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全生(1923.7—),河北深县人,航空材料研究所(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简称中航工业航材院)首任党总支书记。1939年8月参加革命,历任深县庄窠头村青年抗日救国会副主任、青年抗日先锋队指导员,交河县政府实业科科员、财经科副科长、机要交通局局长、八区区长兼区小队队长;冀中区税务局科员、冀中十一专区工商局股长、税务局副局长;冀中南下纵队第一支队直属队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皖南徽州专区税务局局长,皖南区税务局秘书兼科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安徽省税务局秘书主任、副局长;沈阳国营第111厂(现中航工业黎明前身)、沈阳航空喷气发动机厂(现中航工业黎明)办公室副主任兼行政处长、专家办公室主任;1956年7月—1957年8月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所(现中航工业航材院)副所长兼党总支书记;随后,又先后任哈尔滨国营东安机械厂(现中航工业东安)副厂长兼总会计师、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南办事处副主任、哈尔滨国营新风加工厂五人领导小组成员、国营东安机械厂革委会副主任、第三机械工业部精密机床修理总站党委书记兼站长、国营东安机械厂党委书记,1983年底离休。
1955年5月,第二机械工业部党组决定组建航空材料研究所(简称航材所),马全生被抽调组织筹建工作。当时,筹建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科研办公场地和科技人员。为尽快开展研究工作,马全生陪同苏联专家先后到沈阳铁西区兴华街和北京苇子坑察看地点,因所占面积、周边状况都不便作为研究机构基地而作罢。经请示和协商,将北京工业学院东皇城根的旧址转让,腾出南门仓的20 多间平房和两个粮仓作为航材所科研和办公的临时用地。与此同时,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马全生到有关部门、厂所、研究机构、大学招募从事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
1956年5 月26 日,航空材料研究所在北京工业学院原址礼堂隆重召开了成立大会。马全生作为副所长兼党总支书记主持了大会,会上还表彰了30 多名建所积极分子。当时,航材所职工已有300余人,汇集了许锡缵、荣科、范棠、吴伯鸿、冷永宽、刘多朴、马培亨等著名专家。
1957年5月,二机部做出决定,将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山脚下冷泉村的常规兵器研究所撤销建制,把此地作为航材所的固定所址。同年夏天航材所开始了大规模的搬迁工作。
1957年8月,马全生奉调到国营东安机械厂担任副厂长,主管行政和福利工作。当时,工厂处在初建时期,大多数职工都住在单身宿舍,职工食堂管理和住房需求问题亟待改善。马全生提议并实行了生产车间与机关科室职工错时就餐,以及厂领导每月轮流到食堂与职工一起就餐等改进食堂秩序的措施,同时改善饭菜质量和加强卫生管理。对职工急迫的住房需求,他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边耐心向职工做解释、说明工作,边按照国家计划,积极组织建筑材料进货,修建职工住宅;开办理发馆、疗养所、浴池等,改善职工福利条件。
随后,工厂行政领导调整分工,马全生负责工厂的供应、财务、基建、运输等项工作,后又兼任总会计师。他严格按照国家财政政策,建立了公车使用、出差报销等财务制度;采取一周停运一天,对运输车辆进行维护和司机安全教育等措施,加强了安全管理。
按照上级的指示,工厂生产航空发动机的厂房需要大规模扩建。为了按时完成施工计划,马全生建议将基建科提升为基建处,下设若干科室,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他日夜忙碌在工地上,组织水泥、砖等大宗建筑材料的供应和生产。当时,施工单位提出冬季施工,要用蒸汽火车头提供热气来满足水泥养护的条件,马全生找到哈尔滨铁路局求援,在铁路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但解决了热气供应问题,还修通了工厂连接铁路运输网的专用铁路线。这些建筑至今仍在使用。
1969年6月—1970 年8 月,由于受“**********”的冲击,哈尔滨国营101 厂(现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的正常生产秩序受到严重冲击,马全生奉上级指示,与其他同志组成“五人领导小组”来到该厂分管生产和行政工作。在新的工作环境中,马全生虚心向同事学习、频繁下车间了解情况,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完成国家生产计划。
1976年1月—1981年8月,马全生调到第三机械工业部精密机床修理总站担任党委书记兼站长。为了精密机床修理基地的恢复和重建,他奔走于中原和东北林区之间,积极组织钢材、木材等建筑材料,进行厂房、办公楼等的基本建设。
1981年8月—1983年5月,马全生再次调回东安机械厂担任党委书记。当时工厂正值生产任务锐减的困难时期,马全生来到工厂后,组织召开了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工厂党委会,结束了工厂多年未开党代会的局面。他还根据工厂的实际,进行了工厂组织机构改革的有益尝试。1983年5月退居二线后,在航空工业部和工厂党委的领导下,组织了东安厂航空工业史的编撰工作。曾荣获航空航天工业部先进离休老干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和哈尔滨市编史修志先进个人、黑龙江省首届“金秋和谐伴侣”等荣誉称号。1983年底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