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6390100000211

第211章

辩定品第八之一

如是已辩诸智差别。次当分别智所依定。唯诸静虑能具为依。故于此中先辩静虑。或于先辩共功德中。已辩智所成无诤等功德。余所成德今次当辩。于中先辩所依止定。且诸定内静虑云何。颂曰。

静虑四各二  于中生已说

定谓善一境  并伴五蕴性

初具伺喜乐  后渐离前支

论曰。一切功德多依静虑。故应先辩静虑差别。此总有四种。谓初二三四。岂诸静虑无如慈等不共名想。而今但说初等四数建立别名。此中非无不共名想。然无唯遍摄一地名。以诸静虑各有二种。谓定及生有差别故。诸生静虑如先已说。谓第四八前三各三。无有别名总诠一地。诸定静虑总相无别。谓此四体总而言之。皆善性摄。心一境性以善等持为自性故。若并助伴五蕴为性。此二既同难知差别。相虽无别而地有异。为显地异就数标名。故说为初乃至第四。此中经主自兴问答。何名一境性。谓专一所缘。彼答非理。眼意二识若同一所缘应名一境性。故于此处应求别理。谓若依止一所依根。专一所缘名一境性。岂不一念无易所缘。应一切心中皆有一境性。理实皆有。一一刹那。心心所法一境转故。然非一切皆得定名。以于此中说一境性。但为显示由胜等持。令善心心所相续而转故。若尔即心依一根转。引缘自境余心续生。此即名为心一境性。应离心外无别等持。此难不然。前已说故。谓先广辩心所法中。已辩等持离心别有。谓若心体即三摩地。令心作等亦应无别。差别因缘不可得故。如是等难具显如前。故非即心名三摩地。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依此寂静方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审虑义中置地界故。此论宗审虑定以慧为体。依训释理此是凝寂。思度境处得静虑名。定令慧生。无浊乱故。有说此定持胜遍缘。如理思惟故名静虑。胜言简欲界。遍缘简无色。如理思惟。简异颠倒。能持此定。是妙等持。此妙等持名为静虑。此言显示止观均行。无倒等持方名静虑。若尔染污宁得此名。由彼亦能邪审虑故。于相似处亦立此名。如世间言朽败种等。故无一切名静虑失。若善性摄心一境性。并伴立为四静虑者。依何相立初二三四。具伺喜乐建立为初。谓若位中善一境性。具与寻伺喜乐相应。如是等持名初静虑。颂中但说与伺相应。已显与寻亦相应义。以若有伺与喜乐俱。必无与寻不相应故。为显第二除伺建立。故颂但说具伺非寻。异此应言具寻喜乐。举寻有伺不说自成。渐离前支立二三四。离伺有二离二有乐。具离三种如其次第。故一境性分为四种。已辩静虑。无色云何。颂曰。

无色亦如是  四蕴离下地

并上三近分  总名除色想

无色谓无色  后色起从心

空无边等三  名从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