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的人生之路:陈先达自述
6331700000015

第15章 旧梦难寻

从大学毕业来北京,开始是刚工作,全心投入教学,无暇回家;后来是儿女绊脚,回不了家。举家还乡,当时经济拮据,没有那么多旅费。一拖再拖,终未如愿。我的父母虽然来过北京,家庭团聚,但终究解不了我的乡思,总想旧地重游,找回失落的梦。

20世纪90年代,我有两次机会回鄱阳,都是趁讲学之机。一次是到安徽大学,从黄山市经景德镇回鄱阳。再一次是到江西师范大学,从南昌直接回鄱阳。可惜,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都是只住了两个晚上。总算了却心愿,圆了多年的回乡之梦。

可我回到的鄱阳,和我梦中所思的故乡,落差太太。完全像是回到另一个地方,许多地方不认识,即使有些地方能叫出地名,也是似曾相识,景物完全不同。第一次住在鄱阳宾馆,第二次住在饶州宾馆。宾馆越住越大,越住越豪华。这样豪华的宾馆,大城市也不是很多,足见变化之大。住在饶州宾馆,深夜倚在窗前,望见东湖马路两边的路灯,看着湖边别墅式小楼中隐约的灯光,感慨万千,心如潮水,久久难以平复。我想起过去的家乡,看到今天的变化,感情复杂难言。是喜欢旧鄱阳,留住破碎的梦,还是为家乡的变化而欢呼,把怀念变为对家乡的新情感?反正那夜难以入睡,写下了我回乡的感受:

梦回惆怅终成行,归来仿佛入错城。

当年旧迹无觅处,不是路人似路人。

藕丸聊解思念渴,黄芽鱼香忆亲情。

八十还家应嫌晚,相识唯有芝山亭。

今日鄱阳镇

麻石街道半掩门,临河水碧远山青。

小巷深处无车马,夜静锣声报时更。

一年最是春节好,满城拱手古风存。

而今民富高楼立,旧梦难寻反觉生。

魂牵梦绕五十秋,近家情怯喜兼忧。

当年长辈多归土,昔日同窗已白头。

最喜桑梓翻天变,道路宽阔楼接楼。

莫惜熟地无陈迹,逝者如斯景似流。

我是搞哲学的,一辈子讲辩证法,讲万物皆变。怎么真正看到进步,反而会以怀旧之情来衡量变化呢!确实,世界复杂,进步中有些会是退步。我参观苏州周庄时,就深刻感到这种矛盾和不协调。当年应任平邀到苏州周庄,周庄曾经是被遗忘的角落,按新标准,住房破旧,街道狭窄,弄里几乎是门对门可以伸手借物。可正因为这样,它无闹市之喧嚣,风景古朴宜人。这是发展中的矛盾。有些地方因落后未被现代化,其古貌得以保存;有些地方因迅速现代化和大规模拆迁,而失去昔日迷人的风光。我深感现代化中如何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项需要大眼界大视野才能处理的城市建设中的难题。参观周庄时,我写下自己的观感:

船娘摇橹唱山歌,吴侬软语奈情何。

两岸民居推窗语,屋有流水似枕河。

石桥如画江南景,小巷深处摊位多。

净心何如游古镇,胜过深山拜佛陀。

在鄱阳只逗留了两天,忙得不可开交。家里同族兄弟为我举办了一个团圆聚餐。摆下几桌酒席,除几个同辈外,其他叫我爷爷的、叫我伯伯的我一个也不认识。即使同辈,也是似曾相识,都是白发苍苍的龙钟老者。我专门去看了看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十八坊,面目全非,没有一点印象。正风中学,天主堂不见了,小路口的地名,本地年轻人都不知道,只知道新地名什么什么大道。东湖,原来宽阔的湖面被一分为二,中间横穿一条新修的大马路,很有气魄,两边是路灯,入夜站在饶州宾馆的窗前远眺,像眨眼的星星。鲫鱼不会有了,荷叶、莲蓬也不会有了,用腰盆采菱的乐趣不会有了,菱角大概成为稀罕的东西,或者被一些垃圾食品打败了,成为老年人的记忆。

原来闹区集中在东门,北门外很荒凉,完全是农村。破屋茅舍,泥土小路。现在正在继续开发,高楼拔地而起,住宅连排。从东门口到北门外一条笔直宽阔的马路,原来的一条巷、二条巷直到九条巷,变成油条式的小弄堂。县城在不断扩大,变得更加现代化。有的士,有公交。原来姜家坝、王家洲、古乡渡,都是地道的乡村,油墩街则更远,现在则都连成一片。我站在街口,所有的人都是擦身而过,无一相识。我想大喊:我回来了,我的家乡!人们瞧着这个从未见过的人,一定会以为是从外地流浪来的疯子。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是处在异国的诗人“何时归看浙江潮”的故国之思。“熟地旧迹无处找,满耳乡音陌生人”,是少小离乡的归人的怀旧伤感。我既高兴又失落,既感慨家乡的沧桑巨变,又因旧梦难寻而有某种失落。