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季羡林人生智慧书
637800000064

第64章 择善而从:知己难求,良友可期7

7忠言逆耳,药苦养心

这是我一生第一次写规模比较大的学术论文,也是我第一次受到剧烈的打击。然而我感激这次打击,它使我终生头脑清醒。

在季老的过往岁月中,曾经有许多事让他受到当头棒喝,事后他却顿觉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他早年赴德留学期间,写论文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

这篇论文是季老写的第一篇大论文,因为是第一篇又是面对具有国际水准的外国导师,季老决心下大工夫写这篇文章。于是他耗时一年,收集材料,认真撰写。但是一年之后,当他将自己的心血之作交给导师的时候,他却全盘否定。“我打开稿子一看,没有任何改动。只是在第一行第一个字前面画了一个前括号,在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后面画上了一个后括号。整篇文章就让一个括号给括了起来,意思就是说,全部存在了。”

在当初,这对季老的打击确实很大,因为导师的批示,自己一年的功夫白费了。但导师在批示完后还对季老说,他的这篇文章虽然看起来词语华丽,观点全面,但全是别人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思考,这就是他让季老重做的原因。季老明白忠言逆耳的道理,所以,即使重写论文也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但他还是听从了导师的教诲,重新通过自己的思考再写一遍,果然得到了导师的认可。

季老的这个例子只是个简单的故事,却让我们明白忠言虽逆耳,却可以让我们受益的道理。能够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劝诫以及批评,才能及时修正错误和不完善的地方,取得更大的进步。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是要怀疑自己,而是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的目光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鼠目寸光而又自以为是,看不到事物的客观真实性。唯有豁达者,才视批评为箴言。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戏剧家阿瑟?米勒曾经到当时已年逾古稀的戏剧大家曹禺先生家做客。午饭前的休息时分,曹禺突然从书架上拿来一本装帧讲究的册子,上面裱着画家黄永玉写给他的一封信,曹禺逐字逐句地把它念给阿瑟?米勒和在场的朋友们听。这是一封措辞严厉且不讲情面的信,信中这样写道:“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的心不在戏剧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也不够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这封信,用字不多却相当激烈,还夹杂着明显羞辱的味道。然而曹禺念着信的时候神情激动,仿佛这信是对他的褒奖和鼓励。

从曹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敢于接纳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虽然有些话听起来确实不舒服,但曹禺知道,这些人都是因为关爱自己,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就是这个道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在勇于接纳忠言的同时,对这些对我们批评甚至折磨的人表示感谢。

只有心存感激,才会把折磨放在背后,珍视他人的爱心,才会享受生活的美好,发现世界原本有太多的温情。心存感激,是一种人格的升华。只有心存感激,我们的生活才会洋溢着更多的欢笑和阳光,世界在我们眼里也会更加美丽动人。

有个70岁的日本老先生,拿了一幅祖传的珍贵名画来到电视台上节目,要求“开运鉴定团”的专家鉴定,他说,他的父亲说这是价值数百万元的宝物,他总是战战兢兢地保护着,因为自己不懂艺术,所以想请专家鉴定画的价值。

结果揭晓,专家认为它是赝品,连一万日元都不值,主持人问老先生:“你一定很难过吧?”来自乡下的老先生脸上的线条却在短短时间内变得无比柔软,他憨厚地微笑道:“啊!这样也好。不会有人来偷,我可以安心地把它挂在客厅里了。”

老先生的自我解嘲令人感慨:失去竟然可以比拥有轻松。

自己的宝物被鉴定为赝品无疑是令人沮丧和伤感的,但老先生却因此更加轻松和畅快,他也在心底对鉴定专家表示了一份感谢。

很多时候,戳自己伤口的人并不是在伤害我们,他是在让我们解脱。所以,面对别人的忠言,即使有时确实一时难以释怀,也要勇于接纳,就像当初季老面对自己的导师,如果他拒不接受导师的意见,后悔的可能是他自己。所以,要体会忠言者背后的良苦用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进步,取得耀眼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