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走不完的日月 过不完的河
6434000000037

第37章 你的歌,从我们生命中流过

——央视“黄河系列山西集”撰稿词

黄河穿过酥软茂绿的内蒙古大草原,进入了山西偏关老牛湾。任性的黄河顺从了吕梁山的安排,不再由西往东,而是掉头南下,缓缓走近并拥抱了这座晋西北的小城——河曲。

不知是这里满山遍野高亢优美的“山曲”,温柔了强悍的黄河,还是已变得绵绵静静的黄河,滋润了河曲人美妙的歌喉?

总之,山西河曲已在中国民歌史上放射光彩。这里几乎人人是歌手,张口就是歌。走进河曲,就走进了一座民歌的海洋。

黄河哺育的这块黄土,是黄河人心中的热土。他们把热汗和热爱播进黄土地,又把热切的愿望倾诉给母亲河。

崇拜黄河,祭奠黄河,这是黄河人心中神圣的情结。在古老的祭祀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体现了世代相传的黄河文化精神。

惊涛骇浪的壶口瀑布,震撼着晋陕大峡谷,也强悍着黄土地。在年年月月震天动地的黄河涛声中,小草从容地绿,山花烂漫地开,儿歌甜甜地唱……这里的一切生灵,都展示着独特的质朴、倔犟与美丽。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一首百年传唱的民谣,道出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

元末明初,天灾兵祸;黄河下游,赤地千里。而山西凭借天险,民业安泰。洪洞赵城一带,更是风调雨顺,人烟稠密,年景兴旺。

于是在明代洪武年间与永乐年间,政府下诏,强令移民外地,垦荒纳粮。乡亲们一批又一批在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集中,登记注册,告别故土,远走他乡……

几百年过去了,我身边这棵大槐树已是第三代了。也许是当年离乡的热泪抛洒得太多,它才如此绵延不绝;也许是游子的根扎得太深,它才这样郁郁葱葱……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在山西这块苍天厚土之间,灿若星群的英雄豪杰词人墨客,上演过多少动人心弦的活剧。

这里是大戏曲家郑光祖、白朴、乔吉的家乡。这里是中国民族戏曲的摇篮。村村有戏台,人人是戏迷,人们看戏看历史,品戏品人生。唱戏看戏爱戏,就成了山西的一种独特文化传统,一直绵延到现代。

我的身后就是一座元代的古戏台。600年的岁月从这座舞台上匆匆而过。面对它,你会生发出多少遐想……

山西人爱看戏,也爱打鼓。山西鼓乐如今已声震中外。我真想知道,这块土地上的伟大先人是怎样从青铜获得灵感,从皮草触发了想象,而把它们变成了锣、变成了钹、变成了鼓……

可以肯定,正是艰难磨砺出坚韧,拼搏建立起自信,高山深沟强风劲草培育出气概,大河激流汹涌澎湃激发出豪情,才有了“威风锣鼓”这一名震天下的鼓乐艺术的诞生。

威风锣鼓,高原的生命之声,中华的民族之魂。真正气壮山河地打出了黄河黄土黄种人的生命伟力、生命活力与生命魅力。

黄河,匆匆走过山西境内的965公里路,留下许许多多的故事带走许许多多的歌。

在这山西的边缘,我们无法再挽留继续赶路的母亲河,但我们不说“告别”。

黄河永远与这块土地同在。

这块创造过灿烂文明的三晋大地,仍以黄河精神创造着新的生活新的历史新的文明。它的生命之流智慧之流,一如这黄河之水,浩浩荡荡,向前奔涌,不舍昼夜……

1997年于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