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之道
63806400000021

第21章 赵向欣两次大创新

“怎么办?”

震惊全国的1999年“1·20”特大铁路爆炸案,几名嫌疑对象拒不承认,审讯十分艰难。

人是抓到了,但物证呢?一个从便池里捞上来的塑料盒——定时爆炸装置放在办案人员面前。这是个重要物证。可它表面痕迹残缺不全,模糊不清,难以检验指痕。指纹技术人员一个个对此束手无策。

要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而且终身不变。鉴定指纹对认定犯罪人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于是,有关领导点名,要老将“手印”出马。

“手印”是谁?就是新中国第一代女指纹学专家赵向欣。她身经百战,以高超的指纹鉴定技术和现场手印研究,参与破了许许多多的大案、要案,令同行赞叹、罪犯丧胆。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手印”或“赵手印”。

赵向欣仔细地观察这个“塑料盒”。她说服其他指纹技术人员,认为接触过塑料盒表面的人员繁杂,即使痕迹检验出来,价值也不大;必须找出相对隐蔽、接触对象单一,甚至仅为作案人员接触到的地方来检验。

说着,她慢慢撕开了紧粘在塑料盒上的胶带。

神了,奇迹出现了,一枚汗液手印经化学处理显现了出来。

就是他!这手印和嫌疑犯的手印一模一样!凶手低头了,罪行确定了,大案终于破了。

人们称赞说:“赵手印真是名不虚传啊!”

其实,赵向欣早在青年时代,就表现出不一般的才华,特别是她的两项创新,更令人刮目相看。

赵向欣1932年出身于辽宁省法库县。她初中毕业即参加土改工作队,18岁那年,她怀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南下参加革命。1951年她被选送进铁道公安学校,接受了半年刑事技术专业培训。后又调到公安部三局,得到了苏联痕迹专家的系统培训。她工作主动积极,学习勤奋努力,善于思考钻研,而且敢闯敢干。

1957年的一天,25岁的赵向欣参加一个会议,听局长讲话中谈到,日本已使用最新的宁西特林显现法来显现手印。这种方法使手印显现更为清晰。

赵向欣平日里念念不忘的是如何提高工作质量。这时听了不由地琢磨:我们能不能也采用这种先进方法呢?

“对!让我来做做看!”

凭着一股搞好工作的热情,她说干就干。可是,她只有初中文化,对化学懂得不多,根本不知道宁西特林是何物。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事难不倒赵向欣,不懂就翻化学词典。她在词典上查出了宁西特林的化学名为茚三酮。

可是一打听,唉!这东西国内厂家还没有生产呢!

就此打退堂鼓?不!她要继续努力。她就是这样的人,只要对工作有利,自己认准的事,不做好决不罢休。

她跑到图书馆,认真查阅资料,发现宁西特林也就是茚三酮,是用来检验氨基酸的。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有了!如果顺藤摸瓜,了解什么厂、什么科研单位需要检验氨基酸,是不是能找到一些线索呢?”她动脑筋想出了这样的办法。

她东打听,西打听,结果打听到酱油厂需要这个东西;他们是以金属钠为原料,制成土制的茚三酮,以此来检验氨基酸。

她高兴极了,立即联系到了一个酱油厂,兴冲冲地赶到那里学习他们是如何制成茚三酮的,而后自己在一个废旧的防空洞里,小心翼翼地做起了试验。

这种制作方法并不很复杂。于是,她原先一点不懂的,如今又迫切需要的茚三酮,居然在她手里制作成功啦!

就这样,有了茚三酮,赵向欣接着如愿以偿,她在国内首创运用了宁西特林显现法,没多久即在全国推广。有的单位还根据这种制成茚三酮的方法,对之进行了大规模生产。

发明指纹观察器更是赵向欣平时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结果。

1959年的一天,赵向欣正端着玻璃杯喝开水,突然发现玻璃杯表面显出了几个清晰的指纹。

“啊!”她眼睛一亮。以前学过的有关物理知识一下子跳进脑海:玻璃和水不就组成了一个天然的三棱镜吗?而那几个按在玻璃表面的指纹,不就是通过与它接触,经过折射而被观察到的吗?

太好了!用这种办法来观察指纹,可比油墨捺印法快多了,也干净多了,在进行现场手印鉴别时,也不会搞得满手黑了!

她向领导汇报后,立即赶到锦州光学仪器厂进行设计制作。

她就此发明了主要由三棱镜、放大镜等组成的指纹观察器。最初制成的16个,不到一个月就被各地公安机关“抢”去了大半。

据说,几十年后,美国发明的直接读取指纹仪,其原理与赵向欣当年设计的一样。

当然,赵向欣的这两项创新,看上去似乎都比较简单,都不太难,然而,难得的就是,别人没想到的,她先想到了。

正由于赵向欣从年轻时起就热爱工作、热爱学习、勇于创新,她的技术和办案水平越来越高。同时,她又刻苦投入指纹痕检的研究,终于成为新中国指纹学的奠基人之一。她在手印鉴定方法、指纹科学史以及手印显现方法的研究上见解精辟,填补了国内外空白。1979年以来,她撰写的《指纹的科学》、《浅谈指纹应用史》、《手纹在中国古代的应用》等几十篇论文分别在海内外各大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并主编出版了《指纹学》、《中华指纹学》《刑事学基础手印》等书。直到退休后她仍继续研究探索,还兼任了5所大专院校指纹专业的客座教授,将自己的专业书籍、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提供年轻人学习,以培养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