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学老子 成事学孙子
6464600000003

第3章 处世智慧学老子(3)

陆逊是三国时杰出的军事将领,在东吴,他是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又一个声望颇高、功绩卓著的将帅。他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并且品质高尚。东吴主孙权把他比做成汤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可见甚是器重。

陆逊还有一个特长,就是看人很准,曾对一些人如诸葛恪、杨竺等提出劝告,后来果然都被他说中。

诸葛恪在他六岁时,一次跟随父亲诸葛谨参加东吴主孙权的酒宴,孙权见诸葛谨脸长,就开他的玩笑,让下人牵出一头驴来,驴头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诸葛谨”。

不料,诸葛恪拿起笔来,在诸葛谨下面加上“之驴”两个字,立即令孙权刮目相看,并把驴赏给了他们父子。

诸葛恪很年轻就开始在东吴担任官职,曾经自荐为丹阳太守。吴将陆逊死后,他接替了荆州要职。孙权临死前,升诸葛恪为大将军兼太子太傅,并嘱托辅佐幼子孙亮。就是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人物,却也有失误之处,以至于误了自身性命。

话说从前,还是在陆逊在世的时候,陆逊就曾语重心长地劝说过诸葛恪。

一天,陆逊请诸葛恪一块喝酒。陆逊举起酒杯,已经稍有醉意了。

诸葛恪微笑着:“大人今天请我来喝酒,一定有话要对我说吧?”

陆逊也微微一笑。他真的很喜欢这位年轻人,聪明、机敏,能一眼看穿别人的心事。但凭他多年的经验,在政治舞台上,只有聪明是不够的。

陆逊道:“也无非是几句忠告。你我相交多年,我就直言了。”

诸葛恪道:“请讲。”

陆逊正色说:“在我上面的人,我一定要小心地侍奉,这样能和他一起高升。在我下面的人,我一定要多加扶持,使他们真心为我效力。而你,对上司盛气凌人,对下属又很轻蔑,恐怕这不是立身之本。切记,切记。”

诸葛恪年轻气盛,并没有听得进陆逊的劝告。后来,他接替了陆逊的职位,更是目中无人,终于导致了后来的杀身之祸。

在吴、魏交战中,诸葛恪因屡次获胜而骄傲,最终遭到了惨败,被人趁机诬告谋反,惹来了杀身之祸,尸体被扔在乱坟冈中。

直到孙休即帝位后,才下诏为他昭雪。

[总结]

真正能令自身受益的聪明,才是真聪明。诸葛恪的聪明,仅限于才华上的聪明,在处世方式上,就显得很极端,欠缺理智了。对上级盛气凌人,对下级又很轻蔑,这样的人必然上边不疼、下边不爱,是很难长久立足的。陆逊的提醒太中肯了,但是诸葛恪并不愿意接受,结果,聪明一世又如何,终因处世不当而未得善终。

不自为大成其大——“不自大”者才真高大

[原文]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因此圣人之所以能达到浩大的境界,是由于他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真正成为大。

《道德经》 第三十四章

[评析]

真正能够形象高大,或者发展壮大而不倒的人,是不会整日自我宣耀、自高自大的。正是因为“不自大”,才能树立起高大的形象,或者得以发展壮大而稳立不倒。因为,一个人是否高大,不是自身能评定的,而是需要他人来评定。只有谦逊、恭谨的人,才受欢迎,才能真正地“高大”。否则,一味地自高自大,只能败坏自身形象,惹人生厌,结果招来祸端。

[实例]

王莽的自我经营之术

西汉末年,权臣王莽很善于“经营自己”,从而赢得了众人的好评,为他日后篡夺皇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莽在利益面前,总是反复推让,并且总要分利给自己的亲信和下属。他向元后说,鉴于以前哀帝的外戚丁氏傅氏奢侈的教训,太后在衣食方面要注意节约,以作天下人民的典范。王莽自己上书,表示愿意拿出一百万钱,献出田地三十公顷,交给大司农用于救济贫民。其他官员也都效法,又捐钱又献地。然后,王莽又带领百官向元后上奏,对元后歌功颂德一番。

元后诏中有一句“国奢则视之以俭”,这是很深刻的。国家有奢侈的风气,作为元首要用节俭的行为来向国人示范,表示崇尚节俭。西汉奢侈之风相当盛行,所以,王莽的节俭行动深得民心。一时之间,社会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

当国内事情基本解决以后,王莽又努力在外交方面下工夫,先用重礼收买匈奴单于,让他说中国的好话,又让王昭君的女儿来侍候元后。元后高兴地说:“王莽不但帮我治理好了国内,而且在外交方面也很成功。”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王莽想到了另一条长久之计——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当皇后,以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王莽提出建议,皇帝九岁即位,过了三年,己经十二岁,考论《五经》 ,十二岁正是娶亲的年龄,应该及时娶亲,增加子孙的数量。可是,身为天子,要娶什么条件的女人呢?王莽的原话是:“博采二王后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长安者适子女”。博采指从广大范围里去挑选。古代一个新王朝建立后,就封前两朝王族的后裔为诸侯国君,就叫二王。如周朝建立时封夏禹的后裔于杞,封商汤的后裔于宋。二王后,就是指二王的后裔。周公、孔子以及世代为列侯在长安居住的嫡生女儿。

说是“博采”, 二王后、周公、孔子、世代为列侯,这种家庭有限,又是在长安居住的,还是正妻生的适龄女儿,加上这三个条件,可供选择的范围就很小了。王莽列出这些条件似乎无可非议,其实,他是按他女儿的实际情况来提这些标准的。

但是王莽时列侯多得很,那么王莽的女儿在众多女子的竞争中是否能夺魁,实在没有把握。因此,王莽为了保证女儿竞争胜利,就又附加了一系列苛刻条件,使诸多列侯的姑娘失去了竞争的机会。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有关部门上报候选美女很多是王氏家族的,完全符合候选条件。“王氏亲属,侯者凡十人。”再加上“三世据权,五将秉政”,自然有很多姑娘合格候选。

这时,老奸巨滑的王莽向元后提出:“身亡德,子材下,不宜与众女并采。”意思是说,我自己的道德比较差,女儿的材质也低下,不应该跟那些女子一起参加竞争。表面意思是自动退出竞争、让给别人。元后以为他是诚心诚意的,就下诏宣布王家的姑娘退出竞争。

当时,王莽位极人臣,在百姓的心目中,是“德高望重”的朝廷重臣。当朝廷宣布取消王莽女儿参加竞争的权利后,一时全国轰动、反映强烈,公卿大夫跑到朝廷上论理,庶民、诸生、郎吏这些下层人每天有千把人上书朝廷,他们都纷纷说:“愿安汉公(王莽)女为天下母。”王莽又派遣长史到各方面去做工作,劝诸公卿、诸生,结果,上书的人更多了。

经过王莽反刺激的作用,激荡起来的形势迫使元后只好收回成命,根据公卿的意见,把王莽的女儿列入候选对象。这么一来,王氏家族其他姑娘全被排除在外。王莽一退,排除了一大批竞争对手。

在那种气氛下,王莽虽说要“博选众女”,大家也不同意。王莽又说要让人看看女儿,元后派长乐少府、宗正、尚书令等去看王莽女儿,他们回来向元后汇报说:“安汉公之女品德好、长相好,可以当皇后。”

其实,这种见面也只是形式,谁知道她的品德如何?谁敢说她长相不美?元后又派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庙,向汉朝列祖列宗请示,并进行占卜,结果是“康强”、“逢吉”,都是好兆头。

接着,信乡侯王佟又提出,根据《 春秋》,天子娶亲,有一些规定,现在安汉公的封地还不符合古代制度,应加封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顷,以达百里。王莽推辞,只要原有的封地,加封之地全部退回。元后同意了。

又有人提议,按过去的先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王莽又让,只收四千万,其中三千三百万分送给别人。于是,群臣又说,皇后受聘,只收四千万,跟群妾差不多,显不出高贵来,元后又增加二千三百万,共有三千万。王莽又将其中一千万分给家族中比较贫困的人,实收二千万。封地赏钱,王莽的办法:一退二分。不贪小利得大利,而且大得人心。

[总结]

王莽的“自我经营之术”可真不一般,他用“不自为大”的方式,为自己换取了很大的实惠。一方面,树立起了谦逊的形象,大得人心。另一方面,还成功地将女儿推到了皇后的位置上。得到了天大的便宜,还无人能说出他半个“不”字,这便是“不自为大”的益处了。

年羹尧妄自尊大招祸端

年羹尧是清朝康熙、雍正时期的朝中重臣,他很早就进入仕途,并且连连晋升,可以说官运亨通。

年羹尧于公元1700年考中进士,随后入朝做官,升迁得很快,不到10年的功夫,就已成为重要的地方大员——四川省长官。正逢此时,是清朝西北边疆战事频繁的时期。当时康熙重用年羹尧,期望他能平定与四川接近的西藏、青海等地叛乱,年羹尧以其出色的才能,没有让康熙失望。

在1718年参与平定西藏叛乱的过程中,年羹尧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干。他当时负责清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他熟悉西藏边疆的情况,又与清军中满族、汉族将领的关系都很不错。虽然运送粮饷的道路十分艰险,但在年羹尧的努力下,清朝大军的粮食和饲料供应始终是充足的,从而为取胜创造了条件。

第二年,年羹尧就被康熙皇帝晋升为四川、陕西两省的长官,成为清朝西北部最重要的官员。这一年九月,青海地区又出现叛乱,此次朝廷任命年羹尧为主帅前去镇压。

在率军向青海进发之前,年羹尧下达特殊命令:“出发前,每个士兵都必须带上一块木板、一捆干草。”

将士们一一照办。

第二天,行军进入青海境内,遇到了大面积的沼泽地,造成队伍难以通过。这时,年羹尧下令将所背干草都扔进沼泽中,上面铺上木板。结果,军队顺利而快速地通过了沼泽地。

这片沼泽,本是叛军依赖的一大天险,坚定地认为清军不可能穿过沼泽。哪想到,突然之间年羹尧的大军已经出现在他们面前,如同神兵天降,一时间惊慌失措,很快就被年羹尧的队伍所打败。

一次,夜晚宿营之时,半夜时突然一阵风从西边吹来,但很快便停了。年羹尧发觉后立刻叫来手下将军,命他带上几百名精锐骑兵,飞速赶往军营西南的密林中,捕杀埋伏在那儿的敌人。属下马上带兵前去,果然在密林中发现埋伏的敌人,迅速将他们歼灭了。

事后,属下都百思不得其解,问年羹尧是如何知道密林中有伏兵的。

年羹尧笑笑,说:“那风只吹了一阵子就突然没了,应该不是风而是鸟飞过的声音。半夜鸟飞出来,一定是受到了人的惊吓。西南十里外密林中的鸟很多,所以我料定敌人在那里设了埋伏。”

属下们听了,不由肃然起敬,深为折服。年羹尧之多谋善断、能征善战可见一斑。

年羹尧年少的时候,曾在雍正家里呆过,并一直视雍正为他的主人。雍正能继位成为皇帝,年羹尧也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雍正即位后更加信任年羹尧。

当时,西北地区的军事、民政全部由年羹尧一人掌管,在官员任命上,雍正也常听从年羹尧的意见。雍正不仅对年羹尧本人,对他全家也很关照,年家大大小小都受过雍正的封赏。

但是后来,随着权力的日益加大,年羹尧逐渐以功臣自居,变得目中无人了。

一次,年羹尧从外面返回京城,京城的王公大臣都到郊外去迎接他。他对这些人竟然连看都不看,显得很无礼。甚至,他对雍正有时也不太恭敬,一次在军中接到雍正的诏令,按理应摆香案跪接,但他随便一接了事,这令雍正很生气。

此外,他还大肆接受贿赂,随便任用官员,扰乱了朝廷秩序。他自己出门威风凛凛不说,连他家一个教书先生回江苏老家,江苏一省的长官都要到郊外去迎接,实在是太过份了。

凡此种种,令雍正渐渐对年羹尧忍无可忍。

1726年初,年羹尧给雍正进贺词时,竟把话写错,赞扬的语言成了诅咒的话。雍正以此为借口,逮捕了年羹尧。又罗列了多条罪状,以图将年羹尧彻底打倒。最后,年羹尧在雍正的谕令下,被迫自杀。

[总结]

居功自傲、目无上级,是官场大忌。更何况,年羹尧的顶头上司是当朝皇帝雍正。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可不是吓唬人的。年羹尧仗着自己劳苦功高,便一味地妄自尊大,甚至越来越目无皇帝、不恭不敬起来,这不是自寻死路吗。如果他能够谦逊做人,是绝对不会遭受如此祸端的。

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谦让他人能成就自己

[原文]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侯以自称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译文]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侯们却用这些字眼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会增益;有时增益它,反而会减损。人们教导我的话,我也用来教导人。

《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

[评析]

老子所言不错,一个人克己惠人、谦恭待人,看起来是在自损,而实际上,反而会令自身受益。这样的人会赢得好名声,会受人们的敬重和欢迎,因而说,自损反而会自益;有的人一心一意为自己捞取实惠,挖空心思为自己谋福利,这样看起来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结果往往令自己受损。因为这样的人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遭受人们的厌恶,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自益不成反而自损。

[实例]

汉相萧何明哲保身

萧何是西汉初期的一代贤相,为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担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他持法严明从不枉害无辜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