们带有缺陷的性格,却是丝毫没有任何帮助。假如我们能和一些能够改变我们、推动我们克服害羞习惯的开朗人士在一起,我们也将受到他们的影响。

每个内向性格的人都要试着去适应一切个人之间的往来关系,即使我们天性害羞,见人畏缩,不善于社交,但是只要我们内心想要尝试改变,那么就一定能够变成一个讨人喜欢、令人愉悦的人。

例如,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较外向但又不带来太大压力”的目标,比如要求自己一个月主动交一个性格开朗的朋友等。这些计划最好有“可衡量的目标”,以督促自己执行。或许,一开始内向的人还会因为怕丢面子而放不开,但只要我们成功交了一个朋友之后,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艰难。

凯文是一个标准的宅男。因为他从小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因此平时很少出门,也没有什么朋友。

凯文的母亲看到儿子整日呆在家,不出去活动,很是担心,于是带着凯文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告诉他,如若再这样下去,他就会患上严重的孤僻症。回到家后,凯文的母亲给凯文报了一个健身班,想让儿子多去接触一下外人。

起初,凯文十分不愿意去。可是在母亲的监督下,他只得硬着头皮去了。在健身班里,凯文接触了不少人,刚开始他不跟任何人说话,但是在这种人多事杂的场合中,免不了有人会主动上前跟你打招呼。

慢慢地,凯文似乎也被融入了这种场合中,还有了一两个可以交谈的朋友,渐渐的,“木讷”的凯文开始变得开朗起来,并且每周去健身房的次数也多了起来,有时候这些朋友私下还会叫凯文出去玩,不到两个月,凯文的性格便悄然发生了改变。

内向的人如若想要改变自己的性格,就必须向外界打开紧闭的心门。要想结识有趣的人,必须先成为有趣的人;想成为有趣的人,就要主动和别人谈有趣的事,不要老是等着别人主动。平常多参加一些社团,经过社团活动帮你多认识他人。

另外,我们也可以在我们社团中去找新的朋友,事实告诉我们,有时候只要我们自己愿意开口,身边愿意伸出帮助之手的人,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不要再将自己束缚在一个封闭的圈子中,多练习一下和陌生人搭话的能力。主动找人讲话时,不要那么在乎“面子”。勇敢地跨出那个封闭圈子,向前迈出一步,人际关系圈的搭建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很多事情不过是自己庸人自扰罢了。

9.不要把事情想得太过严重

大家还记得俄国作家契科夫的那篇《小公务员之死》吗?

一名小公务员,就因为打喷嚏时不小心溅了一口唾沫星子到将军的头上,就吓得神思不定,成天想着该如何道歉。即使将军再三明言自己并没有生气,可小公务员心里还是觉得将军生气了,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将军道歉。等将军真的生气后,小公务员竟然被一声呵斥给吓死了。

单从这名小公务员的角度看,他的悲剧与其过分地将一件事情想得太过严重不无关系。事实上,主观夸大事情的严重性,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不小心当众犯了个错误,因为不好意思,便胡思乱想,在脑海中将这种错误的严重性不断扩大,以至于羞愧万分、精神憔悴……可是,这个错误真的如想象中一样严重吗?

内向羞怯的人通常会把事情想得很严重。即使这件事情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们也会在心中因为害怕、担忧而自行发挥想象将其扩大。实际上,即便当众犯了错误,那又能怎样?人无完人,孰能无过?为什么不能将眼光放长远一点呢?

有位美国大学生,很有实力,刚毕业就考入了电视台当记者。可是上班第一天,制片人便交给他一个任务:采访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D.布兰代斯。

第一次接到这么重要的任务,让他喜忧参半。他不停地担忧并且幻想:“自己只是一名刚刚出道、毫无名气的小记者,大法官路布兰代斯怎么会接受自己的采访呢?”一位朋友知道他的苦恼后,拍拍他的肩膀,说:“我很理解你。但如果你自己不亲身去体会一下,又怎么会知道自己被拒绝呢?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往外跨出第一步。”

于是这位朋友拿起桌上的电话,查询到布兰代斯的办公室电话。很快,大法官的秘书接了电话。

“请问你有什么事?”秘书问道。

“我是电视台的一名记者,我奉命访问布兰代斯法官,不知他何时有空?”

接着,对方停留了一会儿,回答说:“可以。明天2点30分,布兰代斯法官有空。”

挂上电话,朋友说:“瞧,直接说出你的想法,不就行了吗?”

多年以后,昔日的那名大学生回顾此事,仍觉得刻骨铭心:“其实当时我的害怕完全就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自己认为没有可能,所以畏首畏尾;只要你敢于迈出第一步,之后的事情就容易得多。”

对于大多数内向的人来说,要想克服自己这种心理弊病,首先就应当阻止自己胡思乱想,否则,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少,导致最后只能放弃。毕竟,再高的山也要一步一步地攀登上去,如果只是站在山脚下慨叹山高,就永远没有登上山顶的机会,只能仰着头做一个可怜的看客。

生活中的困难,有时候其实是被我们自己无限扩大的。一旦我们认定要做的事,首先就是要克服心中的畏怯,坚持下去。内向性格的人因为办事过于思前想后,优柔寡断,常常会不由自主给自己设定一些局限,让自己沉陷其中不能自拔。

孟晓因为弹跳能力很出色被推荐进了市跳高运动队。跳高教练对他要求很严格。几个月下来,孟晓进步很快:从一开始只能跳1米69到现在能跳1米89,成绩足足提高了20厘米。教练非常高兴,因为只要再提高1厘米,自己弟子就能破纪录了。

可就是这看似简单的1厘米,却难以突破。教练挖空心思、别出心裁地想了多套训练方法,可孟晓的成绩还是上不去。两个月下来,孟晓的成绩始终只能维持在1米85至1米89之间。

有一次,教练想出了一个妙招:

这一天训练时,男孩跳过1米86后,教练暗中直接将横杆升至1米90。按照平时的习惯,横杆每次只往上升2厘米。

孟晓第一次试跳失败了。教练大声呵斥:“你怎么现在连1米88也跳不过去?”孟晓自己也心想道:“1米88对自己来说不是难事啊。”于是第二次猛地一跃,居然奇迹般地跳过了!最终,孟晓在市田径运动会上,如愿以偿地打破了纪录。

生活中,当我们焦虑万分时,不妨先问问自己,这件事情真的有那么严重吗?是不是自己将其扩大了?有的时候,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先被眼前的困境吓倒。就像池塘中的蛙声,听起来好像有很多青蛙,让我们倍感压力,但当我们真正走进它们的时候,才发现就两只青蛙,实际情况跟我们想象的有很大差别。

不要在心中将困难放大,有时候,束缚我们本身的并不是外界因素,而是我们自己本身。如若要想摆脱这种因素,就应该将心放得更宽广,眼光放得更长远,这样,我们才能够以淡定自如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一切。

10.练习当众发言

据国外一些网友统计,人们最害怕的事情,不是怕死,而是怕当众发言。当然,这份统计有些调侃的意味,但也间接说明一个事实:当众发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的确是一座极难征服的高山。一想到台下密密麻麻全是人,而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讲台上,心里难免会胡思乱想:我讲得不好别人发笑怎么办?万一观众站起来骂人怎么办?如果等会儿说着说着忘词儿了怎么办?

生活中,人们害怕当众说话的原因,主要还是不习惯。正如心理学教授罗宾所说的:“恐惧皆衍生于无知与不确定。”如果想要克服这种胆怯的心理,就一定要练习当众发言。

事实上,只有通过练习获得成功演说的人,当众说话才能变得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享受。因为当众发言就是逼迫我们去正视心中的巨大恐惧,然后努力地去战胜它,让“不好意思”和“不习惯”从心中退却,变得处变不惊、泰然自若。

在卡耐基的演说案例中曾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爱德华·威格恩是一位著名的演说家和心理学家。曾经,他非常害怕当众说话和演说,尤其是在读中学时,只要一想到自己要起立做五分钟的讲演,他就惊恐万分。但如今他已经通过不懈的努力,克服了恐惧。

“当讲演的日子靠近了,”他写道,“我就真病了。只要一想到那可怕的事情,血就直住脑门冲,我的两颊烧得难受,不得不到学校后边去,贴在冷凉的砖墙上,设法减少汹涌而来的情绪。读大学时也是这样。有一回,我小心地背下一篇讲辞的开头,‘亚当斯与杰佛逊已经过世’,当我面对听众时,我的脑袋轰轰响,不知置身何处。

我勉强挤出开场白,除了‘亚当斯与杰佛逊已经过世’,我再说不出别的词句,因此便鞠躬……在如雷的掌声中凝重地走回座位。校长站起来说:‘爱德华,我们听到这则悲伤的消息真是震惊,不过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会尽量节哀的。’接着,就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笑声。当时我真想一死以求解脱,后来我就病了好几天。”

最后,他诚恳地说:“我最不敢期望做到的,便是当个大众演说家。”

对于大多数初登讲台的演讲者来说,当众说话是一个未知数,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当众演讲是怎样一回事,心里自然免不了焦虑和恐惧。对于他们而言,那是一连串复杂而陌生的情境,要比做任何事都繁杂。要使这种可怕的情境变得单纯而轻松,就要靠坚持不懈的练习。只要各个场合都练习,每个人都能在当众发言时做到有理有据、侃侃而谈。

著名心理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指出,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高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只是因为他们缺少信心。例如,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不说。”在缺乏信心的因素下,这些人将会越来越不爱说话,变的沉默寡言。

不论在何种场合,都要学会主动发言,可以评论,也可以是建议或问题。而且,不要最后才发言。也许有人会认为,自己第一个打破沉默会显得很愚蠢。这当然不会,因为总会有人同意我们的见解。所以不要再对自己说:“我不能说出来。”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在自己的自传里说:“我曾是病歪歪而又蠢拙的孩子,年轻时,起先既紧张且对自己的能力无信心,我不得不艰苦而辛劳地训练自己,不只是身体,而且还有灵魂和精神。”

他接着写道:“孩提时期,我在马利埃特的一本书里读到一段话,印象极深刻,时时刻刻萦系在心。在这段话里,一艘小型英国军舰的舰长,向主角解说如何能够器宇轩昂,无畏无惧。他说,‘起初,若要有所选择时,人人都是害怕的,不过他所应依循的是驾驭自己,使自己表现得好像毫不惧怕。这样持之以恒,原先的假装就会变成事实,而他只不过借着练习无畏的精神,就在不知不觉间真的变成无惧的勇者。’

“这便是我据以训练自己的理论。初时,我害怕的事情真多,从大灰熊到野马,甚至是人类枪手,无一不怕。可是,我表现得好似不怕的样子,渐渐地我便停止了害怕。人们若是愿意,也能如我一般。”

克服当众说话的恐惧,对于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极大的潜移默化功效。尤其是那些接受挑战的、内向性格的人,会发现不仅自己的口才一天天好起来,性格也已脱胎换骨,进入更丰富、更圆满的人生。

因此,如若想要改善自己的胆怯,不妨多练习一下当众演讲,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恐惧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筑起的一座心墙,勇敢面前,它便会轰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