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县东北)人,是我国古代与华佗齐名的又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华佗擅长的是外科手术,而张仲景则专攻内科,尤其对伤寒病最有研究。他的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近两千年来,一直被医学界视为珍宝。
张仲景小的时候就很爱学习。他喜欢读《诗经》、《论语》,也喜欢读《史记》、《汉书》等史书。他读史书的时候,虽只有七八岁,但爱憎分明。对那些危害百姓的贪官污吏,他深恶痛绝。他佩服汉初北海太守朱邑和勃海太守龚遂那样的官员,不仅饱有才学,且政绩卓著,更重要的是关心民众,爱护百姓;在他们的管辖范围内,没有吃不饱穿不暖的。为此,张仲景发愤读书,目的就是想做一个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官,铲除危害百姓的盗贼,惩治欺压乡里的劣绅,使家乡父老都过上安宁太平的好日子。他为了激励自己,还特地找人画了朱邑和龚遂的像,挂在自己房间的墙壁中央。
不久,他的家乡发生了瘟疫,仅他那个村子,在两年间就有三分之一的人被夺去了生命。就是在此期间,他发现一些人生病而亡,没钱医治是个原因,但更多的人却是由于迷信巫师而断送了性命。
为和巫师做斗争,他放弃读书求仕的道路,立志改学医术。他听说同郡有个叫张伯祖的大夫,虽说不是扁鹊再世,却也医术高明,为成千上万的病人解除了痛苦,便前去拜师学医。
张伯祖早就听说同郡有个张仲景,以博学有志闻名乡里,今见他前来拜师学医,感到惊讶,便问他道:“听说你早就立志以朱邑、龚遂为榜样,为何今又弃仕学医?”
张仲景愤然说:“现在的大小官员,多有追逐名利,谁管民众的疾苦?而真正有才学,想为百姓做点事的,如果不会阿谀奉承,又有几个能做得上官的?所以我想来想去,还是像您一样,用自己的医术直接治病救人,才是最实际的。况且,现在百姓信巫不信医,白白送了性命;我一定要学好医术,让百姓信医不信巫。”
张伯祖听了,感到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的确难能可贵,遂决定收他为徒。
张仲景从医后,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习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医术提高很快,两年后便能初步独立治病下药了。
有一天,比他来得早的几位师兄对他说:“仲景,师傅病倒了,让你快去!”张仲景闻言,心急火燎地来到师傅房中,见师傅躺在床上,已经处于昏迷状态,急忙上前诊脉。他足足诊了半个时辰,也没有发现异常情况,便对和他一同进来的师兄说:“师傅一切正常,怎么会昏迷不醒呢?”
众人又推大师兄诊脉,大师兄哆哆嗦嗦地诊断后说:“表面看来正常,但仍有细微的变化,这大概……也许……,我一时也很难说清楚是什么病。”
众人又推举二师兄诊断,二师兄战战兢兢地诊断了一番说:“大师兄说的有道理,我也认为正常中有些不正常……”
张仲景以为自己诊断失误,又认真地再次为师傅诊脉,这次约诊了一个时辰,张仲景一动不动,全神贯注,然后坚定地说:“我仍然断定一切正常。”
众人说:“那师傅为什么会昏迷不醒呢?”
张仲景说:“师傅不是昏迷,可能是疲劳过度,睡得深了一些。”
张仲景的话音刚落,师傅竟忽地睁开眼坐了起来,笑着对张仲景说:“孩子,从今天起,你出师了,可以回去单独行医了!”
张仲景高兴地笑了,他的那两位师兄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张仲景回乡后,风里来,雨里去,有求必应,一心投入到为百姓治病解忧中,这年,他才十六岁。
可是不久,汉灵帝即位,听说张仲景饱读史书,才多识广,便选他出来做官,一直做到长沙太守。他在为官过程中,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办案中不畏权贵,清正廉洁。同时他还兼为群众治病,深受百姓欢迎。
汉献帝建安年间,瘟疫再次流行。当他听说家乡父老死亡严重的消息后,第二天便毅然辞去了官职,火速回到南阳,投入到同瘟疫的斗争中。
张仲景在长期的行医实践中,边治病边总结,终于整理出了一整天关于伤寒病的病理、诊断、治疗、用药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理论。为了让后人更好地为百姓治病,他把终生所得著述成书,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伟大的医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