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远离心理误区
63748100000002

第2章 克服自卑:你行我也行

1.是谁在吞噬我们的自信之心

自卑是吞噬一个人自信之心的强大恶魔。每个人对自己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不恰当的认识。自卑就是一种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自我意识和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是由主观和客观原因而造成的。

自卑是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自卑与生俱来,人人都有,无论圣人贤士、帝王富豪还是布衣寒士、贩夫走卒,在潜意识里都是有自卑感的。正所谓“天下无人不自卑”,几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只是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有研究发现,人的自卑心理,绝大部分是从儿童时代就已开始引发。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童年经历虽然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淡忘,甚至会在意识层中消失,但仍将顽固地保存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所以,童年经历不幸的人更容易产生自卑。

一般来讲,大部分人的自卑感是这样形成的:小时候,父母比我们大,我们要依靠父母的扶持并依赖父母的哺育;我们在父母面前是渺小的。父母同样也认为我们是弱小的,这样,潜移默化中,在我们细小心灵的深层潜意识里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一种“我小”的自卑情结。这种情结大多会一直伴随我们的少年、中年和老年,甚至一生。如果你往积极的方面引导就会使你多一些自信,如果你向消极的方面靠拢就会使你多一些自卑。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的,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因此,每个人前进的路上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失意等,这些都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自卑心理。

相对而言,自卑感在青少年当中相当普遍。这是因为,进入青春期以后,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得很快,青少年开始独立地观察、分析社会,用自己的观点评价他人,也极其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关心“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青少年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用挑剔的眼光寻求自己的不足,并常常将其夸大。每个人都在自己心目中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自我形象,希望越大,越是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于是暗自滋生不满、失望和悲观,同时,加上幼年时代滋长的自卑情结,从而导致了愈加强烈的自卑。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自卑心理可能产生在任何年龄段和各种各样的人身上。比如说,德才平平,事业不振,往往容易产生“看破红尘”的感叹和“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以至把悲观失望当成了人生的主调;经过奋力拼搏,工作有了成绩,事业上创造了辉煌,但总担心风光不再,容易产生前途渺茫、“四大皆空”的哀叹;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一去不回头,往往容易哀怨岁月的无情和生发出红日偏西的无奈。等等。这些都是自卑心理。长期的自卑,会出现压抑自我、消磨意志、软化信念、畏缩不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理障碍。

通常,自卑感强的人往往是有过某一特别严酷的经历,有过心理创伤。如有个学生,在整个小学期间的成绩都很差,但4年级前完全无忧无虑,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使他难以忘却。那天他与同学正兴致勃勃地踢足球,此时有位成绩优良的同班同学故意捣蛋,他对此提出抗议,并据理驳倒了对方,可对方竟大吵大骂起来。这时,有位任课老师正经过此地,将他们劝解开了,但老师一味训他,反倒安慰那个同学,并冲着他说:“不好好读书,只知道玩!”过去,他不怎么介意学习不好的问题,这时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由此产生自卑感。但是,同样的心理创伤,并非所有的人都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心理创伤并不是完全起因于外部的刺激,而还有其主观原因——性格。

自卑感较强的人一般具有以下几种性格特征:小心、内向、孤独和偏见、完美主义。更需指出的是,现代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出人头地”的风气越来越盛行,这也是造成某些人自卑的重要原因,自卑感往往就在类似入学考试、录用面试、体育比赛等比试优劣的场合产生。

一个人为什么会自卑呢?

心理学家的解释是这样的:当自己的形象遭到威胁或破坏时,如果找不出一套比较满意的破解或补偿方式,便容易失去自信而自卑。

日常学习、生活、交往和工作中,一个人自卑感的形成一般是由以下一些因素或原因造成。

(1)外势操控

指一个人沦入操控的陷阱之中,只好用逢迎巴结的模式来应付周围,这种人没有太多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从他们的内心来讲,无力也无法构建自己的信心,比如:被慈禧太后操控的李莲英,被总统操控的政客,被老板操控的下属等。

现实生活中,强势上级与劣势下属容易建构操控关系,这就不仅使得属下无法一展才华,而且会使下属工作散发出来的成就感散失。

专制霸道的父母就很容易培养出缺乏信心的孩子。

(2)过度依赖

研究指出,人的生命历程中,假如时时刻刻都有一位无所不在的保卫者,那么对于自信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这种情形容易造成自卑。

比方说,在男人至上或者男性主义的社会里,女性常常不由自主地沦为依赖关系中的被保护者,她们的自信来自男人的给予,这样的关系体系,女人很难成就自己的信心,因而只好落入自卑的泥潭。

(3)过多责难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白鼠实验:把白鼠置于通了电的笼子内,持续不断地通电,初期还活蹦乱跳的白鼠会渐渐地失去斗志,然后软瘫在角落里。

心理学家解释这种现象为“无力感”,也就是所谓的“信心崩绝”。

一再被责难的人,即使是优秀者,自信也会毁灭。心理学家发现,从来没有任何人可以抵挡一而再、再而三的信心毁损。

在我们的社会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考了93分的小学生,仍会饱受惩罚;工作稍有闪失,就会挨老板的训斥;夫妻之间的沟通充满相互指责。

这种方式,仿佛设下一处很高很高的门槛,使人无力跨越。高门槛与高挫折的对应关系是心理学上不变的真理,这样的轮回,容易毁掉信心形成自卑。

心理学家的研究早已发现,过多的责难,最易使人自卑。

(4)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倾向,是造成人在生活中容易自卑的一大重要因素。一是,完美主义的人常常会出现错置的假象,以为自己很行,过度地膨胀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处于领先可以永远“天下无敌”。为了保持这种假象,只好加倍努力,这种一味只管埋头加倍努力的行为可能会加倍地伤害到自己。这种伤害的结果以自卑而终。二是,愈要求完美的人往往愈不完美,问题在于所有的完美中都有一些不完美,可是,他们偏偏又无法容忍一些不完美的状态,于是,极易造成一个人严重的内心困顿和心理障碍,自卑由此乘虚而入。

(5)走入极端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自己的实力比较低,但总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因此非常害怕失败,总担心实现不了,格外地紧张和苦恼。这类人受到了几个不大不小的挫折之后,就会很“受不了”,所持的抱负感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了自己什么都不行的自卑心理。

还有一些人不太注意克服自己性格中的弱点而发展成为自卑心理。譬如,有的人过于羞怯,性格非常内向,胆小怯懦,从而形成了自卑心理;有的人因过分地利己,不愿与他人交往,形成了自卑心理;有的人则是因为保守,谨小慎微,性格狭窄,优柔寡断,总是为一些区区小事而困惑,产生了自卑心理。

(6)身心缺陷

有的人之所以具有极强的自卑心理,则是由自己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缺陷或残疾引起的。例如,一般来说,残疾人因为自己肢体的“不自由”而被限制了活动范围,限制了能力的发挥,或者因为残疾而破坏了身体的容貌,破坏了自己的形体美,因而对世界和周围的人产生多疑,总认为周围人在嘲笑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极强。再如,有的人患有口吃的毛病,怕被他人笑,因而不敢说话,时间一长,也就患上了严重的“自卑病”,而且越是自卑,就越是害怕,口吃就越是严重。

(7)传统影响

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怎么太喜欢个性很强的人,不怎么太喜欢爱好挑战、竞争的人,不怎么太喜欢表现自我的人,不怎么太喜欢……相反地,对那些循规蹈矩的人,对那些服从听话的人,对那些恭恭谦谦的人,倒是异常地宽容和认同。于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人们变得越来越“谦虚”,越来越“约束”自己,越来越将这一信条要求自己、要求他人。

一般来说,人的太强的自卑心理是在上述多种因素作用下发展、形成的。

2.自卑行为的几种表现形式

当一个人自卑的时候,会有一些或引发一些自卑行为,这些行为往往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下6种是常见的自卑行为表现形式,其中有消极行为,也有积极行为。

(1)孤僻行为

由于感到处处不如别人,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的行为就变得谨小慎微、冷漠、内向、孤独,像蜗牛一样,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不喜欢沟通,不喜欢交往,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在工作中或人际交往时,他们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因而常常得不到他人的重视而默默无闻。

(2)屈从行为

由于内心缺乏一种自我的力量,因此,害怕竞争,随遇而安,遇到侵犯也是听之任之,表现得逆来顺受,对他人的要求让步,受人左右,随波逐流,不敢表达自己的主张、观点和感受,内心懦弱,这些都是典型的屈从行为。

平常的语言表达有:“对不起,占用了你宝贵的时间,可是……”,“这仅是我的观点,但……”

说话时犹豫不决、轻声轻音、目光不敢正面接触、扭手、有时双臂还交叉胸前等。

屈从行为明显的人,常常会得不到应有的职务晋升而具有怀才不遇之感,他们的一些声音往往被自信心强的人所淹没。

(3)粗鲁行为

当一个人自卑感强烈的时候,如果采取屈从行为不能减轻自卑之苦的话,就会转为好争好斗的粗鲁行为方式,具体表现在(很多表现在语言上):

只顾提出自己的要求、感受和主张,而轻视他人的观点(如:“你干不干这件事?不干就拉倒!”);

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出现问题或失误时一味责怪他人(如:“你还有什么不相信的?这不是我的错!”);

采取讽刺、不友善的态度(如:“那是个傻子才干的事!”)。

有些还表现出处处抱怨、讲话的声调高而刺耳、用手指指点点、拍桌子等。

(4)滑稽行为

滑稽容易引人发笑。扮演一个滑稽的角色,用笑声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这也是一种自卑行为的表现方式。

最有代表性的是形象特别的喜剧演员,例如: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费丽丝·蒂勒相貌丑陋,她为此非常自卑,于是,运用笑声以掩饰内心的自卑。

(5)否认现实

因为自己瞧不起自己,于是破罐子破摔,试图采取否认现实的行为来摆脱自卑,比如借酒消愁等。

(6)补偿行为

自卑并非一无是处,有些人会把自卑感化为一种向上的助力,换成一种事业的能量。心理专家经研究发现,自卑感较强的人,往往战斗力和忍耐力也较强。

一般而言,弟弟比哥哥还要有战斗力,那是因为从孩提时代开始,弟弟就处于一直认为自己比哥哥差的处境而长大的。

因自卑感而变得性格内向倔强,转而成为一种发展的力量,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

补偿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一个人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差距。为了克服因为这些差距引起的自卑,于是,就有一种不断寻找办法(比如通过发愤努力等)弥补自己弱点、缩短差距的社会性倾向,这就是补偿行为。

补偿行为也叫移位行为。为了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能力上的某些不足,因此,着力发展其他方面的长处和优势,以此来赶上或超越他人。

一个人因生理的机能性缺陷往往会具有强大的补偿功能,对于意志特别坚定的人,这种生理的补偿功能会进一步发展到心理的补偿功能。专家发现,现实生活中,自卑感越强的人往往这种补偿心理也就越强。正是这种因为自卑而产生的补偿行为成了许多人创富的动力,这些人比一般人更努力、更刻苦,一心想以此克服他们的弱点,结果培养出超群的能力。比如有人视力有障碍,其听觉、触觉和嗅觉就特别灵敏;有人因车祸失去了双手,经过反复磨炼之后练就了用脚写出漂亮书法;有人因生来就矮小,但通过知识的渊博却使自己形象高大了许多;有人小时候孱弱,长大后反而成了有名的大力士;有人从前不善于行走,后来成了创长跑纪录的飞毛腿;有人患过小儿麻痹症,却成了芭蕾舞明星等等。

事实上,几乎所有伟大的天才都并非天性自信的人,相反倒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但是他们并没有一再为这些弱点和缺陷而苦恼,而是在认清自我的基础上发愤图强,用力补偿,结果反而有了令一般人吃惊的业绩。

贝多芬小时候的听觉就有机能性的缺陷,28岁时已经聋得很厉害,32岁的时候如果不用耳筒,连整个乐队的声音都听不清楚了,可就在那年他写出美妙的《第二交响曲》,耳朵全聋之后又写出更优美的《英雄交响曲》、《月光奏鸣曲》和《第五交响曲》,他一生全聋了25年,最后还写出不朽的《第九交响曲》。

看来,补偿行为是自卑感产生之后对人最有帮助和最有意义的一种行为方式。

3.自卑心理过强的人的特征

(1)缺乏活力和进取心

自卑心理过于强烈的人往往是一些缺乏活力、缺乏进取心的人。自卑心理强的人没有自信心,生活无精打采,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勇气,经常莫名其妙地“苦恼”于自己的“无能”和“不行”,甚至自己行也认为是不行。这类人在接受工作时,总显得犹犹豫豫,而且经常是大谈特谈困难和自己的无能,一直谈到对方感到对他“不放心”,甚至“再也不想给他工作为止”。这类人因为自卑心理太强,故而没有什么工作魄力,胆子太小,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主,什么事情都要“请示”和“汇报”。这样做的必然后果是:大大地增强了他人对他的疑问:“他究竟行不行啊?”这类人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乱发脾气,有时明明自己不行,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股劲,偏偏要去干,结果呢?往往将工作搞得很糟很糟。有时,还因为出于极强的自卑心理而做出某些出人意料之外的极端的行动:如伤害他人的犯罪或伤害自己的自杀。

(2)性格内的疑心重

自卑心理过于强烈的人一般都比较内向,怀疑心强,“心眼”都比较小,因而容易产生人际之间的矛盾和隔阂。一般来说,自卑心理极强的人不仅气量很小,而且他们的“自尊心”要比一般人异常的高。这类人,他自己可以认为自己“不行”,却不允许他人说他半个“不行”,否则就“不答应”,因而容易猜疑他人,经常去捉摸别人对他的态度:“是不是又在那里说自己不行了?”“是不是又在‘讨厌’自己了?”“对方为什么要对我说这种话(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对方是无意说的,根本没有任何坏的动机)?”等等。因此,由于这种好猜疑(经常是无事生非)的心理作怪,弄得他人“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最后,为了减少麻烦和不必要的不愉快,只好“横下一条心”:还是与他少接触为妙。一般来说,自卑心理极强的人是不怎么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有时显得很蠢笨,有时会弄巧成拙,搞得自己相当被动。

(3)害怕与人交往

自卑心理过强的人还具有不少的消极心理,妨碍与他人的人际沟通。自卑心理极强的人往往害怕与人交往,严重的还患有一种人际恐惧症。这类人的嫉妒心理还很强,生怕他人成功,他人一成功,就“眼红”得要命;这类人还经常有一种“逃避反应”,有意无意地躲开他人,时间一长,也就无法提高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4.自信心:驱除自卑的灵丹妙药

一个人的改变总是由内而外。每个人都守着一扇由内向外开启的大门,彻底的改变一定与内在坚定的信心有关。当内在的自信慢慢变得坚定的时候,以下的提示将有助于你有效地树立起自己的自信心。

(1)尽量坐在前面

坐在前排,是培养自信的一个好方法。

坐在前面比较显眼,没错!虽然坐在前排较醒目,但是别忘了想不醒目而成功是不可能的。成功本身就很显眼,引起别人注意可以增强你的心理承受能力。

任何集会的时候,后面的座位都会先坐满。这个现象相信你也亲自体验过。大部分人喜欢坐在后面,或许是因为不愿意太显眼。可要知道,这种态度只会使他自己显得畏缩不前、信心不足。

请你从现在起,在参加各种集会时尽量以坐在前排为原则。只要走入人群,就坐到人群的最前面去。如果你能养成自动坐到前面的这种习惯,那么,这种习惯会带给你无限自信。

(2)注视对方的眼睛

当对方不敢注视你的眼睛时,通常表示着:“我在你身旁,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我在你面前感到自卑、渺小。”逃避对方眼睛的人说:“我害怕,我没自信。”所以你不妨直视对方眼睛,以克服这种恐惧的心理。

凝神注视对方,等于告诉对方:“我是正直的人,对你绝不隐瞒任何事情。我对你说的话,是我打心底里相信的事情。我没有任何恐惧感,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3)用新的姿势走路

动物的走路姿势是一种重要的形体语言,它会泄露出内心的状态,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心理的反应。在动物世界里,野兔在树林里左顾右盼,窜来窜去,胆战心惊,显得很不自信;而狮子的出现从来就是从从容容,如入无人之境,那份自信让野兔望尘莫及。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更是如此。有的人走起路来低垂着头,慢吞吞的,看上去弱不禁风;而有的人走起路来挺胸抬头,矫健有力,给人的感觉是神采奕奕。

心理学表明,当一个人不自信的时候,会造成走相的不自信,同时,一个人走相的自信反过来也会引导内在的自信。

因此,建议不妨经常改用一些新的姿势走路,这对自信形象的树立既简单又有效。

比如,你可以比别人快20%的速度走路,一个人的步伐的加快将大大地促进自己心态的调整和改变。

走路比一般人略快的人,等于告诉所有的人说:“我正要赶到有要事待办的地方,我必须去做很重要的事,不仅如此,我要在到达之后15分钟内把那件事办成。”步伐缓慢则显得懒散,给人的感觉是个意志消沉的人;而那些不紧不慢、步伐适中的人好像在说:“我实在是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

走路姿势是你是否自信的外在表现,因此,如果你自信,不妨时刻提醒自己:抬头!挺胸!走快点!步子迈大点!

(4)主动发言

有许多思想敏锐、颇具才干的人,不喜欢讨论事情,并与他人难以相处。这并不是说他没有那份能力,问题是他缺乏信心。

在会议上或交谈时,你必须养成主动发言的习惯,抓住任何一次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千万不要这样想:“也许我的想法和观点一文不值,如果得不到赞同或者说得不好,别人会觉得我差劲,我还是什么也不说好了。”这样的忧虑与放弃,只会加深在别人看来自信不够的印象,这对自己的形象是非常不利的。其实,你越能主动发言,热情与自信也就越能“如影随形”,有增无减。

当你自告奋勇地发言时,你的自信力一定会增加,说起话来也就越容易了。你最好踊跃地发言,因为这是培植自信的维他命。戴尔·卡耐基非常倡导以“主动发言、练习讲话”这种生活化的训练方法来帮助缺乏自信的人建立自信,效果十分理想。

(5)常带微笑

“微笑会给人带来自信。”微笑虽然是自信缺乏者的特效药,但是许多人却不相信这句话,在他感到恐惧时,决不微笑。事实上,微笑能给自己带来自信,祛除恐惧与烦恼,击碎意志的消沉。微笑能唤起对自我的认同,当你微笑时,说明你看重自己和自己的状态,对自己感到满意,这将有助于你更上一层楼;你微笑,在别人看来你是一位大方开朗的人,无形中会让对方产生好感并吸引对方,由此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此外,微笑不只是治疗感情的特效药,更有同化他人反对意见的魔力。假若你给予对方衷心的微笑,只此一点,就已使任何人无法对你发怒了。

5.克服自卑心理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如果自惭形秽,那他就不会成为一个美人;如果他不觉得自己心地善良,即使在心底隐隐地有此种感觉,那他也成不了善良的人;如果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那他将永远不会是事业上的成功者。很难想像,一个缺乏自信心的运动员能够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正如拿破仑说的那样:“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创造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自信心是战胜自卑感的根本方法。心理专家在生活中发现,只要做到以下“四个正确”,就能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1)正确评价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短处,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显然不能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缺陷就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我们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不如人处,还要看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这才能正确地与人比较。按照社会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把失败得失归之于某种原因。许多人的自卑心理,实际上就是由于归因不当造成的。

(2)正确表现自己

自卑感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所以,除了正确评价自己以外,还要学会适当地表露自己的才能,对自己提出适当的要求。自卑是同失望形影相随的,或者说,自卑是在失望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什么自己会看不起自己呢?因为自己对自己失望透了,简直有些绝望了。人的失望情绪,又是同人对某件事情的期望程度相关的。事先的期望值越高,事后因结果不理想而产生的失望程度也相应越高。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一下子要求过高。比如你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中发过言,第一次在许多人面前讲话,就不能把发言效果设想得很好。这样即使失败了,也不会过分失望。

心理学家建议,自卑感强的人,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这些事情即使很不显眼,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任何成功都会增加人的自信,对于自卑的人来说,尤其如此。而且,任何大的成功,都蕴积于小的成功之中。只要循序渐进地锻炼能力,自信心就会取代自卑感,这是合乎逻辑的结果。

(3)正确补偿自己

补偿是人的天性。常言道“盲人耳聪”,说明失明的人,耳朵特别灵,以听补盲,就是这个道理。人不仅具有生理上的补偿能力,还可以进行心理上、才能上的补偿,当然,补偿应该是积极的。有的人自叹能力不如别人,却巴不得看到别人失败受挫甚至犯错误,这是一种幸灾乐祸,是一种消极补偿,当然是不可取的。

(4)正确地面对人生

每个人要学会看清事物的本质,乐观向上,对生活、前途充满信心。具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过多看重自己的不利、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学会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而不被暂时的、表面的现象所迷惑。青年朋友只要客观地分析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乐观向上,对前途充满自信心,并积极进取,就不会因暂时的挫折而产生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