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损伤,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但是《凡尔赛和约》就像一座大山压在骄傲的德国人头上。威廉二世下台了,而后,德国在英、法、美等国的控制下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就是魏玛共和国政府。这个《凡尔赛和约》说白了就是把德国人都变成了奴隶,简直不是掠夺了,而是赤裸裸的奴役。本来德国是一个科技、文化、艺术都很发达的国家,原来在人家面前有脸有面,受人尊重,民族自豪感还特强,这一下变成了奴隶,德国人怎么受得了。首先是工业产量下降,殖民地减少,再加上巨额的战争赔款,让德国喘不过气来,政府又无能,简单地靠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结果德国马克发生了崩盘。到了1923年的时候,德国马克兑美元跌到了7 000:1的程度,紧接着1924年1月法国联合比利时,借口德国不履行赔偿义务,违反合约,出兵抢占鲁尔,就在占领鲁尔的当天,马克兑美元跌到了18 000:1,德国经济实际上就是崩溃了。这时候,原来的政府下台,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担任德国总理,这个人算是个明白人,会用人。当时就启用了一位德国的经济学家沙赫特博士。而这个人,也成为后来希特勒时代的经济沙皇。
沙赫特的爸爸其实已经加入了美国国籍,为洛克菲勒家族的纽约公平信托公司工作了将近30年,因此可以说沙赫特的老爸与洛克菲勒家族渊源颇深,在洛克菲勒家族应该拥有广泛的人脉。但是沙赫特为啥是德国人呢?因为当年他母亲生病,全家必须回德国治疗,由此可见,德国的医疗科技也很发达。沙赫特小时候就是神童,专门学习过医学、哲学和政治科学,年仅22岁就得到了经济学博士头衔,之后就进入了德国的德雷斯顿银行,这是一家德国相当大的银行,创始于1872年。沙赫特凭借他本人出众的能力加上老头子在金融界广泛的人际关系,在德雷斯顿一帆风顺,很快成为引人关注的金融精英。1916年,他成为德国国家银行的董事之一。1923年,沙赫特临危受命,拯救灾难中的德国货币流通体系。对于德国的经济,沙赫特了如指掌,他知道只要有沉重的债务在,德国经济就好不了,必须要内外兼治。治标就是改革货币,消除通货膨胀的阴影,沙赫特用新马克兑换旧马克,首先从数量上消除人们对马克贬值的心理阴影,然后沙赫特就要从外国得到援助。欧洲的那些狼们肯定是指不上的,所以沙赫特必须从当时世界上最富的美国求得救援。
当时的美国几大财团正想向外扩张,前面已经说过,“道威斯计划”让美国有了把美元渗透入欧洲的一个机会。于是美、德在沙赫特的撮合下一拍即合。1924~1928年内总计8亿美元贷款流向德国,帮助其偿还《凡尔赛和约》的赔款,利息收益直接投资于德国市场。同时,国联赔款委员会调停法、比两国撤军,接管鲁尔工业区。由于有了美国的支持,马克就稳定了,沙赫特利用美国的力量让德国的经济稳定了下来。这与中国的诸葛亮联吴抗曹有一比。“道威斯计划”之后,1928年,沙赫特率领德国国家银行代表团,与美国为首的国联赔款委员会谈判签订了“杨格计划”,它是“道威斯计划”的延续,基本没啥差别,而且条件更宽松,德国每年只要付赔款额的1/3,剩下的部分可以推迟。当时美国的金融权力还在摩根的掌控之中,而“杨格计划”实际上就是摩根财团希望通过发放对德国的贷款而获利。早在1905年,他随同德雷斯顿银行董事会访美时,就会晤过J.P.摩根本人。他英语说得比德语都流利,从广义上讲,沙赫特是以华尔街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精英圈子里的一分子,一个“大人物”。但不幸的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胡佛总统干脆提议暂停德国赔款的90%。
等到1933年纳粹上台,德国一分钱都不给了。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之后,德国再次陷入困境。到了1929年10月,信任沙赫特的施特雷泽曼总理病逝了。德国政府中的某些人为了继续获得“杨格计划”的贷款,在新的贷款协议中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这让沙赫特很不爽,他为了德国的利益甚至没有经过德国高层的同意,就给摩根写了信,潜台词就是以赖账相威胁。这封信后来被摩根捅给了美国的报纸,这让德国政府恼羞成怒,心想这个小子竟然如此大胆,财政部长公开和沙赫特闹翻,此后年轻气盛的沙赫特就辞职了。没有了沙赫特的德国央行,又赶上经济危机,一下子就回到了10年前。1931年,德国的失业人口达到了550万,到了1932年,总失业人数官方公布达到600万,而民间统计,算上打临时工的,总共有875万。相当于全国成年人口的1/4都失业了。这还得了吗?积重难返的德国经济,把所有德国人都逼得没有活路了,这却给了纳粹党和希特勒一个机会。
很多人把纳粹视为恶魔,但是如果追问一下,一个恶魔能得到所有德国人的支持,那德国不就是一个恶魔国家吗?所以这个答案并不成立,只能说纳粹利用了已经被英、法,特别是被法国压迫而精神扭曲的德国人。人的需求最基本的不过是吃饱穿暖,可当时的德国就是做不到,在赔款的重压下,饥寒交迫的德国失业大军没法不反抗。纳粹党成立之初,确确实实是一个为德国着想的政党。所有纳粹党员,都身先士卒地投入到经济自救中。那时候纳粹党对于穷人有求必应,只要加入纳粹党,你就有饭吃,有衣穿,不会失业了。你想想,这样的话,谁不加入纳粹党啊。加入纳粹党,给纳粹干活,没有工资,但是有东西发,在马克日日贬值如废纸一样的时代,发东西是最好的。党员们,也就是工人,报酬就是有大锅饭吃,有衣服发,有宿舍可以住。当时广大工人阶级对于奴役德国的英、法等国的仇恨成为纳粹建立的基础。有了群众基础之后,纳粹党就开始煽动群众仇视政府,在纳粹党看来,那时候的魏玛政府不过是英、法帝国主义的走狗,德国人勤劳、聪明、勇敢,却被他们奴役,所以要起来坚决反抗。要反抗,怎么办?信希哥(希特勒)。
就这样纳粹党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壮大,1932年的大选,希特勒不当选总理都奇怪了。希特勒这个家伙也不是凡人,后来把他描写成杀人魔鬼,那也只是暴露了他某一方面的性格。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政府赤字高得让人眼晕。而且当时法国占领了萨尔,并希望通过全民公决,永久吞并掉萨尔。如果德国的经济形势不好转,这个州就可能独立转而归附于法国。所以希特勒上台之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德国所有人的吃饭问题。这时候,希特勒找到了前面那位高人沙赫特,老沙当年辞职之后,非常郁闷,他心想自己为了国家着想,却被懦弱的政府里的官僚算计,实在是寒心。辞职之后,老沙去了第二故乡美国,应邀在大学里演讲,会见华尔街的各色人等,同时老沙还没忘记抨击《凡尔赛和约》。就是这么一个人,这时候发现德国竟然出现了一个新人物,叫希特勒,这个人的观点和老沙不谋而合,而且希特勒的民族主义情绪,让老沙感觉这人值得交。于是,此后老沙经朋友介绍会见了纳粹党二号人物戈林,1931年初,老沙与希特勒见面了。
见面之后,老沙与希特勒一见如故,希特勒其实是个经济的外行,真搞起来经济不行,但是希特勒最大的优势是“真诚和谦虚”,他知道老沙是个金融圈里的精英,人脉颇广,所以对老沙就像对待老师一样。而且希特勒独立的政策,不受英、法等国制约的强硬民族立场,让老沙很喜欢,因为他也是这样的人。但是对于经济知识的外行,老沙觉得还是应该让希特勒补补课,于是就请一个朋友--《柏林证券报》的总编辑瓦尔特·丰克给希特勒补课。瓦尔特·丰克在1933年加入了纳粹党,后来担任过国会议员,帝国经济部长。此后,沙赫特就成了希特勒的大掌柜,1931年之后,沙赫特开始运用他的声望、人脉和杰出的理财本领,为希特勒经营竞选资金。1932年11月,沙赫特成功发动了一次德国工业和金融界大规模联名上书,由他领衔,要求兴登堡总统任命希特勒为帝国总理。如果没有沙赫特的帮助,希特勒的当选不会那么容易。在沙赫特的影响下,诸多德国的工业巨头向希特勒进行了政治捐献,包括I.G.法本(当时德国最大的公司)及其美国分公司、克虏伯军火公司、通用电力、德国汽车协会、联合钢铁等。
除了德国企业,希特勒的圈子里又加入了一批沙赫特的华尔街朋友,这些华尔街的人都是最有钱的大佬。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年迈的总统兴登堡元帅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与此同时,希特勒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进行实际上的独裁统治。希特勒上台之后,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场:“金本位”的国际货币制度是让那些垄断黄金的国家控制全球的经济,所有缺乏黄金的国家都要向握有巨额黄金的国家屈服。希特勒认为无论黄金还是其他货币都是虚幻,“一个国家并不靠货币的表面价值来维持生活,而是要靠真正的生产,只有生产才能使货币获得价值。生产才是货币的真正准备,银行保险箱中存满了黄金并无意义。”而在此基础上,德国生产以德国马克为基础,不要黄金,贸易直接以货易货。坚决打击那些炒作外汇的投机者。整个国家的运行基础建立在生产基础上,货币投放按照整个生产的需求,不向外国借债。
希特勒执政的第一年里相当成功,莱茵河西岸的重工业区工厂相继恢复生产,德国还以经济为基础,在美、英、法自顾不暇的情况下,摆脱了战败国的位置,收回了大量主权。同时,德国大搞基础设施投资,当时汽车在美国已经相当普及了,可在德国却因为战败,很多人不奢望有车。希特勒帮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时德国想修高速公路,但是没钱,没钱修路,买了车也没用,希特勒认为修路能够带动大量的就业,况且当时德国工人只要有活干、有饭吃就行,成本很低,于是希特勒到处演讲,让德国人加入修路大军。德国有数百万失业劳动力,修路还算回事,德国人以特有的严谨和纪律军事化修起路来。要想富,先修路。后来以希特勒名字命名的高速路长达1 000公里,以基础设施投资为基础,带动了数百万人的就业,1936年失业人数从600万人缩减到100万人。有路了还要有车,在希特勒的主持下,德国建立了大众汽车,希特勒说德国每一个家庭都应该有车,所以叫大众,同时希特勒还批准国民休假,当时德国人拿着马克能去欧洲度假,那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