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结合自己多年读书的体悟,把读书的意义总结为50个字:“增长其见识,开拓其视野,解释其疑惑,分担其忧虑,快乐其心情,修炼其心性,提升其悟性,陶冶其性情,丰富其精神,愉悦其灵魂。”如果你爱上了读书,那么衷心祝福你找到了人生最幸福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找到了人生最持久最忠诚的乐趣——读书之乐。
为了过精神生活
2016年猴年春节,我们难得在北京过年,没有出国旅行,也没有回南方老家。由于我们夫妇俩都社交甚少,所以这个春节假期就显得时间宽裕起来。我打开好久没怎么看的微信朋友圈,一来和朋友们拜拜年,二来也看看有没有什么好文章。
可是,越看越失望。朋友圈里不是抢红包就是无聊的群聊。我根本不会抢红包,已经用了好几年的手机就没有这个功能——而我也执拗地不换手机,不愿意被日新月异的高科技裹挟着,成为技术和物质的奴隶。我早已厌倦了这样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群聊,这也是我已基本不怎么看微信的原因。我把手机请出书房,继续我的读书写作。先生和孩子在一旁各自读书,自得其乐。我好喜欢这样安静的春节,岁月静好,精神丰茂。
想来,没有多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庸俗吧?所以自己省吃俭用送孩子去学钢琴,送孩子去学高尔夫球,送孩子去参加国外游学……可是,为什么不让孩子爱上读书呢?
如果你的孩子爱上了读书,他就不会沉迷于抢微信红包而不能自拔,因读书而高贵的他,就会鄙视这些蝇头小利而珍惜自己的宝贵时间;
如果你的孩子爱上了读书,他就不会沉浸在毫无意义的群聊里打发时间,因读书而忙碌的他,根本舍不得浪费时间去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如果你的孩子爱上了读书,他就不会被机械重复的电子游戏迷得颠三倒四,因读书而自省的他,即便不“日三省乎己”,也会不时地自我对话,问问自己的感受,看看自己的状态,然后让自己远离低俗,去做更有意义、更让自己精神愉悦的事。
常有来咨询的家长问我,王老师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四个字:“欢欣颖悟”。“欢欣”,是快乐,我要我的孩子开开心心高高兴兴,童年美好人生幸福;“颖悟”,是聪慧灵气有悟性,我希望我的孩子有智慧。智慧从哪里来?除了从自身的生活实践的直接经验来,再就是从读万卷书的间接经验来。我希望我的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世界视野开阔,读经典思想丰富,过上幸福的精神生活!
孩子为什么要读书?为了过精神生活。孩子为什么要过精神生活?因为孩子也是人,是如此特别的个体,是如此独立的生命,孩子的思想与精神不容小觑。
不读书,怎么能远离庸俗呢?不读书,怎么能独立思考呢?不读书,怎么能品位优雅呢?只有读书,才能让他骨子里高贵,才能让他精神之树长青。
当我从工作室下班回家,看到孩子撅着屁股在那读书,读得如痴如醉,读得津津有味,读得乐在其中,我抑制住想大叫他名字的渴望,安静立在一旁,不忍打扰他,瞬间对他肃然起敬——这么点儿大的一个孩子,谁能说他的精神世界就不丰富不开阔呢?他已经在通过读书这一多么美好的方式,自主地过上了属于他自己的精神生活,这是多么的可喜可贺和可敬!
作为全民阅读推广人,我和我的老师、同仁们,时时处处推广读书,苦口婆心地劝人读书;作为儿童阅读推广人,我恳请家长们拿起书,翻开书,多读书,然后才能影响、带领您的孩子读书,才能让您的孩子爱上读书、过上丰富开阔的精神生活!这才是我们中国人该有的状态和境界。
为了远离庸俗,过精神生活,请家长们和孩子一起读书吧!
书是最忠实的朋友
常有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没有玩伴,没有朋友。我当然赞成孩子们多些玩伴好,多些朋友在一起玩,对身心健康都有益,那是另一个层面的话题。也有家长说,之前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许多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不然就能一生相伴。
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大我五岁,一个大我七岁,可能因为年龄差得多,可能因为她们俩就互相是伴,所以小时候她们俩也不怎么带我玩。长大了,三姐妹分居三个城市,一年也就在一起几天。感情当然很好,但真正的相处实在是少之又少。我问过身边其他朋友,兄弟姐妹真正在一个地方的也不多,即使在一个地方,平时各忙各的也难得一聚。再亲的兄弟姐妹,再好的朋友,也没有那个最忠实的朋友来得实在——书。
书是最忠实的朋友。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带在身边,与你如影随形;随时可以打开一读,与你时时相伴;随处都能触摸到她、感知到她,好书无处不在;而她对你毫无要求,绝不要你回报。著名作家毛姆说,几乎没有一种工作能像阅读这样,随时随地可以开始,一旦有紧要的事要做时,又能马上放下。
书是多么好的一位朋友,无言无语,无欲无求,娴静贤惠。不管你带她去哪,如何待她,她都安静地陪伴着你。当你苦闷时,她安慰你;当你困惑时,她开导你;当你喜悦时,她助兴你;当你忧郁时,她照亮你。
养成了阅读习惯的孩子,能够享受属于自己的美丽的寂寞时光——和他心爱的书在一起。再热闹的聚会也要散场,再要好的朋友也要回家,再默契的兄弟也有自己的事情。唯有书,是孩子最忠实的朋友。当聚会散去,当朋友离去,当兄弟也各奔前程,只有书,还在那儿,安静地等待你继续读她——请你享受一段属于自己的私人时光和精神盛宴。多么美好!
在我那寂寞的童年里,在大我许多的姐姐们都不带我这小屁孩儿玩的少年时代,我的最好的朋友是书。漫长的暑假里,寒冷的寒假里,窝在自己屋里或去图书馆读书是我莫大的享受。有了书,我有无穷的乐趣、无限的期待,读完一篇还要读,读完一本还想读,读完一个系列又开启下一个系列。有了书,我不怕没朋友,不怕没人玩,不怕天黑了没地方去,不怕作业写完了没事干……我有那么多书要读,时间都不够用呢。我的童年时光、少年时代,就是在一本本书的陪伴下充实起来、丰富起来的。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我努力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长青。在那没人玩的孤独的童年里,我的内心从没有感到过无助的寂寞——我和书一起享受珍贵的寂寞——寂寞也是如此美丽!
亲爱的家长们,请让你的孩子爱上读书吧,请早一点让你的孩子知晓,世界上最忠实的朋友是书。学会独处,爱上读书,则内心不会孤独——因为,读书可以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对话,可以去到我们的身体所不能到达的广袤无垠的远方,可以把我们的思维拓展到无边无际的美丽新世界!
不读书的人受眼前世界禁锢
我所喜欢的文人、我的福建老乡林语堂先生有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没有读书习惯的人受眼前世界禁锢。”我非常欣赏和认同他的这句话。
的确,不读书的人是受他自己的眼前世界所限制的,犹如井底之蛙,只能看见他自己头顶上那一角天空,永远不知道世界之大。
在我看来,人的一生数十载,何其短暂,因为时间、精力、金钱的局限,人一辈子能去到的地方、能经历的事情实在有限。在人类漫长的几千年文化面前,我们所能亲历的实在是少得可怜,如沧海一粟。那么,如何把我们有限的人生,活出最开阔的宽度来呢?除了旅行,便是读书。旅行很受时间、健康、金钱的制约,即使能去到世界各地,也不可能长居当地,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大多数人的旅行,就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所以,比起旅行,更好地了解世界的方式就是读书。
所以,我以为,读书的人可以不受眼前世界的禁锢,可以藉由书本而看得更多、更远、更多元、更丰富。通过读书,可以读到距离我们几千年的人和事,知道和我们一样的人类,在不一样的时代里迥异的生活;通过读书,可以和与我们时隔几千年的伟大灵魂对话,读到前人的独特思想与深刻体验;通过读书,可以去到我们终其一生可能都无法抵达的角落,欣赏那里的风土人情。
所以,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如果想让孩子视野开阔、心胸博大,那么请带孩子读书吧。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
读书除了有如此奇妙的“旅行”效果,能让孩子大开眼界,还有可贵的“思想和反省”价值。恰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而这个好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
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多么害怕孩子沉迷物欲,又多么担心孩子迷失自我——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从小爱上读书,读那些好书,和高尚的灵魂对话,孩子就会慢慢地学会“思想和反省”,就不会被物欲左右,就能始终知道精神生活的价值与乐趣。就能在这急剧变化的时代里,永葆灵性,永远坚持理想并为之努力——这不正是孩子的最好状态吗?
读书抵御电玩
每当有家长来咨询我“怎么让孩子不再沉迷于玩手机玩电脑游戏”这样的问题时,我总要先问他们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家孩子有阅读习惯吗?”
大多数家长摇摇头:“没有,他天天玩游戏,哪里会爱阅读啊!”
我接着问第二个问题:“你本人有阅读习惯吗?天天都读一会儿书吗?”
同样,大部分家长摇摇头:“没有,天天工作都很忙,哪里有时间读书啊!回家还要管孩子,哪里顾得上!”
这时候轮到我摇摇头了:“那,您咨询的这个问题想要解决,难度挺大的。”
是的,如果一个家长、一个家庭里没有读书习惯和氛围,那孩子是很难自己爱上读书的;而不爱读书的孩子,被容易上瘾的电脑游戏迷住的可能性就大很多。
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进入读书状态的孩子,他自身有抵御电脑游戏的一层“防护膜”,这层可爱的“膜”将孩子笼罩在单纯而高雅的阅读氛围里,能将电玩的诱惑力推出很远很远……我不能说,爱读书的孩子一定不玩电脑游戏,尤其当朋友聚会时,同龄人一人一本平板电脑都在玩,他也从众一次,参与其中,这是人之常情,我们成人尚且如此,何必苛求孩子。不过据我多年观察,爱读书的孩子迷上电玩的可能性比不读书的孩子低很多。他们偶尔也玩一玩,但不会着迷,不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一旦聚会散去,各回各家,他依旧回到自己的书房里,和书继续做好朋友——这就是进入了读书状态的孩子。就像我们家大宝俊俊,平时在家从不玩电脑,业余时间我们不是读书就是运动、旅行。朋友聚会时,其他孩子都在玩游戏,他当然没法坐怀不乱——任何时候不要苛求孩子去做连我们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他也会笑眯眯地加入其中,也会和同龄人一起玩一玩,也会很投入。但是聚会结束,我们回家,他不会沉迷在游戏里,他会回到他的读书世界。
那个被电脑游戏迷住了的孩子,即便和我们一起在大自然里玩儿,玩到高兴时会说:“呀,大自然里这么好玩啊!我以前怎么不知道?”因为他平时太少走出去,太少走入大自然奔跑跳跃。难得一次入大自然,他觉得新鲜好玩。但游戏的“毒瘾”在他身上渗入太深,这不,公园回家的路上,他已经在惦记着晚上玩哪个电脑游戏了。孩子要养成一个好习惯真的不容易,可是一旦坏习惯养成,要改变真的好难!
但是再难,家长也得帮助孩子尽早改啊!朝闻夕改,闻过即改,只要开始,永远不晚。
怎么改?从家长自身开始读书做起。有家长说,这个,实在很难。那就看你想改变孩子、帮助孩子的决心有多大了。下定决心了,就开始行动。我请家长每天回家后先把手机放到书房外,和孩子一起进入书房,从每天读十分钟书开始做起。从你们各自最感兴趣的书读起,就读十分钟,可以做到吧?读完了十分钟,还想读,那最好,接着读;不想读了,孩子想玩电脑游戏了,大人也按捺不住想看手机了,再使用转移法,请家长带孩子散步、运动、谈心。如此坚持30天,慢慢延长读书时间,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就给予鼓励,家庭经常探讨读书话题,周末常常去图书馆、书店读读书、买买书……30天之后,继续坚持,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年,大多数孩子会慢慢地爱上阅读——因为阅读,实在是比电玩有着高出太多的乐趣与享受啊!
其实,于我看来,拿读书抵御电玩实在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实在是降低了读书的身份啊!我坚持认为,一个人一旦爱上读书,进入读书状态,自然而然就能远离电子游戏,就能觉出读书的乐趣大于一切其他事物。所以,首先家长自己爱读书,且早早注重养成孩子的读书习惯,那么,孩子远离电脑游戏的概率应该是很大的。
拿读书抵御电玩,虽然我很不情愿将读书与电玩两者相提并论,但对于一些已经上网瘾的孩子,请家长们不妨一试。深深祝福您的孩子脱离网瘾苦海,让目光远离狭小局促的眼前世界,早日爱上读书,放开眼界,仰望星空,借书的翼翅,抵达那广袤丰富的精神世界之彼岸!
读书乃人生一大乐趣
著名作家毛姆说:“几乎没有一种工作能像阅读这样,随时随地可以开始,一旦有紧要事要做时,又能马上放下。”这说的是读书的便捷。
毛姆还说:“阅读应当是一种享受。只要你们能真正享受这些书,它们将使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而圆满,使你更加感到快乐。”是啊,阅读是人生一大享受。只可惜好多人已经好久不读书,不享受这一乐趣了。
读书真乃人生一大乐趣,如果家长坚持,能够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习惯,那真的是给了孩子一笔巨大财富,让孩子受用一生!
读书是如此简易便捷的一种享受。读书和步行一样,不需要任何器械和装备,随时随地可以开始;也不需要同伴,只要你想开始就能马上开始;又是如此自由,你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读几页就读几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了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我认为读书这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的独立和尊严。
读书是如此具有自动连贯性的一种享受。书可以从任何一本开始读,读到一半想到一个问题、发现一点灵感,又可以马上去打开另一本书串着读;读几页也可以放下,开始写作或沉思;有要紧事必须立即处理时,又能随时放下,以后再接着读下去。
读书是如此不挑剔的一种享受。你在图书馆可以读,在咖啡屋可以读,在旅途中可以读,在家里可以读,在安静的教室在喧哗的闹市也都可以读。书是多好的东西,她丝毫不要求你非要一口气把她读完,也不要求你一定按页码顺序来读。她给你最大的自由与包容。
读书是如此私有的一种享受。如若你养成阅读的习惯,一卷在手,便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随时可以抛却尘世的烦恼。读书又是可以众人共有的一种享受。读书会上,你遇到知音,遇到和你一样的爱书人,你们谈论、交流,感到莫大的满足,收获友谊的幸福。
读书是如此廉价的一种享受。现在一本书的价格还不如一套快餐,只要你舍得买书,花一点点钱就能换来大愉悦大享受。读书又是如此奢华的一种享受,多少人已经很久不读书,读书岂不成了一种奢侈?
读书真乃人生一大乐趣,尽早帮助孩子养成读书习惯,比给孩子多少金钱、报多少班都让孩子受用。教会孩子享受读书,就是给孩子交上了一个最好的朋友,就是给孩子养成了一个最好的习惯,就是给孩子奉上了一个最高贵的礼物,就是给孩子点起了一盏最亮的明灯,就是给孩子指向了一个最光明的未来!
读书教会你说话与思考
有位妈妈来咨询我,为什么自家孩子说话啰啰嗦嗦,表达不清晰,明明是男孩子,说起话来却有点婆婆妈妈甚至娘娘腔。
我笑而不语,让这位妈妈继续说。听她说十分钟之后,我发现她所抱怨的她儿子说话的一些问题直接来自妈妈。这位妈妈说话时就有点啰嗦,看似说了不少,但并没有表达太多有效内容,话里很多“无效信息”。比如,她爱说:“我这么跟您说吧,王老师。”这可能是她的口头禅,在短短十分钟里就出现达七次之多;她还爱说“那谁”,比如“我家儿子呀,特别爱跟那谁,那个男孩叫什么来着,哦,叫李什么,哎呀,一时想不起来叫什么了。我家儿子呀,特别爱跟那个李什么玩儿,那个李什么说话就特啰嗦”。
我给这位妈妈三条建议。
建议一,多读书,好书读多了就会知道什么是好的语言,就会知道怎么说话。带孩子一起读好书。另外,爱读书了也就不爱夸夸其谈,不爱说些无用之话了。读书不仅教会人说话,更教会人思考——同时也教会人“语不如默”:与其说废话、无用之话,不如沉默。
建议二,让爸爸多陪伴孩子。男人的语言相对女人会简洁明了些,妈妈要陪伴孩子,也要让爸爸多陪伴孩子。孩子会在爸爸那里习得男人的说话方式、思维方式。
建议三,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妈妈和孩子一起记。当你要把思想写出来时,就会过滤掉很多无用的词语、句子,就能学会“炼字”,就能让你的表达更准确有力。
我和这位妈妈直言:妈妈想要孩子说话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首先就要自己把话说得准确得体、简洁明快。孩子从会说话开始,接触最多的人应该是妈妈,妈妈的语言习惯会直接复制到孩子身上。所以,抱怨孩子说话啰嗦的妈妈,请您反省自己的说话习惯,并立即调整你和孩子说话的方式。
语言是思想的彰显,一个说话清晰的人,他的思维是清晰的,也是高效的。
其实,我常常对自己的咨询效果不抱太大希望,因为我深信人在骨子里是难以被改变的。所以此次咨询之后,我就把这件事放下了。
真的没想到,大约两年之后,这位妈妈带着她儿子来看我时,我差点认不出她来。外表当然没有大变化,是她说话的方式和从前大不同。首先是音量小多了,她的地道北京人的习惯性的大嗓门不见了,说话变得轻声细语起来;其次是话少多了,再不像从前那么爱说、话多了,每句话都简洁起来;话语里的信息量、含金量多起来。话虽少了,有效信息却增多了,我也不烦她说话了。她的儿子,上次我没见过,只是听她抱怨孩子说话啰啰嗦嗦,表达不清晰,明明是男孩子,说起话来却有点婆婆妈妈甚至娘娘腔。可是今天,他说话却彬彬有礼,简洁明晰,实在是个干脆利落的男子汉了。
我欣喜地和他们聊起来——好像不是咨询关系了,而是朋友、书友关系了——因为我知道这两年他们开始读书了,并真的坚持记日记,一开始是周记,然后就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了。难怪,有“炼字”的人说话就是不一样。
这件事除了再次印证我一贯认为的“读书教会你说话与思考”的作用,就是让有时候比较悲观的我修正了我“对自己的咨询效果不抱太大希望,因为我深信人在骨子里是难以被改变”的看法。而是让我相信,我们能帮助人改变一点点,能在一百例咨询中让一个人成功地爱上读书,那么我们所做的事就很有价值!
读书替代追星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你的孩子是不是开始追星了?尤其是你的青春期的孩子,追起星来是不是疯狂而热烈?请不要嘲笑你的孩子,也不要粗暴地阻止你的孩子,谁没有过追星的经历呢?那是青春的标志,那是年轻过的证明。
我到三十多岁了还追星呢。我到北京工作后,重读大学时喜欢的作家梁晓声的作品,得知他就在北京语言大学任教,我就跑到北语的校门口去等他;等不来又去系里、教室里找他。我就想和他说说话,和他谈谈人生——可是他想和我谈吗,他有兴趣和我说话吗?
我喜欢池莉,我去武汉找她,我去吉庆街吃着鸭脖等她,左等右等也不来——可是即使等来了,她会觉得和我有共同语言吗?
我欣赏周国平,我去中科院哲学研究所找他,同事说他退休了。我又去他的讲座现场找他,可是人山人海,没机会说上一句话。
我慢慢就愿意听进去这句话了:鸡蛋好吃,未必要见到母鸡。
我慢慢就领悟这句话了:欣赏一个人,读他的作品就是很好的享受了,就等于在和他对话了。
是啊,读书就是与优秀的人对话,他们的思想精华都沉淀在作品里了,何必非要见面呢。其实很多作家可能木讷而孤僻,不愿交往,即使见面了也话语极少,交谈效果也远不如读他的书呢。再者,自己还不够优秀,不能与优秀的思想者平起平坐,平等对话,自己也觉得自卑,对方也觉得无趣,何必呢?抓紧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等有朝一日,有机会对话,最好;即使没有对话的机会,你在读书的过程中已经自己获得了进步与成长,岂不是更大收获?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开始追星了,你可以试着告诉孩子你自己当年的追星经历,让孩子也嘲笑一下你曾经的年轻与激情。然后,真诚地告诉孩子,如果追星,并不一定要见到那颗星;即使见到,那颗星的眼里也不会有你。那要怎么办呢?去欣赏你所追的星的作品吧,追作家的是最好实现的——去读你喜欢的作家的书吧,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的人生经历全都在他的作品里,躲也躲不过,藏也藏不住;追球星的去看他打球,学习他的高超球技;追歌星的去欣赏他的歌曲,学习他的唱腔;追影星的去看他的电影,学习他的演技;很多明星都有传记,就让孩子去看他的传记吧。书里有明星的人生,明星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痛苦,让孩子明白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书里有明星的生活,明星的趣闻与糗事,让孩子知道明星也是平平常常一人,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孩子的追星热度就会慢慢淡下来,就会看清楚他所追随的明星的很多面,就会逐渐地理解了明星也和我们常人一样,是从少年时代一步步走过来的。如果父母能通过读书转移孩子的追星热,甚至巧妙地让孩子爱上读书,让孩子领悟到读书是获得成功最踏实最真切的方式,那真是皆大欢喜、收获颇丰啊!
何以解忧?唯有读书
著名作家毛姆说:“如若你养成阅读的习惯,就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生命中有任何灾难降临的时候,往书本里一钻,是个好办法。”人生在世,有苦有乐,欢乐之余总会遇上各种各样的忧愁痛苦。当这些痛苦光顾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时,如何解脱?
我在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工作的第一年,远在千里之外的福建老家突然传来噩耗:我的尚在盛年的父亲突然去世。这是我人生中遭遇的最沉痛的打击、最巨大的痛苦。
我在父亲去世后第一年,是靠读书写作走出痛苦的。当时我住在北京东郊的一个叫做“大山子”的地方,在一个个天寒地冻的冬夜,我孤灯苦读,读得泪流满面痛彻心扉——各种书中的主人公的各种命运都能勾起我对自身痛苦的呼应。我后来读了心理学得知这是一种“共情疗法”——当你看到世界上那么多人和你有近似的遭遇,和你有相似的痛苦,你平衡了,你释然了,你从你的“小我”的痛苦中一步一步地走出来,学会了去关怀你的同类,学会了站在高处去俯瞰人类的小苦——当看到宇宙之大,想到个体无非是这尘世中极为微小的一粒,你的被放大的痛苦也慢慢平静下来。
这种感觉,在后来读到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一书时,得到了最深的共鸣。我初读时就感慨此文非常好,果然后来获奖,此文也被迟子建本人称为自己的刻骨铭心之作。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让作者深层次去思考人生思考命运,去同情人类去反思过往,所以这样的作品实在是震撼人心!
父亲去世后第一年,我靠读书写作走过来了。从那以后我的人生里,读书写作更成为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年年岁岁与我真诚相伴,陪我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我的大宝出生了,从他一出生起我就给他读书讲故事。小小的他最熟悉的物件除了奶瓶就是书,吃饱了就找书玩,拨弄着,翻看着,偶尔也撕过书,大多数时候能自己在那看:正着看,倒着看,侧着看。反正书是他最早接触的、天天见面的朋友。
再大一点,儿子会遇到各种问题、困难、委屈,我慢慢让他知道“故事一定有办法”。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很多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原型找到共鸣。
幼儿园里,他和小朋友吵架了,绘本里的故事告诉他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会吵架,吵过了还是好朋友;我们的牙齿和嘴唇偶尔也会打架,打完了依旧唇齿相依;《猫和老鼠》告诉他朝夕相处的室友也会内战不停,但也乐趣无穷……
上小学了,学校里遇到很多同学,每天经历各种事情,有时候开心,有时候烦恼,有时候愤怒,尤其是男孩子之间没完没了的打打闹闹,女孩子之间细小琐碎的恩恩怨怨……孩子几乎都能从《小淘气尼古拉》《小屁孩日记》《爱的教育》的故事里找到同伴的影子,听见自己的心声。孩子的苦恼有书帮他解答,孩子的欢乐也有书与他共享,他很享受这种感觉!我的二宝出生了,从他一出生起我就给他读书讲故事,以后他也会遇到人生的各种烦恼,他一定知道从书中去找到智慧……
何以解忧?唯有读书!阅读抵御痛苦,书籍为你答疑解惑。祝你藉由读书而活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