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是难渡红尘劫:宋词里的绝美爱情
64909100000007

第7章 柳永

为伊消得人憔悴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强大到让人震撼,爱可以激发人的潜能,爱可以让人做许多大无畏的事情。为了爱,人们宁愿憔悴,在爱中感悟人生,在爱中升华人生。

爱情与地位是没有必然关系的。有人身居高位,却难获佳人芳心,有人地位卑微,却有无数佳人为之倾心。

他是北宋一位著名的词人,一生地位卑微,在爱情道路上却福分不浅。

在武夷山优美的风景区内,坐落着一个纪念馆,纪念着这位大宋的金牌作词人,而在这位词作人生活的年代里,无数歌女对他爱得痴狂,以至于在他死后,纷纷赶去为他送行,并在每年的清明时节向他祭拜。这位有着众多粉丝的人名叫柳永。

柳永是一位民间词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接地气”的人。谈论诗词,人们往往想到晦涩的高雅句子和高深的哲理,然而在柳永的词中几乎很少看到,他的词更通俗、口语化,描绘的多是市井生活。所以当时流传一句话:“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之所以这么接地气,和个人经历以及性格有关。

柳永一生生活在底层,数次考试不中,直到知天命的年龄,才金榜题名,但也只是混了个九品芝麻官,因为他不能像其他词人一样在官场春风得意,也无缘高端大气的生活,他只能在民间与百姓为伍,所以他能更好地和底层人民接触,更好地理解底层民众的需要,更好地理解底层民众的呼声,于是他能站在底层人的角度发出声音。如此一来,百姓们自然都喜欢他,比阳春白雪风格的词作者受欢迎。

柳永的性格中带着执拗,尤其年轻时期,因为某次考试不中,便发牢骚,写了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词人在考试落榜后,心情十分低落,感觉自己的才华被淹没,就抱怨起来:你们这些招生的人,竟然错过我这个才子,你们不要我就算了,反正你们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反正我有相好的,人家对我才百般好,你们即使是给我浮名我还不想要了,不如浅斟低唱快乐。

这首词直接地体现出了柳永青春的叛逆,也是柳永踏上专业填词人这条道路的由来。正是这首词引来了灾难,口无遮拦的牢骚词后来被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看到了,皇帝生气,柳永只好去奉旨填词。

柳永一生在官场不得志,但上帝给人关闭一扇门的时候,还会给人开启一扇窗户,柳永在民间尤其在烟花之地混得风生水起。柳永创作的曲子,大多和教坊乐工合作,他为歌女填词,靠歌女资助,过着卖文为生的生活。而当时的歌女都纷纷排队希望柳永为她们填词,而只要能拿到柳永的词,都会水涨船高,身价倍增。

这首《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阐述了一个境界,应该是柳永全部词作要寻觅的境界,柳永是婉约派代表,但不表示所有的词都是婉约风格,很明显,这首便略带豪放的味道。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终生不得志的柳永登上高楼,春日的离愁望不到边,沮丧的情绪也从天际升起来了。“望极”如同晏殊笔下的“望尽天涯路”,充满了让人断肠的味道。

词人在思念一个心爱的女子,这个心爱的女子是谁,历史上记载不详。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黄昏悄悄地来了,草色和云雾都掩盖了,但自己寂寞的心却无法掩盖,无人能理解自己此刻的心情,见不得心爱女子的思恋,无人能懂这份感情。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很多人在不如意的时候总希望借酒消愁,但柳永表现得很理性,借酒消愁只能愁上加愁,不如就这样,但理性中其实更透露无奈,如果酒真能解开千醉也不错,但明知不能解,连暂时的麻醉都不愿意接受,越是清醒却越是伤感。

最后一句是精华之作:“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词人在书写这一句的时候,灵感已经进入神境中,火花在灵魂间缭绕,“衣带渐宽”简直传神,衣带慢慢宽松了,却不是面料的问题,而是隐晦地说出那是因为人消瘦了,这样的表达平铺直叙效果更好。

柳永为了心爱的女子愿意人憔悴,为了博得伊人一笑,这是完全值得的。而这里,柳永也有这样一层意思,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光耀门楣,即便粉身碎骨,即便劳累半生,只要结果是美的,这样的付出是完全值得的,是不会心疼的。所以,这一句阐述了奋斗,给人力量。

柳永借这个词作表达了对心爱女子的执着,而柳永一生接触底层人士,这些底层人士自然包括底层的女子,如歌女,他对她们有着深切的同情,他理性地俯身平等对待女子,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所以,他对待女子的尊重,他为女子表现的深情饱满的词中,赢得了无数芳心,也引得很多歌女对他掏出真心,因为他首先付出的是真心。

在柳永的另一首爱情词中,表达执着的感情更是明显,叫《征部乐》:“雅欢幽会,良辰可惜虚抛掷。每追念、狂踪旧迹。长祗恁、愁闷朝夕。凭谁去、花衢觅。细说此中端的。道向我、转觉厌厌,役梦劳魂苦相忆。须知最有,风前月下,心事始终难得。但愿我、虫虫心下,把人看待,长似初相识。况渐逢春色。便是有,举场消息。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离拆。”这首词是写给一个叫虫虫的歌姬的,尤其最后一句,“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离拆”。词中主人公许诺要长相厮守,永不分离。

这样的许诺在其他词人的作品中很少见。柳永性格有这样直率的特点,而且当他的词被许多雅士斥责时,依然坚持自己的个性。

柳永在词中表达执着,并非是说空话,而是真心的许诺。柳永因为真心对待底层女子,所以才能写出一些感情真挚的佳句。如他的《少年游》(一生赢得是凄凉):“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这里是他关怀那些女子的不幸,因为这些女子处在社会最底层,而他自己半生不能入仕,也处在文人的底层,能感同身受地理解这些女子的无奈。在他的《迷仙引》(才过笄年)里同样也有类似的词:“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词人真诚希望这样的风尘女子早日脱离风尘,过上正常的幸福生活。

柳永的性格里充满了悲天悯人的特征,所以他与烟花之所的女子来往,固然也有逢场作戏,但也会渐渐产生真情,女子对待他和对待普通人的逢场作戏不同,因为他不像其他男子一样,只是为寻欢作乐,他在这样的人生中寻觅底层人士生活的意义和解脱的方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知道哪个歌女能如此幸运,让柳永甘愿不爱惜身体,心力交瘁也在所不惜。

今天,这两句词已经被广为传颂,被年轻的恋爱男女用来表达海誓山盟,表示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为了能和对方结合,甘愿“消得人憔悴”。

爱情,也意味着付出,当为心爱的人奉献着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彼此看到对方为自己日渐憔悴,但都能从对方脸上看到笑意,爱也因此得到成全。

千百年过去了,一幕幕爱情也匆匆散去,豪言壮语后,当人们俯身生活的点滴,渐渐地明白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

多情自古伤离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寒蝉凄切)

爱,可以成就一切美好,却也可以让一切变得令人百无聊赖。饱受分离的爱情,让世界黯然失色,良辰美景也便变成了人间地狱。

年过半百的柳永终于高中皇榜,领了一个小县令的职务,但他那些狂热的痴迷者却不因身份低微而望而却步。

当柳永被授予杭州某地县令,京城烟火之地的女子都感觉悲哀,因为马上要和这个多情的才子分道扬镳了,一般新官上任,没有几个人送行,有的话也会是同僚,如果出现一些百姓,便说明这个人为官有方,但柳永的送行者全部是烟花女子,并且达到十队之多,这样的排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柳永自己曾作《如梦令》表达过当时送行场景:“郊外绿阴千里,掩映红裙十队。惜别语方长,车马催人速去。偷泪,偷泪,那得分身与你!”

柳永踏上去杭州的路。殊不知,在京城外,一段新的缘分缓缓开启。

那日,秋风乍起,风和日丽,车马缓缓行过江州的地界。柳永听闻当地有一佳人,名叫谢玉英,便打算去一睹芳容。就这样,在凉风的侵袭里,踌躇满志的柳永轻轻摇动着折扇,踏向了谢玉英所在的住所。

一间布满书画的屋子里,一个娇媚的女子在纸张上洋洋洒洒地书写着什么,门被轻轻地推开,女子抬头,看到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

他自报家门,得意地看着眼前令人着迷的女子,那女子本来为有人无礼地闯入房间着恼,但听他自报家门后,顿时意外起来,接下来便是喜悦、激动。柳永瞥见女子书桌上摆放的正是自己的词作,刚才那女子正一字一句地细致抄录着。

一个慕名而来,一个崇拜对方,于是水到渠成,二人缠绵了数日,享受了无限春光,在无限春光过后的离别时分,这首著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诞生,词为谢玉英而作。

数日后,柳永踏上去上任的路,与女子再次呈现依依惜别的场景,泪眼蒙眬的女子拉着柳永的手,无奈又放开手,又继续用力抓着,又再次无奈地放开,等待柳永再次看望自己。

在柳永离开后,谢玉英经常用琴弹奏柳永送给自己的这首《雨霖铃》,弹到动情处,便泪流满面。

这一段露水姻缘被柳永铭记于心,他在就任县令后依然念念不忘,当任期满了后,再次到江州希望见到谢玉英。

谢玉英的身边有了其他男子,柳永哀伤不已,作词一首,表达三年前的温馨一幕,希望勾起谢玉英的回忆,“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词中最后一句发出这样的呼声。

谢玉英看到了柳永的词,顿时泪如泉涌,感叹柳永的痴情。于是变卖财产,经过百般周折,终于见到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天的蝉本来就给人凄凉的感觉,急雨刚停住,空气里弥漫着温馨,但却要在此分离,想把时光留住,却无奈。又到了象征离别的长亭外,满眼满耳都是离别之意。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京城外有践行的宴会,但根本没有心情,船上的人已经在连续催促了:“赶紧走吧,别再说了,时间不早了!”一个“催”字用得巧妙,把人的离愁写尽,而一旦被催,更觉得时间真快,彼此还没把话说完。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按说会有很多话要说,但此刻都哽噎了,一切尽在不言中,不知道从何说起,不知道说什么才能表达完自己的牵挂,自己的不舍,只能流泪不言。

对于谢玉英而言,虽然许诺,也期待,但这次的离别是不是永别?自己与柳永的身份距离怎么可能因为一个承诺而拉近呢?今天过后,还能相见吗?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到这一去,千里迢迢的,天空辽远,一望无际,这么空旷只能更让人感受凄凉。过去,一直不能科举高中,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一官半职,却又不忍离去。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本来离别就让人哀伤的了,为何老天爷还要是这样凄凉的天气,让我的心更冷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离别后,便将是孤身一人,酒醒后会出现在哪里?只能是自己面对残月和肃杀的风了。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一场离别后,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或许天气会慢慢好,或许风景也无限美丽,但心爱的人不在身边,又有什么意思?即便是有千种风情,又能告诉谁?又有谁能听懂?

整首词给人凄凉的感觉,尤其是“寒蝉”“兰舟催发”“晓风残月”等字眼,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画卷。

柳永的性格和经历让他有了这样的奇遇,有了这样的离别,有了这样不朽的词篇。一首《雨霖铃》,彻底让柳永敞开了心扉。

柳永去世的时候,倒在温柔乡里,死在名妓赵香香的家中。葬礼举行时,曾经的同僚还有那些文人雅士没有几个人去送行,只有那些歌女来见他最后一面。京城的烟花女子无一不为之悲痛,连丧葬费用也是女子自筹而来。

当天群芳为他披麻戴孝,谢玉英也是其中的一员,在柳永入土后,她悲痛地吟唱着柳永为自己谱写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曲子在一座孤坟的上空飘荡,天地为之失色,群芳眼泪涟涟,哀悼着这位词人。

柳永去世后,谢玉英渐渐哀伤过度,两个月后也香消玉殒,人们把她埋葬在柳永墓地旁边。两个人在时间之外永远地不再分离,不必再悲凉地吟唱和弹奏“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的《雨霖铃》造就了一个三年等待的爱情故事。

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故事历来被人们称赞。而他们两人从认识到婚恋,也经过了一个美丽的等待。

荷西屡次逃课,只是为了能接近三毛,终于有一天,他认真地对三毛说:“你能不能等我六年,四年大学生活,两年兵役,然后我们结婚。”三毛以为荷西在开玩笑,也并没有放在心上,经历了曲折的六年后,三毛再次见到荷西,发现荷西真的为她而苦守了六年,那一刻,三毛泪如泉涌。

许多时候,等待更能体现出对爱情的考验。彼此牵起的手,因为各种原因或许要暂时分离,分离后毅然等待,等待若干年后,再次牵上对方的手,才算修成正果。

芳心是事可可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定风波》(自春来)

不求轰轰烈烈,只渴盼平平淡淡,挽着恋人的手,静看云卷云舒,静静地互相陪伴,凡人的爱情就是这样,只羡鸳鸯不羡仙。

柳永由于年轻时候未能入仕,又经常书写反映市井生活的俚词,被许多文人雅士鄙视,这首《定风波》就直接被晏殊批评过。

柳永因为数次落第,曾经说过气话,扬言不再踏上仕途,但内心深处还是渴望仕途,越是表现的不在意说明越在乎,所以他在年过半百获得一个小官职时,为自己的大器晚成喜悦了好一阵子。

柳永未获得官职前,曾拜访过当时的宰相晏殊,希望得以引荐。但那时柳永已经因为《鹤冲天》得罪过皇帝宋仁宗了,柳永为此还自嘲说奉旨填词。晏殊遵守中庸之道,深谙官场法则,皇帝都不看好的人,谁敢和皇帝唱反调呢?为了与皇帝保持一致,自然也不看好柳永。

晏殊毫不客气地问柳永:“你也写词吗?”言下之意是说:柳永百无一用,除了会写词,其他的什么也干不了吧!

柳永自然晓得晏殊的不客气,还是迎合地说:“我只是作为消遣随便写着而已,和您写词的心理差不多。”

晏殊依旧不依不饶,又说:“我是写过很多词,但我可从来不写‘针线闲拈伴伊坐’这样的句子。”晏殊代表了当时绝大部分雅士的心声,他们内心是鄙视柳永的。

但这首含有“针线闲拈伴伊坐”的词却广受民间的欢迎,而柳永一生走的就是通俗文学的路子。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春天到了,看到红花绿叶都带着愁苦,自己也百无聊赖。“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既然没事情做,一个懒女人的形象出来了,日上三竿了还睡懒觉,不仅懒惰,还邋遢不修边幅,“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头发乱了,也无心打扮。女子是在意自己相貌的,但词中女子却如此奇怪,不但不精心打扮,连最起码的梳洗都不做。

词人显然不是在斥责其懒惰,而是欲扬先抑,懒惰的原因马上揭示了出来。“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原来是因为空闺寂寞,索性消沉起来,情郎远去了,这个没良心的竟然连个书信也没有。其中“无那”是典型的口语。女为悦己者容,因为思念的人不在,打扮给谁看呢?

一个女子思念爱恋的人,爱恋的人负心而去,也或许是公事而去,让自己独自承载着相思之苦,却一点也不怜悯自己受伤的心灵,不来安慰自己,任凭自己独守空房。而懒惰也是为了缓解这样的寂寞,唯有在沉睡中才可以暂时忘掉抑郁,但沉睡和浓酒一样,在醒来后,这样寂寞的感觉更加强烈。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恁么”又是一个口语,这句话是有别于其他词人的地方,其他词人的闺怨词描述的女主人公都有逆来顺受的性格。而柳永这首词里的女子却不是,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早知道这样,就应该当初把他的马车锁起来,把他关在家里,光给他纸笔,免得他乱跑。女子对男子有干涉,虽然是因为爱情,但在当时而言,是属于很前卫的。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如果真是把他的马车锁起来,把他关起来,那样就可以不用躲躲闪闪,可以与他为伴,做着针线活陪在他身边。这句话活脱脱地把一个撒娇的女子写出来,女子的需求很简单,就只是为了能依偎在心爱的人身边。依偎着,不求别的,只为能在一起相伴,让他聆听自己的牢骚,让自己坐在他的身边,慢慢地纺织,慢慢地缝缝补补,对于这个女子而言,或许不难实现,而这却是莫大的奢望。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有情郎在,免得自己虚度光阴。而因为爱恋的人不在,所有的时间仿佛都是没有价值的,时光都流逝在思念回味里,自己的懒惰自己的不修边幅,自己的一切自暴自弃都是因为没有他在身边,都是让光阴虚过。

本是青春年华的女子,本来要梳妆打扮,为世界增加新的风采,在经过了与心上人一段美好的岁月后,过目不忘。直到有一天,心上人需要远行,而归程却渺渺无期,女子陷入了相思中,她为此惶恐不安,因为心爱的人像一阵风一样,再也寻不到踪迹,这些尚且还不是最悲哀的,最让心陷入荒芜的便是从此再也得不到他的消息,他也从来不主动写书信,她于是陷入惶恐了,是不是他的心中再也没有了她?她悔恨,她撒娇,她恨不得当初狠下心来,阻挡他的离去。

细腻的柳永关注着这样的女子,赋予了同情的泪水,他为她们作词,同时也在指责自己,因为自己也曾这样亏欠过其他女子,他在内心深处告诉自己:离别不要太久,分别一定不要忘情。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地位很普通的女子的抱怨,抱怨的好像不合情理,要求情郎能天天和自己相伴,所以,很多文人雅士鄙视柳永,但故事里的女人更是当时民间女子的缩影,表达了一种美好祝愿,虽然男子天天陪伴自己不现实,但还是满怀希望,正如人们说万事如意,不见得就一定万事如意,但还是要有美好的愿望。

词人柳永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所以他洞察了当时女子对爱情的渴慕,从一个女子的角度表达了对真爱的理解,而词中表达的女子追求真爱的思想正是当时底层女子所致力寻求的。

“薄情一去,音书无个”,这是女子没有安全感时的抱怨之语,爱恋中的男子,有义务给心爱的女子安全感,不断地为爱情制造浪漫。

一句“针线闲拈伴伊坐”,在当时被视为没有志气,却让人禁不住传颂,直到今天,这依然是爱情的美好境界。爱情饱受着考验,爱情容易破碎,当爱情从虚无缥缈的虚幻中重新定位,蓦然回首,“针线闲拈伴伊坐”也是一种幸福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