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舰载武器
6459200000012

第12章 舰载导弹武器(10)

2000年7月,欧洲导弹集团(MBDA)接手“米卡”导弹的后续发展工作。在2000年的新加坡亚洲航展上,MBDA首次公开展示了垂直发射型“米卡”防空导弹系统。此系统是在“米卡”空空导弹的基础上改进的,融合了垂直发射、分散部署、模块化结构等概念,分为陆基和海基两种型号。

MBDA此前曾参与了“海狼”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研制工作,因此,“米卡”垂直发射型舰空导弹采用了和“海狼”导弹系统相同的模块式储运发射箱。系统的主要部件有:装有8枚导弹的模块式储运发射箱、程序装置、雷达和多用途控制台。由于采用模块化垂直发射单元,“米卡”舰空导弹系统可以与现有平台及作战系统有机整合,导弹数量可以根据平台的可用空间任意增减,因此适用于不同吨位的舰船平台,甚至可以整体加装在甲板或上层建筑上。加装“米卡”系统不会破坏舰船的整体隐身能力,并且能与舰上原有的传感器系统有效整合,极大地降低了舰艇改装“米卡”防空系统的费用。

“米卡”导弹弹体为梭镖造型,采用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弹长3.1m,弹径160mm,弹重112kg,采用4片L形全动式弹翼,4片折叠式尾翼呈十字形布局,装有13kg重的预制破片式高爆战斗部,配用主动雷达导引头或红外成像导引头,具有极强的抗红外及电子干扰的能力。导弹采用两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具有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可通过计算机控制发动机尾喷口处4片气流偏转片的偏转角度,从而调节导弹的飞行姿态。导弹最大飞行速度可达马赫数3.0,最大射程12km,最大拦截高度9000m,最大过载达30~50。“米卡”导弹可对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反舰导弹实施全方位攻击,并可对抗多种攻击武器的饱和攻击。该导弹不需要专门的火控系统,可由载舰作战系统提供目标的指示数据。“米卡”舰空导弹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可在12s内发射8枚,平均发射间隔为2s。

法国武器总代办于2005年12月宣布,决定为陆海空三军引进垂直发射型“米卡”导弹,也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对“米卡”防空导弹系统表示出了极大兴趣,其中包括中国的台湾地区。另悉,阿曼皇家海军于2007年12月向MBDA订购了“米卡”导弹系统,装备其三艘新型“卡里夫”级海岸巡逻舰。

“米卡”舰空导弹系统填补了法国“西北风”导弹和“紫菀”15导弹作战距离之间的空白。由于“米卡”导弹适装性强,装备“海狼”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现役军舰无需进行大的改进就可以发射垂直发射型“米卡”导弹,这将极大地降低该系统的改装费用,对于一些经费有限而又急于提升舰艇点防御能力的国家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八、“海响尾蛇”舰空导弹

法国海军的“海响尾蛇”舰空导弹由法国汤姆逊公司和马特拉公司联合研制,既可作为单舰近程点防御武器,亦可用作其他舰艇的区域防空武器,是20世纪末一种性能优秀的反掠海导弹武器系统,是法国海军舰空导弹的中坚力量。

“海响尾蛇”导弹是在陆用型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73年,法国海军决定把“响尾蛇”2000型地空导弹移植上舰,陆地上的“响尾蛇”摇身下海,变成了“海响尾蛇”。该导弹系统先后发展了基本型、反导型“海响尾蛇”和新一代“响尾蛇”等几种型号。

1974年,法国海军与汤姆逊公司签订合同,研制基本型“海响尾蛇”导弹系统,马特拉公司负责导弹研制。1977年底“海响尾蛇”导弹装舰试验,1980年正式服役,装备法国海军F67级驱逐舰。基本型“海响尾蛇”导弹弹长2.94m,弹径156mm,翼展540mm,弹重87kg,采用红外制导引信,可对付中、低空及超低空飞行的飞机和武装直升机。

为对付掠海反舰导弹的攻击,法国海军于1980年开始研制反导型“海响尾蛇”导弹。导弹外形尺寸与基本型相同,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弹身由卵形头部和细长圆柱体组成,弹翼包括固定内翼和可伸缩外翼,在发射筒中外翼被压缩在内翼中,离开发射筒后,外翼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弹出并锁定。战斗部为破片聚能型,杀伤半径6~8m;动力装置采用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最大速度750m/s,横向最大机动过载为25。

“海响尾蛇”反导导弹可用雷达、红外及电视等多种方式加以制导,配备可在超低空有效工作的主动式电磁近炸引信,并由火控系统控制战斗部,提高了导弹的超低空作战性能。

“海响尾蛇”导弹采用储运发射筒发射,筒长3m,筒弹全重150kg。导弹发射时,前筒盖在导弹起飞前由电爆管弹开,后盖在导弹起飞时被发动机燃气流吹破。

8B和8S型“海响尾蛇”导弹系统采用8联装倾斜式发射装置,发射架与指向器是一体的。在这两型系统的基础上,汤姆逊公司又于1987年研制成功了模块式结构的8MS(8联装)和4MS(4 联装)两型系统,它们的发射架与指向器是分开的,更适于不同吨位的舰艇装载。

反导型“海响尾蛇”导弹系统曾大量装备法国海军,为其新服役的驱逐舰和护卫舰提供反导作战能力。该导弹具有反掠海反舰导弹的能力,初步满足了20世纪80~90年代法国海军防空作战的需要,并出口到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国。但“海响尾蛇”导弹的弱点也很明显,如射程近,作战空域小,只有一个发射通道,对付多目标的能力较弱,一旦未能有效拦截到来袭的反舰导弹,或者敌方进行多方向攻击,将给舰艇造成非常危险的局面,严重影响舰艇的生存能力。另外,该导弹系统结构复杂,费用高,影响了在海军舰艇上的大量装备。

1991年9月,法国宇航公司和汤姆逊公司宣布联合研制新一代“响尾蛇”NG导弹系统,海军型系统代号CN2,采用LVT导弹公司生产的“海响尾蛇”VT-1型导弹。1992年10月新一代“响尾蛇”导弹被提供给阿曼海军,1994年10月装备法国海军“拉斐特”级护卫舰。

VT-1导弹具有细长的弹体和尖尖的头部结构,尾部装有伺服系统及4个十字形布局的折叠式梯形可操纵弹翼,和以前的“海响尾蛇”气动外形有很大区别。弹长2.35m,弹径170mm,弹重76kg,采用无线电近炸引信和聚能破片式战斗部,装有无烟型固体火箭发动机,飞行速度马赫数3.5,有效射程11km,射高6000m,拦截距离为8km时的机动过载达35,可拦截低空、超低空高速飞行的飞机、直升机,特别是机动性很强的掠海或大俯冲角飞行的反舰导弹。

CN2系统的发射架为8联装或12联装倾斜发射装置,一边各装4~6枚导弹。

1996年底,俄罗斯火炬导弹设计局协助法国汤姆逊公司进行垂直发射VT-1导弹的研究。垂直发射装置采用了“冷发射”技术,利用固定在导弹尾部的燃气发生器把导弹弹射出发射隔舱,典型发射速度为40m/s。火箭发动机在导弹发射1.5s后点火(此时导弹已飞抵战舰上方安全高度),随后,导弹进入瞄准线指令制导波束。由于发射装置硬件无须承受舰上火箭发动机点火产生的热喷流,因此简化了工程要求。

九、“紫菀”舰空导弹

在目前世界舰载防空导弹系统的发展中,有一项非常引人注目的舰空导弹发展计划,它就是“紫菀”舰载防空导弹发展计划。

“紫菀”导弹是法国和意大利联合研制的舰空导弹,属于法意英三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实施的“欧洲主防空导弹武器系统”(PAAMS)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拦截飞机、巡航导弹、反舰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

“紫菀”导弹分为“紫菀”15和“紫菀”30两种型号,前者为近程点防御型导弹,后者为中程区域防御导弹,对付超声速飞机的有效射程分别为30km和70km,对付超声速反舰导弹的最大射程分别为10km和15km。

“紫菀”系统在2000年6月6日开幕的德国柏林航展上首次亮相。“紫菀”导弹采用助推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动力装置,两种型号采用通用的弹体,通过配装不同的助推器实施不同的任务。导弹采用常规气动布局,利用空气动力控制系统和燃气发生器控制导弹的飞行和转弯,拥有很强的机动能力和较高的飞行速度。“紫菀”15的飞行速度为马赫数3,能以3500km/h的速度在7km的距离上拦截飞行高度10m、速度1000km/h的来袭目标,而“紫菀”30的速度更高达马赫数3.5。

“紫菀”的弹体上装有4个呈十字的细长窄弦翼和箭头三角形垂直尾翼。弹体后部的助推器为粗圆柱形状,平滑地连接到导弹弹体上,其上装有大尖头型弹翼。“紫菀”15导弹长4.2m,弹径180mm,翼展360mm,发射重量298kg;“紫菀”30导弹长4.8m,弹径180mm,翼展520mm,发射重量450kg。两型弹均采用聚能杀伤爆炸破片式战斗部,装药15kg,装有无线电近炸引信,距目标2m以内时起爆,预制破片能确保在近距离内彻底摧毁目标。

“紫菀”导弹采用惯性、指令加主动雷达制导的方式。导弹头部装有高功率发射机和偏转角较大的主动脉冲多普勒雷达导引头,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跟踪能力。导引头具有可编程能力,能使导弹始终沿着最优飞行路线飞向目标,具有很强的在复杂环境下、低高度上识别低信号特征目标的能力。弹载雷达采用分时控制以确保空域境界、目标和导弹的跟踪以及对导弹进行指令制导,在作战过程中可同时跟踪136个目标,并可制导16枚导弹同时攻击10个以上的目标,具有较强的抗饱和攻击能力。

“紫菀”导弹采用“席尔瓦”8联装垂直发射系统发射。“紫菀”导弹没有采用专门的储运发射筒,使用了西方国家惯用的热发射方式。作战时,舰上的指挥控制系统接到发射指令后,首先确定优先拦截的目标,并将目标有关数据传送给导弹,导弹助推器点火,产生的燃气将导弹推出发射筒。导弹飞到一定高度后实施高过载转向,助推器分离,巡航发动机点火。导弹在飞行弹道中段由弹翼和尾舵组成的空气动力系统控制,惯导系统可以通过上行链路接收雷达发出的数据,以便对目标的预测拦截坐标进行修正。导弹进入末段弹道时,多功能雷达控制导弹跟踪目标并准确地飞向拦截点,此时导弹由燃气发生器进行矢量控制,具有高达62g的机动性,即使目标进行高达15g的机动规避也无法摆脱它的追杀。

“紫菀”导弹具有一弹多用的特点。装备“紫菀”导弹的舰载防空武器系统可在恶劣的电子战环境中全天候地对付各种各样的超声速飞机和从任意方向来袭的高机动性导弹。在验证导弹垂直发射、弹道形状和飞行范围等特征的多次试验中,“紫菀”导弹在不同战况下成功地拦截了飞机、模拟亚声速巡航导弹和掠海反舰巡航导弹等目标。1995年11月,“紫菀”30导弹在3.5km的高度内成功地拦截了一枚超声速巡航导弹的模拟弹。2003年,法国在大西洋水域对“戴高乐”号航母上的“紫菀”15导弹进行了试射,在3座“阿拉贝尔”火控雷达控制下,数枚导弹在1.7~30km范围内同时拦截了12个空中目标,证明了航母上的32枚“紫菀”15不但能为自身平台提供一把遮天巨伞,而且还能保证整个未来特混舰队的空中安全。

2003年11月,“紫菀”15导弹进入批量生产阶段。2005年5月,在法美联合训练演习中,“戴高乐”号航母进行了2枚“紫菀”15导弹的齐射试验,这是该型导弹首次进行2枚齐射,检验了其对付高亚声速反舰导弹的能力。试验中,带有实战弹头的2枚导弹均直接命中目标。2005年10月,“紫菀”30导弹进行了首次合格性发射试验,试验中,2枚距离17.5km、飞行高度1000m的亚声速导弹模拟攻击一艘护卫艇,“紫菀”30对其中的1枚成功地进行了拦截。

“紫菀”导弹是目前世界上可与美国“标准”等先进舰空导弹相媲美的舰载武器系统,被誉为“欧洲21世纪全天候、全方位的防空导弹系统”。长期以来,欧洲在防空武器上一直依赖于美国,具有“纯正欧洲血统”的“紫菀”导弹的出现则意味着这一现象开始逐渐成为历史,欧洲的天空将由欧洲人自己的盾牌来防护。“紫菀”导弹系统一亮相,就在军火市场上表现不俗,以其卓越的性能赢得了众多买家的信任,着实让欧洲人扬眉吐气了一把。按计划,“紫菀”导弹将装备英国皇家海军12艘45型驱逐舰、法国“戴高乐”号航母和“地平线”级护卫舰以及它为沙特阿拉伯生产的F-3000S多用途护卫舰,意大利则用“紫菀”导弹装备其未来的“加富尔”号航空母舰和新型护卫舰。

根据未来海上防空作战的需求,法、意等国还将进一步改进“紫菀”导弹的火箭助推系统,增大射程,改进制导系统,提升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导弹的打击精度。随着战技性能的不断提高,“紫菀”导弹有望在2020年前后成为欧洲对空作战的支柱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