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类的继承与改造:世界教育史(上)
63807800000010

第10章 西欧的教育

西欧在西罗马灭亡后,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到11世纪,才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游牧的日尔曼人有很多分支,他们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大大小小许多王国,其中以法兰克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最为强大。在查理曼统治的四十六年中,经过一系列的对外征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法兰克王国版图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易北河、多瑙河,北起北海、波罗的海,南到意大利,全境与西罗马帝国相差无几。查理曼的儿子路易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发生内战,最后将帝国一分为三。在这三个儿子的领地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近代欧洲的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日尔曼人的另一个分支、盎格鲁撒克逊人进入大不列颠岛上所建立的小王国,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近代的英国。

日尔曼人迁居新地后实行土地分封制,逐步进入到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组织是封建庄园,庄园主拥有一切财产。庄园里生产全部生活所需的物品,一切自给自足,封建主之间由分封制而形成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国王是最高的封建主,王之下,是各级有爵位的贵族。最下等的贵族为骑士,他们往往只有一个极小的庄园,统治着十户或几十户农民。封建主的土地和爵位都是世袭的。上、下级封建主所形成的封主和封臣的关系是经王权批准、订有契约的。封主将土地封授给封臣,并承担保护封臣、仲裁封臣之间的争执的任务。封臣要向封主宣誓尽忠,平时为封主服兵役,战时为封主作战,每年还要纳贡,侍奉封主。这种社会关系使西欧封建社会带有明显的等级性。这一特征也体现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教育之中。

西欧封建社会另一大特征即浓厚的宗教性。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在意识形态上,几乎全为基督教所控制。起初日尔曼人在西欧建立的小王国需要教会的帮助,加强自身的地位。罗马教会也需要依靠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来巩固自己,于是教权与王权开始结合。例如,法兰克人克洛维(公元481年~公元511年)曾率三千亲兵接受洗礼,同时强迫被征服的居民信仰基督教,使教会在法兰克人中的威信大为提高。同时克洛维的统治和扩张也受到教会的支持。公元752年,矮子丕平利用教会的支持,篡夺法兰克王位后,把夺来的土地送给教皇,即历史上有名的“丕平献土”,由此奠定了教皇辖地的疆域。国王与教皇建立了相互支援的关系。公元799年罗马教皇被罗马贵族驱逐,求救于查理曼,查理曼便进军罗马,恢复教皇权位,教皇为报答查理曼,于公元800年圣诞节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曼加冕,尊其为“罗马人皇帝”。基督教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宗教。查理曼为使基督教更好地为其服务,曾从哲学思想体系上对基督教进行改造。他把宗教的统一(“惟一的上帝”)与封建国家的君主专制相结合,把基督教的神权等级观与封建社会的封建等级观结合起来。这样,基督教就演变为封建社会的世界观了。在西欧,基督教不仅32在思想意识上居统治地位,它还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教会组织,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教阶制,有自己的经济实力——教会领地。这一切使基督教在西欧居于“国上之国”的地位。基督教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紧紧抓住了文化和教育,因此中世纪的教育便带有浓厚的宗教性,使西欧的学校几乎是清一色的教会学校。

教会学校

公元5世纪,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帝国的公立学校已处于衰败之中。公元529年查士丁尼命令停止一切公立学校的津贴和薪水,公立学校便很快消失了,西欧保留下来的都是教会主持或开办的学校了。

教会出自教会文化的需要,十分关注学校教育,因为不给教徒尤其是教士以宣传圣经和履行宗教职责所必需的文化,教会便无法开展工作,逐渐地教会便掌握了国家教育大权。

中世纪基督教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宣传“君权神授”和“赎罪”。君权神授宣扬封建君王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万民皆应服从他的统治。赎罪说宣传的是上帝造就亚当、夏娃后让他们建伊甸园,但他们不听上帝的旨意,偷吃了禁果,结果被赶出园外。于是人类一诞生就带有了原罪,人世上的一切苦难都是自身犯罪的恶报,所以世世代代都要赎罪,而“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折磨肉体才能拯救灵魂,所以人应该禁欲、服从、虔诚,从而拯救自己的灵魂,以便死后到达“天国”。这些都是为教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服从封建统治而服务的。

教会的教育机构大致有三类:数量不多的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数量较多但设备简陋、水平低下的教区学校。

修道院学校是随着基督教修行制度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基督教徒为进行修道,建立了修道院。修士们在这里要经过一年的预科训练,然后立誓,实行三绝(绝财、绝色、绝意)等修炼活动。最初的修道院既是宗教机构,又是进行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的地方。后来,在修道院内专设学校。最后发展为独立设置的教会学校。修道院学校是中世纪前期基督教会设立的主要的教育机构。

修道院学校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学成后充当神职人员的儿童,他们自幼入院并住宿在修道院内,被称之为“内修生”,他们要遵守严格的教规,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将来担任修道士。另一类是在修道院接受教育,但将来不当修道士的儿童,被称之为“外修生”。他们走读,住在家中,每天到修道院接受教育。外修生所学课程与内修生基本相同,只是重点不在修炼上。修道院学校的学习期限大约为八年至十年。

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它是教会为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而准备的教材,采用问答体裁写成。其主要内容包括信仰的纲领、十条诫命、如何做礼仪,如何祈祷等。除传授教义外,也进行简单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教学,但这些是为诵读圣经、抄写圣书和计算宗教节目服务的。以后,按教会传教的需要又吸收了部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知识,逐渐把七艺纳入了课程范围。

七艺的来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智者派建立了三科,即文法、修辞、辩证法。柏拉图为高级科目确定了四科即算术、几何、音乐理论、天文学。希腊以后的教育家们都论述过这七门课程。公元6世纪时,意大利威维尔修道院院长卡西奥都若斯(Cassiodorus)正式使用七艺,这个名称在他的著作中重新强调学科的七重编组,并把它与圣经中的:“智慧建造房屋,用七根柱子支撑”的经句联系起来,使七艺有了神学基础。从此,七艺构成了教育中的规范内容。

中世纪七艺在名称上与古代的相同,但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成为修道院的主要教学内容后,里面更是充满着神学的内容。七艺的学习主要是为学习神学服务的。例如:学习文法是为了阅读《圣经》;学习修辞学目的在于掌握圣经中的文体,培养宣传教义的表达能力;学习辩证法是用来进行论战,打败异教徒;学习算术是为了计算宗教节日和祭典的日期,甚至对数学符号也强加上神学的解释。例如“1”代表惟一的上帝;“2”代表耶稣的神性和人性的双重性格;“3”代表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4”代表四个福音书传道者等等。学习几何可以用来设计和绘制教堂建筑的图样;学习音乐是为了举行宗教仪式时的奏乐和唱圣诗等。教会学校的皇冠课程则是神学。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或其他神职人员担任,他们通常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乐于从教,对各门学科富有兴趣,教学方法大都由教师用拉丁语口授所传内容,并说明意义,学生记录讲述内容后诵读并记忆。教学多采用问答法,实行个别教学。学生入学时间不一,学习进度不等,学习期限也因人而异。

各类教会学校对学生的管教都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管教学生的常用工具,学生在学校中过着“棍棒下的生活”。学校中实行禁欲主义,祈祷、悔罪和斋戒是经常进行的学习项目。学生在深夜熟睡时还要被叫起来,进行夜间祈祷。更有甚者,还对学生实施监禁、绝食等惩罚。严酷的体罚和侮辱性惩罚,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会学校不设体育课,也不进行课外的体育活动。因为按照基督教教义,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教会认为,身体越受摧残,灵魂越能得救。

主教学校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学校的性质和水平与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在中世纪前期,英国的坎特伯雷主教学校和约克主教学校、法国的奥尔良和兰斯主教学校,都因其校长和教师的学术水平高以及手抄书的数量和精美而颇负盛名。

教区学校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往往是附设在教堂的门厅或是牧师的家中,没有专门的教学用房,学校规模很小,大多只教授诵读拉丁文的祈祷文和教唱赞美诗,极少数的学校教给学生一些计算知识。这种学校主要面向广大平民的子弟,社会上有地位、有钱人家的子弟是决不会进教区学校学习的。

中世纪早期对女子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所有的少女具有献身于基督教的理想,禁绝她们的一切自由,压制其个人自我表现。少女不许使用化妆品或靠其他方法使自己的身体富于吸引力。基督教徒对肉欲深感恐惧,极力加以抵制,所以严格限制教会里的妇女们。少女们的教育主要是学习女红、行为规范、道德品行,还要背诵赞美童贞和母爱的圣诗与格言。音乐教育局限在圣诗和赞美诗的范围内。女孩子的教育大多在家中进行,少数在女修道院里接受教育。

骑士教育

骑士,原本指最下等的封建贵族。但就广义而言,封臣是封主的骑士。不同等级的封建主也就是一些大大小小的骑士,国王是骑士中的最高总代表。骑士一般是职业军人,骑士制度是以封建等级为基础的,以武力维护封建制度的军事武装体制。

骑士教育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骑士教育是在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骑士的标准是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骑士的职业是战争,而封建社会早期,军事技术落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单个武夫的勇敢和力量。所以骑士一定要具备尚武精神。战时骑士们身穿甲胄,骑马佩剑,临敌冲杀,以决雄雌。平时则以狩猎、比武为消遣。骑士们讲究信誉,以说谎为耻,以违约为辱。为维护自己的名誉,他们不惜以死来决斗。敬重贵妇也是骑士的重要品质。贵族主妇往往是骑士年轻时的教育者,骑士对贵妇人的特殊感情称之为“骑士的爱”。骑士须为主妇效劳,俯首听命,甘冒风险,甘受折磨,以贵妇为崇敬的偶像,这种风尚逐渐形成所谓的“骑士风度”。

骑士教育的实施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封建主的孩子在七八岁以前,在家里由母亲负责抚养和教育,主要内容是初步的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七八岁以后封建主将自己的长子送入高一级封建主的宫邸中接受教育。国王和大臣的儿子则在自己的宫廷中接受教育,有的也送到下级封臣家中去接受教育一。儿童在高级封建主家跟随着贵妇和贵族学习生活十四年,又分为两段。七八岁至十四五岁为礼文教育阶段。这时期,儿童跟随贵妇做侍童,在侍奉主人和主妇中,学习上流社会的各种礼节和处世之道,有时也学习吟诗、唱歌、弹奏乐器,用以歌颂主人的军功和主妇的贤德与美貌,目的在于养成对领主的服从和敬仰。主人往往委派他人对侍童进行骑马、游泳、角力等训练。

从十四五岁开始进入侍从教育阶段。开始跟随主人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棋和吟诗。同时他要为主人司理衣物,为主人保管和擦拭武器、盔甲。在战时,随主人出征,在实战中学习作战本领。主人临危时,侍从要帮助他脱险。从人还要为主人铺床、收拾卧具、准备膳食、看顾马匹等。平时闲下来还要陪主妇奕棋、散步。在这阶段的后期,未来的骑士还要接受所谓的“恋爱教育”。他们可选择一位年龄稍长的妇女,用吟诗、跳舞等形式向她表示爱慕,不论婚否,都须诚心相爱。

侍从教育在二十一岁时结束,须举行隆重的授职典礼,然后授以骑士称号。典礼包括斋戒、祈祷、牧师祝福等宗教仪式,再宣誓,最后接受骑士的象征——剑与盾。从这时起意味他步入成人时期,被贵族社会所接受,并开始为其领主服务。

骑士教育的宗旨是训练能保护封建主利益的武夫,其内容虽也注重培养宗教道德品质,但主要目的是养成军事征战能力,所以骑士教育对读书、写字、计算等不重视,一般说封建领主文化知识贫乏,还有不少是目不识丁的。中世纪前期不少文件上骑士签名时都由牧师代签。骑士制度发端于公元9世纪,从11世纪末到13世纪十字军战役时期为最盛,后来由于新式武器如大炮及火药的广泛使用,骑士的作用相形见绌,骑士教育制度也就逐渐衰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