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杰三(1921.10—1994.11),国营惠阳机械厂(现惠阳航空螺旋桨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惠阳)创建人。1960年10月由兰州万里机械厂(现中航工业万里)调入保定国营惠阳机械厂任副厂长、总工程师;1963 年任代理厂长;1964—1965 年任厂长兼代理党委书记;1969—1970年任副厂长;1971 年调贵州安大锻造厂(现中航工业安大)。1994年11月去世。
1960年10月,中苏关系破裂,使原来依赖苏联生产的飞机螺旋桨陷入困境,首当其冲的是初教6、安-2、雅克-18等机种没有螺旋桨,无法上天,严重影响了空军训练、战备和外援任务。党中央十分重视这一情况,要求航空工业局立即组建航空螺旋桨制造厂。
谢杰三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依照航空工业局党组安排,于1960年10月以总工程师的身份,紧急奔赴保定市,组织开展国产桨叶的生产研制。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航空企业,恰逢严重的自然灾害,且没有任何螺旋桨类厂房建设经验借鉴的条件下,白手起家,摸索建立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螺旋桨类航空企业,难度可想而知。但谢杰三凭借着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没有厂房、宿舍、食堂,连工作人员都是从哈尔滨、南京、南昌和株洲等地紧急抽调的情况下,一方面协调组织工厂在满城县神星镇的厂房基建工作,另一方面请示时任河北省刘子厚省长,临时租用保定市西郊保定轴承厂作为临时试制基地,借用厂房3 座,办公楼1 栋,由此开始了中国自主生产航空螺旋桨的道路。
1963年8月3日,正值螺旋桨厂建设关键时期,保定遭遇百年水灾,连日暴雨,降水总量达500毫米以上。此时的谢杰三作为代理厂长,迅即召开紧急会议进行部署,成立工厂防汛总指挥部,组织干部职工在临时厂房和神星工地两线抗汛抢险,保证了全厂人员的生命、财产、文件、厂房、设备和大部分器材的安全。水退后,谢杰三组织党委连续召开会议,及时研究部署善后处理工作,两天就修复了神星镇工地的水源和电源,5天后抢修好被洪水冲断的公路,以高效的工作保障了螺旋桨厂建设的周期。
1964年11月,经过2年零2个月的紧张施工和设备安装,一个现代化的航空企业在大山深处拔地而起。相对于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谢杰三在工厂软实力的提升方面也丝毫没有放松。苏联早期提供的螺旋桨技术资料缺乏结构图和试验文件;工艺规程没有胶合工艺参数、工程图和检验标准;缺乏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等一系列困难,成为中国发展自主螺旋桨的瓶颈。对此,谢杰三坚决执行航空工业局分党组制定的“自力更生、土洋并举、土法上马、由简到繁、边试制、边基建”的试制方针,在具体工作中,采取了“分解矛盾、组织力量、争取各方支持、各个击破”的做法,一方面组织力量修正、补充苏联原文资料,通过试验掌握各类工艺参数;另一方面选派几十名技校毕业生,去制造工艺特点与螺旋桨制造相近的国营伟建机器厂(现中航工业哈飞)、国营黎明机械厂(现中航工业黎明)等兄弟厂学习螺纹磨、插齿、精镗、花键等特殊工艺,同时组织180 多名工人和技术人员分别去沈阳滑翔机厂、芜湖造船厂、国营洪都机械厂(现中航工业洪都)和国营西安机械厂(现中航工业西控)学习木材加工、胶合工艺、模线样板加工和工具制造等技术。通过不懈的努力,谢杰三带领全体职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积极开展了生产准备工作,提前半年试制成功国家急需的螺旋桨桨叶。生产所需的设计资料、工艺装备等已能初步适应批生产要求,并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初步掌握了生产技术,为国营惠阳机械厂以后平稳快速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自1963年10月,国营惠阳机械厂第一副木质桨叶上天,在谢杰三的带领下,国营惠阳机械厂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副金属桨叶,第一副玻璃钢尾桨叶,第一台水轰5 金属螺旋桨,填补了一项项国家在航空领域的空白,有力地保障了空军部队的日常战备、训练和外援行动。
1971年,因工作需要,谢杰三调贵州安大锻造厂工作。1994年11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