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会说话是修养,管住嘴是教养
63435000000004

第4章 少泼冷水多夸赞,给对方想要的认同

1.不随便否定别人也是一种修养

总有这么一种人,他们美其名曰“站在你的角度考虑”“为你着想”,但仔细想想,他们好像除了不断否定我们、给我们泼冷水之外,并没有做什么。

安琪和闺密去逛商场,路过一家品牌服装店时,被一件大红色的连衣裙惊艳到了,她很想试穿一下。店员正准备带她去试衣间时,闺密却说道:“穿红色很俗气的,而且和你的身形、皮肤一点也不搭,我们还是换一家吧。”

这话让安琪和店员都很尴尬。原本兴高采烈的安琪只得默默地放下手里的裙子,强笑道:“我也觉得不合适,那就再看看吧。”

对朋友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失落时能支持自己、鼓励自己的朋友,而不是只会一味否定自己的批评者。当然,朋友之间确实需要说实话,但说实话并不代表着口无遮拦。这只会给对方传播负能量。真正为别人考虑的人,也不会信口否定别人,反而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为对方权衡利弊,最后让对方自己做决定。

对于那些只会不痛不痒地说“这样不行”“那样不好”的人,严重来说,其实是在以朋友的名义绑架别人的自由。所以,这种人其实并不适合做朋友,我们最好远离。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所在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决定我们的心情和格局的。和开朗、自信的人在一起,收获的自然是满满的正能量,而和阴郁、消沉的人在一起,肯定也会被对方的坏情绪所影响。

况且,语言大概是这世上最苍白,也最有力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一句轻飘飘的论断,无论对也好,错也罢,都可能让对方承受许多不必要的伤害。尤其是在“不知人”的情况下去评论别人,难免就会做出误判,导致别人受到伤害。

莫晓东毕业于名牌大学,学的也是热门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北京帮人写代码,后来和朋友合伙开了家游戏公司。他有个大学同学正好是北京人,偶尔会约莫晓东到家里吃饭。一开始,莫晓东还挺高兴,但后来就不愿意去了。

原因很简单,那个同学经常给莫晓东泼冷水。比如,莫晓东曾喜欢上一个女孩,还在犹豫要不要告白的时候,同学一听女孩是北京人,马上劝他死心,说:“很多北京人都很排外的,就算人家女孩愿意和你在一起,她爸妈肯定也不会同意。”

另外,莫晓东刚开游戏公司那会儿,同学跑到他的办公室参观,结果他刚和对方说完自己的运营计划,对方就冷言冷语道:“游戏公司风险很大,你们团队的人员数量又有限,难保以后不会遇到危机。”

后来有段时间,莫晓东的公司效益不好,同学约他出去喝酒。结果几瓶啤酒下肚,同学又开始碎碎念,说:“我当初就劝过你,结果你还不听……”莫晓东一怒之下吼了对方一句:“你能不能别老是给我说这些没用的废话?”

后来莫晓东和这名同学的关系就淡了,只说:“这种只会打击你的朋友最好老死不相往来。”

那些打着“为你好”的口号却只会给我们泼冷水的人,永远不要感激他。因为他们不仅不是密友,甚至有可能是“砒霜”。

毕竟有些事情就好像冰山一角,我们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多时候,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就对别人妄加评价、随意否定,轻则会对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重则每一句话都是一柄飞刀,刀刀割在人心。

所以,对于他人的一些事情,我们可以不搭把手,但绝不要随意泼冷水,结果只会惹人厌烦;对于别人的痛苦,我们安慰不了也无妨,但不要去雪上加霜。

管好自己的嘴,做好自己的事。毕竟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不容易,我们或许没有多大能力去帮人,但至少不要用话语去伤害别人。而不随随便便去否定别人,就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大的修养。

2.给他激励,而不是警告

马戏团的驯兽师在训练动物时有一个诀窍:当动物出现哪怕非常小的进步时,驯兽师就会像对待一件大事一样,轻轻地拍它的头、称赞它,并给它肉吃。

对待动物尚且如此,当作为父母、老师、上司,在面对“不争气”的孩子、学生、下属时,难道就只能横眉冷对吗?事实上,我们同样可以向驯兽师学习,以肉代鞭。因为人们在大多数时候所需要的,一直都是激励而不是责骂。即便是非常微小的进步,如果我们能给予对方足够的称赞,就能激励对方取得更大的进步。

美国纽约州第一位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那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而在那里出生的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从小就开始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很少有人能在长大后从事体面的职业。但罗杰·罗尔斯不仅考入了大学,还成了州长。

在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问他:“是什么把你推向州长宝座的?”罗尔斯没有说自己的奋斗史,而是说起了他小学时的校长。

为了引导那些孩子们健康成长,他的校长曾想过很多方法,但都没有效果。后来,校长发现这些孩子都非常迷信,为了鼓励学生,在他上课的时候,就多了一项“看手相”的内容。

这天,校长拉着他的手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会是纽约州的州长。”这让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从没人给过他这样的期待。所以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

从那天起,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而在以后40多年的时间里,他也一直按照州长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直到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州长。

吉斯菲尔伯爵曾说过:“各人有各人优越的地方,至少也有他们自以为优越的地方。对于其自知优越的地方,他们固然喜爱得到他人公正的评价。但对于那些他们想得到认可却缺乏自信的地方,他们尤其喜欢得到别人的恭维。”

所以,对待那些所谓“不争气”的人,与其等对方走上一条我们不想让他走的路时,给他一鞭子,还不如在他一脚踩在我们要他走的路上时,给对方一颗糖。换句话说,与其对他做错的地方指手画脚,还不如称赞他的每一个进步,即便那非常微小。

就像已故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说过的一句话:“与我们本来应有的成绩相比,我们不过半醒着。我们现在只利用着我们身心资源的一小部分。广义地说,人类的个体就这样生活着,远在他应该有的极限之内;他有着各种力量,但从未被利用过。”事实确实如此,一个人有着无限的潜力,其进步也是没有终点的。因此,当别人有了小小的进步后,只要我们愿意称赞他、激励他,他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何珊珊是一名老师,学校安排她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在看过学生名册和前任老师的相关评语后,她对新学期的到来充满期待,同时却又满怀忧虑。因为这个班里有个出名的“淘气鬼”,他经常在班里搞恶作剧,比如跟男生打架、把女生弄哭,对老师无礼等。而他唯一的优点就是:能够快速掌握功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儿童”,何珊珊决定采取一些措施。因此,当她见到这名学生时,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听说你是个天生的领导者,今年我要靠你帮我把这个班变成四年级最好的一个班。”最初的几天里,她一直在强调这一点,夸奖他所做的一切,评论他的行为,表扬他是一名很好的学生。

后来,令人感到惊奇的结果出现了:这名学生真的开始改变,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当别人表现不好的时候,我们确实可以给他们指出来。但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如果我们不是以批评的形式,而是以激励的形式对待别人,将会更有助于促进对方向好的方向发展。

就像美国一位典狱长所说的:“相比于严厉的批评,对罪犯所做出的每一个努力进行适当的欣赏,就能得到他们更大的合作,并且有助于他们恢复自己的人格。”

因此,无论是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还是上司对下属,都应该如此。当他们漂亮地完成某项任务时,我们应给予赞扬与鼓励。而当他们的任务完成得不是很理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鼓励来激励他们。即便对方把某项任务完成得非常糟糕,我们也不必对其大声斥责,应找到他们的优点并赞美、鼓励他们,这样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适时附和,一种别样的赞美

当我们在倾听别人讲话时,并不意味着要一直保持沉默,有时可以恰当地附和对方的话,这样不仅能表示我们没有走神,一直在用心听对方说话,还表示我们对说话者的认同,也暗含着对他的鼓励之意。

比如我们可以向说话者提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能表示我们对说话者所谈论话题的关注,又能让对方滔滔不绝地说下去。也就是所谓的“明知故问”,让对方更愿意与我们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一位教授与几个学生聊起自己当年读研时的杂事,说:“你们现在的生活可真丰富,校园内有体育馆、休闲馆。我在你们这个阶段时,只有教室、图书馆和宿舍。”

学生们微微一笑,教授继续说:“不过,那个时候的精力都用在读书上也好,搞科研嘛,基础知识不扎实根本无法谈及创新。还记得我的一个课题是关于青藏高原地质变迁的问题,当时还要查很多地质演变与生物演化的书籍。那时的科学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哪里有什么计算机、文献电子稿啊,完全依靠图书馆里纸质的资料,可比你们现在做项目要困难多喽!”

说到这儿,教授停顿下来,拿起手边的杯子喝了两口水。这时,有个学生礼貌地问:“老师,您当年的研究方向是青藏高原的地质变迁问题,可是参考资料却涉及区域内的生物演化,当时是不是很少有人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考虑?”

教授得意地说:“很多时候,没人想到的你想到了,才会有意外的收获,才能够创新。不信,我们来举个现成的例子,就说说你现在的课题吧!”

之后,教授还特意对那名提问的学生做了额外的指导,而其他几名只知道倾听的学生,就没有这样的优待了。

附和的倾听,其实本身就是一种赞美,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更有助于克服彼此判断上的差异性,以及改善双方的交往关系。

因为,我们在倾听别人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幸福、痛苦与快乐的时候,这能让我们能够把对方的优点和缺点看得更清楚。而这些结论再通过我们有效的附和来传达到对方心里,才算是一次完美的交流。

所以说,我们不仅要学会认真倾听,还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做出附和,便于双方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对方明白了我们的倾听是对他的尊重之后,他同样也会认真地听我们说话,如此一来,双方的交流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比如,当我们对别人的话表示赞同时,可以附和道:“你说得太好了!”“非常正确!”“这确实让人生气!”这样简洁的附和,能够表明我们对他的理解和支持,让说话者为想要释放的情感找到载体。同时,我们还可以用一些简短的语句,将对方想要表述的中心话题归纳一下,让对方的思想得以凸显和升华,这也是为了提高我们继续倾听的兴趣。

当然,如果我们只是为了附和而去附和,就显得太不尊重对方了。比如我们只是单纯地将对方所说的话重复一遍,对方就会觉得“你根本没有听我说话”,然后可能就不会再找我们说话了。

有个人偶然遇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于是他非常兴奋地跑去告诉自己的朋友。朋友原本有自己的事,但为了不打断他的话,对方依然表现得非常认真,还时不时地附和两句,所以他说得更起劲了。

没一会儿,他就发现朋友并没有认真听自己说话,只是像鹦鹉学舌般把自己刚说的话重复一遍。他觉得很生气,说道:“你有事情忙可以告诉我,干吗敷衍人啊。”

而他的朋友还心不在焉地回复道:“嗯,是挺敷衍的……”这下他更生气了。

所以说,当我们在附和别人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态度,最好做到“明白通畅”“简洁”“抓住重点”,如果自己没时间听对方说话,也请直言。否则,很容易让自己遭遇人际关系危机。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的一点:倾听他人谈话时的随声附和,并不等于我们可以随意地插话。有些人的性子可能比较急,并且自认为理解能力强,所以在有些时候不等对方把话说完就中途插嘴问这问那。殊不知,这样不仅会弄错对方的意图,还显得非常不礼貌。

所以,说话办事时,我们若是想讨对方欢心,想让彼此之间的交流愉快地延续下去,就请不要只是默默地倾听,学着适时地附和吧。

4.赞赏,观察对方最渴望被认可的部分

在《康熙来了》的节目现场中,某嘉宾上台后为了表示对主持人的尊重,说道:“我很喜欢看这个节目,康永哥很幽默,小S很聪明。”但这句赞赏的话说出口后,无论是蔡康永还是小S,都没有表现出开心的神色。显然,这名嘉宾的赞赏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关于赞赏别人,蔡康永曾表示,最重要的是体会、关怀到别人的存在,说话技巧反而是次要的。对此,他还在节目中多次提道:“夸一个女生的话,你就直接夸她很漂亮就行了,像小S这样整天被人家夸漂亮的人,也还是最喜欢别人赞她美啊!你说她聪明、唱歌唱得好,都不如直接说她好美。”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赞赏都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只有把对方放在心上,观察对方最得意的部分,我们才能说出令对方满意的赞赏,才能让我们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信任。否则,就只能起到反效果。

人事部经理的头发明明烫得像个“欧巴桑”,顾千灵却称赞对方像欧洲古堡里走出来的公主。上司明明已经胖到200斤了,顾千灵还一脸恭维地拜托对方指导自己,要如何健身才能保持这么英挺的身材。而面对她的这些赞美,上司只好一脸尴尬地笑笑。

像这种过于离谱的赞美,让人一听就觉得不真诚,更不是对方想听的。

那我们要如何判断出一个人想听到什么样的赞美呢?比如我们现在走进一个人的办公室,只要扫视一圈里面的摆设,其实就能发现不少线索。

比如,对方的办公桌上或计算机的桌面上展示着的照片,一般就是最明确的线索:如果放着他和高管的合照,那我们最好赞赏他的人脉广、什么都搞得定;如果照片是他跟子女的合影,那我们自然应该问候他的孩子们安好,并称赞他家的孩子看起来非常优秀、聪明之类。

其实,像这种我们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一般都是对方愿意让别人看到,或者是对方渴望被人提到、问起的东西。而不方便给别人看的,对方绝对会提前藏好。

所以说,找到一个人“最想听的赞美”线索其实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说出的称赞绝对会让对方对我们“另眼相看”的。

蔡康永作为评审出现在《超级女声》的评审席上时,他总能对选手做出到位又精彩的赞赏和评判,不仅让选手们听得心花怒放,也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听到尚雯婕独特的嗓音后,赞赏道:“运用声音很有胆识。如果你在小酒吧里唱歌的话,我愿意买票来听。”在点评实力唱将谭维维时,说:“惊为天人,好像直接从蓝天大海传出来的天籁的声音。我很少看到力量和青春的外表能够组合在一起,很优秀。”

对形象良好的刘力扬,他又说道:“我觉得你已经是一个明星了。你这个外形非常罕见,在台湾要好几年才会出一个。不过以后再有人提到你的名字,我会先想到你的样子。”

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和需求,蔡康永总能一语中的,而他真诚又实在的赞赏,让每个选手都乐不可支。我要学习蔡康永的赞赏功夫,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

比如当我们要赞赏一位老师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你的学生某某真不愧是你的得意门生啊!现在已经自己开公司了,真是名师出高徒。”因为对老师来说,自己教过的学生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往往是最令他引以为荣的。当我们要赞赏做生意的人时,与其恭维对方生意兴隆,还不如称赞他的商业手腕,赞美他头脑灵活、生财有道。

因为每个人的地位有高低之分,年龄也有长幼之别,所以我们在称赞别人的时候,要做到因人而异、突出个性、符合对方心意。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赞美比干巴巴的一句“你好厉害”收到更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我们要学会放弃那些泛泛而谈的赞赏,转而选择对方的优点及长处,并集中某点去赞赏对方,才会令对方高兴起来。

5.承认对方的批评是对的

有些人总是不承认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有不利于自己的言语时,就跟人针锋相对,非要论个高下输赢不可。而有的人在面对别人的批评时,却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哪怕对方的言语再难听,也不会太在意。

其实,那些批评我们的人,或是希望我们能改进自己的缺点;或是希望能帮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或是对我们别有用心,想揪住我们的错误让我们丢人……但无论是哪种批评,都是因为我们本身具有缺点、犯了错误。

也就是说,别人对我们的批评其实是在指出我们的不足,是在帮助我们。所以,不管对方出于什么目的或者用心,我们都要感激对方给我们的批评,并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

周立言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电子公司做技术。但因为他还是新人,没什么实际经验,所以经常把一些事情办砸。

正因为如此,周立言没少挨上司批评:“你看你怎么搞的,你大学白上了吗,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弄错了。”“看看,怎么又犯了同一个毛病,我跟你说的话都当耳旁风了?”“我算服你了,怎么就不知道把这两个换一下,你要学会灵活变通啊!”

起初,周立言听到上司的批评感到不甘,却苦于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天天忍着上司的责骂。时间一长,上司的批评越来越少了,而他犯的错误也越来越少了。直到后来,他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他才明白:如果不是上司每天的督促,他哪能进步这么快啊!

一个人能够完全接受别人的批评,并理解批评者的“苦心”,且积极地谋求改善,并对批评心存感激。这对批评者来说,是再高兴不过的事。

而当我们能这样对待别人的批评时,即使我们真的做错了事情,那些为我们好的人也会觉得,我们是可以原谅的。因为在这一瞬间,我们让对方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并且获得了指导别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我们在接受对方批评的过程中,也能从中受益不少。比如我们能够了解并改进以往错误的工作态度或方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但如果我们一味认为:别人对我们的批评、指责,让自己伤了自尊,乃至竭力为自己辩解,那结果只会让别人对我们更加不满。

前段时间,财务部肖蕊因为没有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导致她的工作状态一直不太好。这天,总监便把肖蕊叫进了办公室,询问道:“快到年底了,大家的任务量都很大,你怎么总是打不起精神呢?”

“没精神怎么了,我工作不是一向都做得挺好。”肖蕊无所谓地说。

“那业务部的两笔账怎么两个月了还没调过来?”看她这样的态度,总监也有些不悦。

“调账非常麻烦,能否下个月再调,再说也不影响业务。”肖蕊辩解道。

总监很不高兴,就批评了肖蕊几句。而肖蕊却因为总监的批评而感到不高兴,直接拎着包就冲出了办公室。

之后,总监便把肖蕊手头的重要工作转交给了其他同事,这让肖蕊更没心思工作了。没过多久,肖蕊就递交了辞呈。

被上司批评的确是一件苦恼的事,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不管不顾、故意冲撞上司。这样,上司会认为我们太过刚愎自用,并且没有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既然自己有错,那在面对上司批评的时候,应当先向上司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所犯错误表示悔改之意。

尤其是身处职场的白领阶层,我们必须要正确对待老板的批评指正,接受意见并认真完成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更容易得到老板的认同和好感,从而获得加薪升职的机会。

即便对方的批评是对我们的误解,我们也应该平静地面对现实,让对方知道,我们已经接收到他的意见。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会让我们看上去更加自信。事后,我们再找个恰当时机向对方解释澄清我们所蒙受的误会。

所以说,错误并不可怕,批评也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认识它们、对待它们。对于别人的批评,换个角度来看,就是给予我们的学习机会。如果我们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批评中汲取营养,未来的路也会越走越顺。

6.及时发现并肯定对方的进步

想要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想要让员工继续为公司创造价值;想要和朋友加深感情;想要和陌生人迅速熟络起来……要做到这些,就要靠我们的语言魅力。比如对别人的进步表示肯定,说出我们的认同和赞赏,让对方心里听着舒服,就可拉近彼此的距离。

刘毅曾是班里最捣蛋的男生。这天,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了他一顿:“就凭你这副德行,大事做不了,小事做不好,还不如趁早卷起铺盖走人算了,免得拖了全班的后腿……”当时,那个不知愁为何物的男孩哭得伤心而绝望。

之后,刘毅整个人都变了,他不和同学说话、不参加集体活动,越来越沉默。他把自己紧紧地封锁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走出来,也不让别人靠近。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他的父母还特意帮他请了心理咨询师做心理辅导,他也因此而转了学。

10年过去,刘毅以某企业老板的身份和当初的同学重逢,同学不禁说道:“不得不说,你现在的变化真的很大。”

刘毅说:“我很幸运,转学后,我遇到了很多良师,他们能够肯定我的能力,给我肯定的眼神,让我感到被人重视,我觉得很满足,所以我一路奋发向上,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因此,我现在也经常鼓励我的员工,不管他们做得好与坏,我都会给予他们肯定的评价,其实,很多时候,肯定别人实际上也是在肯定我们自己。”

及时发现并肯定对方的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鼓励。如果我们对别人的进步视而不见,也不提出夸奖,时间一长,很容易打击到别人的热情和信心,并且和对方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

比如我们现在是一名公司的领导者,如果能及时发现下属的进步,并积极地给予对方鼓励,那员工的积极性一定会提高很多。比如,今天有个爱迟到的员工按时上下班了;这个月某个员工的工作效率比上个月提升了一点儿;这个会议上某个员工提出了一条能够帮公司省下几百元钱的点子……

若我们能及时发现员工们的这些小亮点,并在小的细节上给予对方肯定,员工们才会更加感动,更加能体会到我们对他们的尊重。

如果我们是一名普通职员,在与同事打交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拉近彼此的距离。比如某个同事在工作上的效绩越来越好时,我们就可以打趣地说:“哟,今天是怎么了?工作怎么做得又快又好呢?”一般这样的话同事听了都会很开心,也不觉得我们是在奉承他。

另外,如果我们能把这种说话方式活学活用的话,还能起到调节办公室气氛,以及帮助我们获得办公室友谊的作用,这会让我们的工作越做越顺利。

严莉莉的性格比较内向,在公司里总是少言寡语。再加上她有些自卑,所以工作业绩非常普通,长时间没有起色。

为了解决严莉莉的这种心理,她的上司开始找她谈话,第一次谈话时,上司对严莉莉说:“你要自信点儿嘛,你看你抬起头不还是挺漂亮的嘛。”第二次谈话时,上司对她说:“你上周的业绩比你从前平均水平高了一个百分点,干得不错。”

这些话让严莉莉越来越觉得不能辜负上司的期望。于是,她开始试着跟同事们交流,并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业绩。

这天,上司经过严莉莉的办公桌时,看到她整洁的桌面,就招呼大家过来,说道:“你们的桌面都太乱了,看看严莉莉的桌面,都学着点儿,散了吧。”

这一席话让严莉莉很不好意思,但从这以后,她也变得更加自信起来,同事们都惊叹道:“严莉莉变了!”

一个人的进步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工作认真了、效率提高了、懂得该如何运用某项专业知识,甚至是穿衣服更有品位了……都属于进步的范畴。既然都属于进步,那我们就不能视而不见。一味赞扬别人的功绩可能会产生奉承的反作用,而“你的工作做得如何好”肯定不如“你比昨天好多了”效果好。

所以,我们要长一双善于发现别人进步的眼睛,还要有一张善于肯定别人的嘴巴。这样,才能让别人愿意主动跟我们交朋友,我们才会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7.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前,先善意地同意对方的观点

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因为人们除了对物质有所需求之外,对精神上的需求也是很大的。比如人们需要在精神上获得享受,需要别人的认同、尊重、钦佩、膜拜等。

所以,我们在听到别人的意见时,即使想要表示反对,但在这之前,不妨以慎重的态度先肯定对方意见中合理的部分,再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你提的问题很重要,是否可以再仔细地讨论一下,你觉得如何?”“你能够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或建议,我的看法是这样……”这种态度不仅能表明我们愿意考虑接受对方的意见,还能让对方乐于跟我们讨论,并接受我们的意见。

公司根据业务需要,分别让5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进行工作,赵晨翔就是其中一组的组员。但小组在开会的时候,赵晨翔总有种自己被大家排挤的感觉,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听他发表意见。

为了改变现状,他决定去请教自己的上司。上司听后,给他支了一招:“下次小组讨论的时候,你在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前,先同意别人的观点。这样大家才会更容易聆听并采纳你的想法。”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赵晨翔等到了又一次的小组讨论。刚听完一个同事说完之后,他先点了点头说:“我觉得某某的观点不错,这个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咱们这个品牌在当地的知名度。”然后他就发现那位同事的眼睛亮了,然后他又补充了自己的想法。结果没想到,所有组员都觉得他的想法也不错,并加在了最终策略里。

每个人都存在着自己固有的思维,我们不能强迫对方同意自己,但我们完全有可能引导他们,只要我们足够温和友善。比如我们想要在交流中得到别人的认同,最好先友善地表现出自己很认同对方的观点,并真诚地表达出我们为什么觉得他的观点好。

另外,说话的时候,如果我们用了比较强硬或不屑的语气阐述自己的想法,那即便我们是在对别人表示赞同,别人依然会觉得我们很假,并且还会给别人一种要抬杠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种误会发生,我们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有话好好说,用平和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让别人消除警惕,从而更愿意接受我们的想法。

这是一种对别人的尊重和礼貌,同时也是一种让我们赢得别人好感的说话之道。比如:“你的意见是这样,我觉得是不是可以那样,说不定那样会更好呢?你再想想。”或者这样说:“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来考虑?你看那样行不行?”像这种商量的语气,就是尊重人的表现。

尤其是身处职场的人,这种说话方式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发言,并不至于损害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而在人际交往中,别人也会喜欢我们这种懂得照顾他人情绪的做法。如此,我们给足了别人面子,还能让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何乐而不为呢?

谌容是当代著名作家,她在访美期间,有一次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台下的美国朋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她都坦诚地一一给予答复。

当时,有位记者问道:“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共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

谌容听后,笑了笑说:“你的情报很准确,你说得很对,我确实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们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未有离婚迹象,由此可知我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有多么深!”

短短一句话,就让那名记者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我们在面对意见相左的情况下,可以尽量用商讨或询问的口吻,不要用命令或过于绝对的语气。

而这种“先礼后兵”式的说话方式,能够让我们随时保持冷静,减少说错话的概率,让我们赢得其他人的尊重。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并且被我们反驳掉了,对方也会“心服口服”地接受我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