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简单逻辑学
6342400000005

第5章 我的非逻辑思维——这就是你的“逻辑”?太不靠谱了吧(4)

千万不要因为不知怎样处理现实而毁掉自己的人生,不要因为一厢情愿的思考而错失成功的机会。采取合理的做法,直接而理性地接受生活的考验。了解真相与现实情况,并依照实际情况拿出对策;采取合理的行动,提出合理且可行的计划。这是解决不合理、不合预期且不可预料的事情的最佳方式,因为它们总是会忽然出现在你面前,让你措手不及。以飞行员来作模拟,给了我们明显的答案,如果想解决燃料不足的问题,根本没必要进行复杂的思考,要么降落加油,要么等着引擎熄火。

答案可以简单一些

当遇到那些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时,很多人都希望有简单的答案可以渡过危机。要是真有简单的答案,那我们就能轻松摆脱麻烦,去玩耍、游泳、看书或看电影,但遗憾的是,现实并不是如此,而且绝大多数问题都没有简单的解决之道。

无论面临任何问题,当你试图找出解决之道的时候,必须先牢记一项重要原则:简单的答案是不存在的,因为简单的问题几乎不存在。尤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大多数都非常复杂。简单答案?算了吧!如果能够记下这项原则,你将会因此而受用终生。

不只是简单的答案不存在,随着文明的发展,我们必须处理的争议也渐趋复杂,答案当然也越来越复杂。

这种现象并非都是坏事,它或许能激励我们发挥创造力。假如我们解决了所有难题,人类的精神将会萎缩、死亡。不过也没必要为此担心,我们与我们周遭的事物——也就是人类的创造与人类对现实的理解,只会越来越复杂(就算不一定更有深度),并且成为我们扩大力量的基础。只要我们能保持理性地思考与行动,就能面对与解决生活的各种考验。

由于简单答案不存在,所以简单答案很可能是在误导我们。因此,要切忌不假思索地接受任何简单答案,特别是那些回答复杂问题的简单答案。

近年来,无数投资者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才得到这个教训:凡是那些口耳相传并被很多人使用的股市赚钱法,通常由于过于简单而无法持续。斯宾诺莎在《伦理学》的末尾写道“一切完美事物,不仅罕见而且难以得到”,这句话除了适用于哲学,还同样适用适用于股市。所以说,复杂的问题往往难以简单的回答。

有这么一个问题:“只要目的正确,是否就可以不择手段?”请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有答案吗?应该如何来回答呢?“是”或“否”?

不用说,这个问题需要仔细分析。很显然,有些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另一些则不可以。简单来说,就好像问:“我要买的这件首饰值这个价吗?”

答案是什么?这件首饰值得我买吗?该如何回答呢,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有答案吗?答案是什么?你真能答出来吗?你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怎么会这样呢?

你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答案取决于首饰的价值、当时的行情以及相关对象。我没有告诉你我考虑买黄金还是翡翠,也没告诉你价格,甚至也没透露我的财务状况。少了这些信息,要得出明智的答案是不可能的。简单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因为复杂的问题必要多角度考虑。

有的人之所以一再受骗,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可能有简单答案,甚至相信能找到简单答案。由于没抓到重点,没做该做的事,或是做出错误或不必要的举动,思维简单的人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圈套。

为什么简单答案如此有吸引力呢?不外乎这么几个原因:谨慎而迟疑的人,不会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平稳的陈述与详尽的解释,似乎意味着软弱与优柔寡断;大胆而直率的主张(就算是错的),似乎传递出力量与活力。于是,人们重视简单的答案,并且致力于寻找简单的答案。

你的珠宝有鉴定证书吗

鉴定证书和珠宝真假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吗?有鉴定证书就能证明珠宝就是真的,而没有鉴定证书就能说明珠宝是假的?明眼人都知道,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是,人们需要心理安慰,于是鉴定证书就成了安慰的良药。

一位女士到商场的珠宝专区买项链,由于不敢确定,就一直在柜台附近徘徊。柜台小姐看见了,就上前来问:“请问您要买什么首饰?”

女士说:“想买金项链。”

“那您看这一条怎么样?”

那位女士拿着项链左看右看,用手来回掂掂,最后摇摇头。

随后,柜台小姐又拿出几种不同款式的项链给那位女士,她还是看看就放下了。

柜台小姐说:“您看这是咱们店的镇店之宝,黄金纯度达到99.9%。”

那位女士看了一会儿,忽然抬起头问:“有证书吗?”

柜台小姐说:“有。”

“那拿给我看一下。”

“好,您稍等,我这就去给您印。”

“有鉴定师吗?”

“有,我给您叫。”

“鉴定师有没有资格证书?”

那位女士是担心上当受骗,所以才会犹豫不决。就算是真的,但是口说无凭,有证据才更为可靠。然而,这种因果关系真的成立吗?

所谓的逻辑推理,就是将不同排列顺序的意识进行相关性的推导。但是,鉴定师和珠宝真假不存在任何的相关性,所以销售商的这一逻辑推理是不成立的。进行逻辑推理的时候,事物之间不会将内在的联系直接表现出来,假如真是这样,那么福尔摩斯就没饭吃了。所以只有通过一步步的推理,才能找到关节点。就像做证明题,条件和结论之间看似没有任何的联系,但是到最后却能由条件得出结论。逻辑推理只不过是将证明题抽象化了,本质上并没有变化,还是要由条件到结论。

一个人在早餐店点了一碗酸辣粉,酸辣粉上来了。他又要求换一碗米线,吃完米线便走。

老板要他付账。他说:“我用酸辣粉换米线吃凭什么付钱?”老板说:“可是酸辣粉你也没付钱的呀。”他说:“酸辣粉没吃付什么钱!”

吃饭人认为自己是拿酸辣粉换米线,一物换一物,两者之间是等价交换,根本不用付钱。老板认为酸辣粉是我的,米线还是我的,既然点了就要付钱,况且不吃还浪费了我的成本,没有不付钱的道理。所以,推理所得的结论就不一样:一个认为不用付钱,一个认为应该付钱。很多荒唐事正是由于吃饭人的逻辑而造成的,吃饭跟付钱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最后所得的结论却将两者的关系完全撇清,这是狡辩。

进行逻辑推理的时侯,事物之间应具备相关性或者是因果关系,这样才能一步步由条件得出结论。而无逻辑的推理就像是把没有联系事物拉到一起,得出的结果自然牵强。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还是让它们回归原位的好。

有效沟通就是观念明确

思维混乱不可能带来有效沟通。假如一个人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明确,又如何能够清楚地向别人表达呢?可是,明确的观念就能保证有效沟通吗?不是的,因为我们还要受到语言及表达方式的限制。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可以透过语言和观念之间的关系看得更清楚。虽然有的专家对这个观点颇有疑议,但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我们试图跟别人就某个观念进行沟通,语言就必然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语言和观念的匹配度越高,就可以越清晰、有效地进行沟通。

语言和观念的匹配不过是沟通最基本的第一步,接下来是为观念建立连贯的陈述。假如我对你说“猫”或者“狗”,你的反应必然是静听下文。你一定想知道,“猫”或者“狗”怎么了?尽管你明白我说的词语的含义,但是你不知道我说这些词语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我仅仅是说了一个简单的词语,但没有说任何相关的信息。只有在我将相关的信息阐述出来后,你才可以做出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注意,假如某人只说了一个词“狗”,我们无法对此作出真假判断。但是,假如某人说出某件和狗相连的事情,比如,停车场里有只狗,我们就可对此作出真假判断。在逻辑学中,陈述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语言上的特定表达方式,只针对能够作出真假判断的命题。

词语是语言的基石,而命题是逻辑的基石。因为只有在命题的层面上,才牵涉到真假问题,而逻辑本身就是发现真相并将其从谬误中分离出来的学问。在命题容易理解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轻易分辨出真假。但是,假如命题本身表达得含混晦涩,我们就会面临双重问题。因为我们必须先弄清命题本身的含义,然后才能作出真假判断。由此可知,清晰有效的表达极为重要。

也许我们很清楚自己要说什么,但很可能一张口就词不达意,表述混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忽略了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不要觉得听众可以领悟自己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问题越复杂,这个原则越重要。有时,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听众跟我们一样了解问题的背景信息,可以全面把握所要讨论的问题,但实际上,也许大部分听众对这些信息根本一无所知。当我们拿不准的时候,最好能花点时间讲明背景信息;唠唠叨叨总比百密一疏好。

◎说完整的句子

逻辑中最常用的是说明句,说明句类似于命题。假如我说“狗”、“海龟”、“7月下跌的股票价格”、“那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别墅正面”,你可能会猜测我在试图把不同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但是你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产生联系的。这是因为我没有做出完整的陈述。我需要用完整的句子,比如“那只狗攻击那只海龟”,“7月下跌的股票价格使赵总很丧气”,“那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别墅正面有一群保镖”。

◎不要将主观看法与客观事实混淆

泰山在山东和山西之间——这是个基于客观事实的命题,它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但是,假如我说泰山是秀美的,那这个命题就糅合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绝不能随意对主观命题的真假做出判断。客观命题的真假判断是没有争议的,但主观命题有。假如想让某个主观命题被大家接受,那我们必须为它做论证。

◎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在西班牙语中,双重否定被用于增强语句中的否定意义。在英语中,双重否定相互抵消,句子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有时候,这会制造困扰,因为语句虽然表面上听起来是否定,但实际上是肯定。为了避免歧义,最好直接表明本意,不要使用双重否定句。比如,最好别说“这里不是不欢迎她来”,而应该直接说“这里欢迎她来”。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假如你是个物理学家,在一个学术会议上跟其他物理学家讨论“测不准原理”,你可以尽情地运用你的专业术语。但是,假如你是在向一群普通人解释这个原理,就必须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以便于大家理解。不要对外行人使用专业术语,沟通的关键是理解。沟通最忌讳两件事:一是,讲话态度傲慢;二是,故作高深,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假如不了解听众的背景,我们就没办法选择合适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因此,沟通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听众的组成及其背景进行准确的判断。

概括的知识都是好的

只有在对经验概括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一步发现真理,而发现真理有助于我们远离麻烦,确保幸福。生活中常听人说:“某某专家总结的,肯定没错”、“祖辈传下来的秘方,肯定好使”……于是问题来了,那些概括的知识都是可信的吗?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这一次的经验居然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跟专家概括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虽然大部分人都可能对此感到怀疑,但大家习惯选择忽略,因为大家觉得之前概括的肯定不会出错,可能这次不过是错觉罢了。

我们需要了解概括的本质,只有了解概括的本质,我们才能更接近真理。所谓真理,指的是实际存在之物。假如知道了真理,我们就能知道什么为真、什么为伪,而这是让我们在真实世界里安身立命的关键。请记住,假如你想生存与富足,唯一的道路就是面对现实。从现实出发,我们就应该明白一点,概括是好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概括都是好的,比如过度概括。

概括给予了我们描述事物本质的简短规则,帮助我们面对真理与现实,所以它是好的。而过度概括,它给予我们无法描述事物本质的简短规则,损害了我们面对真理与现实的能力,所以它不好。因此,概括是好的,因为它接近真理;过度概括是不好的,因为它背离真理。

日常生活中过度概括的例子很多,但我们只需要一点小常识就能轻易识破。某个神经学家非常愚蠢,于是有人说“所有神经学家都是愚蠢的人”。想想看,这句陈述是否为真?又应该怎样去进行证明?

神经学家是处理大脑、脊髓、神经及肌肉方面疾病的医学专家。他们通常已经完成高中与大学的学业,而且应该具备医学院学历。神经学家至少要实习一年,并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住院实习三年。此外,还要通过专业领域内的各种书面与实务考试,最后拿到执照才能执业。能够通过这些考验的人是愚蠢的人的可能性有多少?

答案:几乎为零。

因此,所有神经学家都是愚蠢的人的可能性有多大?也许个别人是,也许占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绝不可能“所有”人都是。这点非常重要。“所有”是个简单的词语,但意义却很重大。假如我们能从带有“所有”一词的陈述中找到一个例外,那就可证明该陈述为伪。也就是说,只需找到一个不愚蠢的神经学家,我们就可证明“所有神经学家都是愚蠢的人”这句陈述为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