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影响力心理学
64908700000002

第2章 你要玩转心理学

——影响他人必备的常识

影响力心理学无处不在!它就在你我的身边,就潜伏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角角落落。为何有的人心甘情愿听从别人的调遣?为何有的人会在无形中被他人征服?……其实,这一切都源于对心理的掌控。现实中,我们不是支配别人,就是被别人支配。因此,为了社交场上随时能够处于主动地位,你需要掌握必备的影响力心理学!

你需要了解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想要不被他人影响并影响他人,就需要了解并掌握心理学的十大效应。它们分别是蝴蝶效应、羊群效应、木桶效应、鲶鱼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马太效应、仰巴脚效应、第一印象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

(1)蝴蝶效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即“蝴蝶效应”。只要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拍一拍翅膀,就会在几个月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其实说的就是“一件事”对事情结果的影响,只改动了一点点数据,其计算结果就会相差十万八千里,如下式:

1.01的365次方=37.8

0.99的365次方=0.03

(2)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讲的是,一个羊群(一个集体)极有可能是一个散乱的组织,大家平时在一起很盲目地随波逐流。如果有一只羊发现一片肥沃的青草地并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着抢食那里的青草。这个时候,羊群里的羊就只顾着大快朵颐,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它们根本看不到其他地方还有更好的青草。

(3)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也称木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盛水量的多少,但是决定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却是最短的那块板。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却往往决定着整个组织的水平。

若仅仅作为一个形象的比喻,“本桶效应”是极为巧妙和别致的。但是随着它被越来越频繁地应用,在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场合,已由一个单纯的比喻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水桶”不仅可以象征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班组,也可以象征某一个员工,而“水桶”的最大容量则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

(4)鲶鱼效应

挪威人向来爱吃沙丁鱼。他们在海上捕到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达海港,售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天性懒惰,不喜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运到码头就死了。有一位渔民,他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当人们问及原因才知道,原来,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当鲶鱼装入鱼槽后,因为环境陌生,鲶鱼就会四处游动,沙丁鱼也会立刻紧张起来,也不停地游动。于是,活着的沙丁鱼便被带到了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5)晕轮效应

人们对别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是从局部出发,进而再扩散、得出整体印象,但常常也是以偏概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是晕轮效应。

(6)近因效应

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近因效应很常见。当多种刺激一起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言外之意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有主体地位,甚至会掩盖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比如,多年不见的老友,在脑海中的印象最为深刻,可能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谈起生气的原因,可能只有两三条,这些都是近因效应的表现。

(7)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现象。其称谓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罗伯特·莫顿将“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的优势,进而会有更多的机会以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这一术语后被经济学界借用,反映的就是经济学中贫的越贫、富的越富、赢家通吃的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8)仰巴脚效应

仰巴脚效应是指人们更倾向于喜欢精明又有小缺点的人。意思是说精明之人在无意中犯点小错误,不仅不影响他们的优点,反而会使人觉得他很正常且更有平凡的一面,使人易于接受。

(9)第一印象效应

如果有30道题,让两个学生(A和B)来完成。他们分别做对其中的一半。让A做对的题目尽可能地出现在前15道题,让B做对的题目尽可能地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人对两个被试的学生进行评价: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人都认为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人与人在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10)皮格马利翁效应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暗示在本质上是指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你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或许不是你想要的,但是你所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地期待并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就一定会顺利进行。反之,假如你相信事情受到阻力,阻力就会产生。但凡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影响他人必备的六大影响力心理学

影响他人必备的影响力心理学包括:洗脑、催眠、诡辩、心理暗示、舆论效应和攻其软肋六个方面的内容。

(1)洗脑

洗脑,即所谓的意志引导,通过心理诱导让别人跟着你的思路走。洗脑的第一步是让某人接受并灌输某个动作,然后再给他洗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灵控制。

当然,很多灌输都以崇高的目的作为伪装,实则是欺骗人们接受某个灌输动作后才对其进行逐步洗脑的。所以,避免不被洗脑,关键是要发现某个灌输的动作并坚决抵制这个动作。

洗脑,说白了就是一种心灵控制。这一技术对人控制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任何人在意识层面都有其弱点,而人的意识便是心灵的保护层,用来保护脆弱敏感的潜意识。但是,只要是正常的人,他的这层保护层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弱点。比如某人有些伤心的过往,当某个谈话内容涉及其伤痛的时候,其意识的拦截能力就会显得异常薄弱。这时,潜意识的信息便会发酵,造成感情的波动。此时,当事人可能会陷入到悲伤的往事中,或出现过激反应。所以,心灵控制术成功的关键是寻找并利用人的这一弱点。

只有了解关于洗脑术的相关内容,才会更容易识别外界的种种信息,才能摆脱他人对自己的影响。从而锻造自己强大的内心堡垒,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对他人予以支配。

(2)催眠

催眠,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字眼。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适当地采用催眠技巧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催眠的定义不只是让人进入似睡非睡的状态,比如你拿起手机自拍,上扬嘴角,露出微笑,就是一种自我催眠。

一提到催眠,很多人很自然地就会将其与洗脑联系起来。其实,催眠和洗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催眠是一种超级放松的心理技术,而洗脑则是改变我们思想的技术。

那么,催眠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科学家早在150多年以前就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但直至今日也没能彻底弄清楚催眠的真谛。有人认为催眠之法打开了通向人类潜意识的大门,有人认为恍惚是非睡非醒的心理边缘状态,有人干脆认为催眠就是伪科学。但是,无论人们持何种观点,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人处在催眠状态下最容易接受来自外界的暗示,甚至可以让他做出一些反常的举动,因为在催眠状态下,大脑和身体都不由己。

催眠现象无处不在,在生活中,不是我们在影响着别人,就是别人在影响着我们。很多时候,我们无意识做出的行为却得到很糟糕的结果,但我们却并不察觉。通过催眠他人,你除了可以大幅度地增加自信外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并认识心智的运作方式,进而快速改变个人的某些不良习惯,达到影响他人的目的。

(3)诡辩

诡辩,其实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一种狡辩。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善于诡辩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言善辩,说得很有道理。他们在写文章或讲话的时候往往滔滔不绝,振振有词。他们每论证一个问题,也总是可以拿出许多“根据”和“理由”来。但是,这些根据和理由都是经不起推敲的。他们只不过是主观地玩弄一些概念,搞些虚假或片面论据,做些歪曲地论证,目的是为自己荒谬的理论和行为做辩护。中国人的善辩举世闻名,在古代甚至有“说客”的专职。

诡辩是实践上错,逻辑上对。

诡辩有很多形式,这些形式都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似是而非、白马非马、割裂联系等。了解诡辩的特征对正确理解诡辩非常有帮助。

偷换概念式诡辩是一种诡辩伎俩,在辩论中我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如果我们对这种伎俩缺乏理性的剖析能力,有时反而会形成窘迫的局面,有“理”的一方暗自憋气,无“理”的一方却趾高气扬。

对诡辩的反驳关键要抓住实质,击中要害。因为实质性的问题其实就是要害问题,实质决定了问题的基本倾向,抓住它,就可以置诡辩于死地。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是每个人都是雄辩家,但我们完全可以掌握一些诡辩的技巧,在必要时给对方施加言语上的影响,从而让对方无言以对、束手就擒。

(4)心理暗示

“暗示”是一种自我或他人的言语、文字、手势、情景等对自己心理上的作用,这种作用会使人按一定的方式接受某种信念与意见并付诸行动。“暗示”的特点在于接受暗示的人在暗示的作用下,不需经过说理论证,不需进行分析批判,就盲从、附会地接受这种“暗示”的意见和解释。

人们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暗示的方法,比如困难临头时人们会相互安慰:“快过去了,快过去了。”从而减少忍耐的痛苦。人们在追求成功时,会设想目标实现时非常美好、激动人心的情景。这个美景就对人构成一种暗示,它为人们提供动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你在向潜意识示意的时候,一定要用些美好的暗示,像那些能治愈人的、能保佑人的、能激励和启迪人的话语。切记,你的潜意识不会识别“开玩笑”,它会把什么都当成是真的来接受。

自我暗示可以用来消除恐慌和消极的心态。“暗示”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影视作品、广告、报刊在传播着各种信息;在与人交流中,别人的话会对自己产生影响,自己的想法也会对自己的某些行动起很大作用。因此,“暗示”又可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

当我们希望别人成为我们希望的人时,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信息,告诉他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你希望他成为什么,他就积极成为什么。

你要记住,有两种人难以唤起暗示:一种是无法理解你所说的话、头脑不健全的人,另一种是不愿意去理解的人。

(5)舆论效应

在我国著名古籍《史记·张仪列传》中有句话:“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可见舆论威力之大。在某个事件中,如果你想影响别人、战胜对手、达到目的,在必要时不妨试试使用舆论对其施加压力。

在现实中很多人都懂得利用舆论,甚至利用流言蜚语来攻击他人。即使没有恶意,有时候传言对当事人也会造成重大的伤害。因为一般人们要直接传话,他人不会相信。但若是由毫无利害关系的人传话,被传话的人就会容易接受。

在与人有竞争性的交往中,如果你无端受到他人的压制,就应想办法削弱对方的自信心,打击对方的意志力,此时不妨借助一下舆论的压力。要知道谣言有时候是造成他人伤害的“核武器”,你完全可以好好利用这个武器影响他人。

(6)攻其软肋

无论是伟人、圣贤还是哲人,亦或是凡夫俗子,都有弱点。我们只要多动脑筋,对这些弱点巧加利用,抓住对方的特点,迎合对方的兴趣爱好,一切都能得心应手,如你所愿。

抓住他人的弱点达到计划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商人就是看透了一些人们随大流、盲从的弱点,从而谋取更大的利益。随处可见当节假日来临时各大商场、超市人山人海,顾客接踵摩肩,疯狂购物,就好似里面的东西不要钱。因为每到节假日,商家们都推出各种让利促销活动,什么“跳楼价”“出血价”或是购物满多少就返多少钱,有的顾客为了能够拿到赠品,便购买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以达到获赠的额度。盲目跟从,购买了一些自己本不需要的东西,反而增加了消费。商家也因此达到了销售的目的。

我们做事也是一样,在与别有用心的人共事时,应该抓住对方的弱点,集中攻取一点,从对方最重要、最软弱的地方下手,这样对方就会措手不及,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就很难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