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张瑞敏的儒商智慧
6473100000005

第5章 海尔的智慧源自“无”(1)

有生于无

《道德经》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经典哲学理念在张瑞敏的创业智慧中占有特别的地位。

曾经有人如此问张瑞敏:“企业家首先应该懂哪些知识?”张瑞敏的回答是:“首先要懂哲学吧!”张瑞敏在老子的道家哲学与商业实战经验之间构建了血脉纽带关系,成功地把哲学思想融入到企业经营中。有经济学家曾如此评价张瑞敏缔造的海尔经营哲学,宣称“不用哲学看不清海尔”。张瑞敏对于《道德经》中“有生于无”的哲学理解、运用,可谓独辟蹊径,这也成为张瑞敏缔造“海尔神话”智慧宝库中的又一个重要元素。

海尔的诞生和成长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张瑞敏接手青岛家电公司之前,上任领导曾如此告诉他这个企业的情况:八点钟上班,九点钟就没人了,十点钟扔个手榴弹,保证炸不死一个人的鬼地方,下雨必须要用绳子把鞋绑起来,否则鞋子就会被烂泥拖走的烂泥路。谁去都死定了。企业欠债147万元,半年没发工资,全厂共有600多名工人,但有50多人要求调走。

不可思议的是,在张瑞敏接手之后,这个不仅一无所有甚至负债累累的企业,就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翻天覆地的转变。有报道指出,1984年张瑞敏接手后的海尔营业额为348万元,而2004年海尔创下了全球营业额1016亿元。仅仅20年的时间,企业营业额增长了近3万倍,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80%。

海尔能够从无到有,其中蕴含了张瑞敏的商业哲学智慧。作为临危受命接手倒闭企业的领导,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能够对这个一贫如洗、负债累累的企业进行挽救,但是,绝不是仅仅救活这个企业,因为这个目标实在是过于平庸和短浅。在张瑞敏的观念中,要把这个烂摊子打造成为中国的第一品牌,这在本质上是一种从无到有彻底再造的过程。结果,张瑞敏让企业所有工人在当年拿到了工资。

从无到有并不是一种天上掉馅饼式的暴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从无到有必须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海尔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但是,海尔并不是天外来客,因为此前的青岛家电公司已经为海尔的创立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该厂有600多名员工,虽然企业设备陈旧落后,但是,工人的生产技术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

许多人在倾听海尔神话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那就是张瑞敏在青岛家电公司这个烂摊子上建立了“海尔神话”,但是,他并没有在接手后把原来工厂的所有员工一律清退,也没有把原来的设备全部砸烂。工厂还是那个工厂,员工还是那些员工,设备还是那套设备,唯一不同的是领导换了。

那么,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海尔神话”的缔造并非是张瑞敏这个“巧妇”做了“无米之炊”,而是“借鸡生蛋”。张瑞敏接手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针对该厂纪律松散、作风不正的弊病,专门制订了一套员工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立刻改变了工人们原来的工作态度。在这个基础上,张瑞敏对产品生产、经营、销售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现了使原来的工厂脱胎换骨的转型。这个转型的背后,从表面上看,是领导的才能和技术手段,其实,在深层上,则完全是一种在企业文化和理念上的转型。此前的工厂领导和工人并不是不想把工厂做大做强,而是没有先进的文化理念;相反,在落伍、陈旧的文化价值观念指导下,整个企业如同一匹奄奄一息的老马,因为不堪重负而倒在路边。但是,张瑞敏没有让这匹马继续背负沉重的负担,而是先医治这匹马身上的旧疾。因为在张瑞敏看来,这匹马并不是病入膏肓,而是因为饲养不当导致它出了问题,只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就可以彻底治愈这匹马身上的疾病,让它再次站立起来。

张瑞敏把一个烂摊子企业缔造成为“海尔神话”,这是一种从无到有的本质变化,变化的背后不是让企业家像变戏法一样倒空卖空,而是善于用文化哲学的理念去改造旧的企业,往里面填充新鲜的价值观念。如此一来,企业看起来还是那个一无所有的企业,但是,不久的将来,必然产生你所想拥有的一切。惟其如此,“有生于无”并不是一种故弄玄虚,而是以文化哲学充塞其间,虽然看起来什么也没有,然而这种“无”并不是“没有”,而是一种包容一切“有”的“无”。

这正是张瑞敏企业发展智慧产生的文化源头。

案例1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云:“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又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商业竞争如战场的报道渲染中,企业领导往往被描绘成带领千军万马与敌人恶战的将军,血腥和残酷都无法避免,怎么可能不争而胜呢?

张瑞敏用他经营和管理海尔的经历,为中国古典哲学中蕴含的经商之道作了最好的注解。

张瑞敏在经营海尔上表现出的“不争”智慧,指的是不去争抢那些华而不实的虚名。

张瑞敏在接手破旧的家电厂之前,是青岛市家电公司副总经理,这位年轻的经理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深受单位高层的赏识。

不难设想,张瑞敏在这条道路上有着非常开阔的前景。局长让他接手青岛日用电器厂这个烂摊子,张瑞敏虽然心里没底,但是,他并没有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拒绝。这种个性注定了张瑞敏在此后的企业经营中,不去追求那些浮华的虚名,而是既然他接手了这个企业就要把它做好,就要把产品质量和服务做到家。

张瑞敏“不争”而胜的成功在于审时度势,把握了社会对家电需求的历史必然趋势。在这个意义上,张瑞敏并不是不争,而是对家电市场需求做到“寸步必争”。他上任之后的第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引进德国先进的生产流水线,使得这个烂摊子企业获得了电冰箱行业最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人算不如天算。在张瑞敏满怀希望地决定上马电冰箱项目之前,当时全国已经确定了40个定点电冰箱厂,这个情况无异于告诉张瑞敏,国家引进项目的大门基本上要关闭了。这个情况对于一般企业领导而言,应该决定放弃了,但是,张瑞敏不甘于乖乖接受这样的结局。他既然接手了这个烂摊子,就树立了让它成长起来的信心。而当前要改变企业亏损严重的最现实办法,就是引进先进的生产流水线。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济刚刚开始复苏并将迅速崛起的时候,城市消费水平正在蒸蒸日上,张瑞敏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于是他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这个项目。

张瑞敏身上这股当争必争、不当争则放弃的素质,并不是一天养成的。此前,他的青春时代正值“****”,学校都“停课闹革命”了,更别说上学学习知识,就连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都被作为反面典型而屡遭迫害。但是,张瑞敏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始终坚持上职工夜大,为了学习知识,他常常顾不上吃饭,风雨无阻,这一学就是五年。依赖这种分秒必争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张瑞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获取了一肚子的知识。这也成为他以后成功踏上企业管理岗位,运筹帷幄的重要基础。

凭借这种“不该争就放弃、该争则不放过”的精神,张瑞敏决定在北京蹲守。虽然轻工部的领导告诉他基本上没有希望获得电冰箱定点项目了,但是,只要国家没有正式宣布停止一切企业引进项目,他就还存在最后一丝希望。因为他在这个问题上始终坚持毫不退守、寸步必争的原则。恰恰是他的争取,成就了张瑞敏“海尔神话”的基础。

在北京蹲守的那段日子,张瑞敏每天总是第一个满怀希望地去部里询问,但是,等待他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每天看着北京街道上匆匆而过的人流,张瑞敏内心的热情一点一点地减退。虽然希望渺茫,但是,他却没有彻底绝望。他始终坚信总有一天会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这一天,张瑞敏如平常一样在部里蹲守。正所谓天道酬勤,非常巧合的是,当时德国利勃海尔项目来中国寻找合作,因为该公司负责人到中国的时间比较晚,没有赶上与其他众多着名国企合作的机会,等他们来到中国之后,发现已经错过了正常上交的时间。结果歪打误撞,正好赶上张瑞敏蹲守寻找合作项目。张瑞敏在狂喜中立即上交了所有需要的材料,然后在不安中回青岛等候消息。当然,张瑞敏回到青岛之后,并没有采取消极的死守等待的方式,而是不断地到轻工部、到省里去争取,反复和上级领导陈述该项目的引进对于整个青岛市轻工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正是靠着张瑞敏的这种“不争无谓、只争企业命脉发展”的道家哲学智慧,在幸运之神的庇佑下,张瑞敏争取到了国家批准利勃海尔这个项目给青岛的机会。然而,成功签下利勃海尔之后,一个更大的困难也在等着张瑞敏去解决。

当时利勃海尔的项目需要资金900多万元,而当时张瑞敏的企业能够从银行贷款10万元已经是天文数字了,而就这10万元,还是张瑞敏费尽口舌才好不容易争取到手的。但是,区区10万,在900万面前简直是九牛一毛。

怎么办?张瑞敏拼命争取项目的精神再次挽救了他。仅仅依靠某一两家银行贷款,或者用老办法向农民借钱肯定是不行的,吃掉利勃海尔这个大螃蟹,显然张瑞敏需要更多的帮手,为此,他必须争取到更多的援军,避免自己孤军奋战。

在1984年12月的一天,在青岛的一家饭店里,张瑞敏专门请来了领导、专家来论证这个项目。大家围坐在一起面面相觑,谁都明白,张瑞敏这一次的胃口太大了,900万很可能撑破他的肚皮,让他一败涂地。考虑到责任重大,谁也不愿意主动站出来支持张瑞敏。相反,大家一致把担忧和焦虑对准了张瑞敏。张瑞敏并没有生气,他完全理解大家此时的心情。但是,他更要让大家明白自己的想法,经过一番诸葛亮舌战群儒式的激烈辩论,一向低调的张瑞敏以高姿态征服了大家,大家终于被他的真诚、魄力、远见所说服,纷纷献计献策,最终搞定了这至关重要的900万元资金。

张瑞敏恰到好处地摆正了争和不争的关系,在浮华的虚名面前,他选择了主动放弃,这是他韬光养晦的表现;在事关企业生死成败的关键问题面前;他选择了拼命争取。两者看起来是矛盾对立的,其实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正因为张瑞敏在一些无关紧要问题上的不争,才显示了他看问题本质的能力,为更好地争取聚集了必要的能量;正因为他在关键问题上的寸步不让,才使得他对那些浪得虚名的东西不屑一顾。这是企业家张瑞敏的大智慧,更是中国古代老庄哲学的智慧。

案例2不敢为天下先

面对张瑞敏创造的神话般的成就,人们很难想象他会表现出如此的淡定和低调。他曾这样说:做企业你永远处在弱势,如果你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你就有目标可以永远前进。老子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对我影响很大。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