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9月,吕后病死。这时,掌握汉朝大权的相国吕产、上将军吕禄都是平庸无能之辈。趁此机会,陈平着手行动,联合了太尉周勃,准备铲除吕氏家族,匡扶汉朝天下。
不久,朱虚侯刘章和齐王共同起兵讨伐相国吕产、上将军吕禄,陈平和周勃劫持了与吕禄关系密切的郦寄,逼迫郦寄劝说吕禄交出兵权。
郦寄为了自保,就规劝吕禄把兵权交给周勃,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可享荣华富贵,吕禄竟以为郦寄是在为自己着想,便有心交出兵权。
刘章与齐王的军队日益逼近京都,吕禄派老将灌婴去迎战,灌婴到了前线后,却与刘章、齐王合兵一处,反杀回来。陈平乘机再次逼郦寄去劝说吕禄交出兵权。
郦寄对吕禄说:“不如回到你的封地去吧!你一离京,齐兵必撤,否则,杀身之祸就在眼前了。”
吕禄贪图享乐,又贪生怕死,犹豫再三后,把兵权交给了周勃。
得到兵权后,陈平和周勃就再无后顾之忧,在刘章等人的协助下,将吕氏家族的人一一送上了断头台,吕后策立的皇帝也被废除,众人拥代王刘恒为帝,这便是汉文帝。
就这样,丞相陈平除吕扶刘之计终于成功,为稳定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
[总结]
陈平是三国时期有名的谋臣,他行事有分寸,在明知不可能的时候,绝不相争,而是静静地、不动声色地等待时机。一旦时机到来,对手处于不利的境地之际,他立刻着手行动,毫不留情地制服对手,实现了匡扶刘氏的心愿。这才是智者的成事之道。
蜀后主孟昶治臣有术
五代时期,蜀国后主孟昶于公元934年即皇帝位,其后,在危机四伏,烽烟迭起的混乱年代里,做了30多年的“偏安之王”,这在当时,是十分不容易的事。
孟昶即位时才16岁,朝中的将相大臣都是先帝孟知祥在位时的老臣旧将,这些人自恃资历深厚,根本就不把这个年幼的皇帝放在眼里。他们骄恣放肆,几乎是为所欲为,甚至公然逾越国家制定的法律,建造豪华房舍,规模巨大,糜费钱财,引起了百姓们的不满。
其中,以李仁罕、李肇、张业、赵廷隐最为过分。
孟昶刚即帝位时,大将李仁罕便提出了主管六军的要求,言词充满了威胁。他不但派人到枢密院提出明确的要求,还到学士院让人照他的要求起草命令,根本就不通过新帝孟昶,这不仅是目无幼主,而且是犯上作乱了。
这一咄咄逼人的举动,深深地刺激了孟昶,他知道这样下去的后果是什么,如果大臣们都如此效仿,他这个皇帝肯定是做不久的。好在,孟昶是有头脑的,他先隐忍不发,请李仁罕吃饭,表面上接受了他的条件,任命他为中书令,负责主管六军。等孟昶布置妥当,趁李仁罕进宫朝见时,立即命令武士将他捉住,当场处死。
李仁罕被处死,曾假称有病而不跪的侍中李肇终于知道了新君的厉害,吓得魂不附体,当他再见到孟昶时,顿时扔掉拐杖跪了下去。孟昶因其过去对自己十分倨傲,便勒令他退官隐居,以示惩罚。李肇从此徙居邛州(今四川省邛崃县),他没被盂昶处死,已经算万幸了。
李仁罕的外甥张业在李仁罕被杀时,正执掌着宫中的禁军,禁军的人数虽然不多,但直接掌管皇帝宫廷的守卫,如果他以替舅报仇为名造反,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孟昶担心张业反叛,也担心引发更大的乱子,当时并没有动手处置他,而是千方百计加以笼络,甚至把这个武夫任用为宰相,又兼判度支(财政)。
张业很放肆,在家中私设监狱,关押欠债的人,还滥施酷刑。他私自制定了一种“盗税法”,规定税官吞没赋税的,照吞没的数目10倍罚款。税官受了罚,为了筹钱,便从百姓身上勒索。这种酷苛的税法使得百姓难以承受,怨声载道。身为一国之君的孟昶得知后,当即废除了此法。
直到后蜀广政十一年(公元948年),此时的孟昶已经积聚了一定的势力,认为诛杀奸臣的时机已到,便与禁军将领官思廉密谋,用诛灭李仁罕的办法,把张业在都堂上捉住处死。
卫圣都指挥使兼中书令赵廷隐见事情不妙,忙以年老为由,主动要求辞官还乡。至此,故将旧臣基本上被除尽,剩下的也不敢邈视这位新主了,孟昶这才坐稳了皇帝的宝座,从此人心真正地归附了,再也无人敢于做乱。
孟昶在皇位上长达30年之久,在当时朝代更迭、局势混乱的时代,已经实属不易了。最初,他刚刚当上皇帝时,还不过是个嘴上无毛的娃娃,久经世面的旧臣们自然不服。孟昶虽然年小,但他有智谋,懂得恩威并施、驭人治人之道,让那些老臣们看到了他的励害,终于稳住了局面,坐稳了江山。
小皇帝凭着大智慧稳住了江山,保住了基业,令人佩服。
[总结]
自古以来,臣子犯上作乱的例子不少,真正处理好君臣关系、制服乱臣的皇帝,只是一小部分。蜀国后主孟昶算是有智谋的皇帝了,在他登基之初、人心不稳之际,他先是用隐忍不发来稳住局面,然后再一一寻找合适的时机,铲除这些乱臣奸患。结果,他坐稳了皇帝的宝座,也保住了江山基业。
京兆尹赵广汉治盗有方
西汉宣帝在位时,赵广汉奉朝廷之命,担任长安百姓的父母官——京兆尹。
走马上任之后,赵广汉虽位高权重,却拒绝一切献媚拉拢的官员们,而是和下属、百姓们打成一片,毫无官架子,有时兴致一来,会与他们通宵达旦地交谈,以便了解民情。
在了解民情的过程当中,赵广汉总结出一种探知实情的方法——“钩距法”。这种方法讲究调查,注重对比推求,结果往往十分准确。
赵广汉这样说:“如果我想知道马的价格高低,就可以用‘钩距法’来处理,我会先问狗的价格,再问羊价、牛价,最后再问马价。这样,经过层层验证,再比较计算,我就知道马的价格是高是低了。这样做,是比较可靠的方式。”
赵广汉一位同为官员的好友不理解,对他说:“你身为大官员,却去研究那些民间的锁事,这又有什么用处呢?”
赵广汉郑重地说:“做官的人,若不能熟悉民情,怎么能造福一方、保一方平安呢?‘钩距法’不仅可以用来了解市场行情,亦可以用于政务,它也可以帮助我做到知己知彼,从而对症下药。否则,就很可能会犯下偏听偏信的错误,如此,真不知要有多少冤案、错案发生,结果不能为民,反而会害民。”
赵广汉刚上任时,长安的治安形势曾一度混乱,百姓受害的事时有发生,官匪勾结十分猖撅。
面对如此严峻的状况,赵广汉悄悄召集心腹属下说:“我刚刚上任,尚且不熟悉此中内情,想治理盗匪却不知从何下手。若是情况不明便着手此事,只会引起新的混乱。我先派你们去暗中侦察,把盗贼的踪迹等情况都摸清。”
心腹下属们皆面有难色,他们说:“盗贼行踪诡秘,出入不定,恐怕此事难出成效。从前的官员们都是有事打压、无事清闲,大人何不效仿呢,否则只能自讨苦吃。”
赵广汉一脸肃穆,他郑重地说:“盗贼不绝,我坐在这个位置上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志在剿除盗贼,绝不能和从前的官员一样无所作为。盗贼不能根除,根源就在于不知其根底,这是以前的官员未能尽职。你们不要多言,按我的吩咐去做吧!”
赵广汉一面派人暗中侦查,表面上却装做若无其事,好像根本就没有将盗贼之事放在心上。盗贼们以为赵广汉是个碌碌无为的新官,于是便放肆胡为起来。一时之间,盗贼蜂拥而出,长安的治安形势更坏了。
这样一来,便有朝中大臣上奏,指责赵广汉失职,说:“京城之中盗贼横行,京兆尹赵广汉却放纵不管,不知他是何居心?赵广汉有与盗贼勾结的嫌疑,恳请陛下彻底肃查。”
汉宣帝怒气冲冲地质问赵广汉,说:“朕深居宫中,都听说了宫外盗贼横行之事,你该如何交代呢?”
赵广汉叩头道:“请陛下不要担心,臣自有交待。京城重地,盗贼必须彻底剿灭,这是臣决心要做到的事。无奈贼情不明,轻举妄动只会打草惊蛇,这也是臣最担心的。因而,臣故意装作不闻不问,只是想让盗贼悉数暴露其踪迹,以便臣的属下完全摸清盗贼的状况,查清他们肇事的根源,只有将这些情况都搞清楚,才能够将他们一网打尽。陛下放心,臣已广布人手侦查此事,用不了多长时间,便是盗贼的末日了。”
汉宣帝听罢,怒气顿消,不再怪罪。
果然,时过不久,赵广汉便派人四面出击治理盗贼,由于已经完全掌握了对方的情况,因而每击必中,长安的盗贼被肃之一空,可以说大快人心。
[总结]
赵广汉是个称职的官员,很有一番韬略。他先是不动声色地暗中了解情况,隐忍不发,待到完全摸清对方的底细,有了十足的把握和相应的对策时,再全面出击,很快就将盗贼肃之一空。可见先忍后发、先静后动、先守后攻,是一项很高明的策略。
“云南王”蔡锷巧脱身
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兴兵讨伐袁世凯。革命党人纷纷电约“云南王”蔡锷同时起事,但当时蔡锷还对袁世凯抱有幻想,没有加入此举。
此次讨袁失败后,一些革命党人纷纷向蔡锷投奔,蔡锷爱才心切,对投奔的委用者大有人在,最终引起了袁世凯的猜忌和不满。
第二年,袁世凯写信给蔡锷,佯称调他到湖南任都督,并催他赴京接受任命。蔡锷信以为真,便带着家眷赴京。谁知,入京后,袁世凯并不让他出外赴任,而要他留京任职,企图以高官厚禄以及繁忙事务将这位威名远扬的将军紧紧拴住。
1915年5月,卖国贼袁世凯接受了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蔡锷本是爱国人士,为此非常生气,在参议院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一个多小时的演说,力主拒绝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又制定了秘密作战计划。接着又上书袁世凯,规劝袁世凯回心转意,劝他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重。
这更是激起了袁世凯对蔡锷的敌视态度:袁世凯派侦探对其进行严加监视,并把他变相软禁起来。直到这时,蔡锷才彻底识破袁世凯,对他不再有幻想,同时也非常后悔。
面对被软禁的处境,想起当时的国难,蔡锷将军忧心如焚,终日坐卧不安。最后,他想出了一条脱身“妙计”:
北京城有一位孤高多才又有爱国之心的艺妓,名叫“小凤仙”。平日里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审时度势,为救国做努力。通过察言观色,她看出了蔡锷寻欢作乐的外表下掩饰着爱国之心,便决定助他一臂之力,帮他早日脱身以赴国难。
“小凤仙”公开与蔡锷交往,并结为生死之交,顿时引起了满城风雨。一时间,蔡锷被人称为“风流将军”。接着,蔡锷委托袁世凯的谋士梁士诒,以重金购买别墅,声称准备“金屋藏娇”。蔡锷还挥金如土,购置大宗名人字画、古玩金石,常常汽车满载而归,做出长期停留的样子来。
侦探及时将这些情况报告给袁世凯,袁世凯听后便认为蔡锷已胸无大志,正醉心于声色犬马之中。
但老奸巨猾的袁世凯对蔡锷仍抱有戒备之心,指使爪牙拿着一份拥护帝制的“题名录”进行试探。蔡锷知其用心,毫不犹豫地在“题名录”上写了“赞成”二字,并主动代表云南全省军界人士给袁世凯上“劝进书”。
袁世凯见蔡锷表现得如此识趣,心里难免有些甜蜜蜜、乐滋滋的味道。
正是在这些“烟雾”的掩护下,蔡锷每周带着“小凤仙”去天津,会见梁启超,同主张共和的反袁势力密商大计,并做出准备:袁世凯一旦称帝,云南便立即宣布独立。
由于蔡锷与京、津反袁势力联络频繁,与西南军政人士之间的密电也很多,终于被袁世凯的鹰犬探出了蛛丝马迹。袁世凯立即派人冲入蔡宅,翻箱倒柜,检查了所有信函电报。由于蔡锷对此早有准备,袁世凯一无所获。
蔡锷却借此大做文章,愤然提出责问、抗议,逼得袁世凯不得不枪毙了几个肇事的爪牙,以做交待。
到这时,蔡锷清楚地明白,京城再也不能逗留下去了。但是蔡母、蔡夫人及子女都在袁世凯的眼皮底下,这等于是人质。深夜,蔡锷与夫人密商“脱身大计”,蔡夫人通情达理,深明大义,对蔡锷的“妙计”深表赞同,含泪答应“唱”一出“双簧”。
第二天,蔡府便按计闹翻了天,蔡夫人一反常态,大骂蔡锷“道德败坏”、“留恋妓院”,抛妻弃子、有辱门风,蔡锷“气愤”不过,挥拳便打。蔡夫人一气之下,把蔡锷重金购来的瓷器、古玩等砸个粉碎。
蔡锷的友人和左邻右舍闻讯无不大惊失色,纷纷赶来相劝。此时,只见两人手脸都是血迹斑斑,器皿碎屑满地皆是。
后来经过调解,蔡锷表示愿出赡养费数万,与夫人“离婚”。蔡母也表示了对儿子的行为“不满”,再也看不下去了,与蔡夫人及子女一起收拾行李,号啕大哭地离开京城回了云南老家。
结果,京城各报都争相报道了“风流将军”的离婚秘闻。袁世凯看后松了口气,高兴地说:“松坡的家事尚不得了,哪里还顾得上国事!”
这样,便对蔡锷放松了警戒。
同年11月11日,蔡锷化了装,乘坐一辆骡车,从西便门出城直奔天津。12月初,蔡锷又乘日本商船东渡。
之后,蔡锷又从日本乘船经上海转到台湾、香港,再从越南境内进入云南——历经千辛万苦后,他终于回到云南,抵达昆明,立即组织起讨袁战争。
消息传到京城后,袁世凯恼怒得捶胸顿足,愤声说:“我一生骗人,不料今日被蔡锷所骗!”
后来,蔡锷辗转回到了云南,积极发动“倒袁”运动。袁世凯之所以倒台,正是蔡锷起到的关键作用。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