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从领导的嘴里掏不出真话
“中国人讲话,你永远不知道是真还是假”,这句话是曾仕强教授在他的《沟通的艺术》中提到的。的确是这样,咱们中华民族是个含蓄的民族,国人讲话喜欢掩着,闷着,不会直接说。到了职场上领导这里,更是如此了,领导都是有心计的人。没有心计的人,当不成领导。再说了,有心计也是一种管理的需要。这就意味着,从领导嘴里出来的话,不一定是真的,只能是一种管理的需要。所以在回答之前,你得琢磨琢磨,动动脑子,别信以为真掏心挖肺地回答他。
但大部分员工都抵挡不住领导那一脸真诚的模样。通常,当老板笑眯眯一脸真诚地对员工说“我希望你们都能说真话,我要听的是真话,公司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是你们说真话”时,下属会激动万分,心里一阵狂喜:哇,老板要听真话,他找我来了,说明他看重我,哦哦,我等展示才干的机会来了!于是一通倾诉。
且慢!老板是真的要听真话,还是只是搞形式主义,说说而已?公司里存在的种种问题,老板真的能听进去吗?就算能听进去,但今天老板心情好不好呢?这些问题,你真的要好好想想。
当年唐太宗说过要群臣说真话,唐朝名臣魏征也屡次在朝堂上直谏。结果唐太宗怒火冲天,对皇后说:“我总有一天要杀了魏征这不知好歹的乡巴佬!”幸好皇后是个明白人,把太宗劝住了。要不然,魏征早就人头落地,哪里还有唐太宗以后说什么“魏征就是我的一面镜子(以人为镜)”的赞赏呢?
哪怕是和工作无关的事,说真话也未必对你没有影响。
某物流公司的老总是个五十多的男人,非常平易近人,在几个年轻的小伙子面前也不摆架子。有一次,三个经理级的员工陪他出差。闲聊的时候,老总主动提起了他近期的烦心事。原来,他的儿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儿子自由恋爱,找了个女朋友家庭条件很贫困,他非常不满意。于是,他就问同行的三个小伙子“现在的年轻人都想找什么样儿的老婆”。
一开始,三个小伙子都很纠结,没人敢主动发言。
领导看这情形,鼓励大家:“没事,各抒己见各抒己见,我就是想知道和你们年轻人之间到底有多深的代沟。这纯属私人聊天。”
有领导这句话垫底,言路就打开了。
第一个谈想法的是小林,他毫不犹豫地说:“找老婆,当然要听父母的意见了,哪能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领导听后,笑而不语。
第二个谈想法的是小耿,他很正直,也很大胆地说:“我觉得结婚这件事,也不能完全让父母做主,毕竟是自己的一生幸福,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这个年代的人都叛逆,领导您只要多和孩子沟通,一定能得到彼此的谅解。”老领导也笑一下,没有说话。
第三个谈想法的是小刘,他说:“大部分情况,现在年轻人找女朋友看三个方面,第一看价值观是否相同,如果能对一个事情看法一致,将来生活没有很大摩擦;第二看性格,有人喜欢性格互补,有人喜欢性格相近;第三看是否有经济基础,大部分不在乎已经有多少钱,而更在乎是否有‘经济头脑’,这对于两个人在未来打拼是十分必要的。”
三个小伙子说完了,领导一声没吭,显然,他已经进入了思考阶段。
尽管这确实是和工作无关的话题,但对三个小伙子,他还是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小林没有主见;小耿太个性;小刘这小伙子很成熟。
此次出差后,小刘慢慢地感受到领导对他的关注多了,问他想法和意见的次数也多了。后来小刘当上了总裁助理。
时隔多日,当小刘再去回想当时的对话,就更加感慨自己当时的幸运和英明。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我们丝毫不怀疑这位领导确实是目的单纯的,只想听到年轻人的真心话。小林说了假话,显然有恭维领导的意思,但领导身为领导,听多了恭维话,小林的迎合对于老领导没有价值,只会给领导留下没诚意的印象。小耿说了真话,但过于张扬个性,这也不讨好。再说了,领导都50岁了,经历风风雨雨、走过的路比年轻人过的桥都多,小耿讲的“大道理”,对于领导而言更是小儿科。道理上的说辞,是领导早已不屑一顾的伎俩。
而小刘的回答恰到好处。他的回答让领导知道了部分当代年轻人在择偶方面的一些理由,也让领导觉得看似不靠谱的年轻人,其实也有内心自己的判断。当然,最可能让领导感觉到他对一个问题的观察比较全面,才能提供多样性的回答。
所以,回答领导的问话,你永远不能敞开心扉,掏心挖肺,要时刻警惕,半真半假,以愉悦他的身心为最高目的。除非你打算离职了。
第2节 捕捉他的“弦外之音”
老板直接说出来的话不可信,但他隐性的话却十分可信,所谓隐性的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话里有话”“弦外之音”。人们总是用“弦外之音”表达自己真正的意愿。据说领导签字都有讲究,横着签意思是“可以搁着不办”如果竖着签要一办到底;如果在“同意”后面是实心句号这件事是“全心全意”办成。在汇报工作时,要领会。
一家专业的职场调查公司针对职场“弦外之音”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近1400名受访者中,超过九成的人曾使用或遭遇过“弦外之音”现象。显然,“弦外之音”现象在职场中很普遍,特别是在你和领导沟通的过程中,你更要领会上司的“弦外之音”,这样才对自己有好处。否则,好不容易等到的一次升职机会,你却让它偷偷地溜走了。
王建平日里和领导私交甚好,有一次领导特意安排王建和他一起去美国出差。但当时想与领导同去的人很多,所以,对这件事大家都在议论纷纷。考虑到影响的问题,领导当着大伙的面先问了一句:“小王,你的英语很不错吧?”可当时王建也没考虑太多,老老实实地回了句“我的英语很差啊”。话刚说出口,他身边的同事便“毛遂自荐”,说自己英语还不错。
此时的王建发现自己做了件傻事:领导只是在给自己一个去的理由,只管点头不就好了吗,这下把机会拱手相让了。
果不其然,那位自荐的同事顺利去了美国公干,可王建知道,当时在场的几个英语都不咋地。领导平时工作比较繁忙,行踪不定,而且又在“万人之上”,一般员工能见到领导的次数并不多,与领导的“情分”也相对较少。
因此,领导的“弦外之音”是最具职场属性的,多半会涉及加薪、升职、绩效考核、裁员等一些令人敏感的话题。而“弦外之音”的形式以试探、提问、激励的方式居多。所以,对领导的话要多加留心,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不经意的谈话可能就是对你现在的工作的总结和下一步工作重点的安排。
阿奇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而她正是因为没有听懂领导的“弦外之音”而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更为关键的是,她的“弦外之音”被领导解码了。
有一天,她正为不知道新品牌的牙膏该如何表现出独一无二的清新感,而在电脑桌前伤脑筋时,领导迎面而来,问她:“还好吗?工作进展得怎么样?”阿奇带着无力的眼神说:“我正在苦思当中,但我很难想出新的创意。”接着她又略带抱怨地诉苦道:“这家广告客户真是够蠢的,艺术指导能力不足,业务经理又混……也许事情总是物极必反,越大的公司越容易走下坡路。”就在她说了这最后一句话之后,只听领导丢下一句:“我朋友大概快来了,偏偏眼睛有点不舒服。”眨一眨眼睛后,领导慢慢地走向他的办公室。
在这次简短谈话后的几个月内,曾是公司里最炙手可热的广告新星的阿奇发现自己不再获选为重要广告案的一员了。受挫的她想请领导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领导一改温和的态度说:“我如何相信你能处理大案子呢?你根本无法专注于工作,还用叛逆的态度对待客户,我能放心吗?”
其实,当领导突然对你特别关爱时,未必是别有用心,小心自爆短处,坏了前途。若你在一个职场中“扎根”久了,对企业的一些内外部运作制度、身边的环境和自己的上司都已经熟悉了,那么一切对你来说都好像成为了一种固定模式。在这种固定模式里,你更要听懂上司的“弦外之音”。在平常工作中对上司的性格、兴趣、习惯等因素有一定时间的观察,也会使上司的“弦外之音”有迹可寻。
最后要提醒你的是:在工作中,领会“弦外之音”是对自己职场情商高低的一次小测试,是考验自己是否在职场游刃有余的标尺。表面上能否听懂、看懂、读懂绝非关键,重要的是自己在每一次的经历、尝试、判断之后,能认真地进行分析与总结,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多留个心眼”就是如此。平常你要多注意考虑事物的另一面,多进行换位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领会上司的“弦外之音”就不是问题了。
第3节 从领导的眼里抠不出假话
从老板的嘴里你几乎掏不出实话,但从他的眼睛里你几乎抠不出假话。
俗话说:爬上窗台就不难看清屋中的情形,读懂人的眼色便可知晓人们的内心状况。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感情,最先反映在眼神上。视线的移动方向、瞳孔的收缩还是扩大等都表达不同的心理状态。常见的瞳孔语言为,在表示反感和仇恨时,瞳孔缩小,还露出刺人的目光。相反,睁大眼睛则表示具有同情心和怀有极大的兴趣,还表明赞同和好感。
可见,目光中除了能看出上级与下级,恐惧还是惊喜,权力与依赖的关系外,还能揭示出更多的东西。
上司说话时,不看着你,这是个坏迹象,他想用不重视来惩罚你,说明他不想评价你。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某广告公司品牌策划人员黄瑞就碰到这样的事:
去年底,由于业务量大,职员们的工作相当紧张。黄瑞也投入到了这场紧张的战斗中去了。一天清晨,老总突然召集大家开会。
办公室里,老总对每一个进门的职员都点头示意。唯独当黄瑞进门时,老总却将头扭了过去。黄瑞立即暗叫不妙,心想老总对我有成见了。会议上,老总提出了一两个问题后,就保持沉默,弄得大家都紧张兮兮的。 直到半个小时后,老总才将目光尖锐地扫在黄瑞脸上。“我对黄瑞提出严厉批评。你知道吗?你昨天的品牌策划书竟连人家公司的名字都给写错了,今天对方发传真过来了,说对我们的能力表示怀疑。”
从黄瑞的故事中不难看出,通过领导看你的眼神,你就能判断出你在他心目中是什么形象:领导不看你时,确实不是什么好兆头;上司从上到下看了你一眼,则表明其优势和支配,还意味着自负;上司久久不眨眼盯着你看,表明他想知道更多情况;上司友好地、坦率地看着你,甚至偶尔眨眨眼睛,则表明他同情你,对你评价比较高或他想鼓励你,甚至准备请求你原谅他的过错;上司用锐利的眼光目不转睛地盯着你,则表明他在显示自己的权力和优势;上司只偶尔看你,并且当他的目光与你相遇后马上躲避,这种情形连续发生几次,表明这位上司对你缺乏信心。
同样,领导的眼光也能为你巧妙地利用,作为你职场升迁的拐杖。你可以根据领导的眼神,判断他的心理动态,调整你的行为,一位世界知名的销售员曾说:“拜访客户时,如果他睡眼朦胧,萎靡不振,你就要礼貌告辞,下次再访;在洽谈过程中,如果客户眼神中流露出不耐烦,你就停下来征询意见,不要没完没了;如果客户对产品不屑一顾,你可咨询咨询客户的想法和思路;如果你报的价格,客户惊讶并露出微笑,表明对价格很满意,你一定要坚持,绝不杀价……总之,眼睛比语言更可靠,学会从对方的眼睛中获取信息,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看来,混职场,察言观色的功夫得过硬。一个优秀的职员,不仅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还要能从领导瞬间的眼神中判断出领导的真实想法。
如何练好这一身神功,透过眼神读懂上司的心理,让乔治先生来告诉你。
乔治是一位出色的推销员,公司的每一款新产品都是他最先打出名号,不少新进职员都向他请教“高招”。乔治也不保留,把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完全传授给大家。乔治说:“我们推销人员最重要的是要会察言观色,我们与人交谈时,不仅要注意对方的语言,还要从对方的面部表情中获取信息,尤其是眼睛传递的信息:
“‘瞳孔睁大表明有戏’,一个人的眼睛瞳孔放大,炯炯有神,表明此人处于兴奋或惊喜状态,表示对你说的话有很大的兴趣。此时,只要把握住机会,乘胜追击,就一定能把订单拿到手。
“‘紧皱眉头要换话题’,眉毛和眼睛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眉毛也能反映人的许多情绪变化。在谈话中,我们无意中触碰了敏感话题,导致对方处于困窘、不愉快的状态,对方就会紧皱眉头。此时,就要尽快转移话题,以免对方‘爆发’,给自己带来麻烦。
“‘眼神躲闪有所隐瞒’,眼神闪烁不定是一种反常的举动,常常是一个做事虚伪、不真诚的人,在借以掩饰内心的秘密。此时,就要从其他话题入手,穷追不舍,诱导对方说真话,并尽快结束谈话。例如,一位有经验的海关检查员,在检查过关人员已填好的报关表时,还要问‘还有什么东西要申报吗?’如果过关人员不敢正视他的眼睛,他就会仔细核对过关人员的物品。
“‘眉毛上挑有疑问’,交谈中若对方眉毛上挑,表明他对你说的话有疑问,此时,你要把先前的话重复一遍,并主动询问对方是否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这些都是我总结的从对方的眼睛获取信息的经验,其实,眼神传递的信息比这多得多,只要我们在实践中用心观察和思考,不断积累经验,时刻把握对方眼睛所传达的种种信息,就能了解顾客的真实想法和意图。”
看来,高水平的人,总能捕捉对方的眼睛所传递的信息,并采取相应策略,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不过我要提示大家的是:关注领导眼睛也要选择时机,不可长时间持续盯住对方的眼睛不放,以免让对方产生误解或提高警惕。另外看领导时,最好平视,适当的时候仰视,但千万别俯视。
第4节 巧用“镜子连环”,模仿上司的动作
相似性可以将人们真正聚到一起。
乾隆皇帝爱书法,和珅就刻意模仿乾隆的书法,他写的字酷似乾隆的御笔。乾隆后期有些诗匾题字,干脆就交由和珅来代笔。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据考证就是由和珅代笔的。和珅为了迎合乾隆皇帝,还下功夫学诗、写诗,造诣也很深。和珅的诗作很合乎乾隆的审美趣味,很多时候乾隆就命和珅即景赋诗,以代替自己。在和珅的《嘉乐堂诗集》中就有很多首是奉乾隆皇帝的命令写的。和珅知道乾隆皇帝崇奉喇嘛教,于是自己也认真研习喇嘛教的经典。很快,和珅就达到了能同乾隆皇帝一起“修持密宗”的程度。因此,乾隆很信任和坤,也很喜欢和坤,许多事情都安排给和珅来做,和珅的官职也扶摇直上,这在大清朝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我们暂且不论和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他与乾隆相处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如果我们保持与对方的相似性,那么,我们就容易获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什么是保持相似?就是让自己在价值观、想法、爱好等方面与对方保持或存在相似性。有实证研究证明,如果两个人存在相似性,那么这两个人就容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当然,这种相似性并不排除肢体上的。
在你和上司或同事一起谈话或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对方不断变换身体姿势时,你会怎么做?
A.时不时模仿他的姿势
B.不去理会,继续说自己的
美国心理学家路易斯博士指出:在商业交谈中,能够根据对方的表情、动作巧用“镜子连环”小技巧,说服对方的概率可提高50%。在推销产品时,引起对方兴趣的机会是平时的两倍。
心理学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做同一个姿势叫做“镜子连环”,即一个人模仿另一个人的动作,就像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一样。在职场中,“镜子连环”是一种谈判型战术,如果你想博取对方的好感,镜子连环是一个很有效的商务战术。模仿对方的姿势,不仅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还能引起对方强烈的共鸣,获得对方的信任,具有很强的述说力,让你从肢体上表达出对对方的敬意与赞许。
在谈话技巧中,把重复对方的话叫做“鹦鹉学舌”战术,这个战术也同样适用于动作、表情和姿势。心理学者海斯塔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销售成绩好的推销员会在无意识中模仿顾客的姿势,这也是他们更容易赢得顾客好感的销售法门。
美国麻省一位市场营销专家曾说:“我个人对谈话人的肢体语言很敏感,如果对方向后靠在椅子上,我也会那样做;对方将手肘对外,我也会不自觉地将手肘外移。而这在我20年的营销生涯中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它让我能迅速地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通过模仿,即便是很微小的行为方式,也可以让初次见面的人迅速地建立即时合作关系。
荷兰一所著名大学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有关模仿对赢得对方好感的影响力的试验。
试验开始时,研究组的成员与一些学生一起讨论对一系列新广告的看法。在讨论过程中,半数该研究组的成员粗略地模仿对面学生说话时的姿势和手脚摆放的位置,并尽量表现为不经意地模仿。
2分钟后,研究组成员做拣笔的动作6次(研究人员表现出完全都是不经意的动作),在目睹了几次这样的情形之后,参与实验的学生开始模仿研究成员的拣笔方式拣笔2~3次。
5分钟之后讨论结束,实验结果显示,研究人员和参与学生之间在短暂的几分钟内,通过模仿大大增加了好感,关系和谐率比没有相互模仿的一组高70%。
研究表明:模仿是最常见、最容易认知的行为。模仿对方的动作等于在向对方传达“看着我吧,我跟你一样。我们有着相同的感受,我们的态度也完全一致”的信息。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在看世界杯、奥运会时一起跺脚,同时喝彩的原因。当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时,行为与其他人保持同一步调能够增加自身的安全感。当愤怒的人占人群中的大多数时,其余的一小部分人也会竞相模仿愤怒者的言语及动作,即使平时个性沉稳的人,身处这样的环境时也会丧失冷静的心态。
美国一位教授发现,人们相互交谈时,会一定程度上无意识地模仿对方的姿势和动作,大大缩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模仿,人们可以很好地摆脱不利位置或扭转自己的角色,甚至能够在从未涉及的领域里增强自己的社交技能。尤其适用于陌生人之间,一个即时且无意识的模仿(对方的一句话和一个动作)常常给说话双方一种良好的感觉,使他们快速建立起即时社会关系。
不仅如此,在谈判中,模仿对方的动作还能提高自信,把对方盛气凌人的气势比下去,防止对方比自己占优势。“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和交际广泛的艺术家都熟知这门技术并熟练地应用于实践中,”一位斯坦福的心理学家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衡量和描绘他们的行为,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由此可见,对彼此动作和行为进行模仿,不仅能够成为下属和领导双方交往的一种黏合剂,也能提升自己的自信,从心理上占据优势。不论是任何场合与环境,和上司的姿态同步都能给我们或多或少的带来物质和非物质上的“利润”,让我们彼此心照不宣地达成某个领域的默契。
然而,再好的工具交到不善用者的手中也有可能玩砸,模仿上司的言行也要有度,根据场景和氛围进行模仿,以免有挑衅他人之嫌。这点要牢记。
第5节 读懂上司的肢体语言
在职场中,工作努力不一定能得到上司的认可;计划书资料详尽也不一定能吸引领导;好心好意却惹得领导误会,不知不觉领导对自己疏远了……以上的种种问题有时候是你读不懂上司的肢体语言,并不是你工作能力不够。
采购部门老张所在的企业要与一家外资企业进行合作,这天老板带着他和几位同事与外企代表吃饭,但老板最近身体偶遇风寒,喝那么多酒恐怕招架不住。三杯酒下肚,老板向老张递了个眼色,又冲着自己的酒杯点点头,示意他代为喝酒。老张自以为是老板鼓励自己喝酒,他拿起酒杯一仰头一杯酒下肚,连声说“谢谢老板”。
老板看见老张一时半会儿领会不到自己的意思,就向左边的办公室主任小李看了一眼,小李心领神会,立马站起来频频向外方代表敬酒,小李的主动出击化解了老板的尴尬,不断活跃着气氛,大家越聊越热烈,合作的几率大大增加了。可是坐在老板右边的老张却丝毫没有察觉,上一道菜就品尝一道。
送走外资代表大家准备回去,老板在离去时又扫视老张、小李及诸陪同一遍。看小李的眼神充满了笑意,而看老张的眼神则多了几分“深意”。
半年后小李成了采购经理,而老张则降了半级成了小李的副手。
想在老板面前展现睿智一面,你要比他棋快一招——比他更懂他的身体语言!其实老板每个不经意的小动作,都在给你暗示。
点头、摇头、耸肩、摆手、扬眉、撅嘴,当你和老板面对面,他的每个动作和表情都含义无穷。一个无心眼神,可能意味着老板想提前结束谈话,这时你恰到好处地借口离开,他会觉得你格外贴心;一个不经意的皱眉,或许暗示老板对你的所为略感不满,你立刻改变工作模式,他会觉得你充满灵性……每个人都是一本好读的漫画书,老板也如此,读懂他微妙的身体语言,你就能在职场出奇制胜!
尖塔式手势——老板自信满满
当老板两只手的指尖轻轻相碰,形成尖塔式手势,放在嘴上或颌下,这代表他对眼前的事很自信。这是上级指导下级,或律师面对客户时的招牌动作。身体语言研究者发现,三成以上的老板,在和员工进行私人谈话时,都以“尖塔式”作为开场动作。
老板的潜台词:“我是老板,你得听我说,最好别插嘴。”
你该这么做:尖塔式手势原本是早期的祈祷手势,做这个动作的人在潜意识中,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万能的上帝。面对老板,千万不要以尖塔式手势回应他,这只会让对方觉得你自鸣得意、狂妄自大。这时最好微笑、点头,频频附和老板说的话,以示你与老板站在同一立场。
上身斜倾——老板在等你说话
当老板一边说话一边将身体往一侧倾斜,另一只手向前平摊,手心朝上放在桌面上,语速还会减慢,双眼直视你的嘴唇或眼睛。这说明老板在等待,此时他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用身体语言告诉你,该轮到你说话了。
老板的潜台词:“我要告一段落了,别光听,请发表高见。”
你该这么做:既然老板做出这个动作,说明他有足够耐心倾听。如果你有不同意见,这时提出最好。和老板说话前一定要打好腹稿,把自认为最精彩的言论放在这时说,老板会格外重视。
轻轻擦掌或频繁点头——老板赞同你的观点
研究显示,如果是男老板,与下属谈话时碰到感兴趣的问题,或对你的意见表示赞同,他会轻轻对搓双手,这种动作在推销员和客户间也常见。如果你眼前的推销员做了这个动作,说明他对这笔交易很满意,他才是最大受益人。而女老板,尤其是年轻女老板,表达赞同的方式则是频繁点头,示意她对你的建议非常满意。
老板的潜台词:“很精彩,继续说,别停。”
你该这么做:有意放慢语速,斟酌自己的用词。老板这么做,是对你工作的肯定,但这只是第一步。如果你得意忘形,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夸夸其谈,反而给老板留下办事不牢靠的印象。这时最重要是保持谦和态度。
用手摸耳朵——老板对你的话表示怀疑
当脏字不小心脱口而出,孩子往往马上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听到父母责骂时就迅速捂住耳朵,这种习惯跟随孩子长到成年。当老板对你的话表示怀疑时,不会当场提出,却会不由自主地用手摸耳朵,或靠近耳朵的颧骨和脸颊,有时眼睛还会漫不经心往桌上看。毕竟听下属汇报不确定消息,不是什么愉快的事,他这么做是试图分散瞬间的不快。
老板的潜台词:“真的吗?我怎么没听说?”
你该这么做:首先想想,你汇报的消息是不是完全准确,如果你不太肯定,最好迅速转换话题,或在陈述末尾加一句:“这个问题我还要再想想,回头汇报。”但如果你能保证消息准确性,可以在陈述同时,十指交叉,摆在桌上。这是表达自信的动作,但要记得面带微笑,否则老板会觉得这个动作给他压力。
手指托住下巴——老板对你的话不耐烦
当老板竖起食指,挨着脸颊,把大拇指抵在下巴上,千万别误以为他正在思考你的话,这其实表示他对你的话开始厌倦。如果你仍滔滔不绝,听者可能还会用食指摩擦眼睛,这种姿势常被误读为——对方听入迷了,但其实是人体在厌倦时的自然反应。这意味着,如果你再说下去,老板说不定会睡着。
老板的潜台词:“我的时间很宝贵,我们的谈话时间太长了。”
你该这么做:如果你手里有文件,最好把它递给老板,巧妙地让老板改变姿势,他的态度也会随之改变。更重要的是,迅速想想今天的谈话重点,把没说的赶快说出来,加快语速,让老板明白,你正为缩短谈话时间而努力。
双臂环抱,身体靠后——老板希望你结束谈话
双臂环抱是一种保护性姿势。当老板双臂环抱时,说明他在潜意识中抵触眼前的人;而身体靠后意味着老板刻意与你拉开距离,意味着他想结束本次谈话。
老板的潜台词:“我已经烦了,你赶快走吧。”
你该这么做:无论说没说完,都要在最短时间里结束本次谈话。千万别试图用最后几秒说清自己的观点,老板的时间有限,还是下次说比较好。这时你可以也把身体往后仰,让老板看出你没有久留的意思。另外,这时不要再提重要观点,因为即使说了,老板也不会在意。
最后还要交代诸位,从肢体语言来判断对方的意图与思想时,要根据之前或之后一系列的场景和对方的反应,加以参考,以免与其真实想法背道而驰。
第6节 说服领导改变主意的六种方法
上司不是上帝,也有决策失误的时候,此时作为下属可以据理力争。不过,说服上司是一门高级学问,方法很重要。你看看古代的那些臣子,在向皇帝纳谏时,方法好的,成了一代名臣;方法不好的,成了“刀下之鬼”。
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某公司2009年成绩明显,为了奖励销售部,公司领导决定让销售部出国旅游15天,但只有8个指标,这下,销售部方部长觉得犯难了,因为公司的10个销售员都非常努力,如果剩下两个人没有去,那两个人肯定会有意见的。于是他决定再向上级领导申请两个名额。
他是这样和领导沟通的:
方部长:“王总,您太大方了,一下子让我们部门8个人出国旅游,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有魄力的领导。”
王总说:“您什么意思?”
方部长说:“王总您可能忘了我们部门有多少人了吧!我们有10个人,如果去了8个人,剩下的两个人肯定心态不平衡,这样会影响明年的战斗力啊!我的建议是,要么都不去,要么都去!”
王总如果问你:“您倾向什么意见呢?”
方部长毫不犹豫地说:“激励总比不激励好啊,都决定花钱了,就不要计较多2个人了。如果把接待规格、住宿规格稍微降下来,那2个人的钱不就能出来了嘛!”
王总被这么一夸,再加上还有合理化建议在眼前,很爽快地就同意了方部长的主张。
假如你是销售部长,你会如何与公司领导沟通呢?方部长用的这一招可以归纳为“说出领导最想听的话”。当领导的其实很容易给人造成曲高和寡的感觉,很多下级之所以不能进言成功,是因为他们根本找不到领导最想听的话,很难成为领导的知己和心腹。只有成为领导的知己后,你想说服上司做任何改变都是非常容易的。
当然,还有更高明的方法,咱们还以这个案例为素材,边看案例边解读方法:
● 把你的意见变成领导的意见
会沟通的人总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讲话,不会沟通的人总是在声明自己的立场。
针对出国福利的案例,方部长还可以这样说:
“王总啊,您太懂得西方式的管理了!把激励这一套全学来了,我真羡慕我手下的员工,因为他们能够追随您这样的领导。”
王总:“哈哈,吹吧!”
方部长:“真的不是吹!您曾经告诉我,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团队,让团队更有使命感、成就感和刺激感。”
王总:“别给我戴高帽了!给你们部门去外国游玩,这个福利不错吧!”
方部长:“非常不错啊!我估计公司后勤部没有理解您的管理思想。”
王总:“什么意思?”
方部长:“后勤部只安排8个人。总共有10个人,如果传达下去,一定会影响您多年创造的和谐的团队企业文化。其实,我们销售部的成绩非常平均,没有大幅度的成绩落差,就是因为打的是团队精神的旗号,严格执行您的意志。如果只去了8个人,团队精神就体现不出来了,也就和您的管理思想相违背了!”
王总:“没有这么严重吧!都去不是吃大锅饭吗?”
方部长:“您一直教育我们销售部别搞个人英雄主义,要搞配合。您说过,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所以,销售部的成功就是大锅饭的成功!”
王总:“好!不愧是销售部的部长!您的意见呢?”
方部长:“尽量在不增加公司预算的情况下,节约每个人的开支,争取让每个人都去!这也符合您的精神!”
王总:“好吧!都去吧!”
● 一针见血,分析利弊
领导最在意的是结果,如果沟通某些问题不需要讲大道理,你可以直接把利害关系告诉领导,让领导定夺。
方部长还可以这样说服王总:
方部长:“王总,您真是活菩萨啊,敢于一下子拿这么多钱给我们做福利,让我们出国旅游!”
王总:“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有事吧!”
方部长:“当然,领导这么忙,我们不能随便打扰的!王总啊,本来有福利是好事,但是,10个人只去8个人,就把好事变成坏事了!因为成绩是10个人的成绩,如果只有8个人去享受成果,会严重伤害剩下的那两个人的自尊心的,您一直提倡的团队精神一定会因此失去。”
王总:“有这么严重吗?”
方部长:“一定!我的意见是节约开支,尽量不增加公司的预算,让10个人都去!来年他们一定会更加团结,更加卖命地工作,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成绩。”
王总:“既然如此,为了团队,都去吧!”
● 以德服人
公司最需要、最看重的是有德行的员工,因为他们是企业真正的财富。有德行不仅表现在忠诚度上,更表现在能够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上,他们会设身处地地为企业着想。
以德服人,方部长还可以这样进言:
方部长:“我的意思是节约开支,就基本把另外两个人的费用节约下来了。”
王总:“是吗,你帮我算一算账,怎么节约出来的?”
方部长:“我算了一下,他们现在的开支是每个人3万元,其中包括入住五星级酒店,吃的也不赖,如果让他们住三星级标准,吃家常饭,这样,每个人就都可以节约5000元左右,8个人不就4万元了吗,公司只用贴个5000元,就能够让我们的公司继续有超一流的团队精神,如果您不想出这份钱,为了公司,我都愿意出!”
王总:“好!有你这句话,再花10万元我也愿意!”
方部长看上去是在“将军”,实际上是在体现自己优秀的德行。按理讲,不去争取另外两个指标,对他本人也没有任何坏处,但是,他能够从大局出发,不希望公司元气大伤。因此,他愿意做出牺牲自己利益的举动,用自己忠心于企业的德行感动了王总。
看来,只要你够聪明,多动动脑子,让领导乖乖听你的话,还是可以体面地办到的。
第7节 如何及时向领导汇报坏消息而不遭殃
例行性的工作汇报也许还好说,工作遭遇困难的时候如何汇报,才真的会让人头疼。任何企业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因此,一定会出现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坏消息。作为下属,总有一些时候,需要硬着头皮将这些坏消息告诉领导。
在现实生活中,想要让领导接受坏消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情况下,领导并不会像你所想的那样接受事实。而在和你沟通的过程中,他有可能迁怒于告诉他坏消息的你。很多人因为不会说话,不会传递坏消息,最后被领导“迁怒”了。因此,在职场传递坏消息是非常有讲究的。及时合适的上报坏消息,不能让“错误的坏消息”酿成更大的坏消息,及时汇报,给上司留出时间来弥补。
一、找个合适的时机告诉他
如果坏消息不需要马上让领导知道,那么就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对他说。最好是没有人在场的情况下,悄悄地把坏消息告诉他,这样领导也会坦然接受。
另外,如果领导刚批评完员工,或领导自己被领导批评了一通,这时你最好不要再向他传达任何消息,否则你就是领导的出气筒。
二、委婉地表达,给他个情绪缓冲期
请看如下场景:
“经理,经理,不好了!上次来的那个客户刚打电话来说,他们今年不想和我们继续合作了,想找一家新的供应商合作。这怎么办啊?真要是这样,我们会损失四分之一的份额的!”
那位经理当时正在与一位重要的客户联络感情,在宾主尽欢之际,突然冲进来这样一位员工,气喘吁吁地告诉他这样一个坏消息,经理捂住电话,对这位鲁莽的下属大吼:你给我出去!
其实在他还没有被这个坏消息震惊前,就先被这位员工的举止惹恼了。
你不得不承认,并不是经理的修养不够,实在是这位员工行事太没眼色、太不会说话办事了。
俗话说得好:怎么说要比说什么更重要。面对坏消息,如果你能用一种相对委婉的表达方式将它传递出去,也许对听说双方都会有利无害。比如上面那个消息,如果这样说也许会更好:
“经理,上次来的那个客户那边刚刚出了点状况,客户打电话过来说……”这里的措辞用的是“状况”,而不是“麻烦、问题”这类激烈的言辞。这时,你的技巧在于弱化了消息的负面刺激,给了上司一个情绪缓冲的时间。如果再配合你本人镇定自若的语调,泰山压顶而色不变的神态,上司会更高看你一眼。你在表达中应再多用一些诸如“我们”一类的字眼,表明你和领导是站在同一立场上的,急领导之所急,想领导之所想。
三、想好解决方法再启口
有人说:好的上司最痛恨两种人,一种是整天只会讨好但说不到上司心里去的马屁精,另一种就是只会将问题丢给上司的下属。
当你有坏消息要向领导汇报时,能否以你的能力之所及,考虑一下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能否以你自己对公司的了解,以及对目前情况的分析,考虑一下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最好?这样就可以在说出坏消息的同时,给领导提供一套可行的处理方案,或提供一些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可靠信息。如果正好你是这个问题的专家,那就更是责无旁贷了。你有责任向领导提供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顺便不要忘了让领导知道,有些地方你非常需要他的帮忙,没有他的支持这件事绝对做不好。
此外,人总是更喜欢做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因此,在向领导汇报工作时要多准备几套方案,阐明各个方案的利弊,帮助上司形成决议。比如针对客户流失案例,你可以这样沟通:“经理,上次来的那个客户刚打电话说,他们今年不想和我们继续合作了,想找一家新的供应商进行合作,不过我认为这是好事,我仔细考察和研究了他所代理的地区的情况,物色了两家更有实力的公司,他不退出,我们还无法与这两家公司合作呢!您看什么时间有空我约他们跟您见见,您来面试一次,看选择哪一家?”
如果你是以处理问题为工作内容的员工,掌握上面的这些沟通原则或技巧尤为重要。记住,要将你的领导当成你的朋友、家人,真心为他着想,不要总拿坏消息刺激他,试着把坏话说好,急话说慢;切忌慌慌张张,要注意修炼自己的静气。
最后,还要注意的是在领导面前委婉地传达坏消息,并不是说你要在领导面前兜圈子、捉迷藏,说了半天还让对方一头雾水。最佳的沟通方法应该是清晰、委婉地表述。
总之,向领导传达坏消息一定要知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三大纪律:
时间不对不说
地点不对不说
感觉不对不说
八项注意:
领导不高兴时不说
领导会客时不说
领导想休息时不说
领导状态不好时不说
表达不到位不说
找不到真相不说
没有激励语言不说
没有解决方案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