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舰载武器
6459200000062

第62章 舰载信息化武器(11)

(6)使用效费比高

激光武器攻击目标的消耗主要是激光器的燃料损失(化学能或电能)和极其廉价的光子损失,发射一次仅耗资1000~2000美元,加之几乎可以达到百发百中,所以比起用多枚导弹(单价常为数万至数十万美元)拦截一个目标而言,其作战效费比之高不可同日而语。

按照激光功率的大小和作战使命的不同,激光武器一般分为战略激光武器和战术激光武器两大类,本书主要涉及舰用的战术激光武器。

战术激光武器可分为用于软杀伤的低能激光武器和用于硬杀伤的高能激光武器两种。

1.低能激光武器

低能激光武器主要指激光干扰与致盲武器,是一种重要的光电对抗手段,对目标主要产生以下几种软杀伤(破坏)作用:①迷惑作用。用激光直接照射目标或将激光间接地反射到目标上,使之受到袭扰,或者将其诱骗至其他方向,偏离预定航线,主要用来对付舰艇上的光电探测设备和光电制导的反舰导弹导引头,在战场上起到干扰、封锁、压制或阻遏作用。②致眩作用。用激光束使敌方飞机驾驶员、高炮射手、导弹发射人员等关键参战人员的眼睛在短时间内致眩,从而暂时失去跟踪搜索目标的能力,对敌军造成恐慌和强烈的心理威胁,为自己的作战行动创造有利时机。③致盲作用。用稍强的激光束使人眼的视网膜受到严重损害或引起眼底出血,造成暂时失明或永久性失明,从而丧失作战能力;或用稍强的激光束直接“杀伤”目标的光电设备(如微光夜视仪、红外成像仪、目标指示器、自动跟踪仪等),使之灵敏度下降甚至完全失灵,从而丧失作战功能。

英国是世界上率先在战舰上装备激光干扰与致盲武器的国家。英国皇家电信研究所和皇家海军研究所联合推出的舰载激光眩目器于1981年初试验成功。该激光眩目器由激光器、双目观瞄仪、电视摄像机和电气设备等几部分组成,采用人工瞄准,发射蓝色激光脉冲,其激光能量能使目标光电传感器过载而失灵,也能使人眼致眩甚至致盲,有效作用距离达5km。在1982年的英国—阿根廷马岛海战中,英国海军特遣舰队的数艘战舰上都安装了这种激光眩目器,结果使阿方三架A-4“天鹰”攻击机在攻击英方舰艇时受挫(一架自行坠入海中;一架莫名其妙偏航后被友军误击;另一架则被迫放弃攻击);阿军另一架MB339A型战斗机在行将对英国海军“亚古尔水手”号护卫舰发起攻击时,突然遭到一束强光照射,驾驶员迷茫之下被迫改变攻击计划。马岛战争后,英国人又对这种激光眩目器进行了改进。改进型是一种既可手动控制也可自动瞄准的舰载低能激光武器,装在有动力基座上,与舰载雷达相连,可由雷达导向目标,综合战术技术性能比马岛海战中使用的基型有显著提升。据称,英国海军的这种低能激光武器迄今已生产了近200套,并已在包括22型护卫舰在内的多型战舰上装备。

前苏联对舰载低能激光武器的开发也一直十分重视,研制投入大大高于英美等国,其激光致盲器早有样机,且在水面舰艇上进行过多次试验。早在1983年,在苏联弹道导弹试验期间,美国海军一架P-3侦察机在导弹坠落区(夏威夷群岛)附近执行监视任务时,受到苏联海军试验船“楚可特卡”号发射的强激光照射,飞机副驾驶员的眼睛曾有10min被致盲。此后,美国空军、瑞典空军的飞机驾驶员多次受到苏联舰载低能激光器的照射,视力受到严重干扰或暂时性致盲。为此,美国曾多次抗议苏联人的行为,以至两国在1989年达成了在和平时期禁止使用激光武器的双边协议,2004年12月,美国飞机又曾连续7次受到不明激光的跟踪和干扰。近年来,有关俄罗斯低能激光武器研制进展的报道很少,但西方国家推测,俄罗斯仍在研究开发性能更为先进、作用更为强大、能有效干扰导弹传感器系统的新型激光干扰与致盲武器。

美国人虽然注重高能激光武器的研发,但在低能激光武器的发展方面也不甘人后。1988年,美国研制的“闪光”激光干扰武器开始装备战斗机。当飞机受到红外寻的导弹攻击时,飞机尾部的红外探测器可发出威胁告警信号,驾驶员即可在适当距离上发射激光束,干扰来袭导弹的制导系统,使之偏离攻击方向。1995年,在掩护联合国维和部队撤离索马里的行动中,美国海军陆战队曾使用激光致盲武器来驱赶人群。据悉,美军海军水面舰艇也装备了软杀伤性的激光武器,但作用距离有限,一般只用于防卫作战。其中AN/PLQ-5激光对抗系统可用于干扰光电传感器和火控系统,也可暂时致盲人眼;而DIRCM定向干扰系统主要用激光束瞄准反舰导弹导引头实施干扰,使之偏航和失灵。

2.高能激光武器

在各种激光武器中,近年来各军事强国投入经费最多、研制力度最大的莫过于高能战术激光武器。作为一种真正的硬杀伤性“死光”武器,高能激光武器可在极短暂的时间内发射出强大的激光束,通过直接毁伤目标壳体、制导系统、天线罩、燃料箱、驾驶舱等拦截来袭的反舰导弹、巡航导弹、空间武器、制导炸弹及飞机,执行战术防空任务。多次试验证实,高能战术激光武器是对付导弹和飞机的最有效的防空手段,其效费比之高超过任何其他热兵器。美国有专家认为,高能激光武器终将成为精确制导武器的克星。

高能激光武器用于防空反导的一般作战过程是,首先由武器平台的远程雷达对目标进行搜索,捕获目标后,雷达将目标信息传送至指挥控制系统;指控系统对目标相关信息加以处理后指令激光武器的精密跟踪系统跟踪并锁定目标;随之引导光束定向发射系统准确地朝向目标方向。当来袭目标飞至某一位置时,平台指控系统便发出攻击指令,启动高能激光器发射激光拦截目标。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问世不久,美国就开始研究这一重要发明的军事用途。经过数年的前期研究和技术论证后,美国海军于1971年开始启动高能激光武器计划,正式成立了海军高能激光计划管理办公室。1971年末,海军研究人员曾用实验性激光器攻击了一块3km以外的木质靶标并使之着火燃烧。就在这种气动二氧化碳激光器“锋芒初露”之时,汤拉伍公司推出了连续波氟化氘化学激光器,且其功率更大,更适合在舰载环境中应用。于是,美国海军遂改变计划,于1973年开始委托汤拉伍公司研制舰载氟化氘化学激光器,委托休斯公司研制相配套的舰载瞄准跟踪用激光束定向控制器,以实际验证高能激光武器实施硬杀伤的可能性。70年代中期,汤拉伍公司的40万瓦化学激光器开发成功并交付美国海军,休斯公司的光束定向器与其配套集成的难题也最终得以解决。在多次联调测试的基础上,1978年3月,美国海军在加州试验场对化学激光器/光束定向器集成的高能激光武器系统进行打靶试验,结果该系统成功地拦截并摧毁了4枚以亚声速低空横向飞行的陆军“陶”式反坦克导弹。这一成果被认为是当时激光武器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首开高能激光对实战用目标实施硬杀伤的先河,使美国海军深受鼓舞。

在初尝胜果的基础上,美国海军于1977年末又开始实施“海石”计划,目标直指实战用舰载高能激光武器系统。从1987年开始,“海石”计划的由中红外高级化学激光器和新一代光束定向器组成的高能激光武器系统进行了四次动态攻击杀伤试验(试验均在白沙导弹靶场进行):1987年9月18日,拦截并击落了一架模拟巡航导弹低空飞行的BQM-34S靶机;1987年11月2日,又在2倍于第一次试验的距离上击落了一架同型号的飞行靶机;1989年2月23日,拦截并摧毁了一枚以马赫数2.2高速横向飞行的、现役防空系统难以对付的“旺达尔人”导弹;1994年,在点防御演示中,又成功拦截并摧毁了一枚迎面飞来的苏制“冥河”反舰导弹。多次成功的试验表明,该激光武器系统能够攻击15km以内、以任一速度飞行的来袭目标,杀伤概率接近100%,被当时美国军方称为“自由世界威力最大的高能激光武器系统”。

“海石”计划一系列陆上试验的成功引起了巨大轰动,意味着美国海军可能在世界上率先使用高能激光武器。然而,正当世人等待该系统上舰并进行海试时,美国却在1995年突然宣布中止“海石”计划,着手寻求其他适应未来战争环境的激光器。经过反复筛选和技术论证,美国海军最终看中了自由电子激光器。与其他各种激光器相比,自由电子激光器具有输出功率大、波长连续可调、光束质量好这三大优点,不但可用于攻击反舰导弹和弹道导弹,而且还能对付海上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飞行器、制导炸弹、快艇群和空中飘雷等目标。近年来,美国海军集中力量开发自由电子激光器并已取得了巨大进展。2004年5~6月,功率达25kW的自由电子激光器研制成功,美国海军随即在白沙导弹靶场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在以火箭弹为目标的打靶测试中,该激光器曾多次击落俄制多管火箭炮发射的大口径火箭弹;在以巡航导弹为目标的试验中,主要检验了激光束能否准确地打到导弹上并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便将其摧毁。海军水面战中心的高级官员声称,如果资金允许的话,美国海军可望在5~7年内对兆瓦级的自由电子激光器进行试验,2015年之前装备首座实战用集成式高能激光武器系统。

按照美国海军目前的计划,舰载高能激光武器所用的自由电子激光器有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6~2009财年,将100kW的自由电子激光器系统进行小型化设计,使之成为可移入海上试验场的小型装置,同时在夏威夷太平洋导弹靶场建立专用试验设施,进行扩充试验和评估;第二阶段,2010~2012财年,推出功率可调的、可对付全谱威胁的兆瓦级自由电子激光器并进行演示试验;第三阶段,2012年之后,组装、集成、调试并在水面舰艇上安装高能自由电子激光武器系统。为了完成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美国海军已于2002年先期投入5亿美元的开发经费,以后还要逐年追加,估计最终经费可能需要40亿美元之巨。有专家认为,凭着美国雄厚的技术储备和超强的经济实力,自由电子高能激光武器在2015年前后投入美国海军服役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事。

另据美国海军定向能武器/全电武器规划办公室(成立于2002年初,隶属美国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透露,在加紧推进自由电子高能激光武器系统的同时,美国海军还正在考虑将固态激光器用于舰艇近程防御的可能性(尽管固态激光器的性能逊于自由电子激光器)。据称,这种固态激光器是一种一次性模块式高能激光器,主要特点是结构紧凑,成本低廉,用途广泛,适装性强,可装备现役各型大小舰艇。舰上可装备一个激光模块,也可装备由多个模块组成的激光阵列,可像多管火箭炮那样进行连续密集发射,单个模块发出的光束能量足以在1s内击穿150mm厚的装甲钢板。有资料报道,美国海军准备在2005财年对这种固态激光器进行先进概念技术演示,目前正在建造一座功率为25kW的整装式固态激光器演示样机,用于在海上环境中进行试验和评估。军事观察家认为,如果这种小型高能激光武器研制成功(美国海军宣称可在5年内推出实用型系统),那么其装舰前景将十分诱人,因为美国海军现役舰艇均为非全电式战舰,而且美国海军将据此拥有一种全新的近程反导利刃。

有资料表明,苏联的一艘万吨级“基洛夫”号导弹巡洋舰上已经装备了氟化氘化学激光器型高能激光武器系统,其实战能力足以拦截并摧毁10km之外的掠海飞行反舰导弹。但由于相关报道较少,这一说法的可信度尚待证实。另外,其他一些军事强国如法国、德国、以色列等也都在竞相研制舰载型、机载型高能激光武器,有的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有的已获得重大技术突破,还有的已有样机在试验中。

几十年来,世界各大国对激光武器的追求可谓锲而不舍,虽屡遭挫折却从未中断,足见激光武器的巨大军事价值。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未来10年内,激光武器将不再神秘,这一神话般的“死光”将补充甚至取代常规导弹、火炮武器的作用,成为未来战争中的撒手锏。

六、SM-3动能拦截弹

所谓动能拦截弹,系指依靠高速飞行的非爆炸性弹头所具有的巨大动能,通过直接撞击的方式拦截或摧毁飞行目标的高技术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