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
追求人生的成功是生命的天性,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希望它有声有色,希望它轰轰烈烈,希望它是一个辉煌的成功的人生,而不是一个碌碌无为、虚度年华的人生……
成功意味着许多美好的事物;成功意味着个人的欣欣向荣;成功意味着更好地享受生活;意味着获得赞美,赢得尊敬;成功意味着自由;更重要的是,成功意味着生命中更多的快乐与满足,意味着胜利,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没人喜欢终日唯唯诺诺,看人脸色;没人喜欢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二流角色,只能受人摆布,平庸地度过一生。可以说,每个人来到世上就是为了获得成功,就是为了不断成长,不断向更高处前进。
然而事实上,成功者只有少数人,更多的人似乎没有这种幸运,终其一生都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永远找不着通往成功之路。
成功之路在何方?哲人曾说:“世上本没有路。”
人来到这个世界,总带着太多的迷茫。他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再往何而去;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为何而存在。哈姆雷特式的提问:“活着,还是死去?”永远像一个不解之谜困惑着一代又一代聪明的人。
“主啊,生命为何如此沉重?”虔诚的信徒问道。
“因为,你一生在背负着自己。”主回答。
是的,一生我们都在背负着自己。失去了自我,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我们背负着自己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这就是自我的实现,这就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一位智者曾说:“生,非我所求;死,非我所愿;但生死之间的岁月,却为我所用。”所以,当我们仰首感叹如烟的往事时,不如低头照顾一下眼前的炉火,把握现在的光和热。当我们依恋枕边,想重拾昨夜的幻梦时,不如振作而起,掌握美好的今天。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让它过得光荣、尊贵、平和而富有价值。唯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才是唯一的真正的生活。
你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黑色阴影。它们是阴郁、诡秘、不可测知的消极力量,却又是每个追求成功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受制于人的处境;他人设下的陷阱;沼泽般难以自拔的心理误区……懦弱者会被这些黑色的幽灵吓倒,而真的猛士则可以操纵自我的心智,跨越道道障碍,打破重重险阻奋力前行。
要记住,生命之权操之在己。不管别人有多少意见,不管生活中有多少艰难困苦,生命之舟的掌舵者依然是你自己。既然生活是自己的,那就该由自己负责到底。
成功的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积极生活,做生命的主人,使自己的一生过得轰轰烈烈,壮丽辉煌。
依照别人的期盼或指示而生活,是一件令人难以忍受的事。尽管你我都希望自己能与他人分享心得,共同成长,但这并不表示事事都得听由他(她)们决定。生活中仍然需要完全属于自己,不容他人打扰的空间。
提升生活的第一步,就是学会对自己负责。在决定继续深造或选择工作时,要想清楚自己的动机,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还是为了别人?不妨问问自己,这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或许你已经感觉到,自己虽为某人牺牲大半的青春岁月,却不但得不到感激,反而与对方日渐疏远,彼此埋怨。如果是这样,又有什么生活品质可言呢?所以,在寻找别人忠告、指导或是肯定时,千万要小心,不要糊里糊涂把一切的决定权交给他人。如果出了什么差错,又是谁的责任呢?
生命是自己的。想活得积极而有意义,就要勇敢地挑起生命的重责大任。没有人能领你走一辈子,只要不辜负每一个日子,每天有新的收获,美好的生活就能靠你自己创造。
为自己负责,是一项艰难又费时的挑战。要先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优缺点,再不断调整及修正。还得注意不受主观成见的影响,逐一吸收于已有益的经验,一段时间之后,你一定会愈来愈喜欢自己。
如果你常常想取悦他人,就要好好反省自己,是否有推卸责任的倾向?明明不同意,却口是心非;有意见,却偏不说,只知忍耐。换来满腹委屈后,才觉得被人指使,没有自我。只要你全力改进,就会逐渐平静。就会懂得爱自己,对自己负责。如此你的心中自然就会有一份归属感,你自然也就会积极生活于现实中,去冲击成功的人生。
2.追求:创造生命辉煌的基因
目标、信心和行动是成功的三大先决条件。体现在人生中,那就是不懈地追求。成功学大师无一人忽视追求的意义与作用,魏特利博士更直接宣称:人类生命的成功基因就是对信念的执着与追求。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色彩;有什么样的追求,就能达到什么样的人生高度。只要你坚持不懈地追求,你的人生必将卓越。
如果你怀着崇高的信念,一座宝库就在远处等着你去开掘。如果你为了这一目标不懈地追求,实际你已经拥有了一笔无法估价的财富。追求将使你的品格得到发展,将使你得到众人的尊敬,将使你在改变着命运的同时影响着他人和环境,最后将给你带来巨大的幸福。
追求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不容易的,它甚至会包含一切痛苦的自我考验。但无论要花费什么样的努力,它都是值得的,因为只要你朝着目标努力,你就能得到许多好处。
你正在前往某地,而不是静止地站着,你现在的重任常常是你不熟悉的沟通的航道。
为了成功地到达征途的终点,你需要面对许多考验。
在你的前面可能有各种失望、苦难和危险。这些东西就是你的航道上的暗噍和险滩,你必须绕过它们前进,以达到你的目的地,而不会遇到灾难。
正如同磁针总是同南北两极处于一条直线上一样,当你校正了你的罗盘时,你就会自动地作出反应,同你的目标,你的最高理想,处于一条直线上。
人生失败的惟一可能是你渴望某种事物却不采取切实行动去争取它——对于梦想,你需要采取步骤去发现、去把握、去争取、甚至去创造!
用实际行动去追求理想是成功的关键。
观察一下那些从逆境中奋起的成功者,我们会注意到他们无一不是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并且全力以赴去实现自己抱负的人。从他们决心将全部精力集中于一种特定目标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开始排除万难,勇往直前,不懈追求。
英国作家爱德华·G·布尔沃·利顿写道:“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正是在生活的早期就清楚地辨明了自己的方向,并且始终如一地把他的能力对准这一目标的人。甚至天才本身也只不过是敏锐的观察力再辅之以执着的追求。每一位注意观察和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的人,都在不知不觉地成长为天才。”
目标的树立是生活成功的关键。实现目标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追求、追求、不懈地追求。
在很多成功学大师看来,“天才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自强不息的动力”。那些成就卓著的人们有着一致的生活目的,然而,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却采取了殊途同归的方式,那就是不懈地追求。你也许会认为,斯特拉文斯基、爱因斯坦或者毕加索式的人物是由于他们的天赋才赢得了“古怪”、“特异”和“任性”的权力。然而事实证明:正是掌握自己命运的意志才赋予他们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和追求成功的不懈努力。
但不去追求,任何伟大的理想都只是空谈。在这一点上,人和土地颇为相似。有时候,地下虽然蕴藏着金矿,而土地的主人对此却一无所知。你自叹无能的功夫满可以用来在你的活动中、在你的自身中寻金探宝。自强不息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要害怕失败、非难或是批评。这样就能使你的隐藏在芸芸众生的社会外表之下的、独一无二的集合因子得到解放。你的精神活动正如心跳和呼吸一样,与你是息息相关的。当你根据自己的天性和自己的目标来决策和行动的时候,你就会找到卓越人生的成功之路。
3.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人生的许多伟大业绩都是通过一些很平凡的人们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而取得的。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尽管有种种牵累、困难和应尽的职责、义务,但它仍能使人们获得种种最美好的人生经验。对那些执着地开辟新路的人而言,生活总会给他提供足够的努力机会和不断进步的空间。人类的幸福就在于沿着已有的道路不断开拓进取,永不停息。那些最能持之以恒、忘我工作的人往往是最成功的。
人们总是责怪命运的盲目性,其实命运本身还不如人那么具有盲目性。了解实际生活的人都知道:天道酬勤,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地工作的人手中,就正如优秀的航海家驾驭大风大浪一样。对人类历史的研究表明,在成就一番伟业的过程中,一些最普通的品格,如公共意识、注意力、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等等,往往起很大的作用。即使是盖世天才也不能小视这些品质的巨大作用。一般的就更不用说了。事实上,正是那些真正伟大的人物相信常人的智慧与毅力的作用,而不相信什么天才。甚至有人把天才定义为公共意识升华的结果。一位大学的校长认为天才就是不断努力的能力。约翰·弗斯特认为天才就是点燃自己的智慧之火;波思认为“天才就是耐心。”
牛顿毫无疑问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当有人问他到底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这些非同一般的发现时,他诚实地回答道:“总是思考着它们。”还有一次,牛顿这样表述他的研究方法:“我总是把研究的课题置于心头,反复思考,慢慢地,起初的点点星光终于一点一点地变成了阳光一片。”正如其他有成就的人一样,牛顿也是靠勤奋、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来取得成功的,他的盛名也是这样换来的。放下手头的这一课题而从事另一课题的研究这就是他的娱乐和休息。牛顿曾对本特利先生说过:“如果说我对公众有什么贡献的话,这要归功于勤奋和善于思考。”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开普勒也这样说过:“正如古人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对此我深有同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善于思考才能逐步深入。对于我所研究的课题我总是穷根究底,想出个所以然来。”
纯粹靠勤奋和毅力能产生令人惊讶的成果,这令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怀疑真正的天才的存在。天才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稀少得多。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认为天才与普通人只有很细小的区别。贝克莱认为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诗人和雄辩家。热罗德斯则认为每个人都能成为画家和雕刻家。洛克、海尔特斯和狄德罗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相同的天赋。一些人在从事的范围内只在善于掌握和运用一些理智运行的基本规则。这样就能超乎一般,即成为所谓天才。但即使我们完全相信勤奋和努力能创造奇迹。也完全承认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人也是意志坚强、不屈不挠的人,但很显然,如果没有惊人的天赋的话,不论你如何遵循理智和思维运行的规律,也不可能成为莎士比亚、牛顿或贝多芬式的人物。
英国物理学家及化学家道尔顿(1766—1844)不承认他是什么天才,他认为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勤奋点滴积累而成的。约翰·亨特曾自我评论道:“我的心灵就像一个蜂巢一样,看来是一片混乱。杂乱无章到处充满嗡嗡之声,实际上一切都整齐有序。每一点食物都是通过劳动在大自然中精心选择的。”只要翻一翻一些大人物的传记,我们就知道大多灵敏杰出的发明家、艺术家、思想家和各种著名的工匠,他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非同一般的勤奋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天赋过人的人如果没有毅力和恒心作基础,他只会成为转瞬即逝的火花;许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迟钝的人都会超过那些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的人。正如意大利民谚所云:“走得慢且坚持到底的人才是真正走得快的人。”
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很关键的一环。一旦养成了一种不畏劳苦、敢于拚搏、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劳动品性,则无论我们干什么事,都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即使从事最简单的技艺也少不了这些最基本的“品格”。古人云:“勤能补拙是良训。”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王侯将相本无种,英雄不怕出身低。不管是在古代还在现代社会,很多贤人智士能够有所作为,他们都出自于贫寒低微的家庭,由此可见,成功并不一定非得出世于一个显赫的家世!尤其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得靠自己的能力与本事而生存,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努力,你就能有出头之日!
人穷不能志短,困苦与逆境并非完全不利,许多成就大业者都成长于一个贫穷困苦的环境之中,然而他们最终还是克服和改变了自己的处境,最终获得了成功。无数事实说明,逆境有时正隐含着更大的成功因素,只要你用自已的毅力和精神加以克服,不利的因素就能转化为成功的种子。如果你精心培育,就会随之开花结果。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一旦陷入贫穷,或遇到困境,他们要么哀叹命运不公,消沉懈怠;要么羡慕他人、嫉妒他人;要么自怜自悲、缺乏自信,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说不出话。俗话说,穷不灭志,富不颠狂。这句话应该作为现代人——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做人的道理。
贫穷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心志和能力。当然,有的人生来贫穷,其实这并不是“上天”的意思,我们自己也无法选择,但有一点可以相信:凡是在困苦的环境中没被击倒,并且更加奋发自强者,都能有百折不挠的韧性和坚持到底的毅力。恶劣环境的一再试炼,也提升和强化了他的能力与见识。这正是一个人担负重大责任时的必要条件!所以一个人只要从困苦中走出,他就能承担大任,这就是成功的本钱!相反,一个生来富贵优越者是很难体验到这些的,如此看来,穷困也许还是你成就大业的一种资本呢!而这种资本并非人人都有。
过于安逸舒适可能使人缺乏斗志——也许有人会反驳,难道安逸舒适不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生活目标吗?这又有什么不好。对于这一观点,应该辩证去看。当然,日子过得舒服不是坏事,我们也应该力争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这样才是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改善的表现。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一个“居安思危”的道理,一个人如果缺乏危机意识,就很容易退步,赶不上时代的脚步,经不起环境的变动。大至一个国家的灭亡,小至一个公司的破产,某个人被人迎头赶上,家道中落等等,大都因为如此!所以,当你获得成功,当你拥有财富时,切不可忘乎所以,过度奢华,甚至丧失做人的根本。
因此,行走于人性丛林中的每个人都应该记住:
如果你正在遭受困苦,这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因为老天要把重任交给你,他正在磨炼和考验你!
4.一生追求的世界级艺术大师
人生之路,从来就是坎坷崎岖的。生活中的磨砺总象是处处与人为难、处处设关考验我们似的,没有人一生都风平浪静,也鲜有人事事称心如意。只有那些持之以恒、矢志不移,终生为理想目标追求的人,才有可能登上成功的峰顶。
侯宝林是闻名遐尔的世界级的幽默艺术大师。他从一位只上过3个月小学的艺人,逐渐成长为一代相声艺术大师,无不得益于在艰苦的环境里,他能够始终坚持自学文化知识,为相声的表演与创作奠定了文化功底。在6岁那年,侯宝林曾卖过几天报纸,可是由于文化水平低,不认识新闻标题,没法吆喝以招徕读者,结果从邮局批来的报纸全砸在自己的手里……在生活磨砺中,年幼的侯宝林逐渐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识字是无法填饱肚皮的。
侯宝林识字学文化的第一个阶段是记戏折。侯宝林跟老师学唱戏时,由于他根本不识字,唯一的办法就是死记硬背,即使在买东西、洗菜、走路、上厕所时,侯宝林也经常念叨那些戏文。一次,侯宝林随师父到有钱人居住的地区串门,他们挨着门递戏折子让人家点戏。客人点了一出《四进士》,侯宝林赶紧把戏折子接过来藏在怀里。晚上入睡前,侯宝林从怀中掏出那张写有“四进士”的戏折,仔细端详起来:“原来这三个字就是老师经常说的‘四进士’!”他开始有意识地把汉字的读音与对应的汉字联系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父家戏折的戏名侯宝林都能逐一对号入座了。
当时许多艺人唱了一辈子戏,也不认识几个汉字,但侯宝林并没有重复这条老路,他通过记戏折开始了学习文化的历程。侯宝林改学相声之后,又通过“白沙撒字”学会了不少汉字。“白沙撒字”是中国相声的传统技艺之一,艺人们弯着腰,手里捏着沙子,一边移动脚步,一边嘴里念念有词,拿手当漏斗,沙子漏下去就形成了汉字。每天侯宝林的地摊开场之前,他就先给大家在地上写几个字,或者一幅对联,例如“福”、“寿”、“黄金万两”、“日进斗金”等等,如果观众的气氛比较热烈,侯宝林还用“酒色财气”四个字给大家组成一幅画。“色”是船身,“气”是船后边划船的人,“财”的“才”字正好是船的桅杆,桅杆顶上挂有一面大幅酒旗,上书巨大的“酒”字。经过“白沙撒字”的锻炼,侯宝林不仅认识了一些常用的汉字,而且还掌握了行书的书写要领,把他引入了书法艺术的大门。
侯宝林学文化的第三个阶段是看书读报。1940年侯宝林到天津演出,业余时间比较宽裕。当别人在聊天、逛街、打麻将的时候,侯宝林却雷打不动地每天花两分钱买张小报,看些演员生活花絮之类的新闻,因为这些内容都是他比较熟悉的,即使有个别不认识的字,也可以根据自己听说的轶事和上下文意思“串”下来。如果遇到一串字净是生字,他就主动找人请教。侯宝林逢人就问“师哥,请教个字……噢,怎么讲啊,搁在这句话里的意思是?”
如果说侯宝林早年利用各种机会学点文化,还是迫于糊口养家需要,但当本世纪40年代时,他已成长为中国相声界的风云人物之际,仍然自觉地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经常不耻下问,拜了许许多多的“一字师”,则充分体现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即对文化知识的主动渴求。生活使他逐步懂得:为了装点门面,打肿脸充胖子,自己就无法取得进步。在这种质朴的思想指导下,这个只上过3个月小学的相声艺人,在解放后经常拿起笔创作相声、研究相声。晚年的侯宝林更是如鱼得水,致力于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原理和技巧的理论研究,著有《相声表演艺术》、《曲艺概论》、《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对相声和曲艺的基础研究和理论建设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常言道:入门凭师,修行靠己。侯宝林从一个苦孩子成为杰出的艺术家,靠的是孜孜以求,不懈追求。当人们陶醉于大师们杰出的艺术欣赏时,更有理由为他们实现人生成功的奋斗精神所折服。艺术无止境,人生亦当如是。
5.“鲁公”移山,成就大业
有人说,成功来自于幸运女神的垂青;有人说,成功得益于天生聪慧的大脑。没有人比鲁冠球更清楚,成功的人生须经风浪洗礼,理想的目标要脚踏实地,是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工资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初中刚毕业,为了减轻父母沉重的生活负担,鲁冠球想靠自己养活自己,就回家种起了庄稼,过起了普通农民的生活。十四五岁本来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告别学校的鲁冠球是下了很大决心的,但他的内心却很痛苦。鲁冠球决心要混出个人样来。
后来,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此后,鲁冠球就干起了铁匠。鲁冠球庆幸自己终于告别了修理地球的生活,有了一份不错的职业,然而,命运往往会捉弄人,就在鲁冠球刚刚学成师满,有望升工资时,遇上了三年困难时期,企业、机关精简人员,他家在农村,自然被“下放”回家了。鲁冠球感到自己又一次陷入了失意的境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买了一台磨面机、一台碾米机,办起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
然而,那样一个年代是禁止私人经营的,所以鲁冠球搞米面加工厂的消息传到某上级领导那里后,就给了他“不务正业,办地下黑工厂”的罪名,然后立即派人查封。这样鲁冠球负债累累,只能卖掉刚过世的祖父的三间房。鲁冠球自己尚未成家,就折腾完了祖辈的家业,落得了倾家荡产的地步。
鲁冠球几乎被这无情的打击击垮了,他很长时间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日闭门不出。让他感到特别痛苦的不仅是这次商业实验本身失败,而是由失败给家里带来的巨大压力,父母亲用血汗换来的钱就这样化为了乌有,使他成为了“败家子”。但是,鲁冠球没有消沉,没有埋怨命运,没有抱怨生活,而是独自咽下了生命的苦水,重新挑起自己生命的重担,奋然前行。没过多久,鲁冠球又钻了“停产闹革命”的空子,在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处修的年月,收了五个合伙的徒弟,挂了大队农机修配组的牌子,在童家塘小镇上开了个铁匠铺,为附近的村民打铁锹、镰刀,修自行车,这一铁匠铺吸引了周围的许多男女青年。以后,鲁冠球的农机修配组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历史的机会终于落到了有准备的头脑上。1969年,鲁冠球接管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鲁冠球接手的前几年,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生产的万向节产品,一直由浙江省汽车工业公司包销,吃的是“大锅饭”,日子虽然不景气但总还算过得去。但后来赶上各地汽车大批封存,又一下子陷入了重重困难之中。万向节产品大量积压,没有销路,工厂有半年不能按时给职工发工资了。那一年春节前,他四处奔走,“求神拜佛”,总算借了些钱,让职工度过了“年关”。由于销路上的困难,当时厂里人心浮动,厂里生产直线下降,职工没精打采。责难、骂娘、劝慰、建议……搅和在一起,特别是“干”还是“散”的议论,使鲁冠球像得了心绞痛病似的,脸色难看得吓人,头脑像要爆炸。他只好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自己的头脑进行“冷处理”:难道又要走倾家荡产的老路?出路又在哪里?
后来鲁冠球终于探听到令人鼓舞的信息:汽车工业将要有大发展,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就要在山东胶南县召开。
于是,鲁冠球租了两辆汽车,带了销售科长,满载“钱潮牌”万向节产品直奔胶南,打算去订货会上拿到一大批订单。但因为是乡镇企业,根本进不了场洽谈业务。鲁冠球说:“那我们就在场外摆地摊”。他与供销科长就把带去的万向节,用塑料布摊开,摆满一地。一连三天,那些进进出出的财大气粗的汽车客商,连眼也不斜一下。鲁冠球想着如何吸引顾客就派出几人到里面订货会上探个究竟。一打听,原来买方与卖方正在价格上“咬”着,谁也不肯让步。这时鲁冠球就测算着:“假若自己的产品降价20%,也还有薄利。好!那我们降价。”说着就马上要供销员贴出降价广告。这一下摊前顾客就蜂拥而至了,一看,“钱潮牌”万向节质量不比订货会上的差,而且还比许多厂家好,价格要比其他厂家低20%,一下就过来了不少要货单、订货单。晚上,他们回旅社一统计,订出210万元。这一炮就打响了。
就这样,鲁冠球终于从失败中站起来了。然而,他的目光没有停留在这些成绩上,他这时看得更远,谋得更深了。
1983年3月,为了获得自主创业、自主经营的权力,鲁冠球承包下了万向节厂。
当鲁冠球把签章盖在了合同书上,鲁冠球家人的心为鲁冠球缩成了一团。苍老的母亲说:“我刚过上几天好日子,你又要折腾,又要让一家老小为你担惊受怕!”那次“资本主义尾巴”事件至今在老人心里仍有阴影,她生怕儿子“好了伤疤忘了痛”,又走到倾家荡产的老路子上去。鲁冠球安慰母亲说:“过去是政策不对头,不是我没办好;现在政策好了,我一定能干好!”
鲁冠球没有错,承包的第一年就超额完成154万元,以后的1984年、1985年,年年都超额完成。
1984年春,美国派莱克斯公司亚洲经销处的多伊尔公司总裁多伊尔先生和美国席柯锻造公司经理奥尼尔先生到万向节厂考察。他们来到车间,不时地从成品堆里拿出万向节,用仪器认真地检测。通过严格的现场检测以后,他们满意地笑了:“OK!马上签约”。就这样,3万套、5万套钱潮牌万向节,不断地运往美国、欧洲等国家。
经过多方努力,1994年,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万向美国公司在美国注册成立。1997年万向顺利实现与通用公司配套。
鲁冠球带领万向集团终于叩开了通用之门,为其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
展望未来,鲁冠球满怀豪情。万向集团在他的带领下又绘制了一幅中长期发展的美好蓝图:到2010年实现两个三级跳,由省前10位跻身于全国100强,世界1000强;由省级集团跨入国家级集团,跨国集团。
6.从逆境中奋起的东方之子
假如真有上帝,天下会像天堂一样,人间会处处洒满阳光。然而,这个世界上苦难太多,我们的生活中压力太大。谁来拯救自己?奇迹该怎样发生?无数的人有无数的困惑,无数的追求有无数个答案。而成功者选择了这样的道路:从灾难中爬起,从废墟中新生。只要点燃了自己那熊熊的生命之火,辉煌的成功大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
1982年,船王董浩云去世,作为长子的董建华理所当然地成了董氏家族的掌门人。但是,落在董建华肩上的却不是荣誉和掌声,而是灾难与空前的压力。
受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到1982年,美国和欧洲有3500万人失业,汽车、钢铁、纺织三大传统工业陷于停顿,西方对亚非拉的产品需求枯竭。整个欧洲、美洲经济接近萧条状况。
世界航运业的衰败也于1982年彻底表面化,巨大的灾难降临到刚刚接管东方海外集团不久的董建华头上。
最让今天的人们扼腕叹息的,就是叱咤风云的船王董浩云当时并没能预见到这一点,反而去大规模扩充船队,从而使董建华身上的重债不堪其负,几至折戟沉沙。
首先是船价大跌。这使董建华名下的财富大幅度“缩水”,其资产净值在1982年为25.1亿元港币,到1984年则只有18亿港元。虽然采取了多种挽救措施,董氏企业的负债仍高达90多亿港元。
公司的业绩同时也一落千丈,在船只吨位严重过剩的状况下,想卖船也不是容易的事,没有人肯在这种背景下买船,把负担往自己身上压。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1982年,尽管董建华用尽一切办法进行补救,但财务危机之漩涡还是将董氏家族卷入了海底。这个时候,他不仅欠银行的钱还欠股东的钱,欠日本造船厂的钱。据说,包玉刚的大女婿苏海文曾谈到,董家所欠的钱和奥地利的国债一样多。当时汇丰银行是董家最大的债主,仅此一家,董建华名下的债务就高达百亿港元。这意味着每年5亿元的利息。最高时,有人统计,董建华欠债达28亿美元,也就是说250亿港元。想想吧,背负这么重的负担,怎能不感到巨大的精神压力!
一天,董建华把妹妹董建平叫到办公室,告诉她说,公司遇到了一场惊人的大灾难,说着说着,兄妹二人相对而泣。
试想一下,150多个债权人接连不断上门的状况是何等苦楚;在东京、纽约、伦敦之间穿梭飞行,说服债权人和银行不要冻结资产,让他有个翻身机会,该需要多大的勇气,该忍受多少的白眼和冷面孔;有时连续和债主开会,打20多个小时的电话处理纷乱的事务,又该是多么艰辛。何况那是在业绩低落的情况下,东方海外还要面对美国轮船公司低价抢货的挑战。内忧外患一齐涌来。
让董建华倍感凄楚的还有世态炎凉。当董建华随着事业处于巅峰的董浩云周游世界时,所受的待遇是何等荣耀,然而,当他身处逆境时,无情的商场给董建华尚存的天真上了毫不容情的一课。
债台高筑,债主盈门,尽管董建华用尽浑身解数,游说各方财团,想尽一切措施,如出租轮船,减少船舶数量甚至变卖分公司,但东方海外的财务始终没有起色。1985年9月,伤痕满身的董建华无奈宣布:东方海外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停牌,待债务重整后再行复牌。
董氏家族被拖进了漩涡之底,董建华成为“超级穷人”。
正在此时,日本的东绵承造商社对摇摇欲坠的董氏大厦进行了最后的打击:货柜船必须要按时交货。
这一下打击是致命的:若不及时付款接船,董氏家族将被迫清盘。
董氏大厦自身已难支撑,平衡已被打破。若无强援,必将倾覆。
1985年,董建华的事业似已走到穷途末路。虽然采取了降低成本、降低压力的多种手段,但对于奄奄一息的东方海外来讲却收效甚微。如同病入膏肓的病人一样,其自身免疫系统根本应付不了凶猛的病情,一般的医生也束手无策,只有等待扁鹊、华佗之类的神医了。
汇丰银行是董家最大的债权人,据说,董家的欠贷高达100亿港币之巨。看到董建华苦苦奋斗,却周身是债,自救乏力,汇丰银行决定冒一次险。1985年9月,汇丰银行在会同中国银行向董建华贷出1亿美元的备用贷款,解救他被人起诉的燃眉之急后,决定再以新船为抵押,帮助董建华度过日本人这道难关。
就像失血过多的病人得到了血液补给一样,东方海外算是躲过了清盘厄运,然而大病未愈,积重难返。若想有所作为,非得再有带造血功能的“营养”补充才行。然而,有谁会再帮助董建华呢?
董建华真正到了山重水复,无路可行的地步。
然而,董建华恐怕连做梦也不敢想,还会有人对他施以援手,使他柳暗花明。
1986年3月,与董浩云私交甚笃的大富豪霍英东伸出援助之手,他宣布将注资1.2亿美元于董建华的新船上。1.2亿美元,这对董建华来说,无异是久旱逢甘霖,无异于雪中送炭。
霍英东这笔救人于危难的注资,给东方海外带来生机。5月17日,董建华宣布,重整公司债务。
董建华拿出了全部家产,全部注入重新组合的董氏集团。
董建华首先要做的,是说服150多个债权人同意他的重组方案。为此他不惜将全部资本投入重组后的公司,而把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交到债权人手中,自己实际上成为公司的高级“打工仔”。董建华的决定以及其行动时的坚定,征服了所有债权人,他们同意了董建华的决定。从1985年开始的公司债务调整,直到1986年5月17日这天,董建华宣布设立一家新公司——“东方海外国际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持有东方海外65%的股票,余者为霍英东名下的公司所持有。
这次重组工作进行得很慢,直到1987年才结束。这两年是董家最难挨的一段时光。股票被迫停牌,公司控制权落入他人之手,公司欠债达26.8亿美元,预计要到2002年,公司才有可能夺回控制权。不过,希望也在增加。1987年,东方海外股票恢复上市买卖,公司业绩不再下滑。
天道酬勤。80年代末,世界航运业开始复苏。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繁荣,航运业、造船业再度繁荣。东方海外挟重组之威势,抓住时机,度过了难关。到1990年,公司的亏损额度已由26亿美元下降到600万多美元。1994年9月,东方海外的股东们在9年之后首次获得股息,董氏家族也完全取得了企业控制权,控股比例超过50%,董氏家族这才真正重见天日。
1995年12月13日,香港港口热闹非凡。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货柜船“东方海外香港”号举行下水典礼。李嘉诚、陈方安生参加剪彩仪式。笑容满面的董建华以新船王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眼前。
东方海外,已经极其壮大,蔚为奇观,其资金逾百亿港元,经营24艘货柜船,办事处遍布145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底营业额达到16.7亿美元,雇员达3000人。
东方海外的业务也在不断地发展。1996年,它与美国总统航运、日本大阪三井、马来西亚国航运、英国渣华邮船联手,开辟亚洲至西北欧航班轮运。和总统航运、大阪三井开辟东亚、南亚至美国西海岸航运,与太平洋船务合作开辟南亚至澳大利亚航运。同时,董建华吸取父亲的教训,开展了多样化经营,在房地产、酒店业、食品业、货包业等方面投资,于分散投资风险中求多样化共同发展。
董建华重新树立起了他的船王地位。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董建华又被推选担任了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从而书写了他人生最辉煌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