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舰载武器
6459200000052

第52章 舰载信息化武器(1)

信息技术是拓展人们获取、处理并利用信息功能的技术(如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而信息化武器则是指信息技术与能量相结合的武器。

当今世界,新军事革命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以信息化为核心技术的军事变革正在世界各国竞相展开。一些军事大国为了抢占未来战争的制高点,纷纷加快了以信息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步伐,形成了以发展信息化武器为核心的竞争态势。而信息化武器的面世,必将引起战争观念、作战思想和作战样式的重大创新与改变。正如恩格斯早就提出的那样:“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强制性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

透视近些年世界上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人们已经发现,武器装备正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迈进,战争的胜负已不再仅仅取决于军队数量的多少和火力的强弱,而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作战目标的实现也越来越依靠建立在信息化武器装备上的综合作战能力。人们也将会发现,信息化武器不但要改变“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这一传统的经典概念,改变“前沿推进、短兵格斗”这一传统的战术原则,而且也将使“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战争场面永远成为历史。

在充分显示出巨大潜能的同时,信息化武器现已显示出智能化、无人化、一体化和隐身化等一些新的走势。未来战场上将看不到现役的飞机、大炮、坦克和导弹等的踪影,取而代之的将是形形色色的“麻雀”在空中飞行;光怪陆离的“蚂蚁”在地面穿梭;奇特怪异的“鱼虾”在水中遨游……随着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谁敢说这些神话般的、乍听起来似乎是痴人说梦的战争场面不会展现在世人面前呢?

信息化武器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二是信息化作战平台;三是信息化杀伤武器,包括无人化作战平台和新概念兵器。本书主要涉及舰载无人作战平台和舰载新概念兵器。

第一节 舰载无人机

在现代海战场上,由于作战环境的复杂性、威胁目标的多样性、战斗场面的激烈性和使命任务的繁复性,使得水面战舰这种单一的作战平台在应变能力方面暴露出许多缺憾。例如,在对付超声速、智能化的隐身反舰导弹和隐身战斗机等先进武器方面,现有的舰载探测系统缺乏预警能力;在满足现代海战对战场监视、信息搜集、目标指示、通信中继和选择性打击等提出的要求方面,现有的舰载作战系统显得力不从心;在对濒海目标和陆上纵深进行多方位、全天候的超视距侦察、探测并实施精确打击方面,现有舰载武器系统的能力尚相去甚远,等等。当然,现有的舰载直升机和航母舰载战斗机可以部分地解决水面战舰存在的上述一些问题,但同时应该看到,舰载飞机造价昂贵,技术复杂,出勤率有限,受战场环境影响较大,使用经济性和灵活性较差,尤其是不宜执行高风险的作战任务(美军把飞行员的生命看得比一架飞机更重要),因此在满足现代信息控制、精确打击和海空天一体化的海战要求方面还无法尽如人意。

为了解决这种种缺憾,一些军事大国尝试了各种办法,最终从20世纪70年代问世的陆上小型无人机上找到了答案。在这之后,海上无人机的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密苏里”号战列舰的舰载无人机首次参战,就在战区侦察、目标指示和火力引导等方面显示了非凡的能力,为初战胜利立下赫赫战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海军不约而同地对海上无人机刮目相看,将其看作是21世纪海战中的杀敌利器,现代海上作战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像其他新概念武器一样,在无人机的开发方面,美国人同样走在世界的最前列。以色列和欧洲一些国家也不甘落后,竞相在这一领域展开角逐。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海上无人机已有多种正处于工程研制或试验之中,有的已接近进入实用阶段。

一、“火力侦察兵”多用途无人机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战列舰上起飞的“先锋”无人机曾出动300余架次,对伊拉克陆上目标进行搜捕并对舰炮攻击进行校正;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美国海军再次出动数十架次“先锋”无人机参加战斗,执行战场侦察、信息中继、战损评估和对地支援等任务。在这两次战争中,“先锋”无人机虽名噪一时,取得了一定的战绩,但总体战果却不能尽如人意,多架因自身故障而坠毁。

为克服“先锋”无人机活动半径小、飞行高度低、机翼固定且舰上起降麻烦等种种缺憾,美国海军于2000年2月正式委托诺格公司研发RQ-8A“火力侦察兵”舰载垂直起降式无人直升机,要求“火力侦察兵”既是一个传感器平台,执行目标搜索和指示、战场监视和战损评估等任务,又是一个杀伤平台,执行反潜、反舰和反水雷等任务。自2003年以来,“火力侦察兵”的发展势头极为强劲,多次研制试验和使用试验已先后成功完成,正式投入装备指日可待。

与制式无人机相比,RQ-8A“火力侦察兵”的主要特点是装舰适应性强,可在舰上垂直起降(无人机在舰上降落的技术要求极高),能全自主飞行,具有良好的超低空和掠海飞行能力,噪声小,功重比大,耗油率低,可全天候深入危险区执行任务等。“火力侦察兵”整机全重1150kg,机载燃料360kg,飞行速度260km/h,有效载荷360kg,有效巡航半径250~360km,可在大多数轻型防空系统防区外的6600m高度上持续飞行4h之久。作为一种先进的传感器平台,“火力侦察兵”上装有合成孔径雷达、自主式飞行控制系统、红外和光电传感器、热成像仪、激光指示/测距仪、通用战术数据链终端、目标定位校正装置、通信设施以及最新的信息体系结构网络,具有极其精确的海上侦察、监视和情报功能。作为一种无人化的杀伤平台,“火力侦察兵”可以携载探测声呐、猎雷系统和多种武器(目前备选的有激光制导型“毒蛇”灵巧弹药、AGM-114“狱火”导弹、“长钉”光电制导导弹、70mm制导火箭弹和几型轻型鱼雷),具有强大的对海攻击能力。美国海军宣称,由于“火力侦察兵”占据空间小,又不用在舰上滑跑,因此可在多种战舰(包括“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改装型“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两栖作战舰艇、未来的濒海战斗舰和DDG-1000对地攻击驱逐舰等)上大量部署,以最为快捷的方式随时升空,执行各种战场使命。

RQ-8A“火力侦察兵”是由原“施韦策尔”商用直升机为基础开发的,利用了一些成熟的技术和零部件。由于美国海军对其技战术要求一再变更,故工程开发进度曾一度放缓。2001年末,诺·格公司试制出首批2架“火力侦察兵”样机,随之开始飞行试验和各种系统测试。2003年6月,一架“火力侦察兵”在飞行试验中与其地面控制站的通信联络被故意切断,但飞机仍自主返回了预定降落点并自行关闭发动机,显示了良好的自主飞行性能和成熟的应变反应能力。2004年2月,“火力侦察兵”在P-3“猎户座”海上巡逻机的战术控制系统指挥下,成功地进行了一次陆上起降飞行试验。2004年8月,美国海军“丹佛”号两栖运输舰利用通用战术数据链终端和自动回收系统对“火力侦察兵”进行了首次舰上垂直起降试验,获圆满成功,1个月后,“火力侦察兵”又在“雨燕”号高速双体船上进行了舰上起降试验。2005年7月,“火力侦察兵”在尤马靶场的飞行试验中,成功地以不同飞行速度发射了两枚70mm火箭弹,这是无人直升机首次发射实战武器,显示了其作为杀伤平台的攻击能力。8月,“火力侦察兵”进行了再补给演示飞行试验,成功地完成了从基地到预定补给点的补给和往返任务。10月,“火力侦察兵”结束了美国海军的最后一轮实战使用测试试验,试验中不但准确搜捕到目标,而且还先后向目标发射2枚激光制导导弹,全部精确命中,遂成为美国海军第一型无人攻击直升机。2006年1月16~17日,两架“火力侦察兵”又在行进中的“纳什维尔”号两栖登陆舰上进行了首次成功的着舰试验。两架受试的“火力侦察兵”从帕塔克莱特河海军航空站起飞,然后沿海岸线飞行,途中用机载战术控制系统跟踪了一架“来袭”飞机,接着自主降落在航行中的“纳什维尔”号飞行甲板上。2006年6日,“火力侦察兵”在“雨燕”号高速船(美国海军濒海战斗舰的试验船)上再次进行了舰载适应性和自主起降鉴定试验,以最终确定其上舰可靠性。2006年12月18日,美国海军和诺·格公司又对最新款的4桨叶旋翼的MQ-8B“火力侦察兵”进行了首次试飞(较之原来的3桨叶型,该新款4桨叶型功率更大,燃油和任务载荷能力更强,活动半径和续航时间提高了1倍),无人机在9.2m高度悬停了12min,试验取得了成功,标志着“火力侦察兵”开发和演示计划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迄今为止,“火力侦察兵”已投入试验飞行230架次,飞行时间300h。据美国海军称,4桨叶型“火力侦察兵”还将进行为期一年的试验验证, 2008财年进入作战使用鉴定阶段。

随着美国海军濒海战斗舰的成功下水,海军对“火力侦察兵”的要求更加迫切。按照目前计划,每艘濒海战斗舰上将搭载三架“火力侦察兵”,海军的总需求量为168架。目前,“火力侦察兵”的批量生产工作已准备就绪,机体将由施韦策尔公司制造,总装和调试工作由诺·格公司全面负责,2007年底投入初生产,2008年开始批生产,随之交付美国海军。

作为美国海军的第一种舰载垂直起降无人机,多功能的“火力侦察兵”将成为美国海军的又一海空利器,将在对海、对地攻击作战中充当急先锋。

二、“全球鹰”高空远程侦察无人机

“全球鹰”是一种侦察监视用战略无人侦察机,其体积之大、航程之远、续航时间之长、性能之先进、造价之巨,均为目前世界上在役、在研无人机之最。“全球鹰”原是诺·格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的一种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2003年被美国海军看中,遂开始实施海基型改进计划,旨在将其搭载在航空母舰上,用于对大范围海域内的水上目标进行侦察、跟踪、监视和识别。

作为创世界无人机多项技术之最的战略无人机,“全球鹰”机身全长13.5m,机高4.62m,翼展35.4m,空机重量4173kg,最大起飞重量11622kg。其主要性能特点有:

(1)航程远,活动范围大

“全球鹰”装有动力强劲的先进涡扇发动机,机载燃料7000kg,最大航程可达25950km,时速600km,可从美国本土飞往世界任一地区执行任务。

(2)续航力强,任务覆盖面积广

“全球鹰”续航时间高达42h以上,活动半径达5500km,可对130000km2范围内的各种目标实施24h的连续侦察和监视,可执行洲际性的大纵深、大面积战略和战役任务。

(3)自存能力强

“全球鹰”巡航高度达20000m,远在大多数陆基和海基防空系统的防区之外,且不受恶劣气候的影响,可全天候执行任务。

(4)自主能力强

“全球鹰”的飞行控制系统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从起飞到降落的整个飞行过程均自动完成。

(5)传感器系统先进,侦察能力超精确

“全球鹰”可同时携载光电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和合成孔径雷达三种系统,最大工作载荷880kg,可对20~200km范围内的所有静态或动态目标进行准确识别,侦察精度可精确到0.3~1m,可以获得近似光学照相效果的目标图像,可在24h内对1900个面积为4m2的点状目标进行普查且不受云雨雪雾的影响,可在9min内将所获得的目标图像数据通过卫星通信、视距数据传输通信或微波线路传给陆上或海上控制站,也可直接传给巡航战斗机或战场指挥官,用以目标指示、预警、战损评估和攻击决策,因功能先进而被誉为“大气层人造卫星”。

“全球鹰”无人机于1998年投入开发,2000年3月正式试飞。2001年4月22日,一架“全球鹰”从美国爱德华空军基地起飞,不着陆直飞澳大利亚,创下了连续飞行32h、飞行高度接近20000m的跨洋直飞纪录,途中还完成了11项侦察任务,包括从65km之外拍摄到“小鹰”号航母上飞机起降的精确图像。2003年,“全球鹰”在“伊拉克自由”战争中首次投入使用,执行了315次任务,提供了35000余幅目标图像,引导包括F/A-18“大黄蜂”舰载战斗机在内的多种战斗机摧毁了大量伊拉克目标。迄今为止,“全球鹰”已在各种行动中累计飞行近7000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